李紅靜
摘 要:在介紹皮格馬利翁效應的基礎上,通過對小學信息技術學科的一線教學實踐及反思,分析皮格馬利翁效應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的作用,指出它為該學科教學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可借鑒之處。
關鍵詞:小學信息技術;皮格馬利翁效應;教學
一、皮格馬利翁效應概述
1.皮格馬利翁效應的含義
皮格馬利翁效應(Pygmalion Effect),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 雅各布森 在小學教學上予以驗證提出。亦稱“羅森塔爾效應(RobertRosenthal Effect)”或“期待效應”。暗示在本質上,是人的情感和觀念,會不同程度地受到別人下意識的影響。
2.皮格馬利翁效應的內容
根據羅森塔爾的分析,主要有以下四種社會教育心理機制:氣氛、反饋、輸入和鼓勵。氣氛在小學信息技術學科教學中就應該指教師對學習者高度期望而產生的一種溫暖的、和諧的、情感上支持所造成的積極良好的氣氛。給予更多的鼓勵和贊揚,表達出自己對學習者的期望并提供相關的指導和幫助即輸入。鼓勵則顯而易見,教師對不同學習者的各種回答和作品給予不同的表揚和激勵,使其不斷朝著期望和教學目標的方向發展。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可能完全按照灌輸式教學方法來傳授教學知識,有些知識點需要學生在教師的提示、暗示即間接的指引下去學習。
二、小學信息技術學科教學系統的分析
1.學校教學環境
小學階段學習者的健康、全面、協調發展對自身以及社會的發展都是不可忽視的重要階段,在小學信息技術學科本身的教學中,也要注重培養學習者多方面的能力,合理利用各種資源,拉近教學與生活的距離、師生的距離,協調好各要素的關系,旨在營造全面、和諧、可持續發展的素質教育氛圍。
2.與時俱進的教師隊伍
隨著我國教育的改革和發展,教師在教育中需要有與時俱進的思想和理念。教師成為課堂教學的指導者、引領者、管理者、組織者等,角色轉變的同時,也增加了工作難度,在實際課堂教學中需要掌握教學知識的同時也要充分了解學習者特征,只有知己知彼,方能更好地因材施教、實現教學目標、促進教育發展。
搞好師生關系就需要教師走進學習者的內心世界。了解學習者是不可缺少的任務,“情感是學習活動的‘催化劑,它與認知能力的發展互為前提,相互促進,是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師生關系的發展和情感的形成,需要教師有目的地慢慢進行滲透式培養。“任何與他人單一的相互作用都負載著潛在的意義——即便是一句簡單的‘早上好”。教師需要做到對學習者的贊美、信任和期待,因為教師的贊美、信任和美好的期待對于學習者而言是一種潛在力量,是一種激發學習者積極向上奮斗的動力,能夠激發學習者的興趣,增強自信心,維持學習者對學習的持久性,同時也能激發學習者對其他學科的學習興趣。
3.打開學習者的心門
學習者是教學系統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影響教師期望的因素包括學生以前的學習成績,學生的穿著、名字、外貌、吸引力、種族、性別、語音和口音,父母的職業,單親家庭,母親地位,學生回應老師的方式等。”學習者也會因為自己某些因素而導致自卑、不自信,就有可能導致上課不集中,學習動機不明確,學習意識不強,從而影響學習效果。
4.社會發展特色需要
“中國共產黨的實踐經驗也證明,千百萬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決不是靠死讀書就能培養出來的,青年一代必須接受社會實踐的鍛煉和考驗。學生在學校學習時,就應該接觸和參加現實的社會生活實踐。”社會的發展離不開人才的參與,尤其是具有高情商和高智商的復合型人才,則要求德才兼備,即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質和較強的社會應變能力,能夠吃苦耐勞,有自學能力、適應能力強和有積極、樂觀向上的心態,有自信和上進心的、實踐能力強的復合型人才。
三、皮格馬利翁效應在小學信息技術學科教學中的應用探討
1.有利于學生樹立和堅持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教育者不斷的積極向上有目的地暗示,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習者思想觀念的轉變。小學的生活與學習在某種程度上正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習者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在課堂中通過交流與合作,培養交流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拉近生生關系和師生關系;通過信息技術作品的完成,培養創新思維和設計思想以便提高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設計能力;通過教師對學習者作品的展示、贊美和鼓勵,使學習者感受到自己被重視和信任、自己存在的價值,提高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從而對學習和生活都有著樂觀積極的態度。
2.有利于學生心理健康成長
“關心每個學生,促進每個學生主動地、生動活潑地發展,尊重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教育應是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培養學生全面發展、提高每個學生的整體素質和能力。“求異與寬容,是對課堂創新起支持作用的課堂教學氛圍所必需的兩大基本特征。”教師不能扼殺學習者擾亂課堂秩序和犯錯誤的“智慧”,要允許學習者犯錯誤,給學習者提供足夠的發展空間,逐步開發潛能。教師要寬容、理解和求異,教師退后一小步,有可能給學生帶來的是一片蔚藍的天空。有寬容的地方才有微笑,有微笑的課堂才是和諧、溫馨、美麗的,才能夠提供適應更多學習者的教育。
3.和諧統一發展
教學過程可以看成是教育者和學習者的愿望實現的過程。教學最終的目的就是培養出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教育要服務于人,同時也要服務于社會。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將人的發展與社會發展保持和諧統一,以社會發展需求激發人的潛力的實現。構建和諧發展的教學環境就必須在寬容、理解、鼓勵、贊美、愛和尊重的呼喚中產生,在教師不斷的表揚、贊美中,和諧發展有愛的課堂才是學生需要的,也是實現教育現代化的需要。
參考文獻:
[1]李獻林.全程成功教育理論與時間[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59.
[2][美]朱瑟琳·喬賽爾森(Ruthellen Josselson).皮格馬利翁效應[M].高榕,溫旻,譯.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1:146.
[3]珍妮·H·巴蘭坦.教育社會學:一種系統分析法[M].朱志勇,范曉慧,譯.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71.
[4]教育部社會科學研究與思想政治工作司組.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著作導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71.
[5]潘光文.課堂文化的批判與建設[M].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11:168.
(作者單位 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昆區團結大街第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