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昌印
摘要:拉赫瑪尼諾夫的鋼琴作品是俄羅斯乃至世界鋼琴藝術中不可多得的寶貴財富,是浪漫主義時期最后一位優秀的作曲家,同時也是當時世界上屈指可數的杰出鋼琴家。他除有眾多鋼琴作品之外還有交響樂、歌劇以及藝術歌曲等。他的《24首鋼琴前奏曲》無論在創作手法還是在演奏特點上都極具個性。通過分析《g小調前奏曲》的演奏來進一步掌握拉赫瑪尼諾夫鋼琴作品的演奏特點。
關鍵詞:拉赫瑪尼諾夫 g小調前奏曲 演奏分析
謝爾蓋·瓦西里耶維奇·拉赫瑪尼諾夫于1873年4月1日出生在俄羅斯奧尼加城的一個富庶的地主家里。從小受到了家庭良好的音樂熏陶。4歲學習鋼琴,9歲進入彼得堡音樂學院。1891年和1892年,他先后以優異的成績在莫斯科音樂學院鋼琴和作曲班畢業,從此開始了他獨立的音樂家生涯。他的作品體裁豐富,除了眾多優秀的鋼琴作品之外還有交響樂、歌劇以及具有俄羅斯風格的藝術歌曲等。他常把俄羅斯的民族歌曲融入到他的作品里面,使得他的作品具有濃郁的民族性以及宏偉莊嚴的氣勢和抒情真摯細膩的情感。他的創作繼承了西方音樂浪漫主義傳統又融合了民族音樂的精華,是浪漫主義最后一位偉大的作曲家也是當時世界上屈指可數的杰出鋼琴家。
在1892年至1894年間拉赫瑪尼諾夫演出活動頻繁,為了適應音樂會演奏的需要,他創作了大量的鋼琴作品,著名的升c小調前奏曲作品3之2就是在這一時期產生的。前奏曲是拉赫瑪尼諾夫重要的作品之一,24首前奏曲一共分三個時期創作完成,作品3之2,作品23號10首(1903年完成),作品32號13首(1910年完成),雖然開始并不是特意按照一定規律寫成組合包含了24個大小調的24首前奏曲,只是為了符合某種形式的完整,但把他們組合在一起卻是那么自然和完美。
g小調前奏曲(Op23,Nr5),復三部曲式寫成,首部是g小調,中部G大調,再現部g小調,英勇的行軍曲風格。整首作品的風格相對比較好把握,聲部層次和音色的控制上稍微有一定的難度,首部和中部情緒對比及其強烈,進行曲風格和抒情的中部形成兩種完全不同的風格,可以說在音樂結構上不是同一類,但在樂思上形成完整的作品卻有著不可分割的整體。
譜例一:
樂曲的開始(如譜例一)是八度與和旋形成了整個音樂的脈搏,八度構成了音樂的骨架——旋律,和旋構成了音樂的血液——和聲。在彈奏時需要把握好他們之間音色與力度的對比,分清楚力度的變化不代表音色的變化,左右手都在同時彈奏旋律和和旋,旋律首先必須清晰,因為拉赫瑪尼諾夫的音樂旋律非常具有可聽性,線條的走向要清楚,音樂必須是在行進中發展,注意保持音在此給音樂進行起到托住的作用。彈奏和旋時很容易和旋律分不清主次,因此和旋力度的控制需要pp的力度,音色也必須是柔中帶剛,既能保證音樂的整體又能保證層次的清晰。在第3到和4小節由于左手彈奏時指法不是很順影響彈奏的流暢性,為了達到滿意的效果最好多分手去練習,特別加強左手的技術的練習。
譜例二:
從17小節(如譜例二)開始,是整個首部不太容易彈好的地方,也是首部最高潮的位置。旋律與和旋的音色、力度控制都不太容易,在演奏時要把握音色的明暗清楚和力度的強弱對比。同時還需配合踏板的使用讓音樂的層次更加清楚。第23小節雙手大和旋的進行也是旋律長音的填充,彈奏時要突出左右手1指和5指的旋律,讓音樂的進行更具有推動性。
首部的彈奏需保證手臂、肩、手腕以及腰部的協調配合,在彈奏f和ff以及cresc時要讓力量“灌”進去送到合適的位置以保證聲音的干凈與連貫。在彈奏p和pp以及dim時,在保持“灌”的同時需要把力量“流”入底部。
譜例三:
展開部(如譜例三)是一個抒情寬廣的樂段是拉赫瑪尼諾夫浪漫色彩的充分體現,這個部分聲部的復雜性對演奏者是一種挑戰,也能體現拉赫瑪尼諾夫旋律聲部取之不盡的特點,整個情緒是帶有回憶的,憂郁的。彈奏時需要手腕、手臂、指腹、指尖以及身體力量的合理運用采用慢觸鍵以求得音樂的完美表達。
三個旋律聲部各有特點,在練習時首先把主要的旋律找出來,也就是開始的和弦式走動(如譜例三),為了能準確地演奏出旋律的清晰,一開始練習右手可以用空八度來彈,集中1指和5指的力量,然后再加入和旋音,旋律句子應彈得連貫且要有音樂進行,中聲部也需要單獨挑出來練習,找出旋律的主音與走向,從展開部第8小節開始,第三旋律大部分音集中在左右手的交替出現,為了能使這個聲部清晰,練習時多單獨去彈奏,把這個聲部的旋律音找準,合在一塊兒的時候要能聽到連貫清晰的旋律。
整首作品在演奏的時候就需要演奏者有一雙能辨別音樂的耳朵和一雙能控制聲音的手。左手是連續而快速的琶音跑動作為伴奏織體,需要多加強手指的獨立性與連貫性的演奏練習,在每一拍強位的第一個音及最低音和最高音上應該看成是保持音的彈奏,這樣上下翻滾的琶音就顯得有線條且有起有收,不至于整個伴奏轟隆隆的雜亂無章。在踏板的運用上是必須得有講究,就如霍洛維茨曾經說過:“踏板是一切,猶如我們的肺,我們通過踏板呼吸,你可以把兩個完全不和諧的和聲混合為百分之一秒,并創造出音色無窮變化的可能性”由于每一個人對作品的理解是有所差異,所以踏板的使用也是各有不同,在實踐中還需要自己切身體驗,安排一套屬于自己踏板風格。總的來說可以根據旋律和和聲的走向,應該把踏板精確到沒一個音或每一拍,音后踏板運用普遍運用。
再現部的演奏技巧和呈示部基本相同,但在情緒上比呈示部更加強烈。結尾部分需要彈得輕盈,指尖快速的跑動讓聲音富有彈性。聲音的遠去讓我們不時回想英勇行軍的回聲以及寬廣的胸懷和憂郁情感。
總之我們在演奏拉赫瑪尼諾夫的這首前奏曲時必須具備相關的技術和音樂基礎。這是拉赫瑪尼諾夫前奏曲中最著名的一首之一,雖然在技術上不是特別難,但由于他的節奏鮮明、旋律優美,被國內外很多鋼琴家常用于公開演奏以及音樂學院學生考試和音樂會最常選用的曲目之一。研究好拉赫瑪尼諾夫前奏曲的彈奏以及他的其他鋼琴作品甚至關于他的理論教材對我們學習鋼琴來說具有巨大的價值,也是通往鋼琴人生的必經之路。endprint
摘要:拉赫瑪尼諾夫的鋼琴作品是俄羅斯乃至世界鋼琴藝術中不可多得的寶貴財富,是浪漫主義時期最后一位優秀的作曲家,同時也是當時世界上屈指可數的杰出鋼琴家。他除有眾多鋼琴作品之外還有交響樂、歌劇以及藝術歌曲等。他的《24首鋼琴前奏曲》無論在創作手法還是在演奏特點上都極具個性。通過分析《g小調前奏曲》的演奏來進一步掌握拉赫瑪尼諾夫鋼琴作品的演奏特點。
關鍵詞:拉赫瑪尼諾夫 g小調前奏曲 演奏分析
謝爾蓋·瓦西里耶維奇·拉赫瑪尼諾夫于1873年4月1日出生在俄羅斯奧尼加城的一個富庶的地主家里。從小受到了家庭良好的音樂熏陶。4歲學習鋼琴,9歲進入彼得堡音樂學院。1891年和1892年,他先后以優異的成績在莫斯科音樂學院鋼琴和作曲班畢業,從此開始了他獨立的音樂家生涯。他的作品體裁豐富,除了眾多優秀的鋼琴作品之外還有交響樂、歌劇以及具有俄羅斯風格的藝術歌曲等。他常把俄羅斯的民族歌曲融入到他的作品里面,使得他的作品具有濃郁的民族性以及宏偉莊嚴的氣勢和抒情真摯細膩的情感。他的創作繼承了西方音樂浪漫主義傳統又融合了民族音樂的精華,是浪漫主義最后一位偉大的作曲家也是當時世界上屈指可數的杰出鋼琴家。
在1892年至1894年間拉赫瑪尼諾夫演出活動頻繁,為了適應音樂會演奏的需要,他創作了大量的鋼琴作品,著名的升c小調前奏曲作品3之2就是在這一時期產生的。前奏曲是拉赫瑪尼諾夫重要的作品之一,24首前奏曲一共分三個時期創作完成,作品3之2,作品23號10首(1903年完成),作品32號13首(1910年完成),雖然開始并不是特意按照一定規律寫成組合包含了24個大小調的24首前奏曲,只是為了符合某種形式的完整,但把他們組合在一起卻是那么自然和完美。
g小調前奏曲(Op23,Nr5),復三部曲式寫成,首部是g小調,中部G大調,再現部g小調,英勇的行軍曲風格。整首作品的風格相對比較好把握,聲部層次和音色的控制上稍微有一定的難度,首部和中部情緒對比及其強烈,進行曲風格和抒情的中部形成兩種完全不同的風格,可以說在音樂結構上不是同一類,但在樂思上形成完整的作品卻有著不可分割的整體。
譜例一:
樂曲的開始(如譜例一)是八度與和旋形成了整個音樂的脈搏,八度構成了音樂的骨架——旋律,和旋構成了音樂的血液——和聲。在彈奏時需要把握好他們之間音色與力度的對比,分清楚力度的變化不代表音色的變化,左右手都在同時彈奏旋律和和旋,旋律首先必須清晰,因為拉赫瑪尼諾夫的音樂旋律非常具有可聽性,線條的走向要清楚,音樂必須是在行進中發展,注意保持音在此給音樂進行起到托住的作用。彈奏和旋時很容易和旋律分不清主次,因此和旋力度的控制需要pp的力度,音色也必須是柔中帶剛,既能保證音樂的整體又能保證層次的清晰。在第3到和4小節由于左手彈奏時指法不是很順影響彈奏的流暢性,為了達到滿意的效果最好多分手去練習,特別加強左手的技術的練習。
譜例二:
從17小節(如譜例二)開始,是整個首部不太容易彈好的地方,也是首部最高潮的位置。旋律與和旋的音色、力度控制都不太容易,在演奏時要把握音色的明暗清楚和力度的強弱對比。同時還需配合踏板的使用讓音樂的層次更加清楚。第23小節雙手大和旋的進行也是旋律長音的填充,彈奏時要突出左右手1指和5指的旋律,讓音樂的進行更具有推動性。
首部的彈奏需保證手臂、肩、手腕以及腰部的協調配合,在彈奏f和ff以及cresc時要讓力量“灌”進去送到合適的位置以保證聲音的干凈與連貫。在彈奏p和pp以及dim時,在保持“灌”的同時需要把力量“流”入底部。
譜例三:
展開部(如譜例三)是一個抒情寬廣的樂段是拉赫瑪尼諾夫浪漫色彩的充分體現,這個部分聲部的復雜性對演奏者是一種挑戰,也能體現拉赫瑪尼諾夫旋律聲部取之不盡的特點,整個情緒是帶有回憶的,憂郁的。彈奏時需要手腕、手臂、指腹、指尖以及身體力量的合理運用采用慢觸鍵以求得音樂的完美表達。
三個旋律聲部各有特點,在練習時首先把主要的旋律找出來,也就是開始的和弦式走動(如譜例三),為了能準確地演奏出旋律的清晰,一開始練習右手可以用空八度來彈,集中1指和5指的力量,然后再加入和旋音,旋律句子應彈得連貫且要有音樂進行,中聲部也需要單獨挑出來練習,找出旋律的主音與走向,從展開部第8小節開始,第三旋律大部分音集中在左右手的交替出現,為了能使這個聲部清晰,練習時多單獨去彈奏,把這個聲部的旋律音找準,合在一塊兒的時候要能聽到連貫清晰的旋律。
整首作品在演奏的時候就需要演奏者有一雙能辨別音樂的耳朵和一雙能控制聲音的手。左手是連續而快速的琶音跑動作為伴奏織體,需要多加強手指的獨立性與連貫性的演奏練習,在每一拍強位的第一個音及最低音和最高音上應該看成是保持音的彈奏,這樣上下翻滾的琶音就顯得有線條且有起有收,不至于整個伴奏轟隆隆的雜亂無章。在踏板的運用上是必須得有講究,就如霍洛維茨曾經說過:“踏板是一切,猶如我們的肺,我們通過踏板呼吸,你可以把兩個完全不和諧的和聲混合為百分之一秒,并創造出音色無窮變化的可能性”由于每一個人對作品的理解是有所差異,所以踏板的使用也是各有不同,在實踐中還需要自己切身體驗,安排一套屬于自己踏板風格。總的來說可以根據旋律和和聲的走向,應該把踏板精確到沒一個音或每一拍,音后踏板運用普遍運用。
再現部的演奏技巧和呈示部基本相同,但在情緒上比呈示部更加強烈。結尾部分需要彈得輕盈,指尖快速的跑動讓聲音富有彈性。聲音的遠去讓我們不時回想英勇行軍的回聲以及寬廣的胸懷和憂郁情感。
總之我們在演奏拉赫瑪尼諾夫的這首前奏曲時必須具備相關的技術和音樂基礎。這是拉赫瑪尼諾夫前奏曲中最著名的一首之一,雖然在技術上不是特別難,但由于他的節奏鮮明、旋律優美,被國內外很多鋼琴家常用于公開演奏以及音樂學院學生考試和音樂會最常選用的曲目之一。研究好拉赫瑪尼諾夫前奏曲的彈奏以及他的其他鋼琴作品甚至關于他的理論教材對我們學習鋼琴來說具有巨大的價值,也是通往鋼琴人生的必經之路。endprint
摘要:拉赫瑪尼諾夫的鋼琴作品是俄羅斯乃至世界鋼琴藝術中不可多得的寶貴財富,是浪漫主義時期最后一位優秀的作曲家,同時也是當時世界上屈指可數的杰出鋼琴家。他除有眾多鋼琴作品之外還有交響樂、歌劇以及藝術歌曲等。他的《24首鋼琴前奏曲》無論在創作手法還是在演奏特點上都極具個性。通過分析《g小調前奏曲》的演奏來進一步掌握拉赫瑪尼諾夫鋼琴作品的演奏特點。
關鍵詞:拉赫瑪尼諾夫 g小調前奏曲 演奏分析
謝爾蓋·瓦西里耶維奇·拉赫瑪尼諾夫于1873年4月1日出生在俄羅斯奧尼加城的一個富庶的地主家里。從小受到了家庭良好的音樂熏陶。4歲學習鋼琴,9歲進入彼得堡音樂學院。1891年和1892年,他先后以優異的成績在莫斯科音樂學院鋼琴和作曲班畢業,從此開始了他獨立的音樂家生涯。他的作品體裁豐富,除了眾多優秀的鋼琴作品之外還有交響樂、歌劇以及具有俄羅斯風格的藝術歌曲等。他常把俄羅斯的民族歌曲融入到他的作品里面,使得他的作品具有濃郁的民族性以及宏偉莊嚴的氣勢和抒情真摯細膩的情感。他的創作繼承了西方音樂浪漫主義傳統又融合了民族音樂的精華,是浪漫主義最后一位偉大的作曲家也是當時世界上屈指可數的杰出鋼琴家。
在1892年至1894年間拉赫瑪尼諾夫演出活動頻繁,為了適應音樂會演奏的需要,他創作了大量的鋼琴作品,著名的升c小調前奏曲作品3之2就是在這一時期產生的。前奏曲是拉赫瑪尼諾夫重要的作品之一,24首前奏曲一共分三個時期創作完成,作品3之2,作品23號10首(1903年完成),作品32號13首(1910年完成),雖然開始并不是特意按照一定規律寫成組合包含了24個大小調的24首前奏曲,只是為了符合某種形式的完整,但把他們組合在一起卻是那么自然和完美。
g小調前奏曲(Op23,Nr5),復三部曲式寫成,首部是g小調,中部G大調,再現部g小調,英勇的行軍曲風格。整首作品的風格相對比較好把握,聲部層次和音色的控制上稍微有一定的難度,首部和中部情緒對比及其強烈,進行曲風格和抒情的中部形成兩種完全不同的風格,可以說在音樂結構上不是同一類,但在樂思上形成完整的作品卻有著不可分割的整體。
譜例一:
樂曲的開始(如譜例一)是八度與和旋形成了整個音樂的脈搏,八度構成了音樂的骨架——旋律,和旋構成了音樂的血液——和聲。在彈奏時需要把握好他們之間音色與力度的對比,分清楚力度的變化不代表音色的變化,左右手都在同時彈奏旋律和和旋,旋律首先必須清晰,因為拉赫瑪尼諾夫的音樂旋律非常具有可聽性,線條的走向要清楚,音樂必須是在行進中發展,注意保持音在此給音樂進行起到托住的作用。彈奏和旋時很容易和旋律分不清主次,因此和旋力度的控制需要pp的力度,音色也必須是柔中帶剛,既能保證音樂的整體又能保證層次的清晰。在第3到和4小節由于左手彈奏時指法不是很順影響彈奏的流暢性,為了達到滿意的效果最好多分手去練習,特別加強左手的技術的練習。
譜例二:
從17小節(如譜例二)開始,是整個首部不太容易彈好的地方,也是首部最高潮的位置。旋律與和旋的音色、力度控制都不太容易,在演奏時要把握音色的明暗清楚和力度的強弱對比。同時還需配合踏板的使用讓音樂的層次更加清楚。第23小節雙手大和旋的進行也是旋律長音的填充,彈奏時要突出左右手1指和5指的旋律,讓音樂的進行更具有推動性。
首部的彈奏需保證手臂、肩、手腕以及腰部的協調配合,在彈奏f和ff以及cresc時要讓力量“灌”進去送到合適的位置以保證聲音的干凈與連貫。在彈奏p和pp以及dim時,在保持“灌”的同時需要把力量“流”入底部。
譜例三:
展開部(如譜例三)是一個抒情寬廣的樂段是拉赫瑪尼諾夫浪漫色彩的充分體現,這個部分聲部的復雜性對演奏者是一種挑戰,也能體現拉赫瑪尼諾夫旋律聲部取之不盡的特點,整個情緒是帶有回憶的,憂郁的。彈奏時需要手腕、手臂、指腹、指尖以及身體力量的合理運用采用慢觸鍵以求得音樂的完美表達。
三個旋律聲部各有特點,在練習時首先把主要的旋律找出來,也就是開始的和弦式走動(如譜例三),為了能準確地演奏出旋律的清晰,一開始練習右手可以用空八度來彈,集中1指和5指的力量,然后再加入和旋音,旋律句子應彈得連貫且要有音樂進行,中聲部也需要單獨挑出來練習,找出旋律的主音與走向,從展開部第8小節開始,第三旋律大部分音集中在左右手的交替出現,為了能使這個聲部清晰,練習時多單獨去彈奏,把這個聲部的旋律音找準,合在一塊兒的時候要能聽到連貫清晰的旋律。
整首作品在演奏的時候就需要演奏者有一雙能辨別音樂的耳朵和一雙能控制聲音的手。左手是連續而快速的琶音跑動作為伴奏織體,需要多加強手指的獨立性與連貫性的演奏練習,在每一拍強位的第一個音及最低音和最高音上應該看成是保持音的彈奏,這樣上下翻滾的琶音就顯得有線條且有起有收,不至于整個伴奏轟隆隆的雜亂無章。在踏板的運用上是必須得有講究,就如霍洛維茨曾經說過:“踏板是一切,猶如我們的肺,我們通過踏板呼吸,你可以把兩個完全不和諧的和聲混合為百分之一秒,并創造出音色無窮變化的可能性”由于每一個人對作品的理解是有所差異,所以踏板的使用也是各有不同,在實踐中還需要自己切身體驗,安排一套屬于自己踏板風格。總的來說可以根據旋律和和聲的走向,應該把踏板精確到沒一個音或每一拍,音后踏板運用普遍運用。
再現部的演奏技巧和呈示部基本相同,但在情緒上比呈示部更加強烈。結尾部分需要彈得輕盈,指尖快速的跑動讓聲音富有彈性。聲音的遠去讓我們不時回想英勇行軍的回聲以及寬廣的胸懷和憂郁情感。
總之我們在演奏拉赫瑪尼諾夫的這首前奏曲時必須具備相關的技術和音樂基礎。這是拉赫瑪尼諾夫前奏曲中最著名的一首之一,雖然在技術上不是特別難,但由于他的節奏鮮明、旋律優美,被國內外很多鋼琴家常用于公開演奏以及音樂學院學生考試和音樂會最常選用的曲目之一。研究好拉赫瑪尼諾夫前奏曲的彈奏以及他的其他鋼琴作品甚至關于他的理論教材對我們學習鋼琴來說具有巨大的價值,也是通往鋼琴人生的必經之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