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萍



摘要:文章對貝多芬《第三鋼琴協奏曲》第一樂章鋼琴主奏部分的演奏版本進行比較,分析不同演奏家對作品的二度演繹,個性化的處理,結合樂譜版本,整體把握作品的演奏風格特點。
關鍵詞:貝多芬 第三鋼琴協奏曲 演奏版本 比較 分析
貝多芬的作品具有鮮明的社會性和深刻的哲理性,是人類永恒的寶藏,對世界音樂的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其1800年創作的《第三鋼琴協奏曲》將貝多芬內心情感在音樂作品中得到生動的體現,作品的創作手法和音樂風格都有異于貝多芬的其它早期作品。無論在鋼琴技術的創新方面,還是在發展協奏曲這一體裁新的含義方面,都向前邁進了步伐,這是貝多芬協奏曲創作的一個里程碑。
世界各國的許多鋼琴演奏家都成功的演繹過貝多芬《第三鋼琴協奏曲》。每位演奏家對作品的理解不一,都有自己獨特的演奏風格,作品的演奏各具特色。筆者以貝多芬《第三鋼琴協奏曲第一樂章》為例,在此選取出幾個具有代表性的演奏版本進行比較。
一、演奏版本比較
不同的鋼琴家對作品有著自己不同于他人的理解與認識,通過對不同鋼琴家的演奏風格特點進行分析、比較可以促使作品的完美詮釋。以下筆者以部分著名鋼琴家的二度演繹為例,對貝多芬“op.37協奏曲第一樂章”的演奏版本進行歸納分析(由于第一呈示部為樂隊演奏,故以第二呈示部為分析載體)。
表1第二呈示部的主部主題(111-130小節)
表2第二呈示部的連接部主題(131-163小節)
表3第二呈示部的副部主題(164-185小節)
表4第二呈示部的結束部(186-226小節)
表5展開部(227-308小節)
表6再現部(309-401小節)
表7尾聲(402-438小節)
表8華彩段
二、演奏版本分析
要使作曲家的作品升華,需由鋼琴演奏家將鋼琴作品變成有聲有色、有情有形的藝術,這就是“二度創作”。它直接關系到作品的成功與失敗,也直接體現了一個演奏家的藝術修養和技巧水平。一首好的鋼琴作品,只有通過鋼琴家富有創造性的二度創作,才能使之成為立體動感、具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藝術作品。以上四位鋼琴家對貝多芬“第三鋼琴協奏曲第一樂章”的演奏都有獨到之處,通過對四位鋼琴家彈奏“貝多芬第三鋼琴協奏曲第一樂章”的速度、節奏、力度、音色等方面的比較,我們可以看出:每位演奏家都對作品有不同的了解和體會,并不是千篇一律,他們的演繹都表現出自身對作品的獨到理解與剖析。現將這些鋼琴家對貝多芬“第三鋼琴協奏曲第一樂章”演奏版本的各自的演繹做以下分析:
布倫德爾(1931-)奧地利鋼琴家,是德奧音樂作品的詮釋者。他的演奏注重音色方面的細微變化,能根據不同段落的內涵,在彈奏中表現出或浪漫抒情或熱情奔放的音響效果,呈現出豐富的層次感,與吉列爾斯的演奏風格形成鮮明的對比。
齊默爾曼(1956-)波蘭鋼琴家,他有完美無瑕的演奏音色、輝煌的技巧、敏感的個性。作品無論在細節還是在整體演奏把握上,都無懈可擊。他展示出音樂的巨大魅力,把作品的內涵淋漓盡致地表現出,讓人印象深刻。
吉列爾斯(1916-1985)蘇聯鋼琴家,他的演奏內斂、演繹精確、處理自然、細致恰當,力度與音色的表現上有特色。在作品的每個段落中,都有豐富微妙的變化,整首作品演奏雄勁有力,完美的觸鍵和個性化的處理,讓我們更加深入的了解貝多芬的這首作品。
魯賓斯坦(1887-1982)美籍波蘭鋼琴家,他的演奏細膩柔和、果斷干脆具有的特殊質感。他把這首作品鮮活靈動、充滿想象的演繹出,特別是在裝飾音的處理、觸鍵的細致、速度的變化方面十分恰當,具有獨特的個人魅力。
從整體來講,布倫德爾版本的演奏理性而嚴謹,講究細節部分的處理與刻畫;齊默爾曼版本的演奏注重整體結構與音樂內涵;吉列爾斯版本擁有高超的技巧,在速度、力度的控制上有獨到見解;魯賓斯坦版本更注重音色與音樂線條,個性化處理較多。
三、結語
筆者認為鋼琴學習者在熟練彈奏的基礎上,應借鑒或模仿演奏家的某些演奏技巧和處理方式,結合自己對作品的理解與感受,同時還應注重對樂譜版本的了解,這樣才能全面準確的把握作品演奏風格特點。
基金項目:
該文受黃岡師范學院科學研究項目資助,項目編號:2013023003;黃岡師范學院教育碩士學科教學、音樂專業學位建設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匡昉.貝多芬<熱情奏鳴曲>演奏版本之比較研究[J].黃鐘,2003,(03).
[2]彭志敏.一花一世界 一葉一如來——貝多芬鋼琴奏鳴曲讀譜瑣記[J].黃鐘,1991,(02).
[3]卲義強.協奏曲欣賞[M].北京:全音樂譜出版社,198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