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小云
摘要:謝爾蓋·瓦西里維奇·拉赫瑪尼諾夫(Sergei Vasi-lyevich Rachmaninov 1873-1943)是俄羅斯杰出的作曲家、鋼琴家及指揮家。在他的音樂創作中,鋼琴協奏曲占有顯赫的地位。《第三鋼琴協奏曲》是他所有鋼琴協奏曲中最杰出的作品之一,最能代表他的創作風格。本文從旋律特點、音區與力度的強烈反差、織體對比、高潮處理、主題貫穿發展等方面來揭示該部作品抒情性與戲劇性完美結合的特點。
關鍵詞:抒情性 戲劇性 拉赫瑪尼諾夫 《第三鋼琴協奏曲》
謝爾蓋·瓦西里維奇·拉赫瑪尼諾夫(Sergei Vasi-lyevich Rachmaninov 1873-1943)是俄羅斯杰出的作曲家、鋼琴家及指揮家。由于鋼琴家的身份,他非常偏好鋼琴音樂的創作,尤其是鋼琴協奏曲。他共創作了五部鋼琴協奏曲。每一部都堪稱為經典。第三部《d小調鋼琴協奏曲》是他最杰出的作品之一。這部作品完成于1903年,是作曲家創作成熟時期的作品。在這部作品中,作曲家將抒情性與戲劇性這兩個看似極端的特點完美地結合在了一起,展示了作曲家非凡的創作才能。
一、抒情性
抒情性特征最突出地體現在旋律上。拉赫瑪尼諾夫是一位旋律大師。旋律是他首要關注的要素。拉赫瑪尼諾夫所創作的旋律非常優美,而且富有表情。雖然是鋼琴音樂作品,卻像聲樂作品一樣富有歌唱性。他像其他俄羅斯作曲家一樣,旋律充滿憂郁情調。那凝重的、迂回旋律深深扣人心弦,令人久久不忘。可見其旋律的魅力?!兜谌撉賲f奏曲》3個樂章,共6個主題。除了第二樂章的中部主題是圓舞曲性質,第三樂章的主部主題是進行曲風格以外,其它四個主題都是抒情性的。返回同一中心音的靜音環繞型動機、迭奏和模進相互滲透的發展手法,以及主題內部的擴充、發展、臨時轉調等使得《第三鋼琴協奏曲》的旋律大都具有委婉悠長的線條和起伏跌宕的運動。例如第一樂章的主部主題(參見例1):
例1
這個主題長達24小節,卻是由曲首小小的動機經過一系列的迭奏、模進發展而來。除了7個三度、2個四度、1個五度之外,其余全是二度級進和少量的同音反復。沒有大跨度的音程,卻讓人感受到內斂的力量。而且這部作品突出的旋律不止第一樂章的主部主題這一個,其它的主題旋律也很動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這些旋律都具有親切自然的音調和色彩濃郁的感情,可以說是作曲家發自內心的傾訴和表白。
二、戲劇性
戲劇性作為文學的一個概念,是指通過事件發展的自身邏輯和一系列令人可信的巧合、誤會、懸念等場合和契機安排而造成的跌宕起伏、引人入勝的藝術效果。①文學的戲劇性是通過人物或事件的矛盾和沖突來表現的。音樂作品表現戲劇性沖突沒有文學那么容易,因為它不能像文學描述那么具象,它只有通過觸動人的情感來喚起類似的感受。音樂作品中的戲劇性主要通過音樂形象的對比來獲得,也包括對比的音樂形象的變化和發展。因此奏鳴曲式被公認為是表現音樂戲劇性的有力載體。貝多芬對這一曲式結構的完善和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并且奠定了英雄性的主部主題與抒情性的副部主題相對比的古典模式。
雖然抒情性在拉赫瑪尼諾夫的《第三鋼琴協奏曲》里較為突出,甚至第一樂章的兩個主題都是抒情性的,但還是應該看到,在深刻的抒情性之中也包含了大量的戲劇性因素。這是一種不同于貝多芬式的戲劇性。在這部作品中,幾乎所有的音樂表現手法都是為表現戲劇性服務的。
(一)音區與力度對比
力度是音樂表現非常重要的一個要素。力度的變化會非常直接地引起聽者情緒的波動。當力度變化與音區變化結合起來的時候,這種作用會更加被突顯出來。在《第三鋼琴協奏曲》的第三樂章展開部中有三個變奏。前兩個變奏的力度是“p”和“pp”,音區在高音區,使音樂顯得輕盈而飄逸,讓聽者如在夢中。到了第三個變奏,力度就加強了,音區也回到了中音區。頓時,夢境消失了,仿佛回到了現實世界。這三個變奏中,力度和音區的變化,非常直接地帶來了聽者情緒上的差異。這只是這首作品的一處例子。在拉赫瑪尼諾夫的《第三鋼琴協奏曲》中,力度與音區這樣的強烈對比非常多。在這首樂曲中最弱的力度標記是“pp”,而最強的力度標記是“fff”,對比很大。
(二)織體對比
織體是音樂材料組成音的編織物的組織方式。②織體是除旋律以外的其他所有表現手段的綜合??楏w可以加強旋律的氣勢,也能為旋律提供一種柔和、寬廣而飽滿的氣氛;有時還能刻畫心理狀態、內心感受或某種意境,從而喚起人們對各種事物的聯想。
在《第三鋼琴協奏曲》第二樂章中,作曲家將樂隊初次陳述的主題用織體變奏的手法進行了三次變奏,盡管三次變奏用的是同一個主題材料,可是由于織體不同,而產生了三個截然不同的效果。這是一種內在性的矛盾對比,與一般意義上的對比不同。
(三)高潮處理
高潮,是音樂作品中情感表達的總爆發,是整首音樂作品戲劇性發展線索上重要的一環。高潮處理的好壞往往決定著作品的成敗。因此,作曲家對于作品的高潮都會精心加以設計。拉赫瑪尼諾夫也不例外?!兜谌撉賲f奏曲》中,每一個樂章往往還不止一個高潮。在這部作品中,拉赫瑪尼諾夫主要采用擴展音域、增加聲部層次、動機模進等手法,再加上增強力度、變換和聲、加快速度等表現手段結合起來,一起烘托高潮。
以第一樂章為例:該樂章在呈示部、展開部、動力再現各有一個高潮。第一個高潮位于呈示部主部主題與副部主題之間的連接部。“ff”力度和不斷向上轉位的分解和弦是這個高潮的主要特點。另外,速度變化也是表現高潮的重要手段之一。在連接部開始時速度是“更加活躍”,接著變為“快板”,到高潮時則變為“快速、敏捷的”。高潮過后速度又改為“中速”;力度由“ff”變為“p”;旋律迅速從最高點“e4”下降到“A”。緊接著開始了低音區的相對平靜的副部主題,與之前猛烈的連接部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是在主題呈示階段的高潮,樂思尚未充分發展,所以戲劇性特征不十分強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