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功 李映秋
【摘 要】志愿服務在當今中國的大學校園里已經成為一種潮流,90后的大學生們通過各種志愿服務向社會展示著新時代年輕人的責任與擔當。事實上,志愿服務不僅是大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載體,也是高校人才培養體系中的重要一環,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并主動把大學生志愿服務納入到高校人才培養體系之中,這對高校志愿服務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也是落實“實踐育人”理念的有效形式。
【關鍵詞】志愿服務;人才培養;實踐育人
一、志愿服務事業在中國社會發揮了積極作用
自1993年中國的志愿服務事業開始實施以來,經過20余年的發展,目前已基本形成了比較完備的工作機制。長期以來,各級共青團組織緊緊圍繞黨政工作大局,著眼于人民群眾生產、生活基本需求和青年群體成長成才的需要,動員組織廣大熱血青年在扶貧開發、社區建設、環境保護、大型賽事、搶險救災、海外援助、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等不同領域開展志愿服務。因此,志愿服務活動正在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共青團組織動員廣大青年參與社會發展的有效手段,成為開發青年人力資源、培養青年人才的有效途徑,同時也是加強公民道德建設、提高公民道德素質、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載體。
在高校,志愿服務事業同樣發展迅速,得到了廣大青年大學生的熱烈響應,成為當今大學校園里的一股新興時尚。共青團十七大報告中進一步強調:“調動青年的內在積極性,推動志愿服務項目化運作,社會化動員,制度化發展,努力使志愿服務成為當代青年的精神時尚,使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深入人心。”
二、志愿服務在大學生成長歷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志愿服務在青年大學生的成長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對青年大學生個人的發展具有積極的影響。比如在本世紀初,社會上對80后年輕人有各種各樣負面的評價,說他們是“垮掉的一代”、“沒有希望的一代”,但經過汶川地震、北京奧運會之后,社會對“80后”的負面評價迅速發生了改變,人們從80后志愿者身上看到了他們對社會的擔當與責任。80后的這些年輕人正是在這些各式各樣的志愿服務的錘煉中,在經歷了忘我的付出后,逐步變得成熟起來。當時在這些80后的志愿者中,很多都是在校大學生,經過80后在社會上的這次集體亮相,社會已經普遍認識到,大學生的親社會傾向與志愿服務動機高度正相關。
實踐證明,志愿服務不僅與我們提倡的素質教育和實踐育人的教育理念相吻合,而且從思想政治素質、道德素質、心理素質等各個方面對大學生的成長產生積極影響。學者們的研究表明,志愿服務“它把服務社會,教育青年和大學生的自身成才有機結合起來,實現了從主觀到客觀再到主觀,最后主客觀趨于統一的認識過程,符合當代青年,尤其是大學生的特點,對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義利觀、人生觀具有潛移默化的教育功能。”
三、志愿服務與高校人才培養相結合是高校志愿服務事業發展的必然
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傳播知識,服務社會是新時期現代高等院校的四大基本職能。而志愿服務可以視為是高等學校服務社會的重要途徑之一,也是高等學校人才培養的重要方式。長期的教育實踐表明,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和擔當精神的培養,創新能力、實踐能力、社會適應能力的養成,都離不開志愿服務。因此,志愿服務和以志愿服務為重要載體的服務學習都應該受到高校的重視。
多年來,在高校各級團組織的推動和組織下,志愿服務活動在我國高校基本實現了“人員全覆蓋、活動全參與”,但也存在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積極性不高、活動低水平重復、志愿服務動機不純等現象。不過,本文認為,目前我國高校的志愿服務事業最大的缺陷是志愿服務工作與高校人才培養工作相脫節,表現為“兩張皮”。在當前形勢下,應切實采取相應措施,圍繞大學生成長發展的實際需求,變高校志愿服務與高校人才培養工作“兩張皮”為“雙面膠”,把高校志愿服務與人才培養相結合,提升高校志愿服務水平,提高高校人才培養質量,推動高校辦學內涵式發展。
四、如何進一步提高志愿服務對高校人才培養的貢獻力
早在2009年教育部就頒布了《關于深入推進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的意見》,《意見》要求全國各地各校要定期對學校開展的學生志愿服務工作進行檢查考核,并將志愿服務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評估體系,高校和中小學都要把志愿精神納入德育課程,并要建立以量化考核為基礎的評價體系。《意見》還要求把志愿服務作為高中階段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重要指標,學生參與志愿服務情況可作為學生評優、高校選拔的重要參考因素。《意見》對高校的志愿服務工作雖無明確的表述,但其重視程度不言而喻。本文認為,基于目前我國高校的志愿服務現實狀況,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提升志愿服務對高校人才培養的貢獻力。
(一)推動高校志愿服務常態化,盡早實行高校志愿服務活動“學分制”。目前,尚需科學設計高校人才培養工作的指標體系,實行志愿服務“學分制”,在校大學生必須修滿相應的志愿服務“學分”,才能順利畢業,依此來確保志愿服務活動同專業課程學習同樣重要。
(二)將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活動情況納入到高校人才評價指標體系。圍繞大學生成長發展的實際需求和高校人才培養目標,科學設計高校人才培養的評價體系,將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的經歷、效果等納入到人才培養的評價體系中,引導廣大學生端正志愿服務動機,積極參與志愿服務活動,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三)加強志愿服務工作的制度機制建設。目前,高校志愿服務工作中還存在著“評價難”等突出問題,需要進一步對志愿服務活動的組織、管理、評價、激勵等方面,加強制度機制方面的規劃設計,使志愿服務活動有章可循、有據可依,確保志愿服務活動成為高校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抓手和高校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依托。
參考文獻
[1] 秦宜智.高舉團旗跟黨走 奮力實現中國夢——在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R].2013- 06-17.
[2] 侯志軍,姚佳,王正元.大學生親社會傾向與志愿服務動機的關系研究[J].當代青年研究,2014(02).
基金項目:本文為2013年度南京師范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資助項目(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專項)課題編號:SZJ13222。
作者簡介:陳功,南京師范大學團委宣傳部部長;李映秋,南京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輔導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