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主要對四川省1997-2012年能源生態足跡進行碳匯法計算,從1997年的2780.296764萬 hm2到2012年的7076.045247萬 hm2,發現能源生態足跡是呈現一個上升的趨勢,運用能源生態足跡評價指標進行分析,結合四川省現狀提出相應的建議。
【關鍵詞】四川省;能源生態足跡;碳匯法;評價指標
生態足跡是最早由William(1992)提出并由Wackernagel進一步完善的一種衡量區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有效測度方法,是指能夠持續地提供資源或消納廢物的、具有生物生產力的地域空間,能源生態足跡是作為其主要的成分存在。由于能源作為四川省經濟發展的主要要素,本文首次嘗試針對四川省1997-2012年能源生態足跡進行研究。本文能源生態足跡主要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轉化的生產性土地面積及水電站所占用的土地面積。使用生態足跡法——碳匯法,并對其結果進行指標分析并提出相應建議。數據主要來自于中國統計年鑒,四川省統計年鑒,CNKI中國經濟與社會發展宏觀數據庫,及其他論文數據。
一、碳匯法
每消費單位化石能源所釋放的CO2所需要的林地吸收面積。是采用估算吸收新增 CO2所需要的土地面積來計算對化石能源用地的需求。
計算公式:EEF=N·eef=Nce·pei/Ki
式中EEF為總化石能源生態足跡;eef 為人均化石能源生態足跡;N為人口數;i表化石能源種類;cei為i類化石能源的人均消費量;pei為化石能源的能源密度,即每噸標準煤平均發熱,為29.4;Ki為平均能源足跡。
本文中關于水電的計算方法參照謝宏宇等(2008)提出的改善模型公式,由于四川省作為一個水電大省,選擇本計算方式,也考慮其變化小,并且在相應領域論文中也有引用,則參考謝鴻宇在2008年得出我國1kW h水電生態足跡為2.1448×10-6hm2,計算四川省水電生態足跡。
計算公式:
式中Awel為水電的生態足跡(hm2);Cwe為產自水電的電力消費(kWh,1J=2.778×10-7kWh);Pwe為產水量(kWh);Awec為水電站淹沒的土地面積(hm2)。
二、計算結果及分析
(一)能源生態足跡總量及構成變化分析。根據碳匯法結果顯示,1997-2012年的能源生態足跡是在呈現上升的趨勢,由1997年的2420.65萬hm2,到2012年16年期間上升到7076.05萬hm2;人均能源生態足跡也由1997年的0.301173hm2發展成2012年的0.778096 hm2。這是在快速的經濟發展下產生的現象,從1997年-2012年四川省的生產總值上升了6個百分點的成績,正是由于經濟效益的追求導致能源消耗的增長,能源生態足跡也翻了一番。能源利用類型中一煤炭的能源生態足跡最高,其次為石油、天然氣、水電,可以說是與中國整體能源使用狀況是吻合的。從總的趨勢看來,煤炭的比重在逐年下降,天然氣、水電的比重有所增加,說明能源結構有所調整,經濟發展方式有所改變。但煤炭仍是主要能源,其它能源的發展還遠遠不足,還需要有更大程度的發展。
(二)能源足跡計算指標分析。(1)能源足跡產值分析(VEF):人均GDP與人均能源足跡的比值。總體來說VEF的趨勢是上升的,1997-2012年的年均增長速度為11.8%,說明期間四川省的經濟發展越來越好,單位土地面積產值總體升高,單位能源生態足跡創造的經濟價值不斷提升。但是1997-2012年期間GDP年均增長率為39.8%,VEF增長明顯滯后于GDP的發展。(2)能源足跡強度分析(EFI):能源足跡與GDP的比值EFI整體是呈現下降的趨勢,說明在這期間每增加1個單位GDP所消耗的能源生態足跡是在逐年下降的,年均下降率為4.1%。說明四川省能源利用率在提高,單位土地面積產生的經濟效益在增加,說明經濟發展方式的改變。(3)能源生態足跡壓力(EPIEF):人均能源生態足跡與人均擁有的林地面積的比值EPIEF。總體來說是呈現一個上升的趨勢,且其能源生態足跡壓力一直大于1,說明能源使用面積已經大大地超過了林地面積,能源生態承載力一直處于赤字狀態,反映四川省能源壓力較大,能源的使用早已經造成環境的壓力。(4)GDP能源消費量:人均能源生態足跡與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比值。四川省萬元 GDP 能源消費是呈下降趨勢,說明能源消耗占用GDP越來越小,能源利用率較高,生物生產面積類型的產出率較高。
三、四川省能源發展的建議
(1)從資源稟賦角度看解決能源結構的調整是比較有發展潛力的。集中發展太陽能,加快產業化發展。跟緊首座核電建設的步伐。生物質能源的發展。因地制宜的發展其他能源,如風能及熱能的發展。大力扶持鄉鎮小水電的建設。重視天然氣的普及,加快管道的建設,開發技術的更新。綜合利用煤炭資源,注意脫硫裝置,高空處理設備的投入,低含硫煤優先民用,減少對大氣的污染。(2)產業結構的優化。加快建設高新技術產業,淘汰高耗能產業,加大政策和資金傾斜,整合資源和技術優勢,提高第三產業比重,促進經濟結構的轉型。并在第二產業中加強政策引導,加強碳排放檢測,引進先進生產工藝、技術和設備,提高能源利用率,完成節能減排的目標。(3)積極推進低碳技術的應用與創新。(4)發揮政府的宏觀調節作用主要表現在監督、法制、引導、宣傳方面。(5)借助西部大開發這一平臺及清潔發展(CDM)機制提供的龐大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加強區域及國際合作。積極推動碳減排工作的順利實施。
四川省作為一個能源消耗大省,能源生態足跡在逐年的上升,造成的環境污染還有待解決,后期發展中應當注重低碳經濟的注入,推進新能源、新能源產業的發展,充分利用自身資源稟賦優勢,抓住機遇,正視挑戰。
參考文獻
[1] 曲艷偉.基于可計算一般均衡模型的中國能源生態足跡研究[D].遼寧工程技術大學,2012.
作者簡介:吳夢(1993- ),女,漢族,四川師范大學地理與資源科學學院本科生,研究方向: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endprint
【摘 要】文章主要對四川省1997-2012年能源生態足跡進行碳匯法計算,從1997年的2780.296764萬 hm2到2012年的7076.045247萬 hm2,發現能源生態足跡是呈現一個上升的趨勢,運用能源生態足跡評價指標進行分析,結合四川省現狀提出相應的建議。
【關鍵詞】四川省;能源生態足跡;碳匯法;評價指標
生態足跡是最早由William(1992)提出并由Wackernagel進一步完善的一種衡量區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有效測度方法,是指能夠持續地提供資源或消納廢物的、具有生物生產力的地域空間,能源生態足跡是作為其主要的成分存在。由于能源作為四川省經濟發展的主要要素,本文首次嘗試針對四川省1997-2012年能源生態足跡進行研究。本文能源生態足跡主要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轉化的生產性土地面積及水電站所占用的土地面積。使用生態足跡法——碳匯法,并對其結果進行指標分析并提出相應建議。數據主要來自于中國統計年鑒,四川省統計年鑒,CNKI中國經濟與社會發展宏觀數據庫,及其他論文數據。
一、碳匯法
每消費單位化石能源所釋放的CO2所需要的林地吸收面積。是采用估算吸收新增 CO2所需要的土地面積來計算對化石能源用地的需求。
計算公式:EEF=N·eef=Nce·pei/Ki
式中EEF為總化石能源生態足跡;eef 為人均化石能源生態足跡;N為人口數;i表化石能源種類;cei為i類化石能源的人均消費量;pei為化石能源的能源密度,即每噸標準煤平均發熱,為29.4;Ki為平均能源足跡。
本文中關于水電的計算方法參照謝宏宇等(2008)提出的改善模型公式,由于四川省作為一個水電大省,選擇本計算方式,也考慮其變化小,并且在相應領域論文中也有引用,則參考謝鴻宇在2008年得出我國1kW h水電生態足跡為2.1448×10-6hm2,計算四川省水電生態足跡。
計算公式:
式中Awel為水電的生態足跡(hm2);Cwe為產自水電的電力消費(kWh,1J=2.778×10-7kWh);Pwe為產水量(kWh);Awec為水電站淹沒的土地面積(hm2)。
二、計算結果及分析
(一)能源生態足跡總量及構成變化分析。根據碳匯法結果顯示,1997-2012年的能源生態足跡是在呈現上升的趨勢,由1997年的2420.65萬hm2,到2012年16年期間上升到7076.05萬hm2;人均能源生態足跡也由1997年的0.301173hm2發展成2012年的0.778096 hm2。這是在快速的經濟發展下產生的現象,從1997年-2012年四川省的生產總值上升了6個百分點的成績,正是由于經濟效益的追求導致能源消耗的增長,能源生態足跡也翻了一番。能源利用類型中一煤炭的能源生態足跡最高,其次為石油、天然氣、水電,可以說是與中國整體能源使用狀況是吻合的。從總的趨勢看來,煤炭的比重在逐年下降,天然氣、水電的比重有所增加,說明能源結構有所調整,經濟發展方式有所改變。但煤炭仍是主要能源,其它能源的發展還遠遠不足,還需要有更大程度的發展。
(二)能源足跡計算指標分析。(1)能源足跡產值分析(VEF):人均GDP與人均能源足跡的比值。總體來說VEF的趨勢是上升的,1997-2012年的年均增長速度為11.8%,說明期間四川省的經濟發展越來越好,單位土地面積產值總體升高,單位能源生態足跡創造的經濟價值不斷提升。但是1997-2012年期間GDP年均增長率為39.8%,VEF增長明顯滯后于GDP的發展。(2)能源足跡強度分析(EFI):能源足跡與GDP的比值EFI整體是呈現下降的趨勢,說明在這期間每增加1個單位GDP所消耗的能源生態足跡是在逐年下降的,年均下降率為4.1%。說明四川省能源利用率在提高,單位土地面積產生的經濟效益在增加,說明經濟發展方式的改變。(3)能源生態足跡壓力(EPIEF):人均能源生態足跡與人均擁有的林地面積的比值EPIEF。總體來說是呈現一個上升的趨勢,且其能源生態足跡壓力一直大于1,說明能源使用面積已經大大地超過了林地面積,能源生態承載力一直處于赤字狀態,反映四川省能源壓力較大,能源的使用早已經造成環境的壓力。(4)GDP能源消費量:人均能源生態足跡與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比值。四川省萬元 GDP 能源消費是呈下降趨勢,說明能源消耗占用GDP越來越小,能源利用率較高,生物生產面積類型的產出率較高。
三、四川省能源發展的建議
(1)從資源稟賦角度看解決能源結構的調整是比較有發展潛力的。集中發展太陽能,加快產業化發展。跟緊首座核電建設的步伐。生物質能源的發展。因地制宜的發展其他能源,如風能及熱能的發展。大力扶持鄉鎮小水電的建設。重視天然氣的普及,加快管道的建設,開發技術的更新。綜合利用煤炭資源,注意脫硫裝置,高空處理設備的投入,低含硫煤優先民用,減少對大氣的污染。(2)產業結構的優化。加快建設高新技術產業,淘汰高耗能產業,加大政策和資金傾斜,整合資源和技術優勢,提高第三產業比重,促進經濟結構的轉型。并在第二產業中加強政策引導,加強碳排放檢測,引進先進生產工藝、技術和設備,提高能源利用率,完成節能減排的目標。(3)積極推進低碳技術的應用與創新。(4)發揮政府的宏觀調節作用主要表現在監督、法制、引導、宣傳方面。(5)借助西部大開發這一平臺及清潔發展(CDM)機制提供的龐大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加強區域及國際合作。積極推動碳減排工作的順利實施。
四川省作為一個能源消耗大省,能源生態足跡在逐年的上升,造成的環境污染還有待解決,后期發展中應當注重低碳經濟的注入,推進新能源、新能源產業的發展,充分利用自身資源稟賦優勢,抓住機遇,正視挑戰。
參考文獻
[1] 曲艷偉.基于可計算一般均衡模型的中國能源生態足跡研究[D].遼寧工程技術大學,2012.
作者簡介:吳夢(1993- ),女,漢族,四川師范大學地理與資源科學學院本科生,研究方向: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endprint
【摘 要】文章主要對四川省1997-2012年能源生態足跡進行碳匯法計算,從1997年的2780.296764萬 hm2到2012年的7076.045247萬 hm2,發現能源生態足跡是呈現一個上升的趨勢,運用能源生態足跡評價指標進行分析,結合四川省現狀提出相應的建議。
【關鍵詞】四川省;能源生態足跡;碳匯法;評價指標
生態足跡是最早由William(1992)提出并由Wackernagel進一步完善的一種衡量區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有效測度方法,是指能夠持續地提供資源或消納廢物的、具有生物生產力的地域空間,能源生態足跡是作為其主要的成分存在。由于能源作為四川省經濟發展的主要要素,本文首次嘗試針對四川省1997-2012年能源生態足跡進行研究。本文能源生態足跡主要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轉化的生產性土地面積及水電站所占用的土地面積。使用生態足跡法——碳匯法,并對其結果進行指標分析并提出相應建議。數據主要來自于中國統計年鑒,四川省統計年鑒,CNKI中國經濟與社會發展宏觀數據庫,及其他論文數據。
一、碳匯法
每消費單位化石能源所釋放的CO2所需要的林地吸收面積。是采用估算吸收新增 CO2所需要的土地面積來計算對化石能源用地的需求。
計算公式:EEF=N·eef=Nce·pei/Ki
式中EEF為總化石能源生態足跡;eef 為人均化石能源生態足跡;N為人口數;i表化石能源種類;cei為i類化石能源的人均消費量;pei為化石能源的能源密度,即每噸標準煤平均發熱,為29.4;Ki為平均能源足跡。
本文中關于水電的計算方法參照謝宏宇等(2008)提出的改善模型公式,由于四川省作為一個水電大省,選擇本計算方式,也考慮其變化小,并且在相應領域論文中也有引用,則參考謝鴻宇在2008年得出我國1kW h水電生態足跡為2.1448×10-6hm2,計算四川省水電生態足跡。
計算公式:
式中Awel為水電的生態足跡(hm2);Cwe為產自水電的電力消費(kWh,1J=2.778×10-7kWh);Pwe為產水量(kWh);Awec為水電站淹沒的土地面積(hm2)。
二、計算結果及分析
(一)能源生態足跡總量及構成變化分析。根據碳匯法結果顯示,1997-2012年的能源生態足跡是在呈現上升的趨勢,由1997年的2420.65萬hm2,到2012年16年期間上升到7076.05萬hm2;人均能源生態足跡也由1997年的0.301173hm2發展成2012年的0.778096 hm2。這是在快速的經濟發展下產生的現象,從1997年-2012年四川省的生產總值上升了6個百分點的成績,正是由于經濟效益的追求導致能源消耗的增長,能源生態足跡也翻了一番。能源利用類型中一煤炭的能源生態足跡最高,其次為石油、天然氣、水電,可以說是與中國整體能源使用狀況是吻合的。從總的趨勢看來,煤炭的比重在逐年下降,天然氣、水電的比重有所增加,說明能源結構有所調整,經濟發展方式有所改變。但煤炭仍是主要能源,其它能源的發展還遠遠不足,還需要有更大程度的發展。
(二)能源足跡計算指標分析。(1)能源足跡產值分析(VEF):人均GDP與人均能源足跡的比值。總體來說VEF的趨勢是上升的,1997-2012年的年均增長速度為11.8%,說明期間四川省的經濟發展越來越好,單位土地面積產值總體升高,單位能源生態足跡創造的經濟價值不斷提升。但是1997-2012年期間GDP年均增長率為39.8%,VEF增長明顯滯后于GDP的發展。(2)能源足跡強度分析(EFI):能源足跡與GDP的比值EFI整體是呈現下降的趨勢,說明在這期間每增加1個單位GDP所消耗的能源生態足跡是在逐年下降的,年均下降率為4.1%。說明四川省能源利用率在提高,單位土地面積產生的經濟效益在增加,說明經濟發展方式的改變。(3)能源生態足跡壓力(EPIEF):人均能源生態足跡與人均擁有的林地面積的比值EPIEF。總體來說是呈現一個上升的趨勢,且其能源生態足跡壓力一直大于1,說明能源使用面積已經大大地超過了林地面積,能源生態承載力一直處于赤字狀態,反映四川省能源壓力較大,能源的使用早已經造成環境的壓力。(4)GDP能源消費量:人均能源生態足跡與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比值。四川省萬元 GDP 能源消費是呈下降趨勢,說明能源消耗占用GDP越來越小,能源利用率較高,生物生產面積類型的產出率較高。
三、四川省能源發展的建議
(1)從資源稟賦角度看解決能源結構的調整是比較有發展潛力的。集中發展太陽能,加快產業化發展。跟緊首座核電建設的步伐。生物質能源的發展。因地制宜的發展其他能源,如風能及熱能的發展。大力扶持鄉鎮小水電的建設。重視天然氣的普及,加快管道的建設,開發技術的更新。綜合利用煤炭資源,注意脫硫裝置,高空處理設備的投入,低含硫煤優先民用,減少對大氣的污染。(2)產業結構的優化。加快建設高新技術產業,淘汰高耗能產業,加大政策和資金傾斜,整合資源和技術優勢,提高第三產業比重,促進經濟結構的轉型。并在第二產業中加強政策引導,加強碳排放檢測,引進先進生產工藝、技術和設備,提高能源利用率,完成節能減排的目標。(3)積極推進低碳技術的應用與創新。(4)發揮政府的宏觀調節作用主要表現在監督、法制、引導、宣傳方面。(5)借助西部大開發這一平臺及清潔發展(CDM)機制提供的龐大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加強區域及國際合作。積極推動碳減排工作的順利實施。
四川省作為一個能源消耗大省,能源生態足跡在逐年的上升,造成的環境污染還有待解決,后期發展中應當注重低碳經濟的注入,推進新能源、新能源產業的發展,充分利用自身資源稟賦優勢,抓住機遇,正視挑戰。
參考文獻
[1] 曲艷偉.基于可計算一般均衡模型的中國能源生態足跡研究[D].遼寧工程技術大學,2012.
作者簡介:吳夢(1993- ),女,漢族,四川師范大學地理與資源科學學院本科生,研究方向: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