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從傳統文化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2014-08-21 18:42:23余劍
青年與社會 2014年15期
關鍵詞:社會主義傳統文化價值觀

【摘 要】文化是價值的載體,其核心是價值觀,價值觀是一定文化體系基本精神和本質的集中反映。當代中國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就是黨的十五大報告中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基本內涵所作的概括:以培育“四有”公民即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為目標,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這也可以看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基本精神。所以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基本精神,必須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及核心價值觀“只有首先贏得中國人民的喜愛,具有中國風格,中國氣派,才能堂堂正正走向世界和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關鍵詞】傳統文化;社會主義;價值觀

文化的核心是價值觀,文化沖突的本質是價值觀的沖突。在社會轉型與全球化的進程中,人們的文化取向隨著審美、判斷標準以及社會需求的分化也變得越來越豐富和多樣化,特別是市場、技術和生產力的發展為多元文化的存在和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使多樣化的文化產品能夠得以迅速擴展并被人們接受和運用。與此同時,人們的價值觀也從簡單轉向復雜,從統一逐漸走向分化、多元甚至沖突。進而出現了由中心向外發散向而形成了一套與核心價值體系存在偏差甚至沖突的個人價值體系,直接影響著整個社會的價值體系的重構和踐行。

相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來說,文化沖突是一把雙刃劍。正沖突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建立提供了各種文化物質與發展機遇;負沖突卻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提出了否定與挑戰,使文化認知與思想認同很難在短期內得到統一。

一、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面臨的文化沖突

文化沖突使社會認同的中心走向分化,使人們有多樣的價值認同中心。社會文化認同的中心多元化,使社會核心價值認同難以得到較大的社會支持。因此,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就必然面臨諸多的文化沖突問題。具體來說,這些問題主要體現為以下四個方面:

(一)文化沖突導致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難被理解

從中國共產黨成立起,馬克思主義就是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隨著中國革命的勝利,馬克思主義逐漸成為全體中國人民的指導思想、最高信仰。但是,馬克思主義成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之后,長期居于廟堂之中,只被政治家、知識分子等社會精英所掌握,而大多數的普通群眾卻不理解或者不關心馬克思主義究竟為何物。社會轉型期的文化沖突更加劇了理解馬克思主義的困難。這主要體現在,多元文化沖突過程中蜂擁而起的各種社會思潮為人們提供了內容各不相同甚至相互矛盾的信仰選擇,使有些人感覺到矛盾、困惑、無所適從,在價值選擇上陷入自我沖突,喪失了基本的價值判斷力,開始對馬克思主義、對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表示懷疑,甚至出現各種反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和情緒。

(二)文化沖突導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難被認同

社會轉型期的文化沖突,特別是傳統文化與外來文化的沖突,使一部分人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產生懷疑。這主要體現在,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利益關系和分配方式的多樣化,使一些人對城鄉差距、貧富差距、地區差距、行業差距等問題產生抱怨,他們只關心個人利益、貪圖享受、生活奢靡,把國家利益、社會利益拋之腦后。一些人經受不住西方生活方式的誘惑,把西方的價值觀、民主觀、自由觀奉為“神明”,盲目地接受一些消極的價值理念。這些都嚴重影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形成。

(三)文化沖突導致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難入人心

文化沖突對傳統文化中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也提出了挑戰。當代中國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在世界全球化以及改革開放的背景下,保持民族的自主、自立和自強,而不是跟在西方人后面邯鄲學步。社會轉型期的多元文化沖突使民族精神的這一功能弱化了。特別是一些西方文化的鼓吹者,過分強調文化全球化,將民族精神等同于民族保護主義,使我國轉型期過程中,民族精神倍受冷落;于之相對的還有一小群極端民族主義,將本民族的一些不良傳統和文化糟粕推向極端,宣揚超社會的民族主義。可以說,人們對民族精神的不同理解直接影響了民族精神的形成和中華民族性格的塑造。與此同時,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也面臨著文化沖突的挑戰。在我國社會轉型過程中,一些人在利益關系、利益格局的變化和調整面前,留戀于原有的價值目標和思想體系,不肯接受新思想、新事物、新變化,視之為洪水猛獸,缺乏改革的勇氣和創新的膽識。

(四)文化沖突導致社會主義榮辱觀難以生成

以“八榮八恥”為核心的社會主義榮辱觀也面臨著文化沖突的挑戰。改革開放以來,西方社會的“金錢至上”、“一切向錢向”的拜金主義思想嚴重影響著中國社會的公序良俗,人們在追求物質滿足的道路上漸漸失去了道德的約束,道德滑坡現象嚴重,社會主義的榮辱觀形成受到了外部不良思潮的抵制。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有所滋長,見利忘義、損人利己、不講誠信等現象時有發生。為了利益,不擇手段,不辯是非,更有甚者,將個人發展寄托在封建迷信的求神拜佛儀式上甚至一些邪教歪說,從中尋心靈的慰藉。

二、傳統文化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影響

(一)傳統文化中的“浩然之氣”和愛國情操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支撐

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愛國歷來是被看作一種“大節”。“精忠報國”、“殺身成仁”等,培育了中華民族養浩然之正氣的高尚情操和愛國情懷。“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南宋范仲淹),“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清,顧炎武),“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岳,上則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南宋,文天祥《正氣歌》)等不勝枚舉的名人名言,都給予愛國主義以最好的闡述,而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亞圣孟子在其《孟子·公孫丑上》一書中說到“吾善養吾浩然之氣”將民族氣節和愛國情操推向了極致,而傳統文化中所呈現出的這種氣節與情操正是當下愛國主義集體的體現。endprint

(二)傳統文化中“尚德”觀念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道德觀念基本一致

中國二千多年來的主流思想儒家學說,從建立開始就立德以為本,將德視為作人、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根本。儒家學派鼻祖孔子講德,主要包括:行為、作用;恩德、恩惠;道德;品質等四方面內容。孔子曾說:“主忠信,徒義,崇德也。”(《顏淵》篇)“以直報怨,以德報德。”(《憲問》篇)“驥不稱其力,稱其德也。”(《憲問》篇)。儒家學派的這些論述都圍繞個人的思想品德從發,強調個體自我的完善,在此基礎上發展到個體與群體,個人與國家之間的關系,總體上來說,儒家學派認為,個人的道德要求與國家的道德要求本質上是一致的,強調德治。中國共產黨在十六屆四中全會上首次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治國理念,即在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要公平正義、民主法制、誠信友愛、和諧發展。要實施這一治國理論,必須建立起以良好社會公德、家庭美德、職業道德為基礎的法制社會,堅持依法制治與以德治國相結合,從而實現中華復興之路。這種理想社會的構想無疑是對以德為本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最佳詮釋。

在平衡道德與價值取向問題上,儒家文化一直承認個體需求的雙重性,即在追求物質利益的同時也承擔道德的責任。 董仲舒認為:“天之生人也,使之生義與利。利以養其體,義以養其心;心不得義不能樂,體不得利不能安。義者,心之養也;利者,體之養也。”(《春秋繁露》)“義以生利,利以豐民”(《國語晉語》)。但另一方面,儒家形成了明顯的重義輕利、見利思義的價值模式。儒家文化認為“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論語里仁》)。因此,我們在借鑒傳統文化的時候,既要吸收傳統文化如儒家文化中強調樂于奉獻、誠實有信的積極的義利觀,同時又要放棄過分強調道德而不顧個人基本物質需要的消極思想,使其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和社會建設提供價有用的值理念。

(三)傳統文化中的自強精神及憂患意識,為當下的時代精神提供范例和借鑒

這種精神深深地浸染在中華民族的靈魂深處,是中國傳統文化最基本的人文精神。《周易·乾·象傳》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意思是:道德高尚的人應像天體那樣努力向上,決不停止。“天地之大德日生”,它表現了天地剛健有為的精神。“自強不息”和“剛健有為”是分不開的,這種精神,正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導精神,并以此激勵著數以千萬計的志士仁人為堅持自己的理想和事業而終身奮斗。孔子“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論語·述而》),孟子的“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泛其身,行拂亂其所為”(《孟子·告子下》),都體現了這種精神。司馬遷也正是以這種精神不斷激勵自己,才有了不朽的歷史篇章《史記》。近代民主思想的先驅者梁啟超、李大釗,他們都不僅以自己的作品更以他們的人生踐行自強不息、剛健有為的精神。

自強不息、剛健有為的精神,一直是鼓勵中華兒女敬業進取、百折不撓、不斷向前的奮進精神,也正是這種精神,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培育了中華民族的自立精神和在民族壓迫面前的不屈精神。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為了救亡圖存和民族自強而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中國共產黨人領導全國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國后,又以堅忍不拔的毅力,進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使中國屹立于世界強國之林,這都是對中國傳統文化中“自強不息、剛健有為”精神的發揚光大。正是有了這種自強精神的推動,使我們時刻保持著自醒和思危,面對現代社會紛繁復雜的變化,只有不斷創新,不斷超越,不斷面向目標前行,才能讓國家富強、人民幸福。而正是這種自強不自的思維方式對現代社會的綜合創新活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力。

(四)傳統文化的禮儀廉恥,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提供了基本的道德取向和價值基礎

禮在中國古代用于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釋名》曰:“禮,體也。言得事之體也。”《禮器》曰:“忠信,禮之本也;義理,禮之文也。無本不立,無文不行。”禮是一個人為人處事的根本。也是人,之所以為人的一個標準。故《論語》曰:“不學禮,無以立。”

五千年,文明史,禮儀邦,德至上;國之魂,民之本,仁義禮,誠信善。明禮為先、誠信為本是做人的重要原則。古人將明禮之人稱為“謙謙君子”,將誠信之人贊為“一諾千金”。作為炎黃子孫、龍的傳人,繼承祖先的優良傳統是我們責無旁貸的使命。

明禮,就是要懂禮貌、講禮節。儒家在處理人際關系上主張謙恭禮讓和嚴己寬人。孔子提出,“躬自厚而薄責于人”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而在對待挫折和逆境時,儒家強調順境、逆境都是對自身的一種鍛煉和考驗。孟子提出:“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若干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傳統文化中的這些簡單易懂的話,有助于幫助人們清楚的認識自我、理清關系,處理好人與人、人與社會和人與自然的各種關系。

知恥,就是要知榮恥、守紀律。一個人如果不知道羞恥,就沒有自尊,沒有道德約束,為所欲為,什么丑陋壞的事情都能做得出,看看社會裏面這些現象,貪污腐敗的,嫖娼賣淫的,偷盜吸毒的等等,是舉不勝舉。從個人到社會各個角落都存在不知羞恥的個人,就能造成社會不安定,如果人知道羞恥有自尊,無論從是什麼工作,能按照羞恥道德這個標準做事,就會做得很好。在道德上,說一個人知道某種道德,并不僅僅是說他在理性上對此種道德獲得了理性認識,知道了此種道德的內涵、本質、根源、實行的方法,等等,還在于他通過實實在在的實踐活動在情感和心理上形成對此種道德及符合此種道德之事的喜歡、欣賞、贊美和追求。一個人知恥,則自然知榮,反過來也是一樣。宋代的陸九淵說:“人唯知所貴,然后知所恥。不知吾之所當貴,而謂之有恥焉者,吾恐其所謂恥者非所當恥矣。”只有知道什么是真正光榮的事,才能正確地對待恥辱的事。

中國是一個重恥感的國度。在一定意義上說,中國文化是一種恥感文化。春秋時期的政治家管仲曾經把恥作為國家四維之一,提出“國有四維,一維絕則傾,二維絕則危,三維絕則覆,四維絕則滅”。把恥提高到關系國家存亡的高度加以認識。此后歷代思想家也都特重恥感的培養。清代龔自珍提出:“士皆知有恥,則國家永無恥矣。”把知識界的恥感與國家民族的榮辱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康有為則提出:“風俗之美,在養民知恥。恥者,治教之大端。”認為培養民眾的恥感是治理天下、造就良風美俗的根本之所在。endprint

人的榮辱觀是由知榮、知辱兩個方面組成的。光榮感是人追求光榮的動力,知榮就會有所為。一個人真正知道什么是光榮,就會有追求的目標,就會干好事。恥辱感是人自我約束、躲避恥辱的動力,知恥就會有所不為。一個人真正知道什么是恥辱,就知道行為的底線,就不會干壞事。 如果每個人都學會了明禮、知恥,則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將會和諧相處。讓傳統文化中的明禮、知恥深入人心,與個人而言,會使個體在與人交往,為人處事時注重自身行為,注重個人尊嚴;與社會而言,人人都明禮和知恥,則社會都講誠信、知義務。這就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建立提供了最為基礎的價值取向和道德準則。

三、萃取傳統文化精華重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文化作為人們思想的外在表現形式,反映的就是人們對社會生活的不同看法,其集中的表現形式就是價值觀。黨的十五大報告中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基本內涵概括為:“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為目標,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這也可以看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基本精神。重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基本精神,必須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張岱年曾說:“任何民族的文化,都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其民族的主體性,文化是為民族的存在和發展服務的,文化必須具有保證民族獨立、促進民族發展的積極作用。”保持民族文化的獨立性就是保持民族文化的特色,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對“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及核心價值觀“只有首先贏得中國人民的喜愛,具有中國風格,中國氣派,才能堂堂正正走向世界和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一)關懷人本

《尚書泰誓》中說:“惟天地,萬物之母;惟人,萬物之靈。”《孝經》中則借孔子的名義說:“天地之性,人為貴。”這句話中的“性”字,是“生”的意思。宋人邢解釋說:“性,生也。言天地之所生,惟人最貴也。可見,中國古代將人視為天下萬物之最,即以人為貴。這與西方的以神學為主導的文化完全不一樣,不是西方那種以人性對抗神性的人本主義,而是以人為本,尊重眾生需要和生存的自然的人本文化。提倡對人的關懷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大精華。”《禮記禮運》篇說“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陰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也。”孔子曰:“仁者愛人”,“泛愛眾而親仁”,孟子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禮記》也出現了“天下為公”的理念……這種以人為本的思想在整個世界文化發展中都是比較先進和獨特的。其中有很多關于人生價值的思考和討論,也都十分值得我們認真學習。而這種思想與我們提出的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的理念是極為相近的,為我們實現科學發展觀提供了思想的基礎。

(二)道德教化

詹世友曾說過:“從本質上說,教化是道德真正的存在方式。如果道德理論不能影響人的心意態度、情感歸依、意志品質和行為傾向,那么,它就只能是天下虛文。道德教化正是在善的倫理價值層面上,把人從人的本性狀態提升到人性狀態的工作。人的本性(human nature)是與生俱來、自然而然的,而人性(humanity)則是人成為的特質。人不是天生就成為了人應成為的樣子,所以,人需要教化。”

《漢書·董仲舒傳》指出:“教化立而奸邪皆止者,其堤防完也;教化廢而奸邪并出,刑罰不能勝者,其堤防壞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為大務。” 道德教化有以下功能:一是轉化人的心靈,形成健全的人格;二是轉化人的行為,使人的行為規范化、道德化、文明化;三是轉化社會風氣,使社會風氣積極向上,充滿真、善、美;四是轉化社會輿論,使社會輿論充滿道德的光輝;五是轉化民俗,使民俗具有義理的內涵;六是轉化政治,使政治遠離腐敗,依從于道統。中國社會中,人們對于金錢、權力、美容、色情、高消費、轎車、洋房、美食、感官刺激等低俗價值的追求占據了一生的絕大部分時間,而對于仁、義、禮、智、信、忠、孝、廉、毅、和這些高尚價值的追求則少之又少,走向價值虛無主義。正如孔子描述的“群居終日,言不及義”(《論語·衛靈公》)。道德教化的目的,就是讓社會中充滿高尚價值,并用高尚價值去抑制低俗價值,最終實現“以德治國”方略,重塑我們正在流失的道德體系,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樹立提供新的價值取向。

(三)追求和諧

中國傳統文化的另一個核心思想就是追求和諧,即把自然與人看作一個統一、平衡、和諧的整體。儒家的“和為貴”,墨家的“兼相愛,交相利”、“尚同”,道家的“知和曰常”、“道法自然”等思想都將和諧作為最為理想的狀態,以追求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中國傳統文化善于從矛盾對立的事物中發現有利于解決矛盾、消除分歧的積極因素,強調把“和為貴”、“求同存異”作為處理矛盾或沖突的最佳途徑和最高法則。中國古代思想家大多強調每個人只有通過“修身”即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才能做到與自然、與社會、與他人的和諧相處。因此,他們強調每個人都必須處理好人的精神需求與物質追求之間的關系,處理好謀取個人利益與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關系,努力做到身心和諧,義利統一。如倡導“舍生取義”、“重義輕利”的價值觀,推崇“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修養,和諧、和睦、和為貴、和氣生財、和衷共濟、政通人和、和而不同、和平共處的思想等等,都表現出中華民族連綿不斷的基本精神特征,在今天建設和諧社會以及追求和平發展的世界體系中,仍有著無法估量的價值。

四、結語

價值觀具有地域性和繼承性的特點,要重新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吸收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由為關鍵。只有那些人們世代認同、普遍執行的傳統美德才能會被人們記住和認可,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建立必須與傳統文化相結合,只有體現民族特性和文化物質的價值載體,才會真正體現它的功能和價值,也才能被人們普遍遵守。

參考文獻

[1] 姜關珍.誠信:中國傳統道德內涵及現代價值思考[J].華南農業大學學報,2005(3):106-107.

[2] 劉懷光,劉巧風.現代倫理的傳統文化困境探析[J].呼倫貝爾學院學報,2007(5):13.

[3] 巴格比.文化——歷史的投影[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130.

[4] 陳章龍.論主導價值觀[M].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112- 117.

[5] 張為清.道德建設與中國傳統文化[J].安徽工業人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3):96.

[6] 蘭久富.社會轉型時期的價值觀念[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37.

[7] 章海山.當代道德的轉型和構建[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9:313-326.

[8] 王偉光.中國社會價值觀變遷30 年[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9] 陳新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價值論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10] 郁建興,朱旭紅.社會主義價值學導論[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

[11] 張岱年.張岱年全集(第6卷)[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260.

[12] 江澤民.在第六次全國文代會和第八次全國作代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1996-12-16.

[13] 光明日報電子版[EB/OL].1998-09-25. http://www.gmw.cn/01gmrb/1998-09/25/GB/17826%5eGM5-2506.HTM.

作者簡介:余劍(1974- ),男,浙江嘉興人,研究生,中共嘉興市委黨校,講師,研究方向:社會弱勢群體。endprint

猜你喜歡
社會主義傳統文化價值觀
我的價值觀
圖說 我們的價值觀
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創建新時期高中思想政治課堂
考試周刊(2016年84期)2016-11-11 23:43:04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進學生社團建設
淺析日本“世襲政治”產生的原因及其影響
考試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43:28
大學生國學教育中相關概念辨析
考試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22:24
中國影視劇美學建構
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主義的和諧思想融合
知名企業的價值觀
價值觀就在你我的身邊
學習月刊(2015年9期)2015-07-09 05:33:44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本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 国精品91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无码AV中文| 亚洲国产亚洲综合在线尤物| 久久亚洲国产视频| 久久国产乱子| 国产精品流白浆在线观看| 午夜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模粉嫩小泬视频在线观看| 日韩乱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91小视频| 在线精品亚洲国产| 国产精品va免费视频| 亚洲男人的天堂久久香蕉网| 色综合天天综合中文网|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鸭| 亚洲天堂啪啪| 亚洲中文制服丝袜欧美精品| 欧美成人午夜影院| 日韩欧美国产另类| 九色视频一区| 亚洲天堂777| 国产欧美日韩综合一区在线播放| 午夜啪啪网| 日本国产一区在线观看| julia中文字幕久久亚洲| 久久99久久无码毛片一区二区| 精品伊人久久久久7777人| 久久99久久无码毛片一区二区 | 亚洲swag精品自拍一区| 71pao成人国产永久免费视频| 国精品91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88|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成人综合网| 亚洲精品高清视频| 国产精品尹人在线观看| 国产97视频在线| 91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人妻| 欧美福利在线观看| 香蕉eeww99国产在线观看| 99视频在线精品免费观看6| 午夜国产不卡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一级妓女av网站| 99久久人妻精品免费二区| 白浆视频在线观看| 原味小视频在线www国产| 福利国产在线| 亚洲精品自在线拍| 99re这里只有国产中文精品国产精品 | 无码AV高清毛片中国一级毛片| 四虎成人免费毛片| 伊人色在线视频| 国产最新无码专区在线| 国产aⅴ无码专区亚洲av综合网| 国产第一页第二页| 亚洲男人的天堂视频| 午夜国产精品视频黄|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2023| 国产喷水视频| 四虎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 国产内射一区亚洲| 狠狠综合久久| 国产成人91精品| 亚洲综合色区在线播放2019| 热99精品视频| 久久精品视频亚洲| 欧美在线精品怡红院| 免费一级大毛片a一观看不卡| 中文字幕在线免费看| 中文字幕在线视频免费| 2020极品精品国产| 精品福利国产| 丝袜久久剧情精品国产| 国产区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精品成人片在线播放|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香蕉| 噜噜噜综合亚洲| 欧美曰批视频免费播放免费| 成年人视频一区二区| 亚洲欧美日韩另类在线一|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专业不| 国产毛片高清一级国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