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構建和諧社會進程中,要科學的把握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規律的要求與孔孟管理道德思想傳統繼承、創新、學習借鑒的重大關系。
【關鍵詞】和諧社會;管理思想;管理道德思想;孔孟;構建;關系
近年來,一些學者探討了孔孟的管理思想,學習后,感觸頗多,深受啟發。
一、孔孟管理道德思想的內容
孔孟的理想是實現仁政,孔孟所關心的是治國平天下,所以,管理思想當然是孔孟之道的重要組成部分。那么,孔孟管理思想的基本特點是什么呢?研究孔孟思想可以發現,孔孟講管理從不脫離道德建設,而把道德建設作為實現管理目標的途徑,“修己以安百姓”“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就說明了這一點。孔孟主張治國以禮,為政以德,就是強調通過道德建設來治理國家,把道德規范納入管理活動。因為道德建設是孔孟管理思想的著眼點,所以,孔孟管理思想的基本特點是十分強調道德建設在管理中的作用。可以把孔孟的管理思想稱為管理道德思想。孔孟管理道德思想的主要內容,是針對管理者提出了從事管理活動的幾項重要原則,它們是:一、“愛人”;二、富民;三、教民;四、“克己復禮”;五、“和”。
(一)“愛人”
“愛人”,是充滿古典人道主義精神的概念,是從事管理活動所應持有的態度。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仁”的內涵就是“愛人”,可見“愛人”在孔子思想體系中的重要地位。怎樣算是“愛人”呢?孔子的解釋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孟子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種將心比心、推己及人的“愛人”態度,要求管理者充分尊重和關心人,洋溢著道德的光輝。
(二)富民
以“愛人”的態度從事管理,勢必致力于提高人的物質生活水平和道德文明程度,將之落在實處就是富民和教民。過去,有人讀了“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兩句話,便以為孔子是空談道德而忽視人民物質生活的,這完全是誤解。孔子的這種措辭方法只不過是強調縮小貧富差距和保證社會安定的重要性,絕不是主張貧窮。例如,子貢問:“假如廣泛地給人民好處,能幫助人民生活得好,可以說是仁嗎?”孔子回答說:“哪里僅僅是仁!那一定是圣了!堯舜恐怕都做得不夠呢!”在孔子看來,能讓人民過上富裕的生活就是超過堯舜的大圣人,這還不夠充分體現他對提高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深切關心,對富民政策的高度重視嗎?富民以外,孔孟又強調教民。衛國人口眾多,冉有問:人口多了應該怎么管理,孔子說:“富之”;冉有又問:老百姓富裕之后又該怎么辦,孔子說:“教之”,孔子所謂“教”,即提高道德水平。又,孟子在教導梁惠王怎樣實行仁政王道時講:首先要讓人民有自己的田產,安心生產,吃得飽,穿得暖,過上富裕的生活;然后要辦好教育,“申之以孝悌之義”,搞好道德建設,富民、教民,構成孔孟的基本的管理政策。
(三)教民
讓人民過上富裕安康的生活,當然是“愛人”的表現,但這是遠遠不夠的。孟子認為“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幾希”,那么,人與動物的界限是什么?不是別的,是道德。孟子說:“仁也者,人也”,具有道德文明的人才能稱為真正意義上的人,物質生活水平的高低并非人與動物的區別點。由此可見道德修養的重要性。孟子講教民就是要貫徹其修養理論,通過教育的手段以提高人的道德水平,幫助人們健全和完善人格,說到底就是要使生物人成為完善的社會人以區別于動物界。這種教民的政策把對人民物質生活的關切進一步深入到了精神生活領域,更是“愛人”的深層表現,體現了對人的終極關懷,它使孔孟管理思想中的道德精神大大升華了。主張教民者自古有之,但許多人忽視了教民和富民的關系。在孔孟看來,二者的關系是很顯明的:富民乃是教民的物質基礎。這從孔孟先講富民后講教民的排列次序上已經可以看出。孟子更深刻地闡述了富民和教民的正確關系。孟子雖然特別重視教民在管理中的作用,但是他并沒有片面夸張教育的作用,而是十分強調教民的特質基礎。孟子指出:“是故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然后驅而之善,故民從之也輕。”,又說:圣人治理天下,使糧食極其充足了,老百姓哪有不仁愛的呢?,顯然,孟子認為富民實為教民的必要條件。如果說富民屬于物質文明建設,那么,教民就是精神文明建設,對二者之間的正確關系,儒家先哲在兩千多年前就講得比較清楚了。由于孔孟的管理思想著眼于倫理道德,曾經使人感覺迂闊,其實不然。孔孟的富民、教民政策,把“愛人”的道德精神貫徹在具體管理活動之中,而不是僅僅停留在理念和感情上,此其一;其二,孔孟正確闡明了教民和富民的關系,把道德建設建立在物質文明的基礎上,使之具備了物質保證。由此可見,孔孟的管理道德思想不僅不是迂闊的,而且是十分重視實踐和可行性的。
(四)“克己復禮”
在孔孟管理道德思想中,除了闡明要以“愛人”的態度從事管理活動,和切實貫徹體現“愛人”精神的富民教民政策以外,還特別對管理者提出了“克己復禮”的要求,這是孔孟管理道德思想當中頗具特色的一個原則。孔子一方面把“仁”解釋為“愛人”,另一方面又把“仁”解釋為“克己復禮”。所謂“克己復禮”,就是要抑制自己的私欲,使言行合乎道德規范。用“愛人”來解釋“仁”還不夠,再加上“克己復禮”,這樣做不是沒有深意的。“克己復禮”實乃“愛人”的道德前提與人格保證。不能“克己復禮”則不能愛人。所以,“克己復禮”也就不僅是道德修養功夫了,它實際上是管理思想的基本要點。“克己復禮”,落實在管理實踐中即表現為“修己以安百姓”。具體說,落實在富民政策上,就是不要過分剝削,而要保護人民的物質利益,藏富于民,與民同富;落實在教民政策上,就是要培養管理者的“君子之德”,用管理者自身的優良品德去影響、教育普通人。孟子明確說:“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一國定矣。”這就充分強調了“克己復禮”的管理效用。
(五)“和”
管理活動的重要目標之一,是創造和諧的組織環境或社會環境,在孔孟管理道德思想中,對于這個目標的描述性詞語是“和”。“和”,既指人際關系的和諧狀態,也有調和的意思。孔子說:“禮之用,和為貴”,說明道德建設以達成和諧為尚。孔子又說:“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這說明道德建設是實現“和”的途徑。所以,他主張對上要忠、孝、恭、敬;平級間要忠(誠心竭力)、恕、信、義;對下要寬、厚、慈、惠。在這里,諸種道德規范都被當做達成和諧的管理方式了。說“和”有調和之意,那么調和的方法就是這些作為管理方式的道德規范。
綜上所述,孔孟管理道德思想的主要內容可以這樣概括: 管理者以愛人的精神從事管理活動,通過富民、教民的管理措施,提高人的物質生活水平和精神文明程度;并創造和諧完美的組織環境和社會狀況;把“愛人”化為實際行動;而在整個管理過程中,管理者必須以“克己復禮”的修養功夫來確保管理措施的貫徹和管理目標的實現。
二、和諧社會的要求與孔孟管理道德思想的關系
孔孟的管理道德思想充滿著古典人道主義精神,兩千多年過去了,它仍然具有實踐意義。在當代,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作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決定,提出和諧社會是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的重大命題,形成了我黨關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經濟富強”、“政治民主”、“文化文明”、“社會和諧”反映了現階段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宏偉目標和總體布局,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核心價值觀,而科學發展觀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進程中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一條主線,科學發展觀以“以人為本”為核心,堅持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把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作為根本著眼點, 要堅持以人為主體、以人為前提、以人為動力、以人為目標,科學處理尊重人、教育人、服務人的關系。很明顯,孔孟管理道德思想與這一當代管理思潮有很多相近的內容,所以,我們在構建和諧社會進程中要認真學習孔孟的管理道德思想,特別是管理者,更應深入研究它,需要繼承創新、學習借鑒為我國現代化建設服務,為構建和諧社會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韓斌.以人為本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6). [2] 江澤民文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作者簡介:喬麗榮(1972- ),山西朔州人,本科,右玉縣教師進修學校工作,研究方向:政治、歷史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