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現慧+李士鋒
摘 要:目前,我國中職教育面對制造業向信息化、精細化大轉型,以及企業需要大量高級應用型技能人才的新形勢,中職學校應積極探索“與企業需要相適應的中職人才培訓新模式”。
關鍵詞:中職學校 人才培養 模式
一、現代企業對人才的要求與職業教育培訓現狀
由于制造業向信息化、精細化轉型的步伐越來越快,企業對勞動者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為實現黨中央、國務院提出的“用信息化帶動制造業,用高新技術改造制造業,以實現制造業跨越式發展”的奮斗目標,企業吸納了大量熟練掌握數字化裝備操作的應用型技能人才,這為中職學校的發展創造了大好機遇,也給中職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我國企業應用型高級技術人才緊缺,我國僅制造業、信息化產業領域就短缺高級技工100 萬人,200 萬在崗人員亟待再培訓。然而,現階段我國中職教育的培養和培訓能力遠不能滿足企業對人才培養的要求。分析其原因:一方面是國家對職業教育的投入有限,僅占教育經費總額的12%,教學投入也只能量力而行,嚴重影響人才培養的質量。另一方面是職業培訓一線教師的知識結構不合理,缺乏實踐經驗與熟練操作技能的理論型教師,難以很好地開展實踐教學。
二、制約緊缺人才培養的“瓶頸”
由于中職學校普遍存在著經費不足,現代化實訓、實驗設備短缺,沒有與生產一線接軌的工作界面和熟悉該界面實際操作技能的“雙師型”專業教師,現有教學模式與工廠生產實際脫節,嚴重制約了學校人才培養能力的增長與提升,其中核心問題是缺乏符合現代職業教育與培訓要求的教師。
從2001 年起,國家就逐步推行中職專業課教師的國家級培訓,同時因國家相關政策的引導、地方政府的意向安排,一些工程技術類院校畢業生也陸續進入了職業技術教育教師隊伍中,而且數量逐年增加。應該說,我國中職教育的各項事業都呈現“廣口”發展趨勢。但是,目前專業教師的培訓仍然存在著很多的不足,各地選派教師的原有專業基礎與培訓專業相差甚遠,幾乎沒有一點相應的基礎知識作鋪墊,對新技術的學習難以應對。還有的受訓教師,或因思想認識不夠,本不愿參加培訓,結果被強迫來接受培訓,這些人對培訓學習心存抵觸情緒,肯定收不到應有的學習效果。有的學校在派學員時,根本不考慮自己有沒有這個專業,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另外,相當一部分學校即便自己選派的學員學有所成,學成歸來時卻安排了與培訓內容完全無關的工作。諸如此類的問題嚴重制約著中職教育的發展,制約著人才的培養。目前中職學校廣泛開展的校企合作、頂崗實習等活動,對于彌補由于實習、實訓不足,解決教學與實踐脫離的問題,具有顯著的作用。
三、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創建智能教育培訓模式
當前,在黨和政府高度重視職業技術教育政策的強力支持下,各級各類中職學校基本上擁有了功能比較齊全的信息技術教育裝備,充分利用好這些資源,能大大降低實驗、實訓設備的投入成本,實現“一物多用”。基礎設施相對較差的中職學校,可以求助專業科技部門,邀請合作企業專業人士參與指導,共同研發出“仿真實訓智能培訓系統軟件”,通過多媒體音像教學,讓學生在仿真態中學習操作,了解工藝流程,觀摩產品質檢,熟記技術操作規程,教學、參觀、實訓一體化,既方便文化理論課堂的教學,又能保證實驗、見習、實訓教學的順利開展。這種教育培訓模式不僅能基本滿足企業生產對員工的操作技能要求,同時還能對專業教師實踐能力進行教育培訓。目前大部分中職學校的專業課教師,多是一些缺乏實際動手能力的理論型教師,甚至相當一部分專業課教師是從普通中學文化課教師轉行來的。因此,大量教師的專業知識和現有技能有著明顯的不足。“仿真實訓智能培訓系統軟件”正好能為教師專業實踐能力的提高提供培訓平臺。
當然,任何人才培養模式都不是盡善盡美的,“仿真實訓智能培訓軟件”模式也存在著需要編寫相應的教材與指導書,以及“軟件”二次開發等問題,這些都需要兼顧考慮,統籌安排,全面規劃。總之,探索行之有效的職教培訓模式,需要結合勞動力市場對人才需求的實際,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培訓工作。
參考文獻:
[1]孫丹兒.實體聯系模型理論在學習環境設計中的應用與啟示[J].現代教育技術,2011(4).
[2]陳長應.專業教師頂崗實習客觀基礎的調查分析[J].中國職業教育,2011(25).
[3]姜峻,蘇婭.引企入校,校企交融——校企合作模式的實踐與探索[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1(6).
(作者單位:鄒城高級職業技術學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