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鎧湞+曹劼潔+李彥迪
【摘 要】學生評教雖在我國高校廣泛開展,但存在一定的問題。以江蘇警官學院為例,通過問卷調查和訪談發現,在評教過程中存在學生態度不端正、高校評教方式不合理以及評教指標設置不完善等問題。基于學生評教中的問題及原因分析,并根據公安院校的特點,從評教方式、完善評教指標、學生評教態度和評教結果的反饋等方面提出了相應的改進措施。
【關鍵詞】學生評教現狀分析 改進措施
在高校教師的教學過程中,學生是教學的主要參與者,他們對教學目標是否達成,師生關系是否良好,都有較深刻的了解,對教學環境的描述也較為真實。提高學生對評教的重視程度,鼓勵學生更加積極地參與評教,增強評教結果的客觀性,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同時,教師也可由此了解學生的需求,有利于師生的溝通交流,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筆者通過走訪、問卷等形式對多所高校進行了調查,發現學生評教的過程和結果并不盡如人意。本文擬以江蘇警官學院為例,對學生評教問題進行研究,以期能對提高學生評教質量有所補益。
一、江蘇警官學院評教狀況分析
江蘇警官學院自20世紀80年代就開始了學生評教工作,其間也在評教形式、評教指標上面做過多次改革。評教形式上,從原來的紙質評教變為現在的網絡評教;評教指標也進行了適當調整,原本學院的評教指標分為一級和二級,一級指標包括教學態度、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教學效果、育人情況和總體印象六個方面,每個一級指標包含二至四個二級指標,但在實施過程中發現指標設立較為繁雜,同時學生在完成時也缺少耐心。因此,為了提高評教結果質量,我校對指標進行了兩次縮減,最后剩下現行的六個評教指標。經過近幾年來的數據統計發現,評教的結果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教師的教學質量,教學效果好的教師和教學效果差的教師在排名上具有一定的穩定性。
但評教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單從學校網絡評教的結果上看,一方面分數方面差距較小,學校很難通過分數來評定教師的優劣,另一方面教師在一個學期教不同班的相同課程時,不同班級的評教結果有時差異較大。
二、問卷數據分析
針對學生評教中存在的問題,筆者通過調查問卷、走訪等形式,對學生進行了調查。調查問卷中主要涉及學生對評教的態度、對學校評教方式的看法和對學生評教指標的意見等三個方面的內容。為了保證調查的客觀,筆者隨機在不同系、不同專業抽取了2013級,2012級以及2011級的學生進行問卷調查。本次調查共發放500份問卷,收回有效問卷429份。
通過對問卷數據的分析,發現在學生評教方面存在下列幾個方面的問題。
1.學生對評教的態度。學生評教能否順利進行,學生的態度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在現階段學生評教中,由表1可以看出,有82.75%的學生認為有必要開展學生評教,學生對于評教的積極性方面還是相對較高的,但由表2可以看出評教的真實性方面存在較大問題,學生打分具有盲目性、主觀性和隨意性,并且數據結果相似,表中四個問題均有出現而且較為普遍。因此,學生評教過程中學生會因一些因素的影響,學生并不能客觀地進行評教,因此導致評教結果在真實性方面存在較大的問題。
于是筆者通過表3對上述現象深入研究了原因。由數據可知,大部分人認為學校這樣做只是走過場沒有意義,也有一小部分學生認為評教和自己沒有太大關系并且沒有必要和老師過不去。通過表4,我們可以更加明確地看出學生對于評教結果是較為期待的,而在學院的實際操作中,學生真正參與的只有給老師打分這一環節,評教結果直接反饋到各個系部,由各個系部督促老師改進,但學生無法知曉評價結果以及評教結果對老師產生的影響,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評教的積極性。
2.對學校現有評教方式的看法。評教過程中,評教形式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的評教態度,最終影響到評教結果。學院現今實施的每學期一次的網絡定量化評教是在查分數之前并且規定未進行評教的學生不得查閱分數。部分同學對學院現今的評教方式持有不同看法。
由表5可以看出只有少數同學對先評教后查分的規定持贊同意見,大部分同學不太贊同。在學校看來,這項規定能確保每位學生對任課教師進行及時有效的評教,可以保證數據的完整性,但是有些學生為了能查詢成績,對評教活動應付了事,這樣就可能產生部分無用的數據,給數據的匯總和分析帶來了一定的干擾,影響了數據的真實性和準確性。
由表6可以看出學生評教采用網絡問卷調查的形式受到了近一半同學的歡迎,同時,也有部分同學支持設置意見反饋信箱、紙質問卷和座談會的形式進行學生評教,結合表7可以看出,有近70%的學生認為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式更為合理,只有極少數學生支持以定量為主。這兩項數據說明不少學生對于普遍使用的網絡問卷定量評教方式存在一定的弊端,通過訪談,了解到學生認為要得到全面準確的評教結果,僅僅通過網絡問卷上設置的評教指標是遠遠不夠的,學院目前的評教方式過于概括籠統,難以用分數對教師進行客觀地分析。同時,每位教師都有其自身的特點和教學方式,現有的評教方式只能對一些共性問題進行考核,而不能全面地評價一位教師。并且,每位學生也都有自己一些獨特的看法,這就需要以座談會、意見反饋信箱等形式來獲取學生的意見。
至于學生評教的次數和時間段,由表8可以看出支持一次或者兩次的學生人數占比較大,同時,分析表9的數據,64.34%的學生認為應在期中進行一次評教,期末的時候也應進行評教,隨堂評價因其過于繁瑣,可操作性不強,因此,贊成的同學較少。
3.對評教指標的評價
我院現行的評教中有六個指標分別是:內容熟悉、信息適中、教法得當,效果良好、要求嚴格,管理規范、作業適當,閱評及時,為人師表,教書育人。從中可以看出,學院較為重視教學效果,接著便是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師表儀態,最后才是教學要求和作業評價。從表10可以看出學生對教學內容(代碼1、2)、教學效果(代碼4)、教學方法(代碼5)也較為重視,而對于師表儀態、作業安排和教學嚴格程度的重視則要次之,由此可以看出學院教學指標權重的設計和學生的想法基本相符。
通過分析發現,學院現有的評教指標過于籠統,較為簡略,概括性較強。如教學效果方面直接說教法得當,效果良好,而筆者認為應該具體的問即課程是否能激發學生興趣,課程中學生的獲知程度等等。
但是(見表11)學院學生普遍認為現行的評教指標不能全面地反映不同課程授課教師的教學質量水平。學生在評教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積極性不高、對評教不夠重視等問題,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現行評教指標的設置不能合理地反映學生對教師的真實想法,難以對教師進行較為客觀全面的評價,反映教師教學的真實水平。
三、改進措施
在現代課程發展史上,斯塔費爾比姆等人曾指出“評價最重要的意圖不是為了證明,而是為了改進”。以關注學習過程,引導師生關注、認識和把握如何改進學習的實際微觀過程為主的過程性評價才是高校應有的評教機制。而現有的評教體系卻未能很好地達到這一要求。為使學生評教更好地發揮其應有的作用,結合問卷調查結果和我院現狀,提出如下改進措施。
1.改進評教時間和方式
在評教次數的安排上,筆者認為我校應適度增加評教次數,一學期進行兩次學生評教較為合理。這樣既不增加學生負擔,又有利于獲得更加客觀、合理的評教數據,科學地評價教師教學水平。
在評教方式上,學生在評教活動中對引入定性評價的需求越來越迫切。在我院現行的“定量評教”中,其所提供的僅僅是一個具體分數,而無法針對不同教師所教課程的不同性質、難度、教學方式反映出教師所要改進的不同方面,因此,有必要引入定性評價。
因此,結合我院實際,可將評教工作分期中期末兩次進行。可在期中評教時采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式,不僅可以對教師工作進行量化評分,而且通過定性評價可以及時發現教師在教學中所存在的問題與不足,督促教師在下半學期對教學工作進行相應的改進。在期末評教時宜采用定量評價,對教師的教學工作進行量化分析及排名,促使教師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水平。
然而,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定性指標的評價結果會面臨較難匯總,難于融合進學院對教師最終測評的結果排名中,并且學生提出的建議或要求也難以一一落實的問題。對此,筆者認為,可將定性評價的方式放在期中進行,其評價結果可作為督促教師在下半學期改進教學方式以有利于更好地教學的一種手段,不將其具體化到數據融入學院對教師的考評當中。學生提出的問題和建議,可由每個班級的學習負責人分析總結,交到教務處,并由教務處發給各系部,而其是否產生一定的效果,可在學期末定量評價的指標中有所體現,如增加教師教學是否有方法的改進等方面的問題。
2.完善評教指標
具體說來,評教指標的確立方面,以調查的數據來看,學校仍不能忽視教學內容、教學效果、教學方法方面的問題,如教師對于教學內容的熟悉程度、教學內容和工作生活關聯性問題,學術提升和學習收獲以及對于教學方法的適應程度。但是應該增加評教指標,如教學能否增加學生對課程的興趣,教師和學生的互動、交流能力,教師的儀表舉止,教師的教學水平高低。定性指標方面應以開放式問題為主,鼓勵學生就課程本身和教學方法發表意見,比如你認為應該怎樣改進這門課?本門課中你最喜歡和最不喜歡什么地方?等等,以此來啟發學生回答,用來彌補單一應答式問題的不足。
在對課程類型的劃分中,可以按照通修課、專業課和公選課的標準進行。對于通修課,所有學生都需要學習,評價指標可側重于教師的教學前準備,課堂教學表現、側重點的把握,課后作業的布置,教學與考試的聯系程度等較為普遍的問題進行評價,基本反映出不同教師的教學水平。對于專業課,不同專業的學生各有其側重點,對學生的掌握程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評教指標的設計上,應偏向于教師的專業素養,教師的授課方式,是否利于學生的掌握等方面。而對于選修課,由于課時的限制,學生難以深入地掌握這門學科,教師應在有限的時間內讓學生對課程有大概的認識,因此對課程的評價應傾向于課堂的活躍程度,教師的授課方法,以及學生的掌握程度和對課程的興趣等方面。
至于評教等級方面,筆者認為應該以用優秀、良好、一般、較差、差等來表示各等級來評定,每個等級賦予相應的分數如10、8、6、4、2,這樣既能從分數上又能從排位上加強對于教師的區分度,當然賦值最好不要在學生進行評教時展現,只是作為最后統計數據的工具。
3.引導學生用正確心態參加評教活動
學校管理部門有必要在評教前,首先要向參加評教活動的學生解釋所設置的評教指標并強調評教的重要性及必要性,讓學生切實意識到學生評教活動是為任課教師搜集、反饋相關教學信息,是一項促使教師不斷改進教學,提高教學水平的實際工作。同時為了提高學生評教的積極性和自主性,學校可以讓學生代表參與評教指標的制作。
4.做好對評教結果的公布與反饋工作
學生有知道評教結果的權利,因此,評教結果不僅僅應在教師中公布,還應該通過校園網向全體師生公布。對于想了解評教結果的學生,可以登錄校園網,自行進行查閱。但同時將評教結果向全院師生公布也會產生消極影響,導致部分排名較低的教師教學積極性下降,因此,筆者認為學院在向全院師生公布評教結果之前,應當和相應的教師協商,幫助教師分析原因和改進教學,根據具體情況,可將評教結果部分公開,接受學生和同行的監督,促進學生評教的公平公正。
眾所周知,評教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改善教學。建立有效的反饋機制將評教結果反饋給教師和學生,不僅可以增加師生的互動,也可以提高學生評教的積極性。可以采取兩種方法,一種是通過網絡自動反饋,教師和學生在網上直接查看評教結果; 另一種是人工的反饋,可以由二級學院將評教結果反饋給教師本人,反饋內容可以集中某個重要問題進行反饋。通過反饋促進教師的發展,促進教師改善教學,從而促進學生的進步。同時,反饋的內容和方法要謹慎適當,避免傷害教師或學生的感情。
學生評教對增強教師的重視程度,改進教師的教學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學校應針對存在問題積極整改,增強學生評教結果的客觀性,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
【參考文獻】
[1]李沖,劉世麗.國外高校學生評教的特色及啟示[J].黑龍江教育,2013(10).
[2]王麗榮.中美高校學生評教指標體系比較研究[J].職大學報,2013(3).
通過分析發現,學院現有的評教指標過于籠統,較為簡略,概括性較強。如教學效果方面直接說教法得當,效果良好,而筆者認為應該具體的問即課程是否能激發學生興趣,課程中學生的獲知程度等等。
但是(見表11)學院學生普遍認為現行的評教指標不能全面地反映不同課程授課教師的教學質量水平。學生在評教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積極性不高、對評教不夠重視等問題,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現行評教指標的設置不能合理地反映學生對教師的真實想法,難以對教師進行較為客觀全面的評價,反映教師教學的真實水平。
三、改進措施
在現代課程發展史上,斯塔費爾比姆等人曾指出“評價最重要的意圖不是為了證明,而是為了改進”。以關注學習過程,引導師生關注、認識和把握如何改進學習的實際微觀過程為主的過程性評價才是高校應有的評教機制。而現有的評教體系卻未能很好地達到這一要求。為使學生評教更好地發揮其應有的作用,結合問卷調查結果和我院現狀,提出如下改進措施。
1.改進評教時間和方式
在評教次數的安排上,筆者認為我校應適度增加評教次數,一學期進行兩次學生評教較為合理。這樣既不增加學生負擔,又有利于獲得更加客觀、合理的評教數據,科學地評價教師教學水平。
在評教方式上,學生在評教活動中對引入定性評價的需求越來越迫切。在我院現行的“定量評教”中,其所提供的僅僅是一個具體分數,而無法針對不同教師所教課程的不同性質、難度、教學方式反映出教師所要改進的不同方面,因此,有必要引入定性評價。
因此,結合我院實際,可將評教工作分期中期末兩次進行。可在期中評教時采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式,不僅可以對教師工作進行量化評分,而且通過定性評價可以及時發現教師在教學中所存在的問題與不足,督促教師在下半學期對教學工作進行相應的改進。在期末評教時宜采用定量評價,對教師的教學工作進行量化分析及排名,促使教師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水平。
然而,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定性指標的評價結果會面臨較難匯總,難于融合進學院對教師最終測評的結果排名中,并且學生提出的建議或要求也難以一一落實的問題。對此,筆者認為,可將定性評價的方式放在期中進行,其評價結果可作為督促教師在下半學期改進教學方式以有利于更好地教學的一種手段,不將其具體化到數據融入學院對教師的考評當中。學生提出的問題和建議,可由每個班級的學習負責人分析總結,交到教務處,并由教務處發給各系部,而其是否產生一定的效果,可在學期末定量評價的指標中有所體現,如增加教師教學是否有方法的改進等方面的問題。
2.完善評教指標
具體說來,評教指標的確立方面,以調查的數據來看,學校仍不能忽視教學內容、教學效果、教學方法方面的問題,如教師對于教學內容的熟悉程度、教學內容和工作生活關聯性問題,學術提升和學習收獲以及對于教學方法的適應程度。但是應該增加評教指標,如教學能否增加學生對課程的興趣,教師和學生的互動、交流能力,教師的儀表舉止,教師的教學水平高低。定性指標方面應以開放式問題為主,鼓勵學生就課程本身和教學方法發表意見,比如你認為應該怎樣改進這門課?本門課中你最喜歡和最不喜歡什么地方?等等,以此來啟發學生回答,用來彌補單一應答式問題的不足。
在對課程類型的劃分中,可以按照通修課、專業課和公選課的標準進行。對于通修課,所有學生都需要學習,評價指標可側重于教師的教學前準備,課堂教學表現、側重點的把握,課后作業的布置,教學與考試的聯系程度等較為普遍的問題進行評價,基本反映出不同教師的教學水平。對于專業課,不同專業的學生各有其側重點,對學生的掌握程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評教指標的設計上,應偏向于教師的專業素養,教師的授課方式,是否利于學生的掌握等方面。而對于選修課,由于課時的限制,學生難以深入地掌握這門學科,教師應在有限的時間內讓學生對課程有大概的認識,因此對課程的評價應傾向于課堂的活躍程度,教師的授課方法,以及學生的掌握程度和對課程的興趣等方面。
至于評教等級方面,筆者認為應該以用優秀、良好、一般、較差、差等來表示各等級來評定,每個等級賦予相應的分數如10、8、6、4、2,這樣既能從分數上又能從排位上加強對于教師的區分度,當然賦值最好不要在學生進行評教時展現,只是作為最后統計數據的工具。
3.引導學生用正確心態參加評教活動
學校管理部門有必要在評教前,首先要向參加評教活動的學生解釋所設置的評教指標并強調評教的重要性及必要性,讓學生切實意識到學生評教活動是為任課教師搜集、反饋相關教學信息,是一項促使教師不斷改進教學,提高教學水平的實際工作。同時為了提高學生評教的積極性和自主性,學校可以讓學生代表參與評教指標的制作。
4.做好對評教結果的公布與反饋工作
學生有知道評教結果的權利,因此,評教結果不僅僅應在教師中公布,還應該通過校園網向全體師生公布。對于想了解評教結果的學生,可以登錄校園網,自行進行查閱。但同時將評教結果向全院師生公布也會產生消極影響,導致部分排名較低的教師教學積極性下降,因此,筆者認為學院在向全院師生公布評教結果之前,應當和相應的教師協商,幫助教師分析原因和改進教學,根據具體情況,可將評教結果部分公開,接受學生和同行的監督,促進學生評教的公平公正。
眾所周知,評教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改善教學。建立有效的反饋機制將評教結果反饋給教師和學生,不僅可以增加師生的互動,也可以提高學生評教的積極性。可以采取兩種方法,一種是通過網絡自動反饋,教師和學生在網上直接查看評教結果; 另一種是人工的反饋,可以由二級學院將評教結果反饋給教師本人,反饋內容可以集中某個重要問題進行反饋。通過反饋促進教師的發展,促進教師改善教學,從而促進學生的進步。同時,反饋的內容和方法要謹慎適當,避免傷害教師或學生的感情。
學生評教對增強教師的重視程度,改進教師的教學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學校應針對存在問題積極整改,增強學生評教結果的客觀性,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
【參考文獻】
[1]李沖,劉世麗.國外高校學生評教的特色及啟示[J].黑龍江教育,2013(10).
[2]王麗榮.中美高校學生評教指標體系比較研究[J].職大學報,2013(3).
通過分析發現,學院現有的評教指標過于籠統,較為簡略,概括性較強。如教學效果方面直接說教法得當,效果良好,而筆者認為應該具體的問即課程是否能激發學生興趣,課程中學生的獲知程度等等。
但是(見表11)學院學生普遍認為現行的評教指標不能全面地反映不同課程授課教師的教學質量水平。學生在評教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積極性不高、對評教不夠重視等問題,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現行評教指標的設置不能合理地反映學生對教師的真實想法,難以對教師進行較為客觀全面的評價,反映教師教學的真實水平。
三、改進措施
在現代課程發展史上,斯塔費爾比姆等人曾指出“評價最重要的意圖不是為了證明,而是為了改進”。以關注學習過程,引導師生關注、認識和把握如何改進學習的實際微觀過程為主的過程性評價才是高校應有的評教機制。而現有的評教體系卻未能很好地達到這一要求。為使學生評教更好地發揮其應有的作用,結合問卷調查結果和我院現狀,提出如下改進措施。
1.改進評教時間和方式
在評教次數的安排上,筆者認為我校應適度增加評教次數,一學期進行兩次學生評教較為合理。這樣既不增加學生負擔,又有利于獲得更加客觀、合理的評教數據,科學地評價教師教學水平。
在評教方式上,學生在評教活動中對引入定性評價的需求越來越迫切。在我院現行的“定量評教”中,其所提供的僅僅是一個具體分數,而無法針對不同教師所教課程的不同性質、難度、教學方式反映出教師所要改進的不同方面,因此,有必要引入定性評價。
因此,結合我院實際,可將評教工作分期中期末兩次進行。可在期中評教時采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式,不僅可以對教師工作進行量化評分,而且通過定性評價可以及時發現教師在教學中所存在的問題與不足,督促教師在下半學期對教學工作進行相應的改進。在期末評教時宜采用定量評價,對教師的教學工作進行量化分析及排名,促使教師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水平。
然而,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定性指標的評價結果會面臨較難匯總,難于融合進學院對教師最終測評的結果排名中,并且學生提出的建議或要求也難以一一落實的問題。對此,筆者認為,可將定性評價的方式放在期中進行,其評價結果可作為督促教師在下半學期改進教學方式以有利于更好地教學的一種手段,不將其具體化到數據融入學院對教師的考評當中。學生提出的問題和建議,可由每個班級的學習負責人分析總結,交到教務處,并由教務處發給各系部,而其是否產生一定的效果,可在學期末定量評價的指標中有所體現,如增加教師教學是否有方法的改進等方面的問題。
2.完善評教指標
具體說來,評教指標的確立方面,以調查的數據來看,學校仍不能忽視教學內容、教學效果、教學方法方面的問題,如教師對于教學內容的熟悉程度、教學內容和工作生活關聯性問題,學術提升和學習收獲以及對于教學方法的適應程度。但是應該增加評教指標,如教學能否增加學生對課程的興趣,教師和學生的互動、交流能力,教師的儀表舉止,教師的教學水平高低。定性指標方面應以開放式問題為主,鼓勵學生就課程本身和教學方法發表意見,比如你認為應該怎樣改進這門課?本門課中你最喜歡和最不喜歡什么地方?等等,以此來啟發學生回答,用來彌補單一應答式問題的不足。
在對課程類型的劃分中,可以按照通修課、專業課和公選課的標準進行。對于通修課,所有學生都需要學習,評價指標可側重于教師的教學前準備,課堂教學表現、側重點的把握,課后作業的布置,教學與考試的聯系程度等較為普遍的問題進行評價,基本反映出不同教師的教學水平。對于專業課,不同專業的學生各有其側重點,對學生的掌握程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評教指標的設計上,應偏向于教師的專業素養,教師的授課方式,是否利于學生的掌握等方面。而對于選修課,由于課時的限制,學生難以深入地掌握這門學科,教師應在有限的時間內讓學生對課程有大概的認識,因此對課程的評價應傾向于課堂的活躍程度,教師的授課方法,以及學生的掌握程度和對課程的興趣等方面。
至于評教等級方面,筆者認為應該以用優秀、良好、一般、較差、差等來表示各等級來評定,每個等級賦予相應的分數如10、8、6、4、2,這樣既能從分數上又能從排位上加強對于教師的區分度,當然賦值最好不要在學生進行評教時展現,只是作為最后統計數據的工具。
3.引導學生用正確心態參加評教活動
學校管理部門有必要在評教前,首先要向參加評教活動的學生解釋所設置的評教指標并強調評教的重要性及必要性,讓學生切實意識到學生評教活動是為任課教師搜集、反饋相關教學信息,是一項促使教師不斷改進教學,提高教學水平的實際工作。同時為了提高學生評教的積極性和自主性,學校可以讓學生代表參與評教指標的制作。
4.做好對評教結果的公布與反饋工作
學生有知道評教結果的權利,因此,評教結果不僅僅應在教師中公布,還應該通過校園網向全體師生公布。對于想了解評教結果的學生,可以登錄校園網,自行進行查閱。但同時將評教結果向全院師生公布也會產生消極影響,導致部分排名較低的教師教學積極性下降,因此,筆者認為學院在向全院師生公布評教結果之前,應當和相應的教師協商,幫助教師分析原因和改進教學,根據具體情況,可將評教結果部分公開,接受學生和同行的監督,促進學生評教的公平公正。
眾所周知,評教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改善教學。建立有效的反饋機制將評教結果反饋給教師和學生,不僅可以增加師生的互動,也可以提高學生評教的積極性。可以采取兩種方法,一種是通過網絡自動反饋,教師和學生在網上直接查看評教結果; 另一種是人工的反饋,可以由二級學院將評教結果反饋給教師本人,反饋內容可以集中某個重要問題進行反饋。通過反饋促進教師的發展,促進教師改善教學,從而促進學生的進步。同時,反饋的內容和方法要謹慎適當,避免傷害教師或學生的感情。
學生評教對增強教師的重視程度,改進教師的教學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學校應針對存在問題積極整改,增強學生評教結果的客觀性,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
【參考文獻】
[1]李沖,劉世麗.國外高校學生評教的特色及啟示[J].黑龍江教育,2013(10).
[2]王麗榮.中美高校學生評教指標體系比較研究[J].職大學報,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