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德育教育對青少年學生健康成長和學校工作起著導向、動力和保證的作用。然而,中職學校的德育教育不盡如人意,存在許多的問題。因此必須采取相應的措施加強德育教育。
【關鍵詞】中職學校 德育教育 存在的問題 對策
德育是學校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貫穿于學校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和學生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滲透在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中,對青少年學生健康成長和學校工作起著導向、動力和保證的作用。中職學生思想道德狀況直接關系到我國產業大軍的素質,關系到國家和民族的未來,然而,中職學校的德育教育不盡如人意,存在許多問題。因此,針對中職生的思想特點,采取相應措施,加強德育教育顯得十分必要。
一、中職生的思想現狀與學校德育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中職學生是一個相對特殊的學習群體,其思想現狀具體表現為:厭學心理嚴重,部分基礎差的學生入學后聽不懂課,又缺乏刻苦學習的毅力,無心繼續求學,自控能力差,煩躁、易沖動,缺乏明辨是非能力,往往因一時控制不了自己而做出一些魯莽、無知甚至違法的事。而學校德育教育中存在的問題表現為:
1. 學生基礎差,影響了德育教育的成效。由于中職學校的大部分學生基礎差、素質參差不齊,理解能力也差,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德育教育的成效。
2. 學校注重知識、技能的培養,輕視德育教育。中職學校往往追求的是學生就業,把理論知識教育和專業技能培養擺在了首位,而把育人問題放在了次要位置,因而使學校德育教育流于形式,難以適應學生思想的發展變化。
3. 學校德育機構不完善,制度不健全。①德育教育是一項帶有整體性、全面性的工作,職業學校由于受生存和自身發展等因素的影響,往往把學生就業作為硬件,凡是利于學生技能教育、就業安置等方面的機構人員、經費、隊伍建設均比較齊全,而德育教育的機構不完善。②許多學校在德育制度建設方面缺乏整體規劃,工作思路不清、制度不完善、活動不規范。③部分教師法制觀淡薄、教育觀念陳舊、教學方式單一,嚴重影響學生的健康成長。
4. 德育教育的內容和形式相對滯后。學校德育教育的主要形式還是課堂教學,主要依靠思想政治、法律常識、就業指導等課程,內容上還是講一些條條框框,內容不新鮮,形式不靈活,存在滯后性。
二、改進中職學校德育教育的對策
1. 健全學校德育管理系統。進行學校德育管理,需要有一個健全的組織機構。建立學校、處室、班級三級管理網絡,由校長、政教主任和班主任組成德育領導小組,從校長到班級,形成垂直的聯系并溝通教導處、政教處之間的橫向聯系,做到聯系密切、指揮靈活、信息暢通。充分發揮德育管理的效能,從組織上保證學校德育工作的實施。
2. 充分調動每位德育工作者的積極性。只有調動廣大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才能落實德育工作。通過運用激勵性原則,充分發揮各類人員的聰明才智,形成合力,使學校德育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3. 強化道德規范教育,提高學生道德認知水平。結合德育課教學加強學生的政治理論學習,增強學生的明辨力;利用主題班會、演講比賽、歌詠比賽、參觀革命傳統教育基地等形式,對學生開展優良傳統和民族精神的教育;以時代精神去感召每一個學生,提高學生道德認知水平。
4. 用優良的校風熏陶學生,抓好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校風即學校的風氣。它體現在學校各類人員的精神面貌上,體現在學生的學風、教師的教風、學校干部的作風上。良好的校風有一股巨大的同化力、促進力和約束力,是一種精神力量和優良傳統。要抓好行為規范養成教育,重點進行誠實守信、熱愛勞動、艱苦樸素、克服困難等正確信念與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
5. 加強校園環境建設,促進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優美的環境氛圍,高雅的校園文化,給人以奮進向上的力量,應發揮環境育人的作用,創設一個“時時愛教育,處處受感染”的德育環境。利用宣傳欄、黑板報、廣播站、閱覽室等和學校長期開展的升旗儀式、國旗下的講演,以及豐富多彩的藝術團活動和興趣小組活動,陶冶情操,健全人格,促進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
6. 突出職業道德、職業理想和創業教育。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引導學生逐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特別是職業觀和就業觀,進行熱愛勞動、崇尚實踐、奉獻社會的教育,培養學生擇業和創業意識。德育課不能停留在抽象的說教上,而應該是真正對學生有實用性和指導性的理論思想,對他們就業有幫助、創業有促進作用的觀念與事例,讓學生對將來充滿信心,克服厭學情緒,激發學習興趣。讓學生參加社會實踐和生產實習活動,幫助他們了解社會,適應社會,為將來走進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
7. 發展學生個性,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職業教育的特點就是要創造條件發展人的個性、特長,應針對個性差異,因勢利導,因材施教,配合職業生涯設計活動,對學生進行職業指導工作,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創新能力和創業能力。
總之,造就德才兼備的高素質技能人才,是國家現代化建設對人才的客觀要求,是中職生成長發展的內在需要。要充分發揮德育在學生健康成長中的動力、導向和保證作用,把學生培養成為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和勞動技能,同時使學生遵紀守法、愛崗敬業,成為具有創新意識、探索意識的新世紀的技能型人才。
【作者簡介】
沈小平(1967—)女,中學一級教師,從事政教工作多年;研究方向:德育教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