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春燕
內容摘要:《中學語文新課程標準》認為:“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達自己的意思,能根據日常生活的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而現實語文教學中,作文教學確實存在著很多問題。特別是初一的學生,不少學生寫的作文不是偷梁換柱、胡編亂湊,就是雖也盡力去寫,但高談閹論、空話連篇,凈寫些陳芝麻爛之事,沒有一點新鮮感,使人看得直打瞌睡。如何改變這種作文現狀,是本文探討的重點。
關鍵詞:初中 作文教學 米 模仿
作文教學所要解決的無非是“寫什么”和“怎么寫”兩大問題。針對作文教學現狀,筆者認為,首先得解決學生“寫什么”的問題,然后才去解決學生“如何寫”的問題。為此筆者談談作文教學中的幾點看法。
一、在生活中找“米”
初一學生一寫作就喊沒什么好寫,習作題材陳舊,生搬硬套,缺乏真情實感,其根本原因在于學生缺乏屬于自己的寫作素材?!扒蓩D難為無米之炊”,積累豐富的屬于自己的寫作素材,是學生寫好作文的關鍵。所謂的屬于自己的索材,不是指能寫在文章里的人云亦云的一般的人、事、物,而是指能包含學生自己一定的“意”的,即有自己的獨特感受的人、事、物。如學生眼中爸爸的白發、媽媽的嘮叨,爺爺奶奶的疼愛,同學之間的矛盾等。只有學生能從中有獨特感受,這樣的事物才是屬于學生自己的素材。目前,不論中考還是高考,作文的考查內容都十分貼近學生的生活,都突出考查學生對社會和身邊生活的關注。因此,在作文教學中,不能只單純地進行作文訓練,而要把指導學生積累屬于自己的寫作素材作為一項重要的教學內容,以確保學生在寫作時有充足的“源頭活水”。只有這樣,學生在寫作時才有話可說,才可以有真情實感地“表達自己的意思”,才能適應《新課標》下的作文考查要求。
首先,引導學生在平常學習中就要重視積累。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不無道理。初一的第一堂語文課,我就要求學生備好兩本大本子,一本用來摘抄,一本用來練筆。在這兒講的摘抄是針對閱讀時寫作素材的積累而言。要求學生每天必讀書報,并從中把自己所讀感受深刻的好詞好句好段等摘抄下來,學會積累。當然老師必須給學生推薦一些好書目,否則,學生的閱讀太雜亂,積累的效果不佳,因為初一學生的辨別能力有限。
其次,要引導學生用一雙發現美的眼睛去觀察世界,留意生活。生活是寫作的源泉,生活中許許多多熟視無睹的細節,都是很好的寫作素材。如家庭小事,校園點滴,街頭見聞,電視節目。廣告標語等。引導學生平時學會觀察,做一個生活的有心人,這對寫作極為有利。
隨著多媒體、網絡等現代先進的信息技術廣泛應用于教學,學生積累寫作素材的天地更廣闊了。但要長期堅持還是有一定的難度。因此老師必須勤快,當好監督員和伯樂,每周檢查一次,選出好的定期在班上展覽。這樣,日積月累,學生的寫作也就不愁無米下鍋了。
二、在模仿中學習
應該承認學生的作文練習有別于文人的創作,不應該一開始就要求學生寫成篇的文章,學生的練筆也不應該一開始就進行創作,應允許學生模仿。學美術的要臨摹別人的畫,要畫石膏模型,畫頭像(屬局部),再畫模特兒,最后才能進行創作,學書法也是從練習基本筆畫開始,再臨摹碑帖。為什么同樣是學習一種技能的寫作就不能從分解性的單項片斷練習開始練呢?又為什么剛剛練筆就要求必須是創作,且要“立意新,構思巧”,甚至還要有點“逆向思維”“發散性思維”而不允許模仿呢?要求學生的習作一蹴而就,顯然是不科學的。
宋代教育家朱熹認為:模仿是古人的有效學習的方法,古人的作文寫詩,大多也是模仿前人的。因此,我們要說,模仿不是什么見不得人的事,它是一只能抓住老鼠——提高作文能力的黑貓。模仿有時是文章結構的模仿,有時可是某種寫作手法的模仿,有時是選材立意的模仿,有時是句式的模仿。但一定要讓學生意識到模仿絕不是抄襲,兩者是有本質的區別的。初一學生正處在形象思維能力強,抽象思維還剛剛萌動的時期,他們的模仿能力非常強,許多歌星的歌一唱就會。我們正好抓住學生這一特點,來引導他們寫作,課文就是很好的范文。
初一學生作文大多還停留在簡單敘述一件事上,文章缺少事件過程的描寫,景物的描寫,細節的描寫等。因此讀來枯燥乏味,了無生氣。針對這一現狀,我常在課堂教學中引入片斷作文,現學現用,進行模仿寫作。所謂作文片斷,指用一段一節的小篇幅,表現生活中的一個斷面,說明事物的一個方面,談論對某事某現象的一點看法,做這種片斷的寫作練習,就叫作文片斷訓練。其訓練類型共有三種:描敘性訓練,說明性訓練,評議性訓練。初一著重于描寫性訓練。教朱自清的《春》,梁衡的《夏感》,宗璞《紫藤蘿瀑布》等寫景的美文,就指導學生運用課文所學的寫作方法進行寫景。要求學生調動自己的一切感官,抓住景物的特征,寫出層次,寫出自己的獨特感受。
“作文結構是作文的核心特征,是思維表現的過程,是作文中不可變革或者說變革最小的部分……就像一個萬花筒,萬花筒中只有幾塊彩色玻璃,但是這幾塊玻璃只要一轉就會變化出千姿百態的圖案,作文結構研究的就是那幾塊玻璃,看看文章中有沒有那幾塊玻璃,要把最基本的樣式找出來……”,可見作文的結構是有樣式可尋、可仿的。
初一學生作文寫不長的最大毛病是不會運用插敘等寫作方法。寫文章只會簡單地交待一件事,不會聯想發散,以至文章單調乏味,內容單薄不厚實?!缎彼系膶嶒灐肥且黄芤饘W生心靈共鳴的課文,文章一開始就能緊緊吸引住學生,因為作者在寫作時采用了倒敘的手法,將讀者最感興趣的內容置于開頭,從而抓住讀者的心。學完這篇課文之后,筆者要求學生也模仿這種結構寫一篇作文。從交上來的作文看,大多數學生都能運用這種結構來安排寫作內容,在作文開頭就將讀者帶入到強烈的矛盾之中,然后再交代事件的起因和結果。這樣安排材料之后,文章有起伏,就能吸引人的眼球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