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偉鵬
摘要:蕭縣漁鼓道情從出現至今有著一百多年的歷史,從清朝至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其在民間曾盛極一時,衰落后有關部門將其申請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然而申請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至今,其瀕臨消亡的狀態依然沒有改變。本文梳理其歷史發展概況,與當地其他民間藝術作對比,找出其瀕臨消亡的原因,就關于實現其傳承和發展提出建議。
關鍵詞:漁鼓道情 非物質文化遺產 保護與傳承
一、蕭縣漁鼓道情的歷史慨況與現狀
蕭縣漁鼓道情源于山東濟寧。據《中國曲藝卷·安徽卷》記載,清代道光三年,山東漁鼓中的寒腔漁鼓,由濟寧藝人傳入蕭縣,被邀請至縣衙內宅和官宦人家演唱 [2]。表演時,藝人用左胳膊夾著漁鼓,左手持簡板,右手擊鼓,衣冠整齊,表情嚴肅,演唱正規,曲目無唱本,都是口傳,多以勸人戒惡從善,奉行孝道和頌揚帝王將相為內容。后來藝人們為了適應百姓的興趣愛好,編創了反應婚姻家庭、才子佳人悲歡離合的故事,如《小姑賢》、《紫金鐲》等,漁鼓道情在蕭縣民間很受歡迎。
民國三年,山東鄆城縣墜子女藝人韓教香來到蕭縣演唱墜子,她帶來了新腔韻和新曲目,在蕭縣很快走紅,一時間百姓對墜子的喜愛超過了漁鼓道情,因此,很多漁鼓道情藝人轉向墜子的學習。
薛本信是忠實于漁鼓的藝人,他堅持表演漁鼓道情并對其改革,吸收了黃河、淮海的各種號子以及在當地流行的梆子、墜子等曲種的唱腔,加入花腔和裝飾音,自成一派,稱為“薛派花腔漁鼓”。隨著墜子戲、梆子劇的發展,蕭縣漁鼓道情逐漸埋沒,至解放時只有3名漁鼓藝人了。新中國成立后,薛本信收過徒弟,但因為沒有市場,無法創造經濟收入而告吹。雖然在民間市場不佳,但其在舞臺上開始嶄露頭角。1958年,薛本信受邀在安徽省第一屆曲藝觀摩演出大會上表演漁鼓道情,由薛本信演唱的漁鼓道情《翻車段》、《黑驢段》和《借嘀嘀》全部榮獲一等獎。從此,蕭縣漁鼓道情走向舞臺。在后來的演出中,漁鼓道情又進行了多方面的改革,演出形式由一人改為多人,由男藝人換成女演員,并借鑒琴書藝人的裝束,身著旗袍,頭戴珠花。表演形態也有所改變,原來只是演唱者一邊演唱一邊敲擊漁鼓和簡板,改革后的漁鼓融合了墜子的伴奏形式,有專門的伴奏團隊,加入了琵琶、墜胡、鼓以及阮等伴奏樂器,豐富了伴奏音響。
目前,蕭縣已無人學習漁鼓,也沒有專門的漁鼓道情演員,更沒有在民間的演出,只有在到外地交流匯演時候,從縣梆子劇團中抽出一些演員進行排練演出。唱腔吸收了梆子、墜子、琴書的唱腔,演唱內容多數是用故事來諷刺為官不正,教化百姓的,也有對黨的贊揚的,如《調包計》、《劉縣長訪查》、《豐碑記》等。蕭縣漁鼓道情這種民間藝術已經遠離百姓了,在當地鮮有演出,很多百姓甚至不知道還有漁鼓道情這一藝術。
二、蕭縣漁鼓道情瀕臨消亡的原因
(一)外部原因
隨著全球化、現代化的發展,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農業文明基礎上產生的傳統生活方式急劇變遷,傳統的民間藝術必然受到現代化藝術的沖擊。電視、網絡等新傳媒的出現豐富了百姓的生活,百姓的精神生活與審美趣提高,漁鼓道情這種民間藝術的市場自然會受到打擊。
(二)內部原因
1.沒有與時俱進
墜子在蕭縣出現后一直與時俱進,推陳出新。墜子的唱腔為板腔體,吸收了漁鼓道情、琴書、絲弦等地方曲種和戲劇的音樂來豐富自己的唱腔,墜子演員有嚴格的基本功訓練,手、眼、身、法、步樣樣要學,為豐富表演姿態打基礎。演唱形式也有很大改變,從單口發展到對口再到多口,最后發展成為墜子戲,經常出新劇目,演出的劇目達四十多個。棒子劇也在創新,編創出一百多個古裝劇目和四十多個現代劇目,相比之下便可看出漁鼓道情衰落的原因。漁鼓道情的表演形式單一,曲目很少更新,沒有與觀眾的審美和需求與時俱進。
2.沒有擺脫自生自滅的狀態
漁鼓道情作為民間藝術,一直都是自生自滅的狀態,從其發展與改革的歷史中可以看出,漁鼓道情曾經很受百姓的喜愛,而與之同時在民間生存的還有很多曲種,如墜子、梆子、大鼓等,為什么他們受到現代化的沖擊后依然很好的傳承著?筆者認為,除了它們自身的改革與創新外,主要的原因是成立專業劇團,擺擺脫了自生自滅的狀態。蕭縣曾經多次建立劇團,但從未出現過漁鼓道情的專門劇團或者組織,任其自生自滅。
三、對蕭縣漁鼓道情傳承與發展的建議
要想使漁鼓道情傳承發展下去,僅僅依靠政府的“博物館”式的保護很難進行下去。必須恢復它的商品價值性,產生經濟效益,才能有傳承與發展的動力。
(一)開發
漁鼓道情要實現其商品價值,必須符合觀眾的口味。保存其現在樣貌的基礎上,想再次贏得觀眾,需要開發符合觀眾審美的新曲目。筆者在對其演出狀況調查時發現,蕭縣已經沒有專業的演唱漁鼓道情的演員,再招新演員不太現實,不過蕭縣有梆子劇團,可以由政府提供資金支持,創作新的漁鼓曲目,由梆子劇團的演員排練演唱,這樣既豐富了梆子劇團的演出劇目又實現了對漁鼓道情的開發與發展。
(二)推廣
要產生經濟效益,必須有市場。漁鼓道情沒有市場的一個原因是沒有演出,不被觀眾認知。可以將其依附于蕭縣梆子劇團來開拓市場。蕭縣梆子劇團于1997年起擴大了城鄉服務的范圍,除了演出戲劇外,增加了為企業慶典服務,為群眾紅白喜事、祝壽服務,在蕭縣的知名度很高,具有廣大的群眾基礎。將漁鼓道情加入梆子劇團的演出節目中,利用其服務百姓的優勢,擴大漁鼓道情的被認知度,通過梆子劇團演出的平臺,將漁鼓道情發揚出去,實現對它的傳承與發展。
四、結語
我國很多申請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民間藝術都存在著瀕臨消亡的問題,筆者認為要想對其進行保護和傳承,必須使其具有活力和發展的動力,市場就是促進其傳承發展的動力。像蕭縣漁鼓道情這樣的民間藝術是可以很好的繼承發展下去的,與時俱進,根據社會需要創作更多的新曲目,開拓市場,創造經濟效益,便可以改變瀕臨消亡的狀態。
基金項目:
本文為江蘇師范大學校級課題,課題名稱:對蕭縣漁鼓道情的調查研究,項目編號:2014YYB035。
參考文獻:
[1]武藝民.道情藝術概論[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
[2]中國曲藝志全國編輯委員會,《中國曲藝志·安徽卷》編輯委員會.中國曲藝志·安徽卷[M].北京:中國ISBN中心,2001.
[3]蕭縣地方志編等委員會.蕭縣志(1986-2005)[M].合肥:黃山書社,20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