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琳
摘要:新課程背景下的高校音樂教學本著以學生本位為原則,將傳統的灌輸方式讓位于自主探究方式或師生互動方式,強調教學的過程是師生之間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注重學生的獨立性與自主性的培養,以及音樂能力的培養,而音樂能力的培養中又包括對音樂鑒賞和理解能力的培養和對音樂技能的表現力的培養。
關鍵詞:新課程 高校音樂教學 音樂能力 音樂鑒賞 音樂表現力
教育是人才培養的工程,尊重學生、發展學生的能力,培養學生的人格是人本教育的主要標志,“教育是學生的自我實現過程,因此,學校課程應著眼于學生個體的認知,情感,興趣,特長品質,意志等方面”,新課程背景下的音樂教學主要是以追求新的人才培養目標為最核心的問題,培養學生美好的情操與健全的人格,在教學的過程中,將音樂知識與技能滲透在音樂藝術的審美過程中,正確引導學生對音樂形式和音樂內涵的整體把握,領會音樂要素在音樂中的作用。
一、轉變教學模式,培養音樂能力
教育是學生的自我實現過程,學校的課程應當著眼于學生個體的認知、情感、興趣、特長、意志、品質等方面。應該做到“最大程度地回歸和體現知識的整體面目”。與過去教師對于教學目標的認識較為單一所不同的是,新課程下的音樂教學目標將音樂課程目標具體化、系統化,這一目標引導和制約著音樂教學過程的設計、過程和完成,是音樂教學活動中關鍵的一環,在整個音樂教學過程中處于引導和規劃的作用。
教學模式指一定的教學理論或教學思想的反映,在理論指導下的教學行為規范,不同的教育觀往往提出不同的教學模式。例如,建構主義的教學模式就是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和研究,鼓勵和要求學生自我學習;教與學關系相對開放,互動式較多,鼓勵和要求學生提問和質疑;創造一種學生自己為自己負責,學生自我管理的學習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主要起到了向導的作用。在新課程下,音樂教師應該踐行建構主義的教學模式,除了重視教師和教學目標設計時,還應該重視學生這一主體在教學中的作用,從而真正設定出適合學生發展的教學目標轉變教學模式,培養音樂能力。音樂能力的培養主要包括兩方面:音樂鑒賞和理解能力的培養以及對音樂技能的表現力的培養。
音樂作為聽覺的藝術對學生的教育作用是潛移默化的,音樂中蘊涵的道德哲理和豐富的情感體驗,可以通過每一個音符傳遞給到聆聽者。音樂的鑒賞是一個積累的過程,每個欣賞者都會從自身的不同需要和喜好的角度出發去欣賞音樂,充分發揮積極地主體創造力,以此體會審美愉悅的體驗的過程正因如此,更需要教師做好教學中的方式和引導等方面,用心去設計課程中的環節,激發學生的想象力與學習熱情。真正能培養學生對音樂的鑒賞能力。
同樣,在音樂教學中,音樂表現力的培養也是十分重要的,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通過不同的方式來激發學生的潛能以及對音樂的理解和對音樂的掌控和表達能力,那么音樂能力的培養需要通過哪些方式和方法呢?
二、音樂能力培養的幾種方法
(一)多媒體教學,增強學生對音樂的興趣
隨著信息科學的發展,以計算機、多媒體、通訊、網絡為代表的先進的信息技術已經滲透到科學和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對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音樂作為藝術與科學的結合,是一門集思想、情感、文化、意志教學于一身的多元化課程。在這種情況下,傳統音樂教學會顯得因內容單一,形式上缺少多樣性,也無法滿足學生對不同音樂風格作品的審美需求,多媒體教學的直觀性和生動性毋庸置疑,把靜態的音樂知識轉化為生動形象的畫面,能很好的調動學生各個感官,很快進入音樂情景,想象、體驗音樂所表達的各種豐富多彩、細致的感情會加強學生對音樂知識的更多了解。在音樂教學中合理的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能有效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之聽覺的音樂藝術和視覺的美術藝術相互糅合,更易于對音樂的學習和理解以及直接地參與創作音樂。
教師作為教學的實施者,對于教材主旨、教育理念、教學內容、教學設計、教學效果、學生情況等都應有充分的理解,同時應研究音樂、圖像、音樂教學相互的關系,作為課堂音樂有效教學的基礎。正如黑格爾曾說:“藝術形式就是訴諸感官的形象”。就音樂而論,它組合的“聲音形式”就是它“訴諸感官”的“聲音形象”。任何事物映入主觀的感性反映形式有兩種:一是知覺映像,二是表象映像。這兩者的統一在音樂課堂教學中相當重要的,就圖像和音樂而言,它們對音樂課堂教學效果就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例如在欣賞和學習樂曲《苗嶺的早晨》,在教學中可以分成三個遞進的教學層次,首先觀看苗族特有的舞蹈“蘆笙舞”進行代入,之后進行樂曲的欣賞,在欣賞之后可以講解,樂曲以清新、明朗的旋律表達,描繪春意盎然、秀麗迷人的苗嶺山寨,其中的口笛以高亢、明亮的音色奏出富于苗族特點的“飛歌”旋律,間以鳥鳴,展現出一幅山巒層疊,百鳥爭鳴的苗家山寨景象。歡樂活潑的小快板,表達了苗族人民幸福喜悅的心情。短小的尾聲,再現引子音調,首尾呼應,意境深遠,令人回味無窮。欣賞和講解之后,再進行教師與學生之間的相關討論包括引導學生的思維的發散。
(二)培養感知思維能力,加強學生對音樂的理解力
音樂教學要“訴諸感性,回歸人本。”音樂教學在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多方面能力方面,具有其他學科所不具備的優勢。因此,要把培養思維感知能力的培養作為一個重要的任務納入到音樂教學之中。要積極培養學生的思維感知能力,最重要的是聽覺能力的培養。通過音調、音色、力度、讓學生去感知和認識聲音,以此提高學生聽覺的選擇性和敏感性。除此之外還要積極培養學生的想象、思維能力。與文字是表達明確的概念和具體的思想不同,音樂通過人們的感知,使人們對作品所塑造的形象產生聯想、想象,引起共鳴來達到目的的。由此可見,音樂教學在發展學生的想象力方面的作用是獨特而明顯的。通過視唱、欣賞音樂,不但訓練、提高了學生的視覺、聽覺能力,而且,當學生的大腦在隨著音樂進行活動的同時,想象、記憶、情感等心理活動也非常活躍,這些都有助于思維能力的培養。在進行音樂教學時,根據作品的內容,引導學生從旋律、節奏、風格等方面入手,在牢固掌握音樂基本知識的同時,利用舊知識對作品進行分析,如樂句樂段、調式調性、曲式、作品風格等。這種分析音樂作品增強學生對于音樂的理解能力。例如在聲樂的課堂教學中,究竟該如何把一首歌(曲)正確而完美地唱出來,不僅需要積極培養學生歌唱的基本功,譬如如何進行正確的呼吸,如何準確的咬字吐字、準確的音高和節奏,如何把握恰到好處的力度表達出自然而美好的聲音和真切的感情等等,從而把歌(曲)所表達的形象充分地再現,這就是對培養學生對于音樂的表現能力。endprint
(三)個性化教學,激發和培養個性表現力
“美的藝術不像學者那樣只培育理智,也不像道德人民教師那樣只培育心靈,而是培育完整統一的人。它所追求的不是理智,也不是心靈,而是把人的各種能力統一起來的整個心態,這是一個第三者,是前二者的綜合。”教師在音樂教學中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發揮個性特長,體現出對“人的本質”的尊重,讓學生人人都能參與到音樂中,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學習音樂,享受音樂的樂趣。做到個性化音樂教學的一個重要前提和基礎是教師自身具有深厚的專業素養,教師要加強“內修”在學科專業上知識淵博、學識深厚,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知識知道得多,懂得的多,研究得深入,有自己的想法。創造性音樂教學使同學在參與音樂活動中通過培養學生的表現欲望與能力進而培養學生的獨立個性、特性、創造性。在教學中教師還要運用方法體現教學過程的愉悅性,讓學生保持良好的心境,因為當學生對音樂發生濃厚的興趣,就會產生持久的音樂學習動力,從而真正地擁有和保持音樂藝術所給予他們的愉悅性。反觀,教學活動中的學生具有具有多樣性和復雜性的個體,所以在音樂教學中要多樣性和有針對性。真正建立教師和學生的協作關系。教師在進行教學實踐的過程中必須明確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審美需求,并以此作為切入點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滿足學生的多樣化需求,充分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當同學的音樂表現能力和表達的獨特個性越強,他們的創新精神與創造能力就會體現的越充分。除了讓學生欣賞教材上的音樂作品,擴大音樂視野,提高音樂欣賞能力外,還可結合聽音練習,培養學生欣賞音樂的能力。教師可以從實際出發,采用生動形象的教學方法來激發和培養個性表現力。
新課標要求建立新的觀念,就要揚棄舊的教學模式,追求音樂教師自由教學的空間。也不能僅僅滿足于靈活性、創造性地參照和運用某些教學模式,而應該更多地強調主動地采取創新教學模式,重視音樂實踐,這樣才能使音樂教學方法千變萬化,從而適應音樂教學的發展變化,要讓音樂教學取得很好的效果。“音樂要處理的不是單純的內心生活,而是由具體內容充實起來的內心生活,這種具體內容是和具體的情感密切結合在一起的。” 音樂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審美體驗,有助于激發多種感知和思維方式,有助于在發展直覺、推理、想象、技巧。在表達和交流等獨特形式的過程中,逐步形成豐厚的文化修養,從而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表現力和創造力,從而提高和完善他們自身的綜合素質。在音樂教育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是關鍵,學生才能與音樂行程緊密的聯系,從而在音樂教學過程中獲得享受,提高審美能力。在新課改的理念中,要改變以往簡單的傳授教學模式。教師在音樂教學中要善于打開學生的心扉,啟迪學生的心靈,啟發學生靈感,升華學生的音樂情操,提高學生的音樂能力。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善于開發學生的想象力,始終把學生置于音樂教學的出發點與核心地位。在認真備課的同時,善于科學、藝術地把握教學中的預設與生成。在給學生提供廣闊的音樂思維空間的同時,更要對學生閃耀出的音樂的智慧火花,進行進一步的發揚、引導,促進學生音樂創新的精神能量的生成,課堂教學才會煥發勃勃的生機。作為一名高校音樂教師,應該深知音樂對人的影響不僅是身體和物質的,更是心靈的震撼與精神的升華。
基金項目:
本文為全國教育科學“十二五”教育部科研規劃課題《以培養學生能力為導向的教學模式研究》的子課題,課題名稱:新課程背景下高校學生音樂自主學習教學模式的設計和學生音樂能力培養的意義研究,項目編號:HNB201203035。
參考文獻:
[1]鄭莉.新課程音樂教學法[M].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9.
[2]李瑾瑜.課程改革與教師角色轉換[M].北京:中國人事出版社,2003.
[3]李妲娜,修海林,尹愛青.奧爾夫音樂教育思想與實踐[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4]蔣孔陽.十九世紀西方美學名著選(德國卷)[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0.
[5][德]黑格爾.美學(第3卷)[M].朱光潛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