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雨
摘要:現代音樂教育中由多種學科在教育信息及教育過程中相互滲透與補充,我們在視唱練耳教學中教學的過程中會遇到與傳統意義上的教學法有所不同的新問題。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更應該通過科學的教學體系、合理的結構安排,使學生在課堂上獲取基本的知識與基本技能,激發起他們的學習熱情和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提高鑒賞水平,使學生對于音樂的理解、表達和演繹日趨成熟完美,最終目的就是對學生音樂能力的培養。
關鍵詞:新課程 視唱練耳 音樂基礎 音樂能力
視唱練耳作為一門有關音樂的啟蒙,以及進入專業層次學習的必備訓練手段和技術性理論課程,歷來受到從事音樂專業教育的人們的重視。它是一門涉及到培養一個人的視奏、視唱、音高聽辯、節奏把握,以及樂曲表達等多方面綜合能力的音樂基礎學科。視唱練耳包含兩大項內容,即視譜即唱和聽覺訓練,它是視唱與練耳的總稱。樂譜中的音符、樂句、表情記號、力度記號以及速度變化等是記載音樂作品的符號,只有通過認真視譜,才能培養好的視譜習慣,這不僅是正確彈奏的前提,也是增強識譜能力的基本途徑。唱不僅僅是為了提高習琴者掌握音準的能力,更深遠的意義在于要以唱為手段,逐漸培養習琴者的內心的樂感、美感和歌唱的感覺,從而準確、貼切地將內心的感受表現出來。歌唱的氣息與彈奏的氣息也是一脈相通的,歌唱的氣息會幫助演奏者將分句處理得更合理,語氣表達得更切當、更符合人們的聽覺習慣。視唱練耳是一切從事音樂工作的音樂人必須掌握的一門基礎技能課。無論是從事音樂門類中的哪一科,它都是一門必修課程,是基礎之基礎,是音樂創作專業人才必須具有的專業素質。每一個學習音樂專業,都只有在此方面接受嚴格而規范的訓練,方可更好地進行其它相關音樂課程的學習。也就是說“視唱練耳課的進行須與基本樂理、和聲學和音樂分析課緊密結合起來,視唱練耳技能的培養必須以一定的音樂知識為基礎”。作為一門需要長期培養形成基本素質的課程,視唱練耳在早期的基礎訓練尤為重要。單單是“聽音”的訓練,就是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沒有積累與訓練,是沒法通過死記硬背造假。視唱練耳教學對象的年齡越小,其掌握固定唱名和絕對聽覺的能力就越易于培養。那么如何在視唱練耳教學中訓練培養學生的音樂能力是擺在高校音樂教師面前的一個問題。
一、視唱練耳教學要遵循音樂表現的原則
新課標要求學生的在識譜方面有能夠識讀簡單樂譜,以及用熟悉的歌曲、樂曲唱樂譜,或者跟隨琴聲或錄音視唱樂譜。在音樂課上教與學的活動,學生能初步積累一定曲目,將學過的歌曲或欣賞過的曲目哼唱出來,針對學生熟悉的曲目可以將歌曲中的歌詞改換成唱名,讓學生鞏固自然音節和音高之間的關系,強化音符在譜面上的位置在潛移默化中對音樂的節奏符號、表情術語、力度記號等音樂符號產生記憶,針對這些實際狀況,應采取適當的方法來進行初步的五線譜視唱的訓練。當學生在頭腦中對于音樂的符號印象還比較模糊,對各種音符的時值、節奏時值的關系還不是很清楚的情況下,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情況來設計圖形譜輔助視唱練耳的教學。“學生在辨別四分音符、二分音符和全音符的時候,教師可以用線條的長短,面積的大小來設計圖譜,在學生對于各個音符的時值長短建立了較為深刻的印象之后在過渡到音符的學習”。
音樂藝術是靠聽覺來感知的,聲音卻是沒有形狀、沒有實體、在時間運動過程中流動的一種表象。音樂是時間的藝術,它以運動的形式為主要特征,在時間運動過程中實現,正如美學家叔本華稱:音樂是活的時間。音樂隨著時間的延續,同時也隨著時間運動瞬間消逝,又由于聽覺訓練中使用的鋼琴這種樂器本身的特點,要抓住轉瞬即逝的旋律或節奏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加強聽覺有效訓練與音樂記憶力的培養是十分必要的。除此之外,培養內心聽覺和大腦記憶速度以及手指迅速在紙上反映的能力也是聽覺訓練的重要環節。內心聽覺能力的培養離不開平時大量視唱的練習,對聽覺訓練中的每個小課題,都應該相應地以唱為根本進行練習。其中內心的默唱練習更顯重要,那就是內心應有聲音存在,即平時所說的內心聽覺的培養。在平時視唱訓練教學中,要求學生用心不用口,這種不發聲而用心唱的形式就是默唱,默唱是培養學生音準及音高記憶的有效手段。默唱練習可以從一些簡單的音程、和弦開始到一句完整的旋律,用眼睛看的同時在心里按照譜面要求的節奏速度進行默唱。開始時教師可以給主音和主和弦予以提示,默唱到一個樂句結束應用鋼琴進行校對,到后期訓練時則要求學生在心里唱完全部,最后教師給出結束音進行校對;若是旋律較長,還可以在默唱結束時把整個旋律彈一遍,讓學生在心里把每個音進行對照。這樣練習的好處是同學之間可以不受各自聲音的干擾。 默唱便于自我檢查,及時發現視唱中的難點或錯誤,默唱是經過思考,有理解的視唱。通過默唱能使學生具備想象旋律和預知音高的能力,也能起到熟悉樂譜和增強視譜能力的作用。
同時,作為教師,也要明確視唱練耳在整個教學中的位置,識譜與聽音辨音是途徑與手段,培養學生的音樂能力是真正的目的,所以在課堂上教師要充分重視識譜演唱的學習,因為這是培養學生終身熱愛音樂,養成獨立音樂能力的關鍵。在識譜教學中還要注重音樂的表情與樂句的走向等音樂要素,讓學生在接受,聽辨旋律的同時也培養對于音樂的審美能力,具備音樂的素養感受音樂之美。
二、教師在視唱練耳教學中的作用
視唱練耳教育作為音樂教育領域的一個獨立學科,是音樂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以音樂為內容、音感訓練為手段的音樂基礎理論和音樂基本技能學科。它除了具有自身獨特的學科特點外,也具有與音樂教育及美育共同的性質與特征,與之前的教學方法相比,新課程的教學模式更“強調教材的單因素到強調教師學生內容環境四因素的整合。課程變成一種動態的,生長性的生態環境,是四因素持續交換的動態情境。”無論在課堂上還是課后教師都應能調動起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地熱情,挖掘學生的潛能,促進學生的音樂能力的培養。
首先,教師要創設音樂課堂的教學情境。音樂作為以流動的音響塑造形象的情感藝術,教師要負責創設一種可以讓學生聽、視、感、觸的環境,氛圍以激發和陶冶學生的情感。在視唱練耳的過程中可以采用一些方法讓學生通過直觀的視覺形象感受到音的高低,譬如柯爾文手勢——調式音階的練習、音程構唱、單聲部與多聲部模唱、二部卡農模仿、旋律讀譜等都可以使用手勢直觀的辦法。這樣一來可以幫助學生在音樂學習過程中建立高音概念,感受音的進行傾向,把握多聲部學習的音準。endprint
其次,要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新型的師生關系既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師道”,也不是普通意義上的“學道”,而是一種順應教育發展符合“以人為本”的開放式、開拓式的新的師生關系。新課程觀強烈呼吁一種“合作伙伴”的師生關系,教師的身份不僅僅是良師,同時也應是摯友。師生之間建立起新型的、充分的、協調的師生關系才會師生共榮通過音樂的學習達到心靈上的溝通,共同為追求美、創造美、體驗美而努力,音樂教育也會或者良好的效果并實現課程改革的教育目標。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音樂教師要嚴于律己,要在專業水平方面加強自己,最好能夠使自己達到對所教內容的融會貫通,對每個部分的教學內容都達到熟練精通,這樣才能更好地在教學中做到靈活運用教學內容,及時對學生的不足進行指出和指導,從而使學生更有針對性地學習,而不是盲從的學習。同樣教師自身的素質高也同樣可以帶動學生、感染學生對視唱練耳學習興趣。只有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起來,教學效果才會有明顯的提高,所以教師的專業素質對學生的感染力是不容忽視的問題,而且會讓學生對學習從內因上起最大作用。在實踐教學中,由于視唱練耳學科的靈活性,學生的起點和接受能力均不等,那么就需要教師在實際教學中,不能生搬硬套,要有針對性地教學,這時就需要教師能夠敏銳地了解到學生的實際水平和應該完成的教學任務中的真正差距,在做具體調整,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有教無類,這樣做不僅能提高學生的積極性,還可以使他們能夠更加主動的學習與音樂有關的知識,進一步提高了綜合素質。教師在課堂上的教學的方式也要靈活多樣,可以采取即興創編手段或者多媒體教學等方法引入視唱練耳課堂,加強教學效果。
三、結語
音樂教育作為素質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越來越受到重視并得到迅猛的發展。崇高的音樂能催人奮進,音樂教育的育人價值是不言而喻的。音樂可以提高整個民族的人文素質,提升民族的文化生活質量,幫助人們提高思維力、啟迪想象力、培養創造力。如果站在全面的立場上強調音樂教育在素質教育中的整體價值,音樂教育基礎課——視唱練耳課教學就應該提出富于時代要求的、具有挑戰性的教學內容,為學生提供音樂文化的綜合思維經驗和情感體驗渠道。在視唱練耳的教學中,應注意引導學生端正學習態度,運用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盡量避免灌輸式的、機械性的反復練習,注重對學生進行音樂情感的培養,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這樣才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也為學生以后的音樂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音樂的教育作用,開發人們對音樂藝術力量與生俱來的反應能力。而一旦非音樂性的強調超越了音樂本身,就將消弱和淹沒音樂藝術。視唱練耳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所做出的每一個選擇,都是為其對視唱練耳教育價值所持的信念而付出的實踐。美國內貝特·雷默說:“音樂和其他人文藝術是人類了解自己和他們的世界的一個基本途徑;他們是認知的一種模式”。我們必須在探求藝術的終極價值的觀念中,謀求視唱練耳教育價值的信念。只有對當前音樂基礎教育理論與實踐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反思,探討如何有效將音樂教育的潛在功能轉化為音樂教育的現實功能,才能使音樂基礎教育理論研究與視唱練耳教育教學實踐活動形成有機的整體。
基金項目:
本文為全國教育科學“十二五”教育部科研規劃課題《以培養學生能力為導向的教學模式研究》的子課題,課題名稱:新課程背景下高校學生音樂自主學習教學模式的設計和學生音樂能力培養的意義研究,項目編號:HNB201203035。
參考文獻:
[1][蘇]奧斯特洛夫斯基.基本樂理與視唱練耳教學法論文集[M].孫靜云譯.北京:北京音樂出版社,1957.
[2]鄭莉.新課程音樂教學法[M].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9.
[3]鐘啟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