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捷 劉歡
摘 要:流行音樂是人們精神生活領域不可缺少的大眾文化,大學生對流行音樂的需求有目共睹,而流行音樂對大學生的需求也同時并在,正是因為這種需求使得流行音樂與大學生的關系更為密切。流行音樂以其細膩豐富的內容與娛樂化的表現形式將主要對象對準青年群體,特別是高校大學生。為了研究高校流行音樂,我們必須要了解流行音樂以及高校流行音樂的概論,再對此加以分析。
關鍵詞:高校;流行音樂;大眾娛樂
中圖分類號:G0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21-0122-02
一、流行音樂的內涵及時代特征
(一)流行音樂的內涵
作為世界性的文化現象,流行音樂的內涵與外延具有廣泛的兼容性,適用于各個國家及各種形態的社會制度[1]。關于流行音樂內涵和外延的界定學術界有各種說法,用來適應各個國家及各種形態的社會制度不同。因此,流行音樂并不是一些人認為的專屬于資本主義國家的大眾文化。由此,我們應該了解:從學科劃分上來說流行音樂是一個音樂種類,具有時代性、廣泛性、娛樂性的特點。同時,作為一種藝術形式,流行音樂是由社會物質現實決定的,馬克思的發展理論提示我們,流行音樂的內容與形式是不斷發展變化的,現代文化代替傳統文化,民族性與地域性,社會制度與社會環境一直在改變流行音樂的存在方式,但是作為一種大眾文化下的意識形態,流行音樂內容與形式的變更始終依靠上層建筑的發展。所以我們說,流行音樂是一個有新鮮活力、體現時代性的文化現象,流行音樂的界定是與社會實踐及審美價值密切相關的文化哲學問題。
(二)流行音樂的時代特征
首先,流行音樂因其群眾性廣義上屬于一種意識形態,但是流行音樂又因其自發性成為一種非主流意識形態的大眾文化。流行音樂作為文化意識的載體,被人們利用的多是娛樂性、通俗性以及游戲心理,而主流文化里強調的教育功能和審美標準的培養卻被擱置在一旁,于是亞文化用來形容流行音樂表現出的隨時間而變化的各種主題。在一些流行音樂中,不乏一些充滿個性、激情、同時也過于感性的音樂內容與社會主流意識形態不合,甚至會出現一些有悖于社會主流意識形態的、不宜提倡的亞文化勢態。流行音樂追求的價值不同于理性主義社會本位教育目的論的價值定位。
其次,流行音樂具有娛樂性,為從事于社會工作的勞動者提供社會娛樂的音樂生活。人們在工作之余需要消遣,消遣是為著休息,休息就是愉快的。這些流行音樂作品往往源于生活,準確地說源于生活的作品往往更能成為流行音樂,主題主要是愛情與成長。因為流行音樂不同于主流意識形態的特殊性,所以如亞里士多德所說音樂用途只在消遣閑暇。
第三,流行音樂具有商品性。作為一種商品文化現象,在市場經濟框架下,必然會以最大限度地賺取利潤作為最終目標。在這種程度上就可以說,流行音樂的娛樂性離不開流行音樂的商品性。在娛樂圈中幾乎一切都是市場、到處存在買賣,人們對娛樂的需求大大超出想象,因此流行音樂因其內容性與情感性,成為一種利潤極高的商品。
最后,從狹義角度出發,以高校流行音樂為載體,流行性和時尚性越來越成為流行音樂的一個重要文化特征。為了滿足大眾對消遣娛樂的需求,成為商品化的流行音樂也在不斷改進自己去迎合受眾的需求[2]。隨著時代的變化流行音樂的內涵和特征也在一定的社會范圍內擴展蔓延,維持受眾對于流行音樂的需求及維持其商業市場。由此我們提到,高校流行音樂的特有之處在于主動性與時代性,高校流行音樂更多地關注于高校團體的生活與情感世界。從音樂本身出發,高校流行音樂節奏輕快,旋律簡單,唱法自然,性格迥異的學生可以把一首歌闡述出不同的內容。除此之外,對于大學生群體來說,高校文化的特殊性、高效生活的豐富性以及高校群體的廣泛性也是高校學生成為流行音樂受眾的重要原因。大部分情況下,流行音樂正是因其貼近生活并且具有娛樂精神更容易成為青年群體行為認同的重要文化標志。
由此呈現的當代中國流行音樂文化發展的娛樂性、商品性、時尚性及其在高校發展的文化特征正需要我們從當代社會文化環境與流行音樂發展的關系中展開探討,這也是了解中國當代高校流行音樂文化的必由之路。
二、流行音樂發展的時代根由
流行音樂起源于歐洲,是大眾喜聞樂見的一種文化娛樂形式。自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中國當代流行音樂已經逐步成為中國當代大眾娛樂生活中最具影響力的音樂樣式,至此,中國當代流行音樂不僅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大眾音樂的娛樂方式,而且還直接影響了對于高校領域的審美價值要求,營造了新的校園文化氛圍。中國當代流行音樂伴隨著社會經濟制度的變革、商業文化的發展、生活方式的改變,以其特有的社會交流方式,通過對高校青年群體的直接影響,改變乃至重塑了作為社會中堅力量的社會群體的生活態度和價值觀念,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當代流行音樂已經成為當代青年群體的心理烙印。
中國流行音樂的產生和發展是東西方音樂文化綜合的結果,在這一過程中吸收了諸多具有開放性的外來因素,例如,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流行歌手。不難看出,中國內地流行歌手在某些方面或多或少地附有其他音樂樣式的痕跡,因此,從港臺歌曲到外國流行音樂,甚至傳統的民族音樂,都對中國流行音樂的整體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在對中國流行音樂的探索中可以發現,中國當代流行音樂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它以各個方面學習、模仿、借鑒著嚴肅音樂與民族音樂的某些因素,并在其過程中使自己得到發展成為一個不可逆轉的歷史趨勢。可以看到的是,當今的流行音樂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已經呈現出一面是現代派音樂與古典浪漫派音樂共存、現代音樂與流行民族音樂共處的復調式發展趨勢。
同時,隨著經濟改革的不斷深入,使商品化的流行音樂文化得到了良好的發展契機。在社會上,商品經濟日益活躍;在經濟上,文化界出現了“文化熱”、“尋根熱”等浪潮,產生了消費熱,大中城市形成了濃厚的都市文化,這就使內地流行音樂興起的條件出現了。在經濟體制改革的大背景下,音像制作行業也循序漸進地開始了多元化的發展,從而擺脫了單一的國營計劃經濟模式,進而使機制的轉變帶來了市場的變化。
綜上所述,流行音樂的發展方向被時代背景所決定,流行音樂同時也反映了當時真實的時代背景,因此,這兩者是相互制約、相互發展、相互影響的。面向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國際化、市場化是中國流行音樂文化走出世界的最佳運行方式,合乎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要求。
三、現代中國高校流行音樂的發展歷程
大學生對流行音樂的需求有目共睹,而流行音樂對大學生的需求也同時存在,正是因為這種需求使得流行音樂與大學生的關系更為密切。任何一種音樂形式都有其相對應的受眾群體,流行音樂也是如此,它以其細膩豐富的內容與娛樂化的表現形式將主要對象對準青年群體,特別是高校大學生。一方面是因為學生有相對充裕的時間去欣賞流行音樂,另一方面也因為流行音樂的特性與大學生的心理特征相吻合。因此,不僅是大學生對流行音樂在心理上有一定的需求,而現階段流行音樂的創作也越來越關注大學生的需求,并將高校學生群體作為其主要的宣傳市場之一。
校園歌曲最初被稱為“樂府民風”、“現代民歌”、“校園民歌”,誕生于20世紀70年代中期的臺灣大學校園。1975-1981年間是臺灣校園民歌的黃金期。臺灣校園民歌在“中國現代民歌之爭”“淡江校園”等事件后,得以引發整個臺灣大學校園關于校園流行歌曲的創作、演唱變革與發展。小調是那時候校園歌曲曲風的主旋律,速度中慢,歌詞以敘述為主,簡單易唱。使用的樂器也比較簡單,口琴、吉他、手風琴、手鼓等常常出現在歌曲伴奏中,給人一種清雅純樸的感覺。學生們喜愛這種特有的風格,這類校園歌曲也占據著校園里的音樂舞臺與廣場草坪。伴隨著學生們走向社會,以及社會人對校園的懷念,原本狹小的校園歌曲風格影響了當時整個臺灣流行樂壇。當時的代表作甚至傳唱至今,有劉文正演唱的《鄉間的小路》、《外婆的澎湖灣》,以及羅大佑的《戀曲1980》、《戀曲1990》,還有李宗盛的《沒有人知道》,等等。這些臺灣音樂人對臺灣的校園音樂以及后來的流行音樂,都做出了極大的創新與貢獻。且無論他們本人還是作品,又都對大陸的校園歌曲施加了深刻的影響。
大陸原創校園音樂晚于臺灣,始于1986年前后,在北京校園內逐漸傳唱開。郭峰首先開始了大陸流行音樂的創作,并推出了《讓世界充滿愛》,這標志著大陸流行校園音樂的誕生。崔健《新長征路上的搖滾》的發行是內地流行樂的一個高峰。崔健不但以自己的作品征服了年輕人的心,其《一無所有》等歌曲在中國樂壇上甚至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再到老狼、高曉松等人的作品,校園歌曲已經擴大到整個流行音樂領域。大學校園流行音樂唱出了學生的激情,唱出了學生的生活,是課余文化的重要部分,它能表現并反映了大學生日常生活的面貌與精神發展的方向。故而優秀的校園歌曲是青年一代,特別是學生成熟過程中,不可缺少的文化養料。
四、流行音樂的發展對中國高校的影響
流行音樂作為一種文化根本上說是一種手段性的現實,為滿足人類需要而存在。文化是人類發展必須出現的歷史痕跡,流行音樂作為其中一部分更是如此。高校流行音樂不同于以往的消遣目的,在現在社會中更加注重教育功能。而流行音樂的教育是潛移默化的,這種潛移默化發生在人的內心世界、思想情操、道德品質以及人格魅力等等精神素質方面,其影響和作用見微知著。流行音樂同時具有通俗性,并借由輕松活潑的節奏和優美流暢的旋律,體現了創作者的內心世界。具體來說,就是將創作主體與表演者和欣賞者三者的情感相融合,做到時代性與通俗性的結合,并不脫離群眾基礎,使得人們對音樂中所蘊含的思想觀念有共鳴,而為受眾所接受并逐漸轉化為精神追求的一部分。你來我往的交互性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的價值觀。
流行音樂幫助學生發現并表達自己情緒的同時,也有另一個功能,即異化。流行音樂在廣泛轉播自然、貼合高校學生生活音樂的同時,也成為高校學生抒發自我情感并容易被其他人接受的一種表達方式。流行音樂作為一種情感表達方式讓高校學生的審美標準不再整齊劃一,而是自由多樣。但筆者擔憂的也正是這樣,流行音樂的傳播變得隨意而過于個性,太過遠離主流音樂,而受眾者因為年齡的局限往往沉溺于一些負面情緒中,錯過了當下應該審視并不斷提升自己的生活黃金時期,流行音樂中所表達的失落處境只能越來越成為真實,而高校學生們卻喪失了對真理的求問與探尋。
在當今社會條件下,流行音樂在一定程度上披著大眾文化的外衣在特定的校園文化環境下,“培養”下一代人的平庸趣味,并“滋養”著下一代人的精神支撐[3]。盡管如此,流行音樂在高校的發展還是會一如既往地進行著,并且只要它存在著,就會不顧理性上的追求,固執地享受感性的放肆。新興科學技術和網絡媒體的發展也促成了流行音樂行業的變化,硬件條件提升的同時,音樂制作周期變短。創作、表演效果不斷提升,而頻繁的商業交流、包裝、炒作以及還不完善的市場結構也催生了大批低質音樂。這些僅僅具有某種流行特性而缺乏積極情感的音樂作品被高校學生群體所傳唱。霍克海默曾在《啟蒙辯證法》一書中言及,“將廉價物偶像化,也就是將普通人英雄化,這是文化產業不斷發展的一種必然結果,將一切舊的、不起眼的事物無論在形式還是內涵上賦予新的意義”。
而現今高校文化環境的污濁也恰恰體現了青年學生群體的價值失落和精神家園空虛,而這種變化本身也說明了流行音樂內在的隨意性與不嚴肅性及其本質上的非精神性。在流行音樂單純成為一種商品,其附有的感情因素成為點綴而非初衷與目的時,經濟效益會成為判定其好壞的唯一標準。但這些工業批量產品只能給青年學生群體帶來消極的價值觀以及非主流的心理扭曲,并沒有任何實際的積累或升華。流行音樂作為一種文化產物被商業化,削減了原本文化的內涵與意義,成為單純的消費品,這是流行音樂異化的又一表現——在一定程度上使流行音樂與其對高校青年群體的教育功能和審美價值體系脫節。
流行音樂是現代文明不斷發展的階段性產物,標志著文化產業的一個發展階段,不管我們對它到底抱有何種態度,它都將在中國特定的文化土壤里生存和發展,并在喧囂中引領流行的方向。但是面對流行音樂對高校文化價值體系的沖擊,作為青年學生,應該認真嚴謹地加以審視,并引領流行音樂的前進趨勢,使流行音樂能夠在社會價值本位的前提下煥發新的活力。
參考文獻:
[1]周曉燕.文化視閾中的中國流行音樂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13.
[2]任飛.傳播學視野下的中國當代流行音樂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2.
[3]王思琦.1978-2003年間中國城市流行音樂發展和社會文化環境互動關系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05.
[4]衣俊卿.文化哲學十五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5]關黎,張輝.中國流行音樂的發展歷程[J].音樂生活,2007(5).
[6]胡艷妍.流行音樂與高校文化建設探究[J].和田師范專科學校學報:漢文綜合版,2010(63).
[7]師洪震.淺談流行音樂在大學音樂教育中的重要性[J].福建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2).
[8]傅曉蓉,范思成.流行歌曲與校園文化[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