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齊勇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學習和掌握其中的各種思想精華,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很有益處。……學史可以看成敗、鑒得失、知興替;學詩可以情飛揚、志高昂、人靈秀;學倫理可以知廉恥、懂榮辱、辨是非。——2013年3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黨校建校80周年慶祝大會暨2013年春季學期開學典禮上指出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對歷史文化特別是先人傳承下來的道德規范,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2013年11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曲阜考察時指出
要系統梳理傳統文化資源,讓收藏在禁宮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要以理服人,以文服人,以德服人,提高對外文化交流水平,完善人文交流機制,創新人文交流方式,綜合運用大眾傳播、群體傳播、人際傳播等多種方式展示中華文化魅力。——2013年12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指出
【摘要】習總書記面對國內外極其復雜的形勢,處理內政外交棘手問題時,自覺地調動傳統文化的資源,得心應手,應付裕余。關于傳統文化,習總書記強調返本開新,在認真學習、摸清家底基礎上將傳統文化精華轉化為時代價值,增強中國走向世界與未來的文化自信。
【關鍵詞】傳統文化 核心價值觀 返本開新
【中圖分類號】G120 【文獻標識碼】A
習近平總書記近年來密集地對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學習這些指示,對于全黨全軍全國人民的文化認同、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具有重大的意義。
黨史上的第一次:黨的最高領導人在任期內去孔府
在我們黨的歷史上,黨的最高領導人在任期內去孔府的,習總書記是第一人,這里釋放的信息頗值得琢磨。孔子是世界文化的偉人、中國文化的代表。尊重孔子,就是尊重中國文化。兩千多年來,凡亂世,孔子被打倒,凡治世,孔子就會被請出來。盡管傳統文化復雜多樣,主流文化有儒釋道三教,然仍以儒學為主軸。這是因為儒學平易合理,朝野都能接受,足以“內裕民生,外服四夷”。漢代初年,高祖劉邦接受陸賈、賈誼的建議,不再以馬上打天下的策略來治天下,專程到曲阜拜孔子。六、七十年后,漢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議,以儒家文化作為朝野的主要思想導向,建構文治政府與倫理型的社會,以禮治為主,凝聚人心,同時積極有為,創造了文治武功,奠定了中國之為中國的基礎。①
我們黨對中國文化,特別是對儒學,有一個曲折的認識過程。文革時期,我們把祖宗文明糟蹋到無以復加的地步。改革開放以后,痛定思痛,反省、檢討我們的失誤,包括對優秀傳統文化的拋棄使得國民得不到安身立命的精神滋養。仔細研究一下十四大以來我們黨的主要文獻,包括主要領導人的講話,不難發現,我們黨對中國文化,特別是對儒學的親和力越來越大。
習總書記指出:“牢固的核心價值觀,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拋棄傳統、丟掉根本,就等于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文化精髓,蘊含著豐富的思想道德資源。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創新。”這些論斷在我們黨的歷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這表明我們黨領導的中國現代化事業,中國文化與人的未來發展,其根本、根基、精神命脈,必坐實在本土的文化資源上。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尤其是道德文明,是我們文化的本體與主體!
我們有的同志跟不上習總書記的看法,對傳統文化充滿疑慮。這是因為我們近三代人沒有很好地接受傳統文化的教育,長期被灌輸的都是自我矮化與妖魔化了的似是而非的論斷。有的同志習慣于“一方面”、“另一方面”的折衷主義,就是不敢全面肯定傳統文化的創造轉化在今天的緊迫性及其現實意義。有的同志總是說,那是過去農業文明的產物云云,意即是過時的東西。殊不知,農業文明曾經是人類燦爛輝煌的文明,其中有很多智慧,特別是人與天、地、人、物、我相接相處的智慧,以及一些精神價值,都有超越時空的意義,可以為工業與后工業社會的人提供滋養。
以中國智慧應對復雜形勢的挑戰
近年來,習總書記面對國內外極其復雜的形勢,處理內政外交棘手問題時,自覺地調動傳統文化的資源,得心應手,應付裕余。這和尋章摘句、裝點門面的做法截然不同。習總書記是在示范,從傳統文化中吸取智慧與營養,更好地謀劃、管理、經營今天的各項事業。這并不妨礙我們學習西方,學習現代的管理方法,反而可以相反相成。我們面對新的各方面的挑戰,更應當擁有的是中國的智慧。
今年兩會期間,在聽取貴州代表團有關貴陽孔學堂在民間推行人文教化的經驗時,習總書記詳細了解情況并給予高度肯定,還要求加強對王陽明的研究。今年五四青年節,習總書記到北大看望了國學大家湯一介先生,了解《儒藏》編纂情況,又會見青年學生,諄諄告誡他們:“中華文明綿延數千年,有其獨特的價值體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今天,我們提倡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從中汲取豐富營養,否則就不會有生命力和影響力。”他如數家珍,一口氣說了“民惟邦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等20多條傳統命題、格言,這些格言主要來自儒家,即孔孟之道。習總書記指出:“像這樣的思想和理念,不論過去還是現在,都有其鮮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時代價值。”
北大是五四運動的策源地。北大歷來凸顯的是“民主”“科學”,習總書記今年五四到北大大講孔孟之道,最深刻的意義在于,糾正了過去批孔、反傳統文化的偏激做法,以全面性取代片面性,即我們不僅要德先生與賽先生,還要穆姑娘——“道德”,不僅要講“權利”,還要講“責任”,不僅要擁抱西方文化,還要擁抱中國文化,尤其是全面理解、認識中國人獨特的精神世界、文化價值觀。以上表明,習總書記很強調傳統文化活的精神,其中的做人做事之道在現實生活中真正能起作用。因此,他特別重視以德化民,立德樹人,把傳統文化的精義扎根在城鄉基層老百姓的心中,扎根在大中小學生的心中。
西方政治家撤切爾夫人、克林頓夫人等,貶抑中國人與中國文化,說中國人沒有、也不能給世界提供價值觀。這當然是罔顧歷史的。我們應當了解自己的文化及歷史上對世界文明的積極貢獻。值得我們學習的是,習總書記對外正面地系統地講傳統文化。他在訪歐期間,詳細闡發了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等四維八德。他又說:“推動中華文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激活其生命力,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讓中華文明同世界各國人民創造的豐富多彩的文明一道,為人類提供正確的精神指引和強大的精神動力。”面對“國強必霸”論,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60周年紀念會上,習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歷來崇尚“和為貴”、“和而不同”、“協和萬邦”、“兼愛非攻”等理念。中國人民崇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國不認同“國強必霸論”,中國人的血脈中沒有稱王稱霸、窮兵黷武的基因。這就很有說服力。
習總書記六個“講清楚”的要旨是“返本開新”
去年8月,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習總書記提出了四個“講清楚”:“要講清楚每個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傳統、文化積淀、基本國情不同,其發展道路必然有著自己的特色;講清楚中華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講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講清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于中華文化沃土、反映中國人民意愿、適應中國和時代發展進步要求,有著深厚歷史淵源和廣泛現實基礎。”
今年2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習總書記又提出了兩個“講清楚”:“要講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淵源、發展脈絡、基本走向,講清楚中華文化的獨特創造、價值理念、鮮明特色,增強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
以上這些問題,我們還很不清楚,所以習總書記才強調“要講清楚”。然而“講清楚”的前提是“想清楚”,“想清楚”的前提則是要學習,要補課,要平心靜氣地與古人作心靈的交流與思想的溝通對話,不要自我優越,厚誣古人。我們很多人習慣于躺在祖宗創造的文明之上大罵祖宗,以為祖宗沒有給我們提供現成的東西就該受責備。其實古人給了我們過去的輝煌,我們的責任是在這一基礎上創造出今天的輝煌。
我認為,習總書記六個“講清楚”的要旨是:“返本開新”!“返本”是摸清家底,不帶有色眼鏡,真正弄懂中華民族、中華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獨特性、獨創性及其精髓是什么,及其來龍去脈。“返本”不是目的,是為了“開新”,即我們應如何繼承、弘揚、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從未中斷的文明,是戛戛獨造的,有很多珍寶還未被我們現代中國人所認識,我們應虛懷若谷,認真學習。
習總書記特別強調認識傳統文化基因與精神標識,指出:“要認真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
習總書記在這里示范性地總結了“仁愛、民本、誠信、正義、和合、大同”六點傳統文化精髓。把這六方面講成時代價值,甚有深意。這里蘊含著我們當前的重點,除了認真學習、弄清家底之外,更重要的是“開新”,創造性轉化,讓這些精華轉化為時代的價值。這才是我們的本錢。我們拿什么走上世界與未來?能靠拾人牙慧與余唾嗎?只是沿門乞討的精神棄兒嗎?當然不是!我們有自己的源遠流長的深厚文化,這是今天發展的基礎。
習總書記殷切呼喚中國文化的自覺,中國價值觀的自覺。沒有自覺,就不可能有自信。這需要我們認真消化。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首先是文化的復興。
(作者為武漢大學國學院院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