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仁芳?楊衡
摘 要 加強豬流行病防治工作對提高養豬業水平、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均有著重要意義。針對導致豬流行病難治的原因,養殖戶、獸醫工作人員及相關部門單位均應不斷地提高認識,積極采取正確的措施,做好防控工作。下面就對其進行探討研究。
關鍵詞 豬疫病;綜合防治;方案;探討
中圖分類號:S858.28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3-890X(2014)15-0-04
在近些年來,農村生豬生產逐漸實現規模化和集約化發展,于此同時,其豬場疫病問題也隨之突出,其不但對農村養豬業發展產生了一定的制約作用,同時,也給農民帶來了一定的經濟損失。其中關于農村豬疫病的防治主要采取接種控制、環境改善以及藥物防治等幾點,只有實施問題針對性防治,才能夠對豬疫病實施有效控制,促進養豬業發展。
1 基本類型及防治重要性
之前以豬瘟為代表的豬疫病還沒有得到有效的防治,近些年,又出現了豬藍耳病以及豬圓環病毒2型,對養豬業的發展產生了嚴重的影響。目前,豬疫病特點主要為:病毒多重感染,例如豬高熱病其病因就是病毒多重感染;其次,繼發性疫病種類有所增加,發生激發感染的情況十分普遍,例如喘氣病感染之后,普遍會引起傳染性胸膜肺炎以及豬肺疫等疾病等等。目前,養豬業已經成為我國畜牧業的主導產業之一,不僅關系到我國社會市場的穩定和其國民經濟的發展,和我國人民群眾的切實生活也十分貼切。近年來,農村開始不斷滋生豬疫病,不僅蔓延速度快且病情還十分復雜,及時采取了防疫也沒取得較為有效的成果,因此,迫切需要找到一個綜合防治方案。
2 發生原因
2.1 農村養殖管理水平不高
目前,我國農村很多地區養豬場的規模較小,其飼養、管理水平比較低。養殖者為了最大限度地節約成本,通常會采用半開放式的豬舍。這種豬舍根本不符合政府規定的衛生防疫措施中的相關內容。其次,養殖者豬來源主要以從外地購入為主,不能實現完全的自己繁殖自己飼養的目標,在養殖過程中不重視落實防疫檢驗工作。有些養殖者適逢農忙時節,可能會耽誤防治時間,以至于病毒在不斷感染過程中發生變異,養殖者錯過了最好的防治機會,進一步增加豬疫病蔓延擴散的嚴重性,造成更大的經濟損失。
2.2 免疫控制流程缺乏科學性
農村養豬者實施免疫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免疫控制流程缺乏科學性。同時,為豬注射免疫劑量不足的現象在農村養豬場中也屢見不鮮。通過對所在地區的養豬場實施免疫檢測發現:豬群免疫平均合格率只是54.2%。導致這一結果的主要原因是免疫控制流程缺乏科學性與為豬注射免疫劑量不足,這樣公豬在和繁殖的母豬發生疾病感染之后不能快速地解除病毒,進而惡化形成連續性感染,同時,其還會將自身攜帶的病毒傳染給下一代,以至于剛剛出生以后的小豬仔出現免疫耐受的不良情形。當前,混合感染這種不良情況在我國廣大農村地區普遍存在。比如:豬瘟和豬氣喘病混合感染等,這進一步促使豬瘟病情變得越來越復雜。即便是使用了豬瘟疫苗也很難發揮其作用,加上豬瘟臨床癥狀的多樣性,更是增加了防治難度。
2.3 防疫、檢疫工作不到位
農村動物防疫工作人員受到自身文化水平、技能的限制,非常缺乏和“豬疫病”相關的專業知識與信息。同時,一些養殖戶的自身防疫意識很差,導致村級防疫工作人員不能有效地開展防疫工作,其綜合防治效果欠佳。有關部門的檢疫力度更是薄弱,不能有效杜絕病原豬進入當地,一些已經患病的豬,沒有進行檢驗直接在當地流通,引起小范圍內豬疫病的流行。
3 治療難點
目前,臨床上豬疫病發病的原因主要是2種或2種以上的病原菌感染,而不是單一病原菌感染,混合感染給臨床診斷有一定的困難。現階段豬疫病診斷的方法主要有流行病學診斷、臨診、病理學、微生物、血清學及分子生物學診斷,在混合感染的豬疫病診斷中,由于不同疾病的臨床癥狀相似,僅依靠流行病學診斷或臨診很難確診,如2007年前后各地都發現了一些難以治療的傳染病,但各地對疾病類型的報道不一,有豬瘟、藍耳病、弓形蟲病等多種報道,疾病診斷的不合理直接導致治療方案的不合理,造成疾病難以治愈。豬疫病的感染病原菌主要有細菌、病毒、寄生蟲等,單一的病原菌感染治療也相對簡單,但現階段豬疫病大部分為多病原菌混合感染引起,如細菌病毒、病毒與寄生蟲或細菌與細菌、病毒與病毒等,多病原菌混合感染不僅增加豬流行病診斷的困難,也會增加防治的難度,由于細菌混合共存,一些細菌會破壞宿主防御系統,保護共生菌,導致治療方案對共生菌無效,同時,混合感染會干擾到抗生素活性,增加疾病治療的難度,導致豬疫病難以治愈。
4 綜合防治方案的確定
4.1 保持適宜環境
想要對豬疫病實施有效防治,首先,要對豬舍環境進行良好地改善,最好豬舍是坐北朝南的干燥地方,保證其冬暖夏涼,同時,也必須便于進行排水。特別是在夏季,豬舍的溫度控制必須要在30℃之下,在冬季要保證在12℃以上,地面溫度控制在2.30℃左右。濕度要控制在65%~75%,要和豬的生存條件相適宜。相對濕度要在氣溫達到14℃~23℃時,濕度控制在50%~80%。以上溫度條件能使豬肥育道達到最好的效果。其中豬舍環境的高濕低問題非常容易導致豬呼吸和消化道疾病的發生,因此保證豬舍溫度不能過高,另外,還要經常對其進行通風換氣,及時進行處理豬場中的糞尿和污水,才能夠給豬保障一個干凈衛生的環境,防治糞便及污染物的腐爛污染到豬舍的環境。
4.2 優化飼養管理
其一,如果經濟條件允許的話,盡可能使用優質、營養價值高的飼料飼養豬,進一步提高豬群自身的免疫能力。其二,運用封閉式的方法管理豬群,減少外來病毒感染的傳播途徑,對豬圈、豬用具等進行及時、有效的消毒。其三,堅持自繁自養的原則按照全進全出的飼養管理方法,嚴格控制豬仔來源。盡最大限度減少或者杜絕從外界引種,如果不得不從外界引進優質的豬品種,則事前一定要做好隔離觀察、免疫檢測工作,當確定豬仔安全、健康以后才能進行飼養。其四,健康良好的豬群和體質弱、營養差乃至患慢性疾病的病豬相比,其免疫力較高。所以,必須保證飼料的質量、數量,促使豬圈保持清潔衛生、空氣清新、養殖適度、密度適中的狀態。認真貫徹落實生物安全措施,以提高豬群的整體健康水平。endprint
4.3 做好免疫接種
緊急免疫和計劃免疫是豬場2種免疫接種方式,計劃免疫應用相對比較多。只有在疫情已經發生的情況下,才會對緊急免疫進行啟動。豬的免疫效果受到的影響因素比較多,其中主要包括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因為它是一個生物學過程。想要對豬實施絕對性保護不可能,因此即使實施疫苗保護,也不能夠有效確保豬疫病百分百得到控制。豬疫病的傳播阻止只需要60%~70%的保護率即可,還是會產生顯著的免疫效果的。豬群免疫是廣大養豬者必須要認識的一點,為了增加其了解,從而取得良好的免疫效果,其措施包括有:1)在實施豬免疫保護時,要確保其處于健康狀態;2)免疫工作操作方式要適當;3)制定出科學合理的免疫程序;4)必須要將豬的免疫抗體工作落到實處。一旦出現免疫失敗,就要及時查找其失敗原因,其中失敗原因具有多樣性,但也離不開3種因素的影響,分別為人為、動物以及疫苗因素。人為因素是其主要影響因素,其接種途徑措施和劑量錯誤均是人為導致出現的,因此,在實施疫苗接種過程中,最好是依照當地豬的實際發病情況以及病情發展進程進行制定,減少其疫苗接種的盲目性,以免耽誤診治。
可以選用國家定點生產廠家生產或者是通過GMP認證的批準文號,未過有效期的疫苗;同時,在使用疫苗的過程中堅決杜絕多種不同疫苗混合使用,以免各種疫苗之間相互干擾,降低免疫效果。在注射疫苗時需要仔細檢查批準文件號、外包裝、生產批號、失效期以及是否有破損等各種情況,禁止使用檢驗不合格的疫苗。在注射疫苗之前,嚴格檢查豬的體溫、精神狀態、飲食以及呼吸情況,堅決不允許對患病豬實施免疫注射。同時,還要嚴格對注射器具、注射部位進行消毒,必須對注射器具實施高壓、高溫消毒,嚴格執行一畜一針的制度。其四,可以加強培訓基層防疫人員的技術知識,提升他們的疫苗接種的技能,規范其疫苗接種流程,盡量減少因為操作不當導致的免疫失敗行為。
4.4 做好豬場防疫工作
1)堅持“自繁自養”。一旦有外豬種進行引入,則最好是對非疫區健康豬場豬種進行選擇。在運輸之前必須要有當地獸醫給予的檢疫證書,同時在到達豬場之后,可以先進行1到2周的隔離觀察,同時也要對其檢疫證書進行驗證。確保豬種健康無疫病情況下,還要對其全方位實施噴霧消毒,才能混亂原有豬舍。在隔離的1~2周中對引進的豬種進行注射疫苗和驅除體外寄生蟲。2)采用“全進全出”的飼養方式。對于繁殖母豬,則需要從其前期的配種,到最后的哺乳均實施全方位消毒。幼崽豬就在斷離哺乳后,要進入肥育豬舍和育成豬舍,15d后可引入健康豬群。3)嚴格隔離飼養。把生產區作為是豬場的禁止通行地帶,一些不相關的人員嚴格禁止出現在豬場,最好在豬場中僅對一個出入口進行設置。在豬場內也要對消毒室和更衣室進行完善,再有相關人員在豬場中進行出入中,為減少細菌的帶入,就一定要對其實施全面性消毒,其中包括其相關衣物和用具。另外在豬場中,也不能有卸料等車輛進行自由出入,避免將豬場工具進行夠混合使用或者攜帶出去。豬場具有一定特殊性,因此相關豬場的參觀活動也需要嚴格控制,因為外來人員不了解豬場的各項操作,外來攜帶的細菌也較多,如果必須要參觀,則也需要對所有人員實施全面消毒工作。
4.5 加大宣傳豬瘟免疫知識的力度
農村鄉鎮畜牧獸醫的相關部分需要加大宣傳豬疫病免疫知識的力度,向廣大養殖戶普及豬疫病免疫知識,不斷提升廣大養殖戶的動物防疫意識,進而自覺主動地接受合理的防疫注射。其次,可以有計劃地組織獸醫專家們到鄉村舉辦有關防治豬疫病的知識講座,多與農村的養殖戶們進行交流溝通,為他們提供有用的指導意見。畜牧獸醫工作站的防疫人員也要不斷地進行培訓,豐富個人免疫知識。最后,加大力度管理動物防疫工作,堅決不勻速沒有免疫標識的動物出現在公共市場中。對于公開出售、或者私藏帶病牲畜的工作人員依據法律法規的規定嚴肅處理。
4.6 設立分子流行病學監測制度
盡管之前有一些關于研究豬疫病的資料及數據,但其都十分缺乏系統性、全面性,根本不能較為客觀地反映出豬瘟在我國的流行病學情況。但是加強豬疫病病原檢測是進行高效抑制疫病的前提條件,由于我國當前較缺乏關于豬疫病方面的流行病學數據,通過設立GSF病毒遺傳多態性數據庫,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監測出我國GSF流行病毒株的變異情況,進一步跟蹤疫情的進展。
5 結語
綜上所述,豬疫病的綜合防治也不是一時就能夠取得良好效果的,因此需要長期關注和注重,積極引導豬場相關人員做好防疫工作,對疫病的發生實施有效控制,以此減少因疫病給農民及社會帶來的經濟損失。
(責任編輯:劉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