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雋
摘 要:案例教學法是走出教學改革困境的一條新路,根據案例教學中的案例結構與特點,可以分為分析型案例、演練型案例、借鑒型案例。《突發事件媒體關系管理》課程中采取演練型案例教學與模擬采訪相結合的方法,有理論、有實踐、有點評,場景仿真,學員真正體會了真實采訪現場的氛圍,通過專家給出現實的點評,能夠及時修正不完善的地方,強化了學員在突發事件發生后的媒體應對能力。通過這種教學模式的嘗試,得到以下幾點思考與啟示:1、前期準備工作是保障;2、要突出學員的學習主體地位;3、要注重調研,掌握豐富的實際材料;4、善于營造生動、活躍的課堂氣氛;5、場景模擬要真實;6、盡可能增加模擬采訪對象人數;7、要給學員增加壓力。
關鍵詞:案例教學;模擬采訪;突發事件媒體關系管理
一、案例教學是走出教學困境的必要選擇
案例教學是根據教育對象、教學目標的需要,把教學內容編列成案例形式,并結合理論知識進行教學的一種方法。案例教學早在20世紀20年代就產生于美國的哈佛大學商學院,所以也被稱為“哈佛教學法”。由于案例教學所包含的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所產生的新穎生動的教學效果,使其逐漸被國內外成人教育院校所普遍認同和推廣運用,在美國,每培養一名高級管理人員,就要培訓2000個案例以上。
在黨校這個培訓我國各級黨政領導干部的主陣地,較長一段時間里,理論與實踐脫節、教學質量不高、學員興趣不濃等現象一直阻礙著素質教育的開展。為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我校曾經做過多次探索和嘗試,在借鑒上級黨校與兄弟黨校的成功經驗后,終于發現案例教學法是走出教學改革困境的一條新路。
案例教學使黨校教育從主體上便于把握理論與實踐相聯系的教學原則,克服了以往教學中理論與實踐容易脫節的現象。案例教學過程是實現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橋梁與紐帶,學員們通過分析案例,結合理論學習,認真總結實踐經驗,把感性認識上升到理論高度。
案例教學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角色、學員角色以及師生關系與傳統相比,發生了新的深刻的變化,具體表現在:
第一,教師角色:從統治者到促進者、組織者和指導者
唐代的韓愈在《師說》中認為,“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所謂“傳道、授業、解惑”,實際上指的就是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是權威,處于統治者的地位,向學員注入的只是知識而非能力。而在案例教學當中,教師這種長期以來高高在上的傳統地位卻發生了變化,教師失去了對學員學習內容的權威和壟斷,從知識的傳遞者轉換成學員學習的促進者、組織者和指導者。在案例課堂討論中,教師扮演的角色是要激發學員的廣泛參與討論,引導學員對案例進行理論提升,使學員對案例中所包含的問題獲得更透徹的理解,促進學員之間積極的人際交往,從而構建一個具有合作性的“學習共同體”。
第二,學員角色:從被動接受者到主動參與者
回顧傳統的課堂教學,不難發現,學員還是停留在灌輸—接受這種陳舊、落后的學習角色上,學員完全處于被動接受的角色。但是,在案例教學的課堂當中,它需要的是學員與教師、學員與學員之間的交往與合作,需要的是學員的支持與配合。它強調的是學員的自我探索,重視的是學員個人的想法和意見。離開了學員的主動參與和創新,案例教學便無從開展。
所以,在案例教學課堂討論中,學員為了參與其中,一改往日的被動角色,成為一名主動參與者,課前積極做好充足的準備,并與其他學員非正式地討論相關案例,進而在課堂上為其他學員做出相應的貢獻。這都是案例教學給學員帶來的新的學習觀念和相應的新的學習習慣。使學員在合作的“學習共同體”中尊重其他學員不同的觀念和思想,并發展自身的團體合作意識和能力,在學習團體中共享學習的快樂、學習的責任。
第三,師生關系:從“獨白”到對話交往
傳統的課堂教學,受師道尊嚴影響,課堂呈現的是單向“獨白”式的價值取向。不平等的師生關系造成師生間交往、對話的缺失。而案例教學通過收集在教育實踐中的典型人物、典型事件,并給它們提供一個公共的平臺,將它們引入到課堂當中,促使師生通過討論、對話、交流與溝通,使學員對復雜的教育實踐有比較清晰的認識,透過紛繁復雜的案例認識教育理論的實際,加深對抽象教育理論的理解。這樣的課堂討論,將案例呈現在公共話語平臺上,引發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雙向或多向互動,對話交往。在平等交往的基礎上建立起師生之間彼此的尊重和信在,從而形成師生關系之間的理解與溝通。
二、突發事件的媒體應對是新時期領導干部的必備能力
突發事件中,特別是生死攸關的大事件,比如非典、化工產品泄露、地震等,老百姓只有掌握了全面、及時、正確的信息,心里才能有安全感。如果你不給他們信息,或者這個信息是假的、不全面的,會產生什么后果呢?后果之一就是‘謠言,正所謂謠言止于陽光,所以我們要在第一時間給出準確的信息。信息公開與否對事態發展的影響以及社會穩定的影響程度,最典型的案例對比就是2003年的SARS和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后果之二就是‘對政府缺乏信任,信任危機幾乎已經成為執政中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一般都是因為消息公布不當造成的。
領導干部應對媒體時的角色定位主要有兩種,一種是作為政府新聞發言人,另一種是作為定向采訪對象。
作為新聞發言人,一般來講只能代表組織,不能代表個人。按照通常對新聞發言人的定義,他們是“國家、政黨、社會團體任命或指定的專職(比較小的部門為兼職)新聞發布人員”,其身份一般是該部門中層以上的負責人。新聞發言人的職責是“在一定時間內就某一重大事件或時局問題。舉行新聞發布會,或約見個別記者,發布有關新聞或闡述本部門的觀點立場,并代表有關部門回答記者的提問”。這樣的定義和職責就確定了新聞發言人的角色定位。而且,一般情況下新聞發言人走到媒體面前時,部門關于要發布的信息己經有了一致的決議和共識,因此,新聞發言人不是作為個人,而是作為部門或組織的代表履行部門或組織政務公開、信息公開的義務。所以,新聞發言人一般不能發表個人觀點和意見,不能說“我個人的意見是……”、“我認為……”等,個人的意見和觀點應當在此之前充分表達和闡述。不然,會讓人產生誤會,以為該部門或組織的領導意見不統一、有分歧,甚至是不團結、有矛盾。
日常工作中記者的采訪、突發事件時的現場采訪,都會使分管相應工作的領導成為定向采訪對象。按照《政府信息公開條例》規定,這種采訪是不能無端拒絕和躲避的,這屬于“行政不作為”,采訪人可以進行投訴和舉報。這時,作為定向采訪對象,面對媒體的領導干部首先代表的是部門或組織,但是也可以代表個人。具體來講,作為部門或組織的領導,首先必須以部門或組織的工作需要和政務公開的要求接受采訪、回答問題,但是,由于可能存在尚未能確認或尚未達成共識的問題,必要時應當明確指出:“這是我個人的觀點”、“我個人認為……”。尤其是發生突發事件時,可能根本無法做到及時溝通和協商,因此,這種情況下,作為定向采訪對象的領導干部只能是自己根據具體情況和事態的發展做出判斷和決定。難度很大,風險也存在,但是履行義務的職責也必須承擔。
三、 演練型案例教學+模擬采訪的嘗試
(一)案例分類
根據案例教學中的案例結構與特點,可以分成以下幾種類型的案例:
1、分析型案例
主要采取對所提供的案例進行討論或評議的學習方式。現場提供案例材料,提供一定時間讓學員閱讀和思考,分小組進行組內研討,然后全班進行交流,提煉出各組較優為集中的的挑戰性的或引申性的問題,在全班展開對共識問題的討論,最后教師進行總結和點評。
2、演練型案例
它提供的是一種代理式的學習方式。事先提供案例與背景材料,提供合適的時間讓學員準備,模擬活動的開展,即角色扮演、場景模擬,其中角色扮演就是讓學員扮演劇中人,即通過不同角色的意見或利益沖突,提高角色認知力和政策預知力。常見的是模擬法庭:模擬的是劇中事,即通過事件和情景的再現,以及事先的演練,提高處事能力。所以,關鍵是仿真,是重現事件的全過程,包括各個環節、各種沖突和意外。最后教師對模擬活動進行回顧與點評。
3、借鑒型案例
此類案例教學提供的是一種研究式的學習方式,適用于宏觀性、戰略性、借鑒性的案例,往往是對成功案例進行分析研究。首先提供案例,列出相關事實,聚焦于案例的事件、地點、時間和原因,預設若干問題,進行分析討論,用先例或范例及模式來指導決策,列出可能的行為過程,最后進行決策選擇和推薦一種行為過程,并提出決議的概要和做出決策的基本原則及正當理由。
(二)《突發事件媒體關系管理》的教學創新
《突發事件媒體關系管理》課程以往在主體班中采取的是傳統的講授式教學方式,學員單向地接受信息,雖然學員評價也不差,興趣也不算太低,但是因為沒有實際演練,故效果只停留在理論表層,所以必須要運用一種全新的方式來強化這種能力。演練型案例與模擬采訪的結合,就是一種全新的嘗試。
以往我們已經在主體班中開展模擬采訪的訓練,但往往是停留在形式上,預先給出采訪內容,讓指定學員進行充分準備,然后租用或布置出一個采訪環境,由專業的主持人提問,一問一答,基本上沒有預先理論的鋪墊,所以本人認為這種訓練僅是把學員本身的能力進行釋放,是一種自我的展示,并沒有讓他們通過這種訓練達到能力的提升。
綜合以上的原因,我們采取的演練型案例教學與模擬采訪相結合的方法,有理論、有實踐、有點評,場景仿真,學員真正體會了真實采訪現場的氛圍,現學現用,最后還有專家給出現實的點評,及時修正不完善的地方,強化了學員在突發事件發生后的媒體應對能力。
(三)教學設計與課程安排
1、教學定位
演練型的案例教學,結合現場模擬采訪;
2、后勤保障與教務管理
1)選擇合適的教室,對教室進行必要的布置:
桌子分組圓形圍繞排放,以每組10人左右為宜,無線話筒三個左右;
2)布置模擬采訪現場,一定要仿真,桌椅、燈光、攝像機都要到位;
3)班主任要參與本次案例教學,要事先對學員進行合理的分組并選出組長,在分組的過程中,要注意同一地區的人盡量不安排在同一小組,避免經驗重復,不利于智慧最大化;
4)教務部門邀請專業記者到場采訪,同時邀請資深媒體專家(如電視臺臺長)進行現場點評;
5)教務、教師、記者、專家要事先進行溝通。
3、案例準備
精心選擇案例,要力求理論研究價值與現實意義兩者緊密結合。教學案例雖然可以虛擬假設,但必須來自實際工作中,符合客觀實際,并立足于解決現實問題。同時,案例本身要有深刻的理論和知識的內涵。每一個案例都包含著至少一個重要的啟示。分析解剖案例的過程就是理論和政策學習的過程。如本次課程的案例可以有多個,比如‘三鹿奶粉事件政府及企業的媒體應對情況,以此案例展開第一輪討論。三鹿公司發現“結石娃娃”開始,采取錯誤的媒體公關,到事態發展,石家莊政府的推委政策,再到黑幕協議暴光,從而引發事態擴大,以及公司的一系列不恰當的道歉等,每一個環節都可以引發學員的思考,在演練過程中,他們會運用之前的理論知識,制定較為合理的媒體策略。
4、課程安排
1)課程時間:5個小時,兩次課程,安排在一天完成。
2)課堂流程(上午):
首先老師講課,進行概念及常規的理論鋪墊;(30分鐘)
小組組長的公布、資料分發、閱讀案例;(10分鐘)
小組研討并提出三個問題;(30分鐘)
課間休息;(5分鐘)
對問題進行篩選,選出四個問題,每個小組認選一個問題進行討論并發言;(30分鐘)
小組之間相互評論;(15分鐘)
總結;(20分鐘)
3)課堂流程(下午):
首先老師講課,進行概念及常規的理論鋪墊;(20分鐘)
小組資料分發、準備新聞發布;(20分鐘)
每個小組選舉兩個代表,現場模擬新聞發布;(30)
課間休息;(5分鐘)
小組之間相互評論;(20)
每小組選舉一個代表現場模擬采訪;(30分鐘)
專家點評;(20分鐘)
教師最后總結。(15分鐘)
5、注意事項
1)要注重課堂導引:教師向學員介紹媒體常識及相關概念,給出突發事件媒體關系管理方面的原則與技巧等;
2)案例總結:就現場演練結果與案例事實效果進行分析、評論、總結,加深學員對媒體關系管理課程的理論認識;
3)專家點評:根據學員的回答,專家做出現實的點評,把現實生活中的一些媒體應對實踐經驗,結合本次模擬采訪,作為一次實踐層面上的強化培訓;
4)控制節奏:防止冷場(指定發言)和現場討論失控(名額、時間控制)。
(四) 演練型案例教學+模擬采訪的啟示和思考
作為一種新的教學嘗試,雖然在實際運用過程中取得了比較好的的教學效果,但作為黨校主體班次教學,真正運用好這種復合的案例教學方法,充分發揮其在干部培訓中的作用,還需要長期認真的探索和實踐。我們通過這次案例教學的實踐活動,有以下幾點體會:
1、前期準備工作是保障。案例設定、選擇非常重要,一個好的案例能引發學員的興趣,能把理論與實踐融合到一起來分析。職能處室的配合以及校領導的重視程度是開展演練型案例教學+模擬采訪的重要保障,因為這種教學方式不單純是教師一個人的事,需要場地、燈光、多媒體的配備,以及外請專家、記者等的協助,這些都需要人力、物力的支出,所以只以校領導重視了,這一切才能有保障。
2、突出學員的學習主體地位。案例教學的過程是學員自主學習的創造過程。教學目標就是要調動學員的創造精神,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只是一個組織者和引導者。要想辦法最大限度地調動學員學習的主動精神,激發學員有價值、有效果的爭論。在對案例的討論中,教師以組織者的身份參與其中,無須提示或暗示,更不要限制學員的思路。
3、注重調研,掌握豐富的實際材料。案例教學與傳統教學相比,看似省事,實則不然。雖然在課堂上教師退居輔助的位置,但要科學選定和充實教學案例,在課堂上引領學員的思路,幫助學員分析解決問題,深化理論學習和研究,教師就必須熟悉案例中所涉及的方方面面的問題。在這次案例教學嘗試中我們對這一點體會最深。例如案例選定是案例教學的重點,同時也是難點,而難就難在我們調查研究的差距上。
4、善于營造生動、活躍的課堂氣氛。如前所述,案例教學所追求的目標不是案例的最終答案,而只是案例分析的過程。學員積極參與教學過程是實現教學目標的重要條件,而沉悶的空氣可能破壞思辨的氛圍。因此,主講教師在案例教學課堂上除了要有周密的組織、科學巧妙的引導外,還必須富有真摯、熱烈的激情。用激情感染學員,營造生動、活躍的課堂氣氛,從而使理性思維、哲學辨析的思路在激情火花的光照更加寬闊、更加通暢。
5、場景模擬要真實。演練型案例教學的最大特點是現場仿真,所以對于《突發事件媒體關系管理》課程中,新聞發布會的現場就要仿真,要有眾多“記者”參與,并能即時提問,但由于條件的限制,這一點可能在目前來講,實現起來有些難度,比如資金問題、場地問題、“記者”選擇問題等。
6、模擬采訪對象不夠多。很多學員沒有機會參與這種實戰演練,因為課程時間的安排與進度的限制,不可能讓每一位學員都有機會做一次模擬被采訪對象,以后可以在課時安排上多排一些課,增加模擬采訪的時間。
7、要給學員增加壓力。在案例教學過程中,學員的參與熱情很重要,雖然絕大部分學員會有比較高的學習熱情,但也會有少數人不積極,從而影響整體學習氣氛,到最后會形成少數人積極參與,多數人在看熱鬧的現象發生。所以要有組織部的人員參與到其中,并把此類課程作為一項任務,加大考核力度。
(作者單位:淮安市行政學院,江蘇 淮安 223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