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淇
摘 要: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要的實施方法,隱性教育在實踐中被教育者廣泛運用,是顯性教育的強有力的補充。但時至今日,理論界對隱性教育的研究還不是很深入,許多問題還亟待研究和解決。本文簡潔揭示了隱性教育的概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施隱性教育的必要性、并對當前隱性教育存在的問題、原因加以分析,最終提出切實可行的對策,以便更有效的發揮隱性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關鍵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隱性教育;大學生;顯性教育
所謂的隱性教育,是指具有隱藏目的的教育,教育者為了實施教育目標,通過潛在的教育要素間接地對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為進行潛移默化影響和改變的手段。作為一種教育方法,隱性教育將教育要素滲透到受教育者所接觸的外部環境、文化生活、宣傳、服務管理等具有與顯性教育不同的教育載體之中。隱性教育通過這種潛移默化的教育方式使得受教育者接受到一定的思維方式和道德觀念,進而受到教育熏陶,使得教育成果變成了自身的道德評判標準,并作為行為的指導準則\+①。隱性教育的原理及教育方式主要是通過非主動意識的接受,受到引導和影響;以情相待,服務于人;強化意識教育,著重于教育過程的積累。隱性教育有著其它教育形式無法代替的教育作用,即強化隱性教育的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通過理念和方法的創新實現顯性教育達不到的教育目標和成效。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隱性教育不是直接作用于受教育者,而是以不被人注意的形式存在于校園環境、人文環境以及大學生日常生活之中。主要包括: 一是物質層面的隱性資源,如校園、教室的物理環境,這是一些客觀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和反映了教育者的價值取向、興趣愛好,對學生品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 屬于一種相對穩定的、靜態的隱性教育資源。二是互動層面的隱性資源,如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學生與家庭互動等。三是文化層面的隱性資源,具體體現在學校的歷史傳統、辦學理念、校風、校訓、師德師風及學校開展的各項活動中。這種精神和文化層面的隱性教育資源,對大學生的精神生活、思想風貌具有深刻的影響。四是制度層面的隱性資源,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守則、規范和組織都集中體現出高校的教育方向和領導者的思想觀點和價值觀念,對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有著重要影響。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實施隱性教育的必要性
(一)實施隱性教育是轉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需要
長期以來,強制性的“灌輸式”說教方法一直是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導模式。這種教育模式過分強調“灌輸式”和強制性說教,忽視受教育者的主體地位,至于受教育者是否接受這些“硬性”的教育內容,教育者從不關注,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處于一種完全不平等狀態。在教育過程中往往只對受教育者進行正面理論宣傳,盡量回避或掩蓋那些錯誤的思想言論、事實和社會現象,突出強調教育者的權威意識和教育的唯一正確性,受教育者只能聽從是命。“我說你聽,我打你通,我令你行”是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貫做法。這種狀況,常常導致受教育者的逆反心理,甚至演變成為一種消極反抗的病態心理:盲目抵觸教育者所談及的任何事情,對教育內容采取極端的反對態度,趨向或偏好于教育者所反對的事物,或非主流的觀念意識。
當代大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重要階段,如果一味的灌輸式說教可能并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也有可能事半功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果改變以往的教育模式,隱性教育是必要的。
(二)實施隱性教育是貫徹思想政治教育“以人為本”教育理念的需要
“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強調在教育過程中,教育者要順應人的自然發展過程,“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以人的全面發展為落腳點,重視受教育者的主體性地位,充分激發他們的主體能動性,引導他們主動去探索、去創造。思想政治教育強調“以人為本”,是因為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思想工作,其主體、對象、出發點和歸宿點都是人。人的思想道德品質的形成是一個受教育者對教育信息進行接收、擇取、整合、內化及外化踐行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教育者施加影響,但更重要的是受教育者要有接受教育的意愿,能夠認同教育信息。\+②可是,傳統的灌輸式的主要特征是把教育對象當作“物”對待,當作“可被別人占有的東西”,把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簡單化為“我講你聽,我要求你遵守”。而在隱性教育中,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關系是平等的、雙向互動的,教育者通過受教育者所反饋的信息不斷調整其教育過程,以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主體地位,并調動受教育者的積極性,發揮其潛在的求知欲望,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可見,隱性教育可促使受教育者根據社會主義思想標準及道德規范自覺地進行自我認識、自我評價等,從而形成符合社會要求的思想道德品質和行為規范。
二、隱性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一)隱性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1.效果不明顯
我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隱性教育的教育效果不會立竿見影。由于隱性教育的隱蔽性特點,加之隱性教育的教育途徑大多通過社會實踐和校園文化活動等形式推廣,隱性教育參與面受限,教育活動的實效性不明顯,教育資源缺乏等情況,這些情況造成了隱性教育的教育效果只能是通過循序漸進慢慢達到理想目標。
2.影響的不可預測性
隱性教育的教育影響的不可預測性。隱性教育的受教育者接受的教育是間接的。因此,隱性教育的教育影響具有兩面性,即正面影響和負面影響。隱性教育的正面影響主要包括正確的政治導向、陶冶情操洗滌心靈和規范行為等方面;其負面影響主要是指在教育實施過程中的負面效應。因此,隱性教育的教育影響,并不一定都是正面影響,有時受教育者從隱性教育教育過程中得到部分正面影響,有的時候會得到部分負面影響。
3.隱性教育反作用于顯性教育
隱性教育需要發揮典型的示范作用,要樹立這樣的典型,教育者會將英模等光榮形象部分放大的宣傳教育。但是當真正的事實與顯性教育宣傳的事實不相符合的時候,雖然教育也達到了短暫的目的,但是使顯性教育的背后仍然存在隱憂。一旦受教育者知道他們心中的光榮形象也是普通人,也曾將犯過錯,受教育者就會倍感到失望,如果沒有調整好心態,就會使受教育者失去精神的核心力。所以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開展隱性教育的同時,要注意事物的兩面性,要尊重事實,使顯性教育在正面教育的同時,隱性教育能夠與顯性教育有效的整合并達到正確引導教育學生的教育目標。endprint
(二)隱性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隱性教育與高校的顯性德育相互補充,形成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合力。客觀地看,我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隱性教育存在教育效果不顯著,教育影響不可預測等問題,分析其問題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對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認識不全面
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隱性教育的認識不夠全面,有的高校對于隱性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應用只停留在概念層面,在教學實踐環節上仍然采用以顯性教育為主體的傳統教育模式,以枯燥的課堂教育和理論灌輸等顯性教育形式為教育手段,強化日常管理為主要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忽視了對于學生的人文關懷,缺乏通過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對學生教育和關懷。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新興的教育方式,通過潛移默化的教育方式達到教育目標,受教育者能夠更加適應這種教育方法。高校需要正確認識這種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科學的將這種教育方法應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去。
2.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與其教育載體的契合度不夠
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與其教育載體契合度不夠,高校隱性教育的重要教育載體有校園文化、新媒體和教學課堂等,這些教育載體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著深遠的影響。精彩紛呈的校園文化、豐富多彩的新媒體內容,作為教育的主要教學課堂,都是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表現,但是這些載體容易忽視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隱性作用,沒有將這些載體與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有機結合,教育活動結束后對學生的教育效果不顯著;另一方面,本應該生動活潑的教育形式變成了機械化灌輸式的教育,這就顯得十分的教條和單調。
3.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質有待提高
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施者,他們在一定程度上主導著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一些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缺乏相關的專業知識,對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不熟悉,對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更是缺乏內容創新和方法改變。一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沒有立足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不能從學生的根本教育需求出發,選擇適合學生的教育方法。在高校無論是思想教育工作者還是專業課教師都深深的影響著學生,他們是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教授載體,然而在實際教育過程中,個別教師對忽視了對于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面對金錢至上的社會學生更容易迷失自我,教育的學術腐敗等都對學生們產生了很壞的影響,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素質直接關系到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效果。
三、對策分析
(一)加強課程教育的誘導滲透
隱性教育最典型的特點就是“潤物細無聲”,順應學生“無意識接受”的心理,使他們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教育。課程教育,是學校教育中一種最基本、最重要的形式,與此相應,學校的育人職能在任何時候都無法在脫離課程教育的狀態下而獲得完美實現\+③。教師作為課堂的引導者,應充分拓展課程特有的育人功能,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挖掘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中的資源,把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滲透到課程教學之中,傳遞滲透在課程教育中符合社會要求的價值觀念、社會規范、生活態度和思想信仰等,使課程教育的滲透成為隱性教育的有效途徑之一。這樣進一步擴大隱性教育的范圍,可以加大隱性教育的效果。
(二)完善校園環境的規劃建設
精彩紛呈的校園文化、豐富多彩的新媒體內容,作為教育的主要教學課堂,都是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表現,如果將這些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那隱性教育的效果會更加明顯。首先,對校園物質環境的整體規劃中,要充分考慮物質環境對學生影響的多樣性。要在進行校園規劃的過程中綜合考慮整體布局,既體現學校特色,又具有時代氣息,形成和諧、自然、文化氣息濃郁的校園環境。學生身處其中,既受到優美環境的熏陶,又受到形象生動的教育。其次,校園文化環境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對學生的發展和才能的培養都會產生巨大的影響。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一所學校的校園文化環境完全能夠反映出學校的教學、科研、管理的水平和檔次,能夠反映出學生各方面的素質和能力以及它所培養出的人才的質量。\+④所以要完善校園文化環境,開展多種積極向上的文化活動,將德育、智育、體育和美育等有機結合起來,還要加強對學生社團的指導和監督,規范對社團組織的管理辦法,充分發揮黨團組織在社團建設的作用,同時學校要充分發揮輿論對學生的影響,引導學生明確是非觀念,并結合傳統節慶日、重大事件等開展特色鮮明、吸引力強的主題教育活動,形成優良的校風、教風和學風。
(三)扎實開展社會實踐活動
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的養成,是以實踐活動為基礎的。社會實踐活動具有真實、生動的特點,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形式,有利于鞏固和完善學校的教育內容,比課堂上純粹的說教要有效的多,是進行隱性教育的最好載體之一。\+⑤因此,要重視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多組織大學生參加軍訓、社會調查、志愿服務和勤工助學等實踐活動,設計好活動的主題和內容,引導大學生參與其中。
(四)加強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質
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專業知識,筆者認為應該進一步提升。在高校無論是思想教育工作者還是專業課教師都深深的影響著學生,他們是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教授載體,如果教育工作者自身的修養都有待提高,那很可能會對大學生潛移默化一些不好的影響。高尚的人格可成為學生的楷模,淵博的學識能啟迪學生的智慧,精湛的教學技藝使學生“如沐春風”。在高校中,管理人員, 教學人員、服務人員都負有育人的責任,高校只有樹立全員育人觀念,把育人作為全體教職工全員投入的系統工程來看待,才能有效地培育出優秀的人才來。因此,需要大力加強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質。
四、結語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時代,高校中作為規范學生行為及思想動態的顯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不盡如人意。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在其教育內容的科學性.教育方法的創新性,教育過程的愉悅性,教育載體的多樣性和教育效果的長久性等優勢,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顯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由于我國長期以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多是采取直接的、灌輸式的顯性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雖然在短時間能夠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存在著局限性,影響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效果。面對日益龐大的高校學生隊伍,隱性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種潛移默化的教育方式,適應了日益變化的社會,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新時期的我國高校思想教育工作是復雜多變的,因為我們面臨的是不同社會意識形態的世界,面臨的是不同價值觀充斥的世界,只有通過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無形之中使學生得到熏陶和感染,使學生的思想健康成長相信在師生與社會各界共同配合和積極努力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定將迎難而上,開拓創新,繼續堅持“以人為本”,求真務實的路線,不斷地扎實推進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更好更快發展。
[注釋]
①張耀燦,鄭永廷,吳潛濤.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②段鵬飛.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中隱性教育的必要性及其實現途徑[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2)
③陳靜.強化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隱性教育”[J].科教文匯,2010,(35):9- 10.
④金曉萌,曹軍.論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隱性教育[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193-195
⑤楊乾良.高校德育中傳統文化的隱性教育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2010.
[參考文獻]
[1]張耀燦,鄭永廷,吳潛濤.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段鵬飛.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中隱性教育的必要性及其實現途徑[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2).
[3]陳靜.強化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隱性教育”[J].科教文匯,2010,(35):9-10.
[4]金曉萌,曹軍.論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隱性教育[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193-195.
[5]王玄武.比較德育學[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235- 336.
[6]楊乾良.高校德育中傳統文化的隱性教育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2010.
(作者單位:新疆師范大學 黨委宣傳部,新疆 烏魯木齊 83005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