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道瑾
【關鍵詞】生本教學 創新思維 小學生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6A-
0051-02
“生本”教學是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主動、自主學習的教學形式,它能有效改變教師灌輸式的教學,讓學生自主學習,使學生獲得學習的動力;變“聽懂了”為“學懂了”“會學了”,使學生掌握學習方法;變“他律”為“自律”,使學生獲得自信,激發其內在的學習潛能。它貫穿四個基本流程,即:前置性學習—小組交流—班級匯報—總結鞏固。那么,如何在“生本”教學中培養小學生的數學創新思維呢?
一、優化新授過程,營造創新機會
新授過程是課堂教學的中心環節,是學生獲取知識、發展智力的重要階段。教學中,教師要潛心進行教材教法研究,根據教材和學生的特點,認真組織新授過程,積極營造創新機會,誘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一)創新情境,誘發學生的好奇心
“好奇”是兒童的天性。“好奇心”是創新的潛能,是創新意識的萌芽。新授時,教師應創設各種情境,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如在教學“如何判斷閏年”時,本校教師就成功的做到了這點。他先讓學生借助日歷的年份進行判斷,然后讓學生隨意報一個年數給老師,老師很快判斷出來。不管學生報哪一個年數,老師都能對答如流,學生顯得非常驚奇,很想知道其中的奧秘,求知欲望油然而生,老師講解起來就事半功倍。可見,從學生的好奇點出發,創設富有懸念的情境,能激發學生的興趣,誘發學生的創新潛能,從而推動他們不斷地發現問題。
(二)營造思維空間,引導學生猜想
想象是創造性思維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它是培養人的創造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是科學發現的前奏。所以在設計新授課的過程中,教師要善于為學生營造猜想的空間,引導學生勤于猜想、敢于猜想、善于猜想。如教學人教版六年級數學下冊《圓錐的體積》時,圓錐的體積與圓柱體積有什么關系?可先讓學生根據圖猜猜看,其中也許有學生猜對,有學生猜錯,教師先不要評論,因為對與錯在此并不重要,關鍵是學生敢想,只要學生敢于敞開思維的大門,大膽設想,教學的目的就達到了。所以教師在探索新知的過程中要善于創設一個相對寬松的環境和空間,鼓勵學生思考、討論,自由想象,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三)制造機會讓學生進行發現和再創造
教師的任務是幫助和引導學生進行發現和再創造,而不是把現成的知識灌輸給學生。我們要認識到“一般的教師奉送真理,優秀的教師則教人發現真理”。所以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教師要努力提供再創造的條件,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通過有目的地觀察、動手操作、動口討論、動腦推理等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再創造出要學的知識,這樣才有利于學生自我創新能力的培養。
二、精心設計練習過程,拓寬學生的創新空間
練習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是鞏固新知,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手段,同時也是溝通舊知與新知的橋梁。教學時,教師要精心設計練習的內容,著力釋放學生的創造潛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教師在設計練習時,除基本練習外,還應設計一些開放型題目來拓展學生的思路,拓寬學生的創新空間。
1.一題多變訓練。這類習題,主要是通過條件變換、問題變換、因果變換、情節變換等,使之變為更多的有價值、有新意的題目,從而獲得一題多練、一題多得,使更多的知識得到應用,進而完善學生的認識結構,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例如:“一個發電廠原有煤油2500噸,用去,用去多少噸?”本題可指導學生改問題為:①還剩多少噸?②用去的比剩下的多多少噸?③用去的噸數是剩下的噸數的幾倍?通過這樣的訓練,溝通了分數應用題的內在聯系,拓寬了學生的思維空間。
2.一題多解訓練。這類題是一題有多種答案或一題多種解法。訓練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分小組合作與探究,從不同角度、多途徑去尋求解答方法。例如:“某服裝店一天賣出80件羽絨服,上午賣出30件,每件羽絨服110元,照這樣計算,下午比上午多賣多少元?”學生通過共同探究,得出了以下幾種解法:①80×110-30×110-30×110;②(80×30)×110-30×110;③(80-30-30)×110;④80×110-30×110×2;⑤(80-30×2)×110。而在答解過程中,對于上述每一種解法,教師不要輕易評價其中的優劣,因為學生的思維能力是有差異的,每種解法代表不同層次的學生的思維方法和水平,只要解答正確都要給予肯定。教師要鼓勵學生根據自身的水平和能力,自由取舍,選擇適合自己思路的解法。一題多解訓練,可以從多方面拓寬學生的思路,活躍學生的思維,同時也培養了學生思維的創造性。
3.開放性練習,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練習是學生理解、鞏固,深化知識,形成技能技巧,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重要環節。數學技能通過練習逐步形成,數學能力通過練習得以提高。但大量的重復性練習會增加學生的負擔,而合理必要的練習則能使學生獲得真知,能力也得以發展和提高。例如,在教學人教版三年級數學上冊《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后,筆者先設計一些基本題目讓學生練習,使新知得到鞏固;再進一步設計一些思考題,如:兩個長方形,長12厘米,寬6厘米,①把一個長方形分成兩個相同的正方形,每一個正方形周長是多少厘米?②把兩個長方形拼成一個正方形,這個正方形的周長是多少厘米?③把兩個長方形拼成一個大長方形,這個長方形的周長是多少厘米?讓學有余力的學生的智力得到進一步的開發。這樣達到了在抓基礎知識的同時,鼓勵創新,發展思維的目的。
三、引導學生手腦并用,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
教師應抓住小學生好動的特點,首先把他們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上來。教學時,筆者盡可能創設一種師生都來動腦動手的活潑氣氛,讓學生發揮學習的主體作用,并積極地探索新知。如,在教學人教版五年級數學下冊《能被2、3、5整除的數》時,筆者先讓學生自己動手制作“0~9”十張卡片,然后要求每個學生都用自己制作的卡片擺出一個能被2整除的數(幾位數不限),結果學生擺出了幾十個不同的數,接著讓學生回答:“這些不同的數,個位上都是哪些數字?”“根據這些特點,你能得出一個什么結論?”這樣的教學水到渠成,學生共同得出了答案,自然而然地達到了教學的目的。
四、引導學生自己探索和發現規律,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占中心地位的是“學”,而不是“教”,教應該服務于學,讓學生在教師的主導作用下進行實際操作。自己去“發現”規律,自己去研究問題,有利于培養學生勤于思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在教學實踐中,凡是遇到學生自己通過主觀努力可以探索出來的概念、法則和公式等,筆者都給學生精心安排一組準備題或操作的學具,讓學生沿著設計的教學主向自己去探索研究。準備題,有時是舊的概念、法則,有時是計算題和應用題。設計安排的準備題和學具一要注意新舊知識的聯系,為新知識作鋪墊;二要包括某種概念或計算法則;三要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四要能啟發思維。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六年級數學下冊《圓錐的體積》時,筆者設計了一些準備題和學具:①一個圓柱體,底面積是10平方厘米,高8厘米,這個圓柱的體積是多少?②一個圓柱形的物體,底面直徑是2分米,高5分米,求它的體積。③怎樣計算圓柱體的體積?④讓全班12個實驗小組準備一套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與圓柱等底不等高和等高不等底的圓錐各一個,再加上一臉盆沙。對4道準備題的解答,就很好地為學生探索圓錐這一知識作下了鋪墊,提高了學生的思維水平。
總之,教學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協同活動。全體學生動腦、動手、動口參與獲取知識的過程,既符合小學生好奇、愛動的心理特點和形象思維特點,又能使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能自主地探索新知,使學生能各展其長。
(責編 林 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