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莉
摘要:簡單性思維是科學研究的主導思維方式之一,以簡單性思維來審視聲樂教學可以看出其存在的線性、還原論、靜止性特征。隨著復雜性思維的興起并日益滲透包括教育學在內的人文學科領域,這為我們審視聲樂教學提供了新的視角。從復雜性思維來審視聲樂教學呈現的是非線性、整體性、過程性特征。
關鍵詞:音樂藝術;音樂教學;簡單性思維;復雜性思維;聲樂教學
中圖分類號:J60 文獻標識碼:A
From Simplicity to Complexity: Transformation of Vocal Music Teaching Thinking
ZHANG Li
(School of Music, Huaiyin Teachers' College, Huaian, Jiangsu 223300)
思維方式是表明人類思維活動不同特點和不同類型的一個哲學范疇。它具有“文化性、傳遞性、工具性、內隱性或潛在性、習慣性或惰性的基本特征”[1]。它是一定時代人們對世界的認知方式。思維方式對教育的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我國的音樂教學,包括聲樂教學都受著某種思維方式的支配,筆者下面嘗試從簡單性思維和復雜性思維理論對聲樂教學進行分析。
一、簡單性思維及其在聲樂器樂教學中的表現特征
從歷史上看,自古希臘的先哲們開始,簡單性一直是當時人們考察世界的主要思維方式。他們將人類豐富多彩的世界所蘊含的復雜性認識歸結為尋求一種本源,例如,赫拉克利特的火、德謨克利特的原子等。簡單性思維是近代自然科學研究的發展動力之一。從簡單性思維來審視聲樂教學,我們可以看出以下幾個表現特征:
1.聲樂教學中的線性思維。線性思維認為現實世界在本質上是線性的,對于世界上的萬事萬物人們都可以將其化約為線性問題進行認識與處理。自德謨克利特和亞里士多德以來,西方的哲人們就深信在豐富多樣的世界中一定藏著一種“簡單力”,這種深信使得人們以相對穩定的簡單秩序的角度來認識大千世界,從而產生了線性思維。
從線性思維來審視聲樂教學,聲樂教學系統的各個要素之間,教學行為和教學結果之間存在著對應的因果關系。在實際的聲樂教學活動中,人們往往遵循著特定的路線、程序等教學定則進行教學,所有的教育者以此教學定則為模板,一定能夠取得特定的教學結果。如聲樂教學中的演唱技巧、練聲曲目由易到難的“科學性”編排,練習方法的規范性和科學性等等,這些教學定則不容教育者偏離。當然,這些教學定則是通過教學實踐總結而來,具有一定的有效性,但任何事物都不是絕對有效的,一旦成了聲樂教學的普適性原則,教育者就會為了達到特定的教育目標和教學效果,在教學中刻意追求這些教學定則,雖然取得了特定的教學效果,但這將嚴重阻礙了學生的學習主體性,同時也帶來了教師的思想僵化而缺乏創造力。聲樂教學的線性思維方式忽視了聲樂教學活動中諸多相關要素的聯系,它往往關注于某一個因素或單個因素對教學的影響,如過于注重演唱技巧的訓練,而忽視了聲樂教學活動的內在因素、外在因素等多個方面的影響。
2.聲樂教學中的還原論思維。還原論思維習慣于將人類的各種自然現象還原為一種機械運動,通過分解機器的零部件來認知人類世界事物的構成與功能。這種思維認為世界是一個由諸多精密的零部件構成的機器,為了搞清楚這個機器,人們就需要對其進行拆分,也就是將整體切割成很多的部分,然后再進行拼合,以此推論整體和部分之間的同質關系,任何復雜的事物都可以還原為這樣的步驟去認知。其實,對事物進行還原的每一個步驟都是對整體的一種抽象和切割,而這種抽象與切割卻帶來了事物原有的部分關系及其屬性的喪失。
還原論思維在聲樂教學中主要表現為教學的技術理性傾向,即將聲樂教學還原為演唱技巧訓練,這是聲樂教學的重中之重。以演唱的純技術程度為基準編制練聲曲,逐步形成了以科學的、規范的技術為宗旨的教學理念、教學行為和教學評價。以便使得聲樂教學走上科學規范化的道路,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首先是分析演唱曲目,將演唱曲目進行小單位的分割練習,在此基礎上逐句演唱突破技術難關,最后再進行合成練習。這種拆散分解再合成的教學模式形成了聲樂教學技術規范的定格模式,并進一步得到程式化。這種用分析、還原的思維方式所進行的聲樂教學使得受教育者完全受控于教育者所預先設定的教學技術程序中,從而喪失了音樂藝術本體。同時也忽視了音樂作品的內蘊以及學生獨特的音樂理解能力,帶來了聲樂教學人文精神層面的缺失。
3.聲樂教學中的靜止性思維。線性思維、還原論思維奉行的都是追求確定性,即追求一種永恒不變、一勞永逸的普適性的真理,而忽視了事物發展過程的不確定性和隨機性,遮蔽了事物內在的個性、特殊性等方面,往往看到的只是事物的某一個方面,從而造成對事物的片面的、表層的理解。
受到簡單性思維的影響,聲樂教學一直在追求一種超越地域性、民族性、文化性、時空性限制的普適性的教學原理,即一種“阿基米德點”,它可以解決所有的聲樂教學問題。在這個原理的驅使下,聲樂教學關注的是如何實現特定的教學目標,即關注特定的教學結果,而忽視了教學活動的過程。它遮蔽了教學活動主體的人的存在與音樂的存在,遠離了人的生活世界。在這里,我們不否定聲樂教學中存在特定的普遍規律,它是人們長期總結實踐的結晶。但如果將其視為一種普適性真理進行一味地追求,而放棄了聲樂演唱的文化性、地域性、民族性,那么,最終將導致聲樂教學活動的靜止性狀態。
二、復雜性思維及其與簡單性思維的區別
復雜性科學認為,世界的本質是復雜的。作為一種研究思維方式,復雜性的內涵非常豐富。從哲學層面來說,復雜性概念包含三層含義:“復雜性是客觀事物的一種屬性;復雜性是客觀事物層次之間的一種跨越;復雜性是事物跨越層次的不能用傳統的科學理論直接還綴的相互關系。”[2]提到復雜性思維,不得不說及簡單性思維,可以說,復雜性思維就是建立在對簡單性思維反思與批判基礎上建構的。endprint
關于二者的區別可做如下概況:在對世界萬事萬物的看法方面,簡單性思維認為世界的事物是部分的集合,因而事物的本質是由部分而非整體決定。而復雜性思維則認為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有其組成要素,它是有機的整體。
首先,對組成要素之間的關系的看法,組成要素之間的線性關系是簡單性思維所主張的,因此對于部分的研究可以割裂聯系進行。而復雜性思維則主張組成要素之間是復雜的非線性關系,就需要以整合的方式考察整體和部分之間的聯系。
其次,在事物的因果關系的看法方面,簡單性思維認為事物的發展存在著一個機械的因果律。即事物的發展必然有因和有果。一個原因決定著一個結果,而這個結果又將作為一個原因決定著下一個結果,最初的原因是外力的“第一次推動”,這個變化過程不存在任何偶然因素。復雜性思維認為事物在系統的發展中存在著一個因果反饋規律。不同的原因可能會導致同一個結果,不同的結果可能存在同一個原因,這樣的系統具有變無序為有序自組織能力,它可以將事物發展的偶然性與必然性有機統一結合起來。
再次,在事物的整體優化方面,簡單性思維認為部分或局部的好與壞決定著整體的好與壞,這是一種典型的“由細至總”的評價方式。復雜性思維認為局部的最優化要服從于整體的最優化,這是一種從整體出發,深入部分,再回到整體的思維方式。
雖然簡單性思維與復雜性思維存在著明顯的區別,但在實際的實踐過程中,二者并非完全是涇渭分明,互相排斥,而是相互取長補短、相互滲透。因此,我們不能用一種非此即彼的二元對立的思維方式來看待二者。關注與強調復雜性不是否定與摒棄簡單性思維,而是辯證地否定與揚棄。基于這種理解,本文所探討的聲樂教學中的簡單性思維和復雜性思維不是“二元對立”的關系,它們是一對互為依存的概念。
三、基于復雜性思維視域中的聲樂教學
復雜性思維理論近年來日益引起人文學科的關注,包括教育學的研究,這是由人文學科的復雜性特定決定的。作為音樂教育組成部分的聲樂教學不是簡單性思維所能囊括的,它充滿著復雜性思維的特征,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聲樂教學就是一個復雜的構成體。
1.聲樂教學中人的復雜性認識。人是一個復雜的高級動物。馬克思曾說過,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這句話充分表明了人之復雜性。對人的復雜性進行系統闡述的法國的哲學家埃德加·莫蘭在《迷失的范式:人性研究》一書中認為:“對人類的一個封閉的、片段的和簡化的理論的喪鐘敲響了,而一個開放的、多方面的和復雜的理論時代開始了。”[3]另外,現代精神分析學派和認知學派的研究也表明了人的復雜性,精神分析學派認為人的行為是有人們非常難以把握的潛意識決定的,現代心理學則認為人的心理過程是一個異常復雜的信息加工過程。
聲樂教學是培養人的活動,最終目標是人。因此,人的復雜性決定了聲樂教學的復雜性。教育的主體是人,包括教師和學生,教師的教學方法、教學理念等都有著個體的獨特的擁有,這些擁有作用于學生并非能夠完全盡如人意,因為受教育者的學生是不同的,他們的音樂體驗、音樂審美、音樂作品理解、演唱技巧掌握的領悟能力等都存在著差異,學生的這些差異必然會帶來聲樂教學的復雜性。
2.聲樂教學中的非線性思維。非線性思維認為世界的本質是復雜的,線性思維所呈現的相互作用和簡單的秩序僅僅是一種特例,而非定則。由于世界的本質是非線性,因此人們需要從非線性思維來思考人類生活的現實世界。非線性是復雜系統演化的外在特征,它意指由多種要素、多個層次所共同組成的復雜系統中,一個變量的微小變化對其它變量都將對整個系統產生特定的影響。因此,非線性思維主張人們看待問題需要從各個不同的層次、視角、途徑等方面進行認知,而不是僅僅滿足于一種“一因一果”的線性思維的簡單分析。
從復雜性思維來審視聲樂教學,我們不難看出,作為復雜系統的聲樂教學的各個要素并非是毫無聯系、毫無作用的線性思維存在。非線性思維也存在于其中,它們共同構成聲樂教學的有機整體。音樂教學活動中的任何要素出現變化都會影響其它要素,甚至能夠影響整個系統。作為一個多維、復雜的系統,聲樂教學充滿著隱性因素與顯性因素。許多隱性因素,如教師與學生的音樂審美觀、音樂價值觀、生活世界觀、文化傳統、社會音樂文化環境等,與音樂教師、音樂教學內容、學生等這些顯性因素相互交織,這些相互交織的因素是以復雜方式存在,而不是簡單一一對應的因果關系。這就影響,甚至決定著聲樂教學不能僅僅凝注于某一個方面,或者嚴格按照某一個教學定則實施,而應根據人的復雜性進行適度的“因材施教”,包括教學評價、教學內容選擇、教學目標等等。教學效果同樣不能忽視,它需要考慮影響學生聲樂學習的若干因素,如家庭、社會、學校教育等,這些都需要一種非線性思維。因此,如果聲樂教師能夠以非線性思維來審視復雜的教學活動,就不會慣于將非線性的教學系統做線性處理,而是根據非線性特性進行處理。這樣的聲樂教學就會充滿著一種活力,教師會注重實際教學情境所產生的各種變化,并以此調整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教學步驟等方面,從而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創造性。
3.聲樂教學中的整體性思維。對于一個復雜的非線性系統而言,系統的整體行為不是簡單地聯系子系統的行為,而是需要從整體上去掌握系統的發展。系統的整體性不是將所有的部分要素進行簡單地疊加。復雜性思維對事物考察的重心不是部分,而是整體。它立足于綜合,而不是簡單的局部分析。為了實現這種綜合性的認識,需要將系統的各個部分、要素進行聯系,以此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聲樂教育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對于這個復雜系統而言,整體功能并非是恰好等于部分之和,而是大于或小于部分之和。過于強調追求某個局部的發展并使之最優化,如對于演唱技巧科學化訓練的過于強調,以為只有這樣,就能解決聲樂教學的所有問題了。這種錯誤的認識往往會影響其他方面的發展,如聲樂教學中的人文精神的的培育,音樂審美的感悟等等,從而造成聲樂教學的整體性功能下滑。endprint
4.聲樂教學中的過程性思維。所謂過程思維,就是把世界上萬事萬物的發展視為一個不斷變化、運動著的系統結構,這個系統結構不是孤立存在的,它與其他系統是相互聯系、制約、影響。系統內容的各個要素也是有張有弛地存在著,而不是靜止的直線所構成。過程哲學大師懷特海認為,物質的構成具有精神性特質,因此,要將世界視為一個復雜的動態系統,而不僅僅是單個物體的簡單集合。過程思維提示我們“不存在那種可能被一勞永逸地解決的問題,而是存在著一種動力的、演化著的問題解答。”[4]
聲樂教學不是一個靜止不變的過程,而是一個不斷生成、流動的過程。受制于線性思維、還原論思維的影響,我們的聲樂教學觀往往停滯于教學內容、教學計劃、教學手段等膚淺的認識上。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往往注重對聲樂演唱技能的單向度的傳授,這種靜態的教學觀忽視了教學活動中的生成性、開放性、多元性意識。從過程性思維來審視聲樂教學,它不是一個單一的傳授演唱技巧的靜態的封閉的過程,而是一個不斷生成的過程。在這里,過程性思維的聲樂教學觀呈現兩個特征:一是聲樂教學的動態性品質。聲樂教學不是被視為固定的、先驗的一種“跑道”,而是被視為達成個人獲得演唱技能以及相關音樂文化等方面知識的奔跑的過程,它不僅關注結果如何,還要關注整個聲樂教學過程中學生對音樂的體驗與感受以及相關的音樂文化知識獲得等;其次是它表明了聲樂教學的生成性邏輯。聲樂教學不是一種預設的、外在于、獨立于師生的存在。而是師生之間在鮮活的教學情境中通過彼此之間的對話與理解共同建構的。這樣,它不僅利于教育者打破自身固有知識體系對自身音樂教學視野的框束,同時還可以融入許多傳統的、原生態的音樂教學智慧,如中國原生態的唱法。對于受教育者而言,過程性思維的聲樂教學解構了學生對教師演唱與情感處理等方面的一味崇拜,有利于學生從個體的生活觀、音樂經驗、音樂體驗、音樂理解等方面進行主體性的探討,從而提高創造性能力的培養。
四、結語
雖然聲樂教學的簡單性思維存在一定的有限性,但并不是說簡單性思維視野中的聲樂教學是完全錯誤的,沒有必要存在的。如果完全用復雜性思維取代簡單性思維,這又陷入簡單性思維的藩籬中。因此,在聲樂教學思維中,我們需要清醒地認識到簡單性思維的局限性,同時要學會運用復雜性思維的有效性。總之,運用復雜性思維來審視聲樂教學研究將帶來一種從觀念到方法的全新視野,這種視野啟迪著聲樂教育者既要學會運用復雜性思維來處理教學中的種種困惑,同時還要辯證地看待二者之間的關系,做到恰當合理地運用二者來解決聲樂教學中所存在的一些問題,以此推動聲樂教學的發展。(責任編輯:陳娟娟)
參考文獻:
[1]郭方玲、吉標.教學思維方式解讀[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06,(04).
[2]吳彤.復雜性研究的若干哲學問題[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0,(01).
[3][法]埃德加·莫蘭著,陳一壯譯.迷失的范式:人性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173.
[4]彭新武.復雜性思維與社會發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5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