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永盈
摘要:近20年來,國內外認知神經科學和心理學領域對音樂與語言關系的研究取得了豐碩成果,把對二者的認識從感性描述階段提升到科學實證階段,也為當前綜合高校公共音樂教學提供了有益的啟示。選擇合適的曲目和改進音樂欣賞課教學模式,將音樂欣賞與思維技巧、語言表達、古詩詞賞析、音樂旋法教學等結合,被認為是現有條件下利用音樂與語言的相互作用、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音樂藝術;藝術語言;綜合高校;公共音樂教學;音樂欣賞
中圖分類號:J60 文獻標識碼:A
Interactive Function between Music and Language and its Impact
upon Public Music Teaching in Comprehensive University
MI Yong-ying
(School of Arts,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Shandong 250100)
一、音樂與語言共有的大腦神經機制
音樂與語言同樣以聽覺刺激和聲音認知為基礎、都有復雜的句法規則、在人腦中有特定的認知區域,這些早已是科學研究者的共識。但過去一般認為:作為人腦語言中樞的布洛卡區,產生協調的發音程序、提供語法結構等語言功能是其專屬職能。德國馬克斯-普朗克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觀察了改變那不勒斯六和弦(bⅡ6)在大、小調背景下和聲序列中的出現位置所引起的人腦活動變化,通過腦磁圖及源分析,認為人們對這個不符合預期的下屬組變和弦的覺察激活了布洛卡區及其右半球的鏡像區。該研究使布洛卡區的語言專屬性受到質疑,表明人腦的音樂認知區域與語言加工區域存在重疊。在由他們主持的另一項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研究中,研究人員將不符合預期的和弦連接呈現給沒有音樂基礎的被試,發現這些和弦序列所激活的大腦區域包括布洛卡區、維爾尼克區、顳上回、顳橫回、顳前部表層和顳平面、前上島皮層等,不僅將對音樂加工所涉及的大腦區域的解釋具體化,更證實了這些皮層網絡并不具有語言專屬性。盡管音樂和語言可能共享某些神經資源得到國內外研究者較普遍的認同,但對于具體的激活部位尚存在不同觀點。例如:我國研究者李恩中等認為,音樂與語言共同的激活部位為雙側額上回、雙側顳上回(非維爾尼克區)、顳中回。
二、音樂學習與語言習得的相互影響
根據上述實驗,不難做出這樣的推理:既然音樂與語言享有共同的神經機制,那么無論針對哪一樣的學習都會促進二者共享腦區活動的發展,也勢必會對另一樣能力的習得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事實上,這個推理早已為國內外大量的科學實驗和行為測試所證實。
1.音樂學習對語言能力的正遷移
香港中文大學陳瑞燕等研究者選取60名本校女大學生作被試,把一組16個單詞讓被試聽3遍、并盡可能多的回憶出來,結果顯示:12歲之前接受過至少6年西洋樂器訓練的30名學生,語言記憶能力明顯優于對照組。一項在德國進行的實驗對194名三年級男孩進行閱讀、拼寫和非語言智力因素測試,被試中有53%學習過樂器演奏。結果顯示:學過樂器的孩子智力水平比對照組高、在拼寫方面的表現也較好。Schn等研究者選擇音樂短句和法語的口語短句,并將部分句子和旋律末尾音的基頻做不同程度升高,然后分別播放給第一語言為法語的成人被試和兒童被試。結果表明:無論是面對音樂中還是語言中微弱的音高變化,成人被試里受過專業訓練的職業音樂家辨別能力均高于對照組,而兩組8歲左右的兒童被試里,學習過4年左右音樂的一組辨別能力也勝過對照組。相似的實驗范式后來被用于測驗音樂訓練能否影響對并不理解的外國語言中音高變化的覺察,結果表明:面對聽不懂的葡萄牙語短句句末音高的微弱變化,接受過至少14年音樂訓練且定期練習樂器的一組法國被試比對照組辨察能力更強。以上幾則實驗說明:音樂學習不僅對人的語言記憶有長效影響,還有助于提高拼寫能力、音高辨識力等,這些都是語言學習中不可多得的能力優勢。這種由音樂學習帶來的能力優勢不但體現在母語認知時,對外語學習同樣有促進作用。這個結論恰好可以為下面的英語能力測試做出解釋——緱斌等外語教師在音樂學院學生中選擇音樂綜合才能測試成績80分以上和70分以下者各30名,作為A、B兩個對照組,用同樣的標準化試題對他們進行英語能力測試,結果顯示:A組得分70以上者占本組總人數的90%,B組得分70以下者占本組總人數的67%。多數學生的音樂綜合才能與外語能力測試成績成正比。
2.語言習慣對音樂能力的反作用
關于音樂與語言相互作用的研究多數集中在音樂對語言學習的促進,成果極多,此處不再累述。近年來語言習慣對音樂能力的影響也陸續被報道,提醒我們從另一個側面認識音樂與語言的關系。
研究者Patel等用計算時間間隔多變性的方法來衡量音樂與語言的節奏特征,他們選擇了民族主義音樂時期的6位英國作曲家和10位法國作曲家的作品,通過比較,發現英國和法國音樂主題在節奏方面有很大不同,而同樣的區別也體現在英、法口語的節奏中,由此證實了同一文化中口頭文學給音樂留下的印記。美國研究者Hannon的實驗進一步驗證了這個觀點。實驗人員先將英文和法文歌曲的器樂版本播放給被試,然后重復播放同樣的歌曲,但去掉旋律中的音高變化(將所有音高都用c1來替代)、僅保留原有旋律的節奏框架,兩種情況下被試都能夠分辨歌曲最初是由哪種語言寫成的。這個實驗的目的是測試聽者能否發現純音樂中節奏的不同,但從側面證實了語言節奏會在音樂創作中產生潛在影響。
三、音樂與語言的相互作用對綜合高校公共音樂教學的啟示
著眼于音樂與語言關系的認知神經科學和心理學研究使得對這兩種人文現象的認識有了更可靠的自然科學依據,也為當前的學校教育工作提供了寶貴啟示。關于用音樂促進語言學習,已有人做過專門論述,因此本文僅對如何利用音樂與語言的關系促進音樂教學略陳管見,且鑒于綜合高校公共音樂教學對提高全民素質的特殊意義,特將論述限定在這一范圍。endprint
受種種條件的限制,目前我國綜合高校中的公共音樂教學多以欣賞課為主,而現有音樂欣賞課的教學模式一般是先由教師介紹作品相關知識、然后播放音樂。筆者認為,在現有教學條件下,音樂欣賞課可以從選擇曲目和改進教學模式入手,發揮音樂與語言的相互作用、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1.聆聽音樂與思維技巧、語言表達的結合
在搭建音樂與語言的橋梁方面,標題音樂無疑是最好的選擇。欣賞這類作品時,教師事先可以不告訴學生曲名。初聽之后,引導學生回憶曲中出現過的音樂形象,讓學生用語言描述感受;分段欣賞,逐段組織學生討論音樂家用哪些音樂要素來描繪音樂形象;復聽之后,讓學生談談/寫下自己對音樂要素和音樂形象之間關系的理解;布置課后作業,讓學生查詢有關本曲的知識;下節課開始時,由學生講述該曲作者、創作背景等,并再次欣賞作品作為復習鞏固。這樣的教學模式既加深了學生對曲目的熟悉程度和對音樂知識的理解、提高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也相應鍛煉了其語言表述能力和思維水平。舒曼的《童年情景》、圣桑的《動物狂歡節》、拉威爾的《鵝媽媽組曲》、普羅柯菲耶夫的《彼得與狼》以及我國民族音樂中的嗩吶曲《百鳥朝鳳》、笛子曲《蔭中鳥》等都可以作為此類授課材料。
2.音樂欣賞、古詩詞賞析與音樂旋法教學的結合
依曲填詞是舊時歌曲創作的主要方式,中國古代許多詩詞作品原是能夠入樂歌唱的歌詞,其結構和節奏受到產生之時既有旋律的影響,進而又影響到后世模仿該體裁的詩詞作品的結構和節奏,并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口頭語言、口傳民歌乃至民間器樂曲的結構和節奏。例如:各地流傳的“起承轉合”結構四句體民歌,很多就保留了古代歌曲的節奏信息,也能與現存的一些四句體古詩詞節奏相吻合,有些民歌旋律中可以很方便地填進情緒相符的古詩詞。在欣賞這樣的作品時,可以讓學生在熟悉了民歌的旋律和原詞后,試著把自己熟悉的古詩詞填進旋律中,既可以利用學生已有的語言知識和語言習慣加深對旋律的記憶,又可以鞏固學生對已有文學知識的掌握,并鍛煉其發散思維能力。
中國民間樂音的旋律發展方法與古代詩詞的修辭手法很多是相通的。例如:民間音樂中常見的“魚咬尾”與詩詞作品中“頂針格”功能相同;民間音樂中常見的“合頭”、“合尾”等在《詩經》古歌詞中比比皆是,等等。利用學生熟悉(或者不熟悉但易理解)的古詩詞作品與音樂作品做比照,不僅可以輔助對音樂的理解和記憶,還可以加強學生的文學修養,可謂一舉兩得。
西方音樂中,也有許多類似“起承轉合”式的單樂段作品或大型作品主題,以及類似“魚咬尾”、“合頭”、“合尾”等方式的旋律發展手法,教學中也可以適當選用。
與培養尖端人才的專業音樂院校相比,綜合高校更多地承擔起培養高品位音樂愛好者的任務,在全面提高國民音樂素質方面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故而借鑒其它領域的優秀成果啟發和促進綜合高校公共音樂教學是必要的、也是必須的。另外,目前國內關于音樂與語言關系的研究相對較少,因此,發揮國內綜合大學學科資源優勢、整合不同專業的研究和教學力量在音樂與語言關系的研究與應用方面發揮更大作用也是我們未來的努力方向。(責任編輯:賈明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