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
摘?要:“對話”理念的提出,給予閱讀教學豐富而鮮活的內涵。《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讓教科書編者首次進入閱讀教學的對話席,成為了閱讀教學多重對話主體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立足于編者的主體地位,試圖構建閱讀教學中與編者對話的具體策略,進而有效提升閱讀教學對話實效。
關鍵詞:語文教師;編者意圖;“對話”;策略探尋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這里的“對話”,經過十年課改的實踐與探索,它變成了一種全新教學方式——“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在這頗具挑戰的四方對話中,教材編者往往是被遺忘的對象,編者意圖往往也被忽視,在平時的聽課中,筆者發現這并非個人解讀文本的誤區,而是大多數老師面臨的一個共性問題。語文教師該怎樣與編者對話,成為一大新的課題。
1.樹立課程意識,理清編寫體例
首先,教師要樹立課程意識,認真學習2011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正確把握語文課程的性質、特點;了解全套及各冊教材的整體結構、編寫原則、特點等;弄清教材中各個專題、板塊、欄目的設計理念和思路等。如人教版教材均以主題單元編寫,但各學段側重點卻不相同。低年級識字、寫字是重點,兼顧了閱讀、口語交際;中年級加強了閱讀,開始了習作,重視綜合性學習,還根據年段目標,加強了“導學”功能;高年級在編排上有變化,如穿插了“綜合性學習”等。全套教材的編寫體現了課程目標的整體性、階段性和連續性,在整體推進中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這樣,從整體到部分,理清編者的編寫體例和呈現方式,就可以確定教學內容,制定科學的教學目標了。其次,編者在編排教材時,會將諸多新的教學理念、教育實踐成果,接收對象的知識能力、情感需要以及獲取信息的過程、方法等相關知識和因素滲透到教科書中。如人教版四年級下冊中,教會學生“抓住課文主要內容”的閱讀方法是本冊的重點,這項內容在語文園地八“我的發現”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它以對話形式,滲透了這一讀書方法。教學時,需要教師引導學生把交流平臺中提示的方法,加以擴展練習,運用到閱讀學習中去。這樣既有工具性的應用又有情感的熏陶。
2.明確編者閱讀導向,達成對話基礎
編者的閱讀導向一般通過單元導語、課后練習、插圖、注釋等途徑體現出來。“單元導語”是教材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人教版教科書編寫的一個亮點,它集中體現了編者對一組教材的整體設計意圖。教師對其沒有足夠的重視,仍孤立地教學每篇課文,在教學中會出現解讀不到位的狀況。如《伯牙絕琴》一課,幾乎所有的老師都把目標定位為“高山流水遇知音上”,雖然沒有跑偏,但不夠到位。忽視了單元導語中提出的“感受藝術的魅力,受到美的熏陶”。因此還可在“知音”上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伯牙和鐘子期為什么能成為知音?從而感悟藝術的魅力和力量,把編者意圖落到實處。課后練習是編者遵循課標精神,結合教材特點,精心設計的。它既為教師教學指明了方向,提示了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又暗示教學方法和教學思路。教師必須認真鉆研課后練習,了解編者意圖,充分發揮課后練習在教學中的導向作用。筆者在執教《菩薩兵》(蘇教版三年級下冊)將課后練習4“聯系上下文,說說帶點詞句的意思”融入教案,課中落實,充分指導。
師:誰來讀讀翻譯對朱司令說的話?(生讀)
師:如果你是藏胞,能告訴我,為什么要跑嗎?
生:……
師:是呀,藏胞真是吃盡了反動軍隊的苦頭,同學們,這“烏云”是誰呀?
生:反動軍隊。
“烏云”一詞讓三年級的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通過想象藏胞受的苦,有效地化解了難點。可現實中不少老師卻把課后習題布置到課外做,使它成為了“聾子的耳朵——擺設”。
以上這些分布于課文前后,一步一步引導我們了解編者意圖。
3.創造性解讀編者意圖,提升教學實效
新的教材觀念認為,教材不是為教師提供法定的文本,讓教師屈從于教材的要求,而是要將其視為可以加工和重新創造的對象。因此,教師不應滿足于了解編者的編寫意圖,要在此基礎上,對教材進行二度加工和創造,從而使閱讀教學更富有個性、創造性和實效性。
例如蘇教版語文五下第三組課文分別是《海倫凱勒》《二泉映月》《鄭和遠航》和《司馬遷發憤寫史記》,全是寫人的文章,可是本組練習3卻是練習寫新聞報道,練習6才是寫一位“自己喜歡或者崇拜的人”,于是教者把練習6提前,而把練習3放在了學校舉行運動會時進行教學,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一方面,編者在編寫教材時針對的是我國學生普遍特點來編寫教材,學生的個性往往被忽視。另一方面,編者也具有個人的局限。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不應只做編者話語的傾聽者,而應站在與編者同等的立場上,和編者展開真正意義上的“對話”。
如何有效提升閱讀教學對話質量,優化教材資源?編者和教者要互相默契,形成合力。廣大教師要最大限度地挖掘教材資源,樹立課程意識,領會編者意圖,使課堂成為一個彼此建構的對話共同體,一個共同成長的學習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