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坊健+馬杰+徐瑋
摘要:接二連三的霧霾天氣,一次次為人們敲響警鐘,也使人們對企業社會責任越來越重視。然而,許多企業只是一味地追求利潤上的“單贏”,沒有關注到社會責任方面的問題,沒有實現全社會的“多贏”。本文通過分析社會責任審計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我國社會責任審計實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為進一步實行社會責任審計作了鋪墊,最后為我國實施社會責任審計提出建議。
關鍵詞:社會責任審計 現狀 問題 建議
一、引言
在過去的幾十年里,西方各國學者對有關社會責任都進行了較為詳細而全面的研究,形成了一套比較具體的理論體系,也有了比較豐富的研究成果。而我國直到20世紀80年代才開始將注意力放在社會責任的研究上。隨著我國加入WTO,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但是高速發展的背后也伴隨著嚴重的社會問題,比如生態環境的破壞、資源的浪費、員工權益的侵害等,這些都阻礙著社會整體的進步和發展。為了促進經濟發展、構建和諧社會,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強調:“廣泛開展和諧活動,促進社會和諧,增強公司、企業、各種組織的社會責任。”黨的十八大報告中也指出,“我們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個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目標。”要想實現和諧社會和美麗中國的目標,更要求我們每一個企業承擔起自己的社會責任,踐行社會道德。黨的十八大精神要求企業,不但要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創造利潤,還應該將綠色消費模式、保護環境、安全食品、綠色施工等不斷推廣,突出了企業應該承擔社會責任的重要性。當然這也需要社會責任審計來發揮第三方的監督作用,使社會責任更加有效、真實。
二、我國履行社會責任的現狀及問題剖析
(一)我國當前履行社會責任的現狀
縱觀我國近年來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情況,其實踐的情況并不樂觀。企業在追逐利潤、發展經濟的同時,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社會問題。“三鹿奶粉”事件、富士康員工連續跳樓事件、雙匯“瘦肉精”事件等無一不表明我國企業在食品安全、員工權益保障等方面所存在的嚴重問題,而接二連三的霧霾天氣,讓人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報復”,可見,解決企業的社會責任問題,加強食品安全和生態環境保護已經迫在眉睫。各地也開始紛紛出臺政策來控制和降低對環境的破壞。毫無節制地開采資源,使資源更加緊張,各類資源的價格頻頻上漲以此來調控對資源的濫用。隨著法制觀念深入人心,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員工開始用法律的武器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二)我國社會責任的問題剖析
由于我國引入社會責任的概念較晚,社會責任履行的意識淡薄,人們過分地追求經濟利益的最大化,而忽視了環境、資源、人權等問題。隨著社會問題的日益激化,我們不得不暫時放緩追逐GDP的步伐,回頭來反思一下自身的問題。自從2006年國家電網發布了第一份社會責任報告以后,我國的社會責任運動被推向了高潮。但是,由于缺乏對社會責任報告的鑒證,它的真實性開始遭到質疑,而要提高社會責任報告的公信力,就需要社會責任審計來完成這個任務。然而由于社會責任審計在我國剛剛開展,其發展還存在很多問題。
1.對企業編制的社會責任報告沒有強制規定,而且報告可以不經過審計直接報出。披露社會責任報告的初衷是促使企業積極履行社會責任,但是我國現行的規定中,對社會責任報告的披露方式、內容等沒有明確的規定,致使社會責任報告流于形式,并沒有從實質上改善社會責任。而且,企業披露的社會責任報告經過管理者簽字后就可以對外報出,沒有第三方對其真實性進行審計,更沒有出具專門的審計報告。這樣也使得企業管理者對社會責任報告不重視,為了提升企業形象,一些企業在披露社會責任報告時只披露對自身有利的方面,從而掩蓋其存在的問題,很多企業的社會責任報告在為企業做著虛假宣傳的同時,也損害了利益相關者及其知情權。
2.沒有具體的法律對社會責任審計做出規范。法治社會,要有法可依,才能有法必依,違法必究。由于社會責任報告在我國才剛剛起步,還算是一個新生事物,對其研究也處于初步階段,也缺少相關的準則來遵守,這樣即使是有第三方對其進行審計也無法發表獨立、客觀的審計意見。社會責任屬于道德范疇,但需要法律對其進行規范,僅僅靠輿論、自覺是不行的,因此,我們要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強化公眾履行社會責任的意識,在宏觀層面上約束企業的社會行為。
三、我國開展社會責任審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社會責任審計的必要性
審計工作就是對企業的經濟活動的真實性、合法性進行審查監管。審計不僅關注企業財務情況的真實有效性,還要認識到社會責任對企業發展的重要意義,這也是維護經濟市場健康發展的重要方面。
社會責任問題是一個綜合的社會經濟問題,解決這個問題需要經濟、環境、社會、行政等各個方面相結合,其中社會責任審計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手段。為了制定出科學合理的基于社會責任的準則,相關部門需要審計部門提供社會責任履行情況審計意見;為了保障各個企業有效的履行社會責任,審計部門需要進行社會責任審計,來對其進行監管;為了提高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效率,需要審計部門進行社會責任審計;為了鑒證社會責任報告的真實性和可靠性,審計部門需要進行社會責任審計。可見,開展社會責任審計是一個必然的選擇。
隨著社會公眾環保意識的提高、維權意識的增強、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深入,一些利益相關者們也逐漸認識到了社會責任對市場經濟的重要影響。一方面是來自投資者的壓力,他們為了自身利益考慮更愿意將資本投到“環保型”、“慈善型”企業,當然這就需要企業出示一份真實的經過鑒證的社會責任報告;另一方面,為了構建和諧社會和美麗中國,政府也將支持力度轉向了“綠色”企業,對社會責任履行情況優秀的企業從政策上給予扶助。最后,還有廣大消費者、媒體,也需要看到一份經過審計的社會責任報告,以此監督檢查企業的社會責任的履行狀況。
(二)社會責任審計的可行性
一是適應我國的基本國情。一方面,社會主義公有制的性質決定了我們不能照搬西方的理論和實踐,另一方面,我國是發展中國家,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許多企業也都處于初步發展的時期,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國有企業處于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的主導地位,對我國經濟的影響力較大,國有企業應該當好履行社會責任的“領導者”,推動整個社會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
二是能強化社會責任在法律制度層面的監管。在2005年的中國企業社會責任論壇上,制定了我國第一部《中國企業社會責任標準》,2006年9月25日,深交所發布了《上市公司社會責任指引》,其中倡導了各個企業應該積極地披露社會責任履行的情況。雖然并沒有做強制的規定,但是我們看到了社會責任已經得到了上市公司的關注,這也意味著社會責任很可能成為一個重要指標,用于衡量企業的各項能力。2008年5月,國資委《關于中央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指導意見》的下發,顯示出國家已經將社會責任提到了日程。2008年5月,上交所發布了“關于加強上市公司社會責任承擔工作暨發布《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指引》的通知”,基于利益相關者的利益,意在鼓勵上市公司積極履行社會責任,鼓勵發布社會責任報告。為了具體說明企業應盡的社會責任,在2010年5月,財政部又頒布了《企業內部控制指引第4號——社會責任》。2013年我國首次頒布了《中國中小企業社會責任指南》,進一步擴大了社會責任的范圍。這些政策的頒布強調企業不僅實現自己的財務利潤上的增長,更要關注自己的社會價值,履行社會責任。截止到2013年10月31日,1 525家企業發布了社會責任報告。隨著社會責任越來越多的受到關注,社會責任報告迅速增加,與此同時,社會責任報告審計也應運而生。
三是能完善社會責任報告鑒證理論、充實社會責任報告鑒證實踐活動。從利益相關者的角度來看,社會責任報告的真實性和可信度愈來愈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對社會責任報告進行審計不僅可以提高信息披露的可信性、改善公司的社會責任績效,還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社會責任報告鑒證理論、充實了社會責任報告鑒證實踐活動。歐洲會計專家協會FEE認為,企業的社會責任報告的地位和重要程度應該與公司的財務報告平分秋色,但是,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要得到利益相關者的信賴,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對其進行獨立的審計。Lars-OlleLarsson曾經說過:“沒有經過審驗的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比廣告好不了多少。”很多學者對這樣的觀點表示贊同,我們可以看到,在全球都開始重視環境、社會和發展問題的大背景下,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和可持續發展報告的數字和標準也越來越多,可是很多公司只是把這些報告當成一種裝飾來用,這樣讓社會責任報告的作用大打折扣。作為一種對外公開的信息披露,與公司的財務報告進行審計一樣,對社會責任報告也應該實施獨立第三方的鑒證。
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社會責任報告的鑒證活動發展比較緩慢。2006年,中遠集團在其可持續發展報告中披露了鑒證報告,這份鑒證報告是由挪威船級社和中國企業家聯合會全球契約推進辦公室共同出具的。截止到 2013年10月31日,我國已有7.6%的社會責任報告經過了第三方審驗,比上年同期增長了1.9個百分點。由此看出,我國在社會責任審計方面取得的長足的進步。如果我們能在現有的理論基礎上,進一步加強審計系統化,規范社會責任審計準則,明確審計目標,擴寬審計業務范圍,結合專家組審計,發揮審計的職能作用,我國社會責任審計的前景一定非常光明。
四、對加強我國社會責任審計的建議
(一)對社會責任審計的準則和標準加以界定和完善,確立社會責任審計實務的實踐方法
結合企業社會責任會計的研究,我們可以知道,企業社會責任是企業對所有利益相關者(包括股東、供應商、經銷商、消費者、員工、公眾、政府等)應該承擔的責任,而對于這些事項的履行情況、質量高低都需要一套完整的準則來支撐。因此,在我國要開展社會責任審計,首先要著手制定一套相關的標準,這樣才能更好地開展審計工作,從而做到有據可依。其次,從以前的實際情況看,企業自愿發布社會責任報告并接受審計的動機并不明確,需求也較弱,我們還不能確立審計的方法,工作有些盲目。所以,進一步推廣社會責任審計,并擴大審計主體,確立社會責任審計的方法是現在的當務之急。
(二)組建社會責任聯合小組對社會責任進行審計,并增強對從業人員職業素質的要求
由于社會責任的內容涵蓋的范圍較為廣泛,涉獵的學科也較多,需要各方面的人對其進行綜合評價。所以我們可以建立社會責任審計聯合小組,讓審計工作人員和環保、工程、社保、稅務、法律等方面專家組成專家團隊,共同參與審計,這樣不但能融匯各方面的信息,而且可以最大限度地完善社會責任的審計工作。另一方面,社會責任審計對從業人員也有較高的要求,社會責任審計既涉及到財務方面的審計,又有績效審計、合規性審計,專業性強,技術性高。這就要求相關人員要懂得財務、經濟、績效、社會學、工程學、法學等各個領域方面的知識,因此,我們要加強培養相關人才,提高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
(三)在監管結果上提升社會責任審計的監督力度和處罰力度,積極引導企業進行社會責任審計
在制定和完善了相關法律法規的基礎上,相關部門要嚴格按照相關法律的規定,對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情況進行監管,對社會責任報告進行審計。對嚴重違反社會責任的行為,要有一定的懲罰力度,對責任要追究到底,這樣才能把企業引導到正確的履行社會責任審計的道路上,真正地讓審計發揮其效用。
(四)優化企業公司治理結構,強化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審計的意識
目前一些企業為追求高利潤,忽略了對利益相關者的社會責任,發生了嚴重損害消費者和社會利益的事件,同時也給企業帶來了很大的負面影響,隨著公眾環境意識的提高和自我保護法制觀念的增強,社會問題已經可以直接影響到一個企業的生存。所以,為了保證企業的各項政策能順利進行,基于企業戰略層面來對社會責任問題進行干預就顯得尤為重要,這是繼價格、質量之后提高企業競爭力的又一重要因素。因此,企業應該優化治理結構,認清企業戰略管理和企業社會責任審計的聯系,為社會責任審計提供有力的戰略背景,也為實施社會責任審計奠定基礎,同時,企業還應提高社會責任審計的意識,主動承擔社會責任,并積極披露社會責任履行情況,提高企業在公眾心里的可信度,樹立良好的企業品牌,促使企業更快更健康的成長。
參考文獻:
1.陳翠.我國上市公司社會責任報告研究[D].成都:西南財經大學,2009.
2.方堃.關于社會責任審計的思考[J].審計研究,2009,(3):38-40.
3.毛洪濤,張正勇.社會責任審計理論研究述評[J].審計與經濟研究,2010,(5):47-51.
4.陽秋林,李冬生.建立中國企業社會責任審計的構想[J].審計與經濟研究,2004,(11):11-13.
5.韓曉梅.論審計的社會責任觀——關于審計目標的思考[J].審計研究,2006,(2):59-63.
6.黃溶冰,王躍堂.和諧社會中企業社會責任的審計治理與實現[J].華東經濟管理,2008,(11):20-24.
7.解鵬里,潘文林.關于開展企業社會責任審計的幾點思考[J].工業審計與會計,2010,(5):14-15.
8.劉敏,李大龍.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實證研究[J].企業經濟,2011,(2):136-138.
9.完紹芹,鄭鈞.企業社會責任審計與評價[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08,(4):6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