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海洲
摘 要:《英語新課程標準》將英語課程總體目標確定為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形成,這一能力是建立在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文化意識等基礎上的,這一過程是學生形成良好的情感態度,大膽實踐,形成自主學習能力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強化學生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本文分析了培養中學生英語自主學習能力的意義的方法。
關鍵詞:初中英語;教學觀念;評價體系
初中學生的學習是一個從依賴逐步走向獨立的過程。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是學生從不會到會、從被動學習到自主學習的關鍵。而且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提高、信息交流的日益頻繁,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變得尤為重要,培養學生良好的自學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新課標的重要體現,那么在初中英語教學中該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為他們的終身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呢?
一、有步驟、有目的地引導學生養成預習習慣
l.適應期。其任務是把學生從“老師抱著走”過渡到“老師扶著走”。預習前,教師給學生一個預習綱要,即要把預習的內容概括成幾個問題或知識點,再配以一定的參考資料,要求學生根據問題或知識點做好預習,并記好筆記,課堂上釋疑。
2.半自主期。在學生具有一定的預習能力的基礎上,圍繞著教材師生共同確定預習的內容,學生自己尋找有關的資料,做好預習筆記,課堂上討論、釋疑。每一周都用一節課的時間和學生們共同確定一周內要上的內容,學生利用字典等工具書解決部分難點。教師再講學生之所想,做到有的放矢,課堂的聽課效果就會大大提高。
3.自主期。“以課本為依托”輔以一定的參考資料,學生自己確定重點、難點,在有關的參考書中尋找答案,課堂上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釋疑,相互補充,教師總結,檢測預習效果。實際上,學生已經能夠自主地探究問題、解決問題。
貫穿著三個階段的是自測,學生可根據所預習的內容,以組為單位各出一份試卷,進行互測互檢,教師將這些試題匯編做他們單元復習的資料,以鞏固和加強自主學習的效果。
二、激發學生的興趣
學生英語自主學習的能力養成必得益于濃厚的英語學習興趣。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朱熹說:“教入未見意趣,必不樂學。”也就是說,要學生愿意學,樂意學,首先需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學習的動力。學習英語的興趣越濃,積極性就越高,學習的效果就越好。如果能把學習英語培養成一種興趣,成為學生的一種需要,就能使學生由原來的“要我學”轉為“我要學”,逐漸養成自主學習的好習慣。
學生在初學英語時都會感到新奇,希望了解它,對英語都有一定的興趣。但因中學生缺乏意志力,他們的學習興趣很容易因困難和乏味而轉移或中斷。只有不斷地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幫助學生克服學習上的困難,才能保持他們積極的學習動力。
三、多法并使,開發自主學習的潛能
1.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產生良好的學習心理效應
教學活動是師生雙方情感和思維的交流,師生關系直接制約著學生的情感和意志,影響著學生的認知活動。如果情感上有了障礙,將會大大影響學習效果。教師要愛護、了解、尊重學生,及時與學生溝通,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能在學生身上產生良好的心理效應,激發學生的自信心和上進心,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2.優化課堂教學模式,培養學生主人翁意識
教師在上課時,要善于利用啟發式教學,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讓他們去積極主動地學習,而不是被動地聽老師講課,記筆記。傳統的英語課堂以教師為中心,教師是知識的化身、教學的主體,強調對語言規則的解釋、理解和反復操練,而忽視讓學生自己到語言實踐中接觸、運用和歸納語言規則。在自主性的英語課堂中,教師的主要任務是選擇具有知識性、趣味性和真實性的語言教學材料,給學生以明確的學習任務,并以任務為中心,組織學生主動參與多種形式的課堂互動交流活動,并在必要時給予適當的引導、幫助和鼓勵。
3.引入激勵機制,培養和發展學習興趣
常言道“好孩子是夸出來的。”作為教師,要善于發現他們的閃光點,多用鼓勵性語言動作評價,引導學生,使他們得到自豪感,從而激發他們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即使學生在學習中受到挫折,也要給予理解和積極鼓勵,幫助他們分析失敗的原因,為他們營造一個支持性的環境,激勵學生不斷地大膽嘗試,不斷地增強學生成功的愿望,從而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課堂教學引入激勵機制,發揮激勵機制的積極作用,激發學生的好勝心,調動學生智力與非智力因素,使學生自主參與到課堂教學的整個過程。用小組競賽方式貫穿于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這樣,課堂上學生注意力集中,思維積極,發言踴躍,課后學習更加主動自覺。促進學生間的互幫互學,學生從“要我學”變為“我要學”,形成自主學習的良好氛圍,學習興趣倍增。
4.改革教育評價體系,提高學生英語學習的自覺性
在英語自主學習教學模式中,教師更應堅持因材施教,以形成性評價、鼓勵性評價為主,終結性評價為輔,及時肯定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的點滴進步。此外,還應注意培養學生自我檢測、自我評價的能力,對自身學習過程中的情感、認知能力及行為能力作出合理的評價,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英語的自覺性、積極性和主動性,在評價中求進步,在進步中得到更好的評價,獲到了良好的激勵效果,也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另外,學生的自學能力與發展思維能力是相輔相成的。實踐證明,自學能力強的學生思維都比較活躍。因此,課堂教學要強調學生思維的主動性,訓練思維的靈活性,發揮思維的創造性。在學生自學過程中,教師應當提出問題啟發學生思考,學生也應當學會自己提出問題進行思考。教師要激發學生提出問題的欲望,調動學生提出問題的積極性,教給學生提出問題的方法。提出問題可以分為設問性、推敲性、疑難性。前兩類問題是設疑、存疑,學生對上述問題不一定都不懂,而是讓學生學會產生疑問;后一類問題是質疑、釋疑,必須通過學生認真思考及教師的點撥才可解決,因此,提出問題的主要目的在于加強思維訓練,使學生學會思考問題、分析問題。
總之,要想培養中學生的英語自出學習能力,關鍵在于更新觀念、改變教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千方百計地挖掘教材的積極因素,創設樂學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這樣就能使我們的英語教學游刃有余,事半功倍,得心應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