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榮芬
摘 要:在語文教學中,閱讀興趣和閱讀能力的培養是至關重要的,因此,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讓學生通過閱讀獲取知識和信息,就成為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
關鍵詞:新課程標準;培養閱讀能力;閱讀興趣
小學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是至關重要的。《語文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整本的書”。山區的學生閱讀量少,很多學生除了語文書,就幾乎沒讀過其它課外書籍了。因此,讓學生有書讀,并在語文教學中教給學生好的閱讀方法,培養學生濃厚的閱讀興趣,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閱讀質量,減少閱讀時的盲目性和隨意性,這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一環,理應引起語文老師的高度重視。因此,在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確保完成教學任務的前提下,應考慮抽出一定的時間給學生閱讀,擴大學生的閱讀量,更好地為提高學生閱讀能力創造條件。
一、閱讀能力的培養應受到家長和老師的重視
據媒體報道,“一個中國人一年才讀0.7本書,與韓國的7本,日本的40本,俄羅斯的55本,以色列的64本相比,中國人的閱讀量少得可憐。國人的最愛是打牌、上網、游戲和看電視,家庭和社會缺少讀書的氛圍,閱讀量少反應在學生身上就是高考逼著學校推行“應試教育”。因此,應試教育導致很多學生沒時間和精力去讀課外書,也剝奪了孩子閱讀興趣和權力,很多家長也只重視單純的分數,不會特別關心學生的能力(包括閱讀能力)的培養。
因此,我認為要讓家長認識到閱讀的重要性,從只關心分數轉變為關心學生每天是否堅持讀書了,關心學生讀的什么書,有什么收獲等。老師也應改變傳統的按字詞句段分別講授的模式,放手讓學生讀,在讀中感悟、體會,進而使學生的閱讀能力得到提高。
二、教給學生閱讀的基本方法,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
課外閱讀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發展,課堂內外要相互配合,課內學方法,課外去操作。課外書籍內容豐富,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由選擇好書來閱讀和欣賞,課外閱讀還可彌補語文課堂教學的不知很多弊病。為此, 教師首先應交給學生閱讀的基本方法并進行持之以恒的訓練。
1.讓學生自由大膽的讀,要讀得正、流利,讀的時候還要有一定的速度,并通過長期堅持閱讀,逐步提高閱讀速度。
2.低年級學生在閱讀時要盡量避免唱讀或幾個字反復結結巴巴的讀。
3.指導學生帶著問題,有的放矢地讀書。“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可見,學和思是相輔相成的。提問能激發興趣,啟迪思維,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減少閱讀的盲目行。在學習《搭石》這課時,提出什么是搭石?什么情況下人們需要搭石?引導學生具體體會家鄉人們怎樣走搭石 ,感知走搭石中表現出的謙讓美、尊老美、勤勞美……整體理解課文,為具體學文起到鋪墊作用。
4.指導有感情地讀,體會文章內涵。在教學中,應抓住有感情朗讀這一環節,比如:朗讀的語速語氣、句子的停頓和該重讀的地方等,并在初讀時加強指導。教學《地震中的父與子》時,為了體會父親的偉大和執著,在朗讀 “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他滿臉灰塵……”語句時,讓學生抓住寫時間的詞,讀的時候,一個比一個讀得重,讀悟出父親的執著艱辛,體會出父愛的偉大,讓學生體會到什么是父愛如山,使書面語言還原成具體的情、景、物,使作者的感情完全融入學生身心之中。這樣,教師只需稍作點撥,學生對課文的內容便能心領神會。
5.指導邊讀邊思,發揮想象,開拓思維,理解文意。要使學生深刻領會課文描述的情景,感受字里行間表達的思想感情,就要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邊讀邊思。如讀《黃山奇石》中“天狗望月” “仙女彈琴”這句時,指導學生邊讀邊思考,讓學生大膽想象并聯系我們家鄉的山進行對比,從而體會到奇石的“奇”,進而對黃山奇石的奇形怪狀有更直觀的印象,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內容。
6.抓住重點詞句段,教給方法,指導讀書。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指導他們品詞、品句的讀書,這樣學生在語言文字上得到欣賞,認識事物上得到啟迪,思想感情上得到陶冶,在理解語言文字中理解課文內容。
7.課文內容聯系生活、聯系實際,升華感情。課文內容來源于生活,理因回到生活中去,比如;在教學《地震中的父與子》時,學生感受到父愛的偉大時,讓學生聯系自己的親身經歷或所見所聞,說說現實生活中的父愛如山的事例,從而使感情得到升華,心靈得到陶冶,進而加強引導,對學生進行孝敬父母等美好品德的教育。
三、讀書形式的多樣化,使學生愿意讀書
讀書是辛苦的,也是枯燥無味的。因此,要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就不能讓學生一遍又一遍地死讀書,讀死書, 教師應設計開展一些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讀書活動。
1.給學生提供展示交流的機會和平臺。堅持利用語文課前的3—5分鐘,讓學生輪流上臺,交流課余時間閱讀的書,或背一些好詞佳句、講講一個故事,或有感情地朗讀或背誦一古詩,或,或明一道理,學生興趣盎然,閱讀興趣大增,視野開闊,語感增強,積累了大量的語言材料,逐步達到厚積薄發,說話妙語連珠,寫文章意到筆隨。這樣即說又讀,學生才能讀好書。
2.開展形式多樣的讀書比賽。為了檢驗學生課外閱讀和培養持之以恒的讀書習慣,可以開展閱讀比賽、讀書知識競賽、讀書匯報會,也可以舉辦故事會、古詩朗頌會、手抄報比賽、作文比賽等讀書交流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體會到課外閱讀的樂趣。
3.讓學生養成良好的積累習慣。
學生在廣泛的閱讀中,一定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真正做到不動筆墨不讀書。閱讀時一旦接觸到有保存價值的材料,就可以讓學生把這些材料剪下來,用一個專門的筆記本,分類貼上在上面,積累資料,每月在班上評展或交流,老師可以適當的指導、點評和鼓勵。閱讀中如果遇到用得準確、生動的詞語或形象具體、含義深刻的句子,或精彩的片段,在不能摘剪貼的情況下,可以讓學生準備一個專用的積累本摘抄下來,并定期在班上交流展評,看誰最好。同時,對那些優秀的讀書筆記、剪貼本、摘抄本,獲獎的手抄報、征文等學生作品在教室中的學習園地里專門設“閱讀欣賞”供學生閱覽,既鼓勵那些讀好書的學生繼續堅持下去,又勉勵那些讀書落后的學生,達到兩全其美的效果。
4.“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在學生有豐富積累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把積累到的素材運用到自己的口語交際和習作之中,這樣寫出來的文章既新穎又妙語連篇,這就為學生的學習、生活和今后的成長,發展打下良好的文學基礎。
總之,為了培養學生會讀書、愛讀書,勤讀書的習慣,我們的語文教學既要交給學生閱讀的方法,又要創造性地開展一些活動、采取一些好的措施,擴大學生的閱讀面,并注重語言的積累和運用。因此,從學生抓起,從小做起,形成濃厚的讀書氛圍,使愛讀書、勤讀書的良好風氣在國人間傳遞和發揚。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