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茜
摘要:畢加索的《亞維濃的少女》是一副最值得紀念的大作,它是第一件立體主義作品,也是畢加索邁進自己獨特世界的第一步,更被譽為二十世紀造型藝術的里程碑。本文利用圖像學原理來分析這幅佳作,了解這幅畫的創作背景以及分析這種嶄新的造型原理和《亞維濃的少女》這幅畫對近代藝術史的深遠影響及意義。
關鍵詞:圖像學; 畢加索 ;立體主義; 亞維濃的少女.
翻開歷史的畫卷,我們來看一下19世紀到20世紀的藝術史,有位偉大的藝術家,他不同于同時期的其他藝術家,他以豐富多變的畫風創作了數以萬計的藝術作品,是當代西方最有創造性和影響最深遠的藝術家之一,立體畫派創始人,他的畫在世界藝術史上占據了不朽的地位。他就是巴勃羅·魯伊斯·畢加索。他的代表作品有《賣藝人一家》、《理頭發的婦女》、《三個樂師》、《格爾尼卡》等等。《亞維濃的少女》這幅藝術作品是“立體主義”的代表作,也是因為這幅畫,才造就了“立體主義”。它打破傳統西方繪畫的方式與構圖特點,以一種嶄新的繪畫形式展現在了世人面前。
一、前圖像志分析
《亞維濃的少女》為畢加索1907年所創作的,是一副244×234cm的巨型油畫,現藏于紐約近代美術館。它標志著畢加索“立體主義”風格形成。是把不同角度下人物進行了結構上的重新組合的一幅畫,此畫對20世紀的繪畫史產生了深遠影響。
亞維濃是西班牙巴塞羅那的一個小鎮,畫面描述的是五個女子。我們也欣賞過許多描繪女子的繪畫作品,畫面的感覺是舒服的,明朗的,可以看到女子美麗的容顏和惟妙惟肖的表情。不過,繪畫作品的象征意義還是要根據作者本身的內心世界和創作背景去分析。一般在畫女子的藝術作品中,看到的基本都是表現女子的柔美,象征的美好意義。
《亞維濃的少女》這幅作品同樣是表現的女子形象,但是這獨特的繪畫方式,還有夸張的畫面效果,就應該讓我們去認真的分析這幅作品真正所表達的意義在何處。
二、圖像志分析
在作品中,展現在眼前的是不同姿態的五個裸體女人和一組靜物。從左上角的一只手開始到右下角的女人為結束,從人物的表現形式看,可以分為三種,左邊女人為側身面對我們,中間兩個人物基本以正面姿態來展示,五官以比較傳統的繪畫方式來表現,右邊兩個人物的表情以及姿態就會顯得比較夸張,面部描繪比較夸張。用另一種方式來觀看這幅作品,就是看背景色,作者用三種背景色將這五個人區分開來。表面看似是在一個平面上,但表現了一個三維立體空間。畫面上這五位少女采用是以當地街頭拉客妓女的形象。從畫中少女夸張表情和奔放、粗野的動作和色彩的運用,可以感受畢加索想表達一種不滿的情緒和濃重的諷刺意味。
三、圖像學分析
1.《亞維濃的少女》創作的時代背景
1906年,在畢加索25歲的時候,他就取得了令人羨慕的成績。大家都很喜歡并且認可畢加索當時的藝術風格,并且希望他能夠一直這樣走下去。不過,畢加索還是勇于探究,不滿足現在的藝術表現形式,并探究新的創作方法。在那年,馬蒂斯作品《生之喜悅》在參加畫展時轟動一時,使年輕的畢加索產生了敬佩之情,但也有嫉妒之心。他就下決心去創作一幅劃時代意義的鴻篇巨構來。隨后,經過畢加索幾個月的反復斟酌,最終1907年完成此幅作品。
畢加索在創作這幅畫之前所完成的藝術作品的發展形態來看,后人總結為了“藍色時期”和“粉紅色時期”,在這時期中的繪畫作品還是能夠看到寫實的影子。從這幅《亞維濃的少女》來看,繪畫風格完全變化,不過,將此幅作品與又來越來越成熟的“立體主義”風格的作品相比較,人物的基本形態還是有的。從此畫中五個少女的面部來分析,她們的頭、鼻子或者眼睛進行了大搬家,這些原本應該是側面和正面的形象被安排在同一個平面中展現出來,特別是右邊的兩個少女。從這幅畫上很難再看出畢加索對細節的描繪,以簡單的塊面形式來變現了身體的結構和五官,然后以簡練的線條勾勒出主要形狀,使人物外形更加粗獷有力。
2.解析作品
這幅畫在最初的畫面構想是五個裸體少女和兩名男子,其中一個男子手拿骷髏,另外一個是水手,骷髏以強調死亡的意思,如果是這樣,似乎又多了一層“勸人為善”的意義,以符合西班牙人對花街柳巷蔑視的傳統。但是,畢加索無法抗拒原始藝術風格的誘惑,修改,將兩個男人去掉,加上他對“立體”形式的研究,經過幾個月完成了這幅油畫。這幅畫拋棄了三度空間里的明暗、透視表現方法。在表現這五個少女時,沒有了美麗的容貌和驕人的身材,取代的卻是形態粗糙、嚴重扭曲的形象。
仔細再分析這幅畫作,作者似乎想在這有限的空間里將人物的每一個面都表現出來,那么,發生人物的扭曲和變形就是理所應當的。畫面中左邊的形象,整體以側面呈現,而眼睛卻是正面,中央兩個女子的形象,臉部的是正面的,而鼻子卻畫成了側面。整個畫面以不同的平面組成,像整個形象被分解開,然后重新組合,這些小平面應該是畫家通過不同觀察角度得來的,以二維的基礎形式表現出立體效果,這幅畫也展現出一種新空間結構和觀察方式,最終效果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力。
當畢加索帶著自己的作品《亞維濃的少女》面對整個藝術界時,人們都覺得他瘋了。馬蒂斯曾說這幅畫是種“煽動”,是對現代藝術的嘲笑。一位評論家甚至曾經這樣給予評價:“恰似一地打碎了的玻璃。”但是,后來的事實證明這幅畫在二十世紀藝術史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從觀察事物的方式以及構圖方法都煥然一新。它對于西方的繪畫方式是一種創新。
這幅不可思議的巨幅油畫,不僅標志著畢加索個人藝術歷程中的重大轉折,而且也是西方現代藝術史上的一次革命性突破,它引發了立體主義運動的誕生。
四、結語
綜上所述,本文主要以圖像學原理簡述了畢加索《亞維濃的少女》這一作品,是第一幅具有立體主義傾向的繪畫作品。也是因為這幅畫掀起了一場現代繪畫的革命運用,畢加索自然也被稱為“立體畫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從立體畫派的繪畫作品中我們看到了一種耳目一新的繪畫形式,甚而這種表現形式波及到其他領域并引起共鳴。《亞維濃的少女》這幅作品也就因此被世人所銘記于心。
參考文獻
[1] 蔣一談.畢加索畫傳[M].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2004
[2] 呂云龍.年輕人要知道的100副世界名畫[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
[3] 陳懷恩. 圖像學-視覺藝術的意義與解釋[M].石家莊:河北美術出版社,20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