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梅袁
【摘 要】現今,微博憑借自身準入門檻低、傳播快速、擴散范圍廣等特點,成為一種強有力的輿論監督工具。其優勢在于人人都可以成為監督者、裂變傳播使其影響力倍增、與其他媒體合力促進被監督事項的解決等;但也存在不足之處,表現為存在人身攻擊等侵權現象、監督過程中專業性和理性弱于傳統媒體、監督過程尚未形成長效機制使得公眾的注意力易被轉移等。
【關鍵詞】微博 輿論監督 優勢 不足
微博輿論監督,指公眾通過微博平臺了解社會事務并進行大規模的討論、批評和建議,促使其沿著法制和公共生活準則的方向運作的一種社會行為。本文試結合一起網絡事件分析微博的輿論監督功能。
先簡單回顧一下“表哥”事件。2012年8月,陜西省包茂高速發生一場特大交通事故。一張新聞圖片拍攝到陜西省安監局原局長楊達才面帶微笑出現在事故現場,引發網友憤怒聲討,網友“人肉搜索”出楊達才佩戴名表的各類圖片。之后,陜西省紀委對楊達才涉及的問題進行認真調查。最終,楊達才因違紀被撤銷職務,并移交司法機關依法處理。
一、微博在輿論監督方面的優勢
1、人人都可以成為監督者
微博是“零門檻”的應用平臺,任何人都可以成為一名微博用戶。通過手機或電腦的客戶端,用戶可以隨時隨地發布微博、參與評論、進行監督。
“相對于傳統媒體輿論監督的時間滯后、空間阻隔和人為封鎖等局限性而言”,微博用戶在信息發布和意見表達方面擁有更高的自由度。①現實生活中的事件經由微博用戶發博、評論和轉發,短時間即可形成強大的輿論,這在提高輿論監督效率的同時,亦增強了輿論監督的力量。
即使微博用戶不是十分了解所監督領域的相關知識,也總能有一些專業人士給出相對完備、理性的參考意見,使監督相對專業的事項變成可能。
“表哥”事件中,楊達才在事故現場微笑的照片在微博上廣泛傳播后,若不是有心的行家發現楊達才之前佩戴的手表價值不菲,網友的問責只會停留在漠視生命的層面,楊達才只需出面道歉,而他在事故現場不合時宜的微笑也會被網友淡忘。
2、微博的裂變傳播使輿論監督的影響力倍增
“表哥”事件中,微博的“轉發”和“評論”功能得到廣泛應用。“轉發”使信息快速流動起來。在微博世界中用戶 與其“粉絲”構成了一個小的群體,這個群體構成了一個“小世界網絡,對信息起到增強和過濾的作用”②。信息傳播的這種形態“既不是傳統媒體的線性傳播(One To One),也不是網絡媒體的網絡傳播(One To N),而是一種裂變傳播(One To N To N )”③。跟以往單向的傳播形態相比,微博裂變傳播的速度更迅捷、方式更便利,使得事件經微博曝光后,短時間即可人盡皆知并形成強大的輿論。
“表哥”事件在微博上的火熱引起傳統媒體關注,多地記者紛紛連線陜西省安監局,安監局工作人員疲于應付,均表示不方便評論。在強大的輿論壓力下,楊達才終于向聯系他的記者表示會接受微訪談作答復。訪談開始前,網友“豬頭懦夫司機”將楊達才第六塊手表“寶格麗”傳到網上,并在訪談中質詢這塊手表的來歷,而后者并未做出回答。
微博粉絲超過兩百萬的媒體人鄧飛注意到這條信息,進行轉發并評論:“楊說他這幾年自費買了5塊表,他可能還忘了這一塊”。第六塊手表的曝光掀起這次輿論監督的第二波高潮。之后,微博上的民間鑒表人在8月30日凌晨一個半小時內,分別貼出楊達才的第七、八、九和第十塊表。至此,楊達才在訪談中專門針對手表數量的回答徹底被顛覆,其他回復同樣遭到質疑。這正對應鄧飛之后所發出的一條微博:“對微博撒謊,一定會死得很難看,不知道里面藏著3億幽靈部隊嗎”?
3、與傳統媒體和其他網絡媒體的輿論監督形成疊加效應
事故現場局長微笑的照片被曝光后,短短幾天,在百度搜索引擎鍵入“楊達才”一詞,獲得的結果超過6萬條。這次事件中,微博成為信息公開的發源地和人肉搜索的大本營,微博在匯集意見領袖們觀點的同時,也起到信息挖掘機和放大器的作用。
雖然微博在“表哥”事件的傳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應該注意到,真正促使事件解決的是微博與傳統媒體的“有力合擊”。微博上關于“表哥”的輿論形成后,引起民眾及眾多傳統媒體的關注。8 月 29日,新華每日電訊發表題為《局長的“表”比“表情”更值得探究》的文章,稱“安監局長的‘多表之謎必須揭開,這并非個人隱私問題,而恰恰是公眾的知情權問題,同時也是楊達才自證清白的機會”,④將公眾的注意力引向楊達才的手表,也吹響傳統媒體報道該事件的號角。
幾乎同一時間,多家報紙的評論版均瞄上“微笑局長”的數款名表,主流媒體的報道使當地職能部門倍感壓力,他們的態度由最初的不作回應迅速轉變為調查取證,最終使事件得以妥善解決。
二、微博在輿論監督方面的不足
1、微博匿名性使得人身攻擊等侵權現象大行其道
微博的匿名性,在給用戶的信息發布和意見表達帶來更高自由度的同時,也讓其言論變得肆無忌憚,存在很多侵權現象,表現為對他人名譽權、隱私權、肖像權等的侵害。
“表哥”事件從一開始曝光就引起微博用戶的關注,相關爆料者的原創微博都有很大的閱讀量、評論量和轉發量,點開每條微博的評論,會發現為數不少的評論包含對楊達才的侮辱謾罵之詞,網上還流傳著一些惡搞楊達才的漫畫和歌曲。盡管楊達才最終被查出存在嚴重違紀行為,但作為公民,他的名譽權、肖像權、隱私權等人身權利仍受法律保護,網友在微博上對楊達才的侮辱謾罵已構成侵權。
2、準入門檻低使得微博輿論監督的專業性和理性弱于大眾傳播媒介
法國心理學家勒龐在《烏合之眾》中寫道:“在集體心理中,個人的才智被削弱了,從而他們的個性也被削弱了。異質性被同質性所吞沒,無意識的品質占了上風。”⑤如今,“零門檻”的微博讓勒龐口中的“烏合之眾”有了電子中介,微博輿論監督的理性因網民的集體無意識而大大降低。
網友“花總丟了金箍棒”是一位民間鑒表人,一直在收集官員出席活動的戴表照,并向網友公示疑似名表的款式及價格,鐘愛名表的楊達才早已進入他的視野,楊達才在回應網友的微訪談上說謊促使他將之前挖掘出來的其他五款名表曝光,并對新增的手表估價超過20萬元,這讓楊達才好不容易換來的正面評價化為烏有,反而因撒謊陷入誠信危機。
由于對其他網友早先曝光的手表做出“一線不多,基本二線,且多為基本款,如都為真貨,低估在20萬元內”的判斷,有網友批評他是“為狗官說話”。他事后回憶說,曝光過程中,不斷有人邀請他,若不接受,就會被嚴厲指責:“為什么背叛我們”,有一種被輿論推著走的感覺,這是正義,還是以正義之名的暴力狂歡?
“表哥”事件中,網絡的開放性、匿名性等特點增加了太多不確定性,難以保證真實性、公正性等。相比之下,傳統媒體因其規范的組織結構、較高的專業素質等,在公眾心目中有著網絡所不可替代的權威性,因而,傳統媒體的介入傳播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微博的非理性和非專業性。
3、微博輿論監督尚未形成長效機制,依賴傳統媒體的扶持
傳播效應的遞減性是大眾傳媒的共同特征之一,與報紙、電視等傳統媒體相比,微博傳播過程中該特征更為明顯和突出。仔細分析眾多微博熱點事件的傳播過程,不難發現微博用戶對事件的關注熱度,“往往隨著時間空間的變化而不斷的衰減和游移,從而使微博輿論難以形成較為持久的輿論監督效力”⑥,最終不利于事件中所涉及問題的妥善解決。
“表哥”事件中,事故現場的微笑引發的對“表哥”的嬉笑怒罵甚至人身攻擊,楊達才在微博上的主動回應所獲得的贊譽,都一度讓名表牽扯出來的腐敗疑云偏離公共輿論場的中心。8月31日,《京華時報》發表題為《自證清白難以走出名表門》的文章,文章稱,一個備受質疑的官員,“以其孱弱的公信力,不管是承認還是否認,說真話還是說假話,都難以說服公眾相信自己。這個時候,需要客觀公正的中立方介入,需要紀檢監察部門進行徹底調查,迅速公布結果,給網友和社會一個負責任的交代”⑦。類似評論不斷出現,與網上要求紀檢部門介入調查、公布楊達才收入的呼聲一起,讓話題重歸到反腐的軌道。
進入9月份,“保釣”議題不斷升級,對楊達才手表問題的調查和處理結果逐漸淡出公眾視線。然而,部分媒體并未放棄報道楊達才的現狀和監督有關部門后續的行為。9月17日,《錢江晚報》刊文《局長天天在正常上班》,這使一度歸于平靜的輿論再掀高潮。該消息被鳳凰網轉載后,點擊量高達33913人次。網友“終南一翁”發微博說:“紀委查的結果怎么樣?應該給民眾一個交代。不然就是對網民的不尊重和對局長的不負責任。”
若不是報紙、電視等傳統媒體呼吁相關部門正確對待楊達才的名表及背后可能存在的違紀行為,微博上所形成的輿論很可能在極短時間內被其他新議題沖淡,“微笑表哥”事件亦難以妥善解決。□
參考文獻
①劉憲,《淺析微博輿論監督的特點及影響——以網絡群體性事件為例》[J].《信陽農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2(3)
②克萊·舍基 著,胡泳、沈滿琳 譯:《未來是濕的》[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③孟波,《新浪微博:一場正在發生的信息傳播變革》,http://blog.sina.com.
cn/s/blog_4734304f0100h1yd.html,2010
-3-18
④《局長的“表”比“表情”更值得探究》,http://news.xinhuanet.com/m-
rdx/2012-08/29/c_131813545.htm,2012
-8-29
⑤古斯塔夫·勒龐 著,馮克利 譯:《烏合之眾》[M].中央編譯出版社,2000:19
⑥張軍華,《微博輿論監督的過程特征、利弊分析及其傳播對策研究》[J].《學術論壇》,2012(7)
⑦《自證清白難以走出名表門》,http://epaper.jinghua.cn/html/2012-
08/31/content_1164566.htm,2012-8-31
(作者:均為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傳播學碩士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