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曉雨
【摘 要】本文通過對《廣西民族報》的初步分析,總結出該報呈現給讀者的壯族民族形象,運用梵·迪克的話語理論,試從文本和語境兩個視角分析《廣西民族報》對壯族民族形象的構建方式,并結合實地調研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詞】《廣西民族報》 話語分析 民族形象
本文通過對《廣西民族報》的初步分析,總結出該報呈現給讀者的壯族民族形象。并運用梵·迪克的話語分析理論,試從文本和語境兩個視角分析《廣西民族報》對壯族民族形象的構建方式。
一、《廣西民族報》呈現的壯族民族形象
“民族形象的構成維度主要包括民族文化、民族性格、民族習俗、民族信仰、民族服飾、民族價值觀念等。”①但這些維度在用于衡量民族形象時存在包含和“競合”關系,筆者選取民族習俗、民族信仰、民族服飾及民族價值觀念這四個具體方面,分析《廣西民族報》所呈現的廣西自治區的壯族民族形象。
《廣西民族報》對壯族民族習俗活動報道頻率較高的有嗩吶舞、扁擔迎客、踩高蹺等,這豐富的活動形式及相關傳說,顯示了壯族同胞的多才多藝、熱情好客的特征。而在對民族節日的報道中則多次提到“三月三”及節日當天的“歌圩”活動,且壯族同胞借鑒歌圩形式舉辦相關演出,或是通過唱山歌的方式參與各種規模的歌唱比賽,突出了壯族同胞對本民族文化的熱愛與對傳承文化的使命感。
對于壯族服飾的主要展現方式是攝影報道。雖然壯服中的不同分支有不同的外觀,但報紙選擇的攝影報道對象多為織有壯錦圖案的、色彩對比較鮮明的壯服。讀者通過攝影作品可以看到“壯民不按照大自然的原色來搭配織物顏色,而是隨己所愛,自由想象,通過壯民的喜好和審美情趣從自然色中加以提煉、夸張來完成的。”②另外,壯服上的圖案多是通過一些具有象征意義的幾何圖形通過對比、拼接的手法,為壯服增添和諧感。無論是壯錦不同于自然的顏色搭配,還是壯服圖案的幾何制作特征,都反映了壯族人民的想象力豐富,情感細膩而充沛的特點。
壯族從其最初發源直至今日,其民間信仰種類繁多。有花崇拜、龍鳳崇拜以及鳥、魚、葫蘆等自然崇拜,也有以靈魂不死觀念為根基的祖先崇拜、鬼神崇拜等。但在筆者所取樣本中,只有布羅陀信仰被報道過。“布羅陀信仰是壯族的民族傳統信仰,它源遠流長,內涵豐富,從過去到現在,對當地民族的社會生活和民俗文化有著極為廣泛深刻的影響。”③《廣西民族報》在報道“布羅陀”時,只顯示其文化特性,并不將其視為一種信仰。
民族價值觀與民族信仰不是絕對獨立的兩個方面,其衡量標準存在重疊部分。筆者從經濟、政治和文化這三方面衡量民族價值觀,其中政治范疇所呈現的民族形象與民族信仰呈現的民族形象特點相同,不再贅述。而在經濟方面,報道中最常見的是“興邊富農”、“帶富能人”等論調,顯示了壯族人民對經濟建設的重視,展現其不畏艱苦、積極改變現狀的特征,同時也說明了民族地區經濟發展仍需較大提升。另外,報紙中關于壯族價值觀在文化方面的體現,大多是通過對教育新聞的報道,對民族教育現狀與發展策略進行深度探討,顯示出壯族人民對本民族文化的傳承意識。
二、壯族民族形象的構建方式
通過對《廣西民族報》報道內容的初步分析,筆者總結出其呈現出的壯族民族形象為:熱情好客、富于創造力和想象力,同時遵紀守法,致力于民族團結,積極傳承文化并創造物質財富等。現通過“話語分析”進一步分析其對壯族民族形象的構建方式。
1、基于文本視角的話語分析
筆者以文本視角為根基,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向度對《廣西民族報》中關于壯族民族形象報道的話語結構進行分析。宏觀分析從主題結構和新聞圖式兩方面進行。
筆者選取樣本的時間跨度為2013年1月到12月,取每期報紙的第2、3版(區內民族新聞)作為研究對象。筆者依照梵·迪克提出的“刪略、概括和組構”三個步驟進行主題推導,將選取的新聞文本經過推導得出的主題匯總分析,結果是共收集到115條有關壯族報道的新聞,其中包括110篇文字新聞和7篇圖文結合的攝影新聞。
從表1可以看出,文體新聞是所有主題中所占比重最大的,其次則是機構工作。文體類新聞占據較大比重,一方面是由于壯族文化活動的確較多,加之政府的重視使得相關新聞事件的新聞源較廣。另一方面, “文體活動”涉及的方面較廣,所以將壯歌、壯劇、壯舞、壯醫藥、壯族建筑、壯族習俗、壯族影視作品、壯族演出、壯語宣傳全歸入“文體活動”門類,因此其比例偏高。除了“文體活動”外的其他六個新聞主題中,報道“機構工作”類新聞超過另外五類新聞,甚至比另外五類新聞的數量總和還多。
同時,話語的宏觀結構不僅包括主題特征,它還具有某種較為固定的句法對文本中的主題加以限定,其具體表達形式便是新聞圖式。新聞圖示可以使主體在編碼時更有據可依,也可使受眾更加迅速有效地解碼。梵·迪克歸納出的新聞圖示如圖1。
筆者選擇樣本中涵蓋較多新聞圖式范疇的新聞報道進行分析。以2013年3月份的《廣西民族報》為例,截取新聞報道的主題,其呈現的特點是:1.絕大部分標題只有一句話,言簡意賅;2.標題與實題緊密聯系,不經過多“雕飾”。呈現該特點的原因是:被選作樣本兩個版面的報道形式皆為消息,讀者接觸消息類新聞更傾向于獲得信息,但筆者認為若標題過于平淡,缺乏技巧性,難免使讀者感到無趣。
主要事件是通過細節、故事發展等對新聞事件進行深化,一般表現為對導語的擴展。筆者選取的四則新聞中對于主要事件的描述都是以時間順序做主要方式的平鋪直敘。而背景則是從時間層面更深入地闡述新聞事件的緣起,幫助希望進一步了解新聞事實的讀者獲得更全面的信息。例如報道歌圩節時,會將歌圩節的歷史、發展與現狀等背景展示出來。
而在筆者所取樣本中僅有一則中提及新聞后果,即:“《嘹歌也流行》播出后,受到該縣社會各界觀眾的喜愛和高度評價,尤其感動了千千萬萬嘹歌愛好者,許多觀眾一大早就打開電視等待觀看。不少群眾還紛紛打電話咨詢重播時間。”但對于口頭反映方面的材料并未出現在所取樣本中,而且即使在特稿版面也很少有口頭反映。同時,由于消息體裁對新聞客觀性的要求,所選樣本中沒有評論內容。
通過對新聞文本的宏觀分析,我們可以就該報對壯族民族形象構建過程有一個大致輪廓。因此,我們要對局部文本進行微觀分析,進一步探討話語的隱含意義。通過對三月份歌圩節前后的有關壯歌的新聞報道的分析,筆者得出:一般陳述使用最多,其次是背景信息,再次是引語。一般陳述和背景信息占據絕大部分篇幅,記者側重于事實的陳述,通過較為直接的方式向受眾傳遞信息。但引語的缺乏,無法顯示出現場采訪的痕跡,難免會使讀者對新聞來源產生不信任感。
另外,該報對于壯族相關消息的報道,“和諧幸福”、“甜美嘹亮”、“喜聞樂見”等沒有具體所指的形容詞比比皆是,似乎到處都充斥著“正能量”,這種無目的的渲染很容易使讀者厭倦。正如西方記者斯坦利·沃克所說“要像寶石和情人那樣選擇形容詞,形容詞太多是危險的。”⑤而在會議類新聞中,“要”字作為情態動詞高頻率出現,也對消息的客觀性造成一定影響,進而可能影響該報的公信力。
2、基于語境視角的話語分析
詹姆斯·保羅·吉在其著作《話語分析導論:理論與方法》中論述“話語”這個概念時,使用了一個十分貼切的比喻:“即使某物沒有貼芭比的商標為什么你還能把它識別為芭比娃娃的世界或話語呢?”⑥芭比的衣服、身材、頭發以及它們在電視節目中的表現,都是一種有語言、物品、價值觀和態度等構成的成套裝備,這也就是語境之所以成為話語分析的重要部分的一個原因。
《廣西民族報》從最初的《壯文報》發展為現在的壯、漢雙語報,幾經起伏,始終堅持以宣傳黨的民族政策、弘揚民族先進文化、展示民族風采、推動民族經濟、謳歌民族英雄為己任。不難理解《廣西民族報》中有關壯族民族形象的報道所具有的傾向性,以及所表現出的議程設置現象,通過敘述、隱喻以及設定必要條件宣傳民族團結思想。
結語
通過對《廣西民族報》的“話語分析”,結合具體的實地調查,筆者發現《廣西民族報》在建構壯族民族形象方面仍存在一些問題。
首先,壯族民族形象以“他者化”為主,新聞報道的客觀性未被充分體現。主要表現在新聞報道中對少數民族群眾的引語使用較少,而對形容詞、情態動詞等的使用又偏多。
其次,報道缺乏時代感,難以吸引受眾。通過主題分析,筆者發現新聞選材比較單一,且多以農村報道為主,可能造成新聞的“趣味性”和“接近性”打折扣。
再次,傳者自身受刻板印象束縛。在第2、3版“區內民族新聞”中,絕大多數新聞采寫都由新聞事件發生地的民族委員會或民族語言辦公室等相關機構的相關工作人員完成,這本身就增加了新聞的傾向性,使得新聞報道出現程式化。因此,筆者認為報社記者、編輯甚至管理人員都應該多參與民族活動,走到群眾當中去,不可紙上談兵。□
【項目基金:2013年全國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國家級(備選),項目編號:BCX13107】
參考文獻
①陶喜紅、李婷婷,《民族形象對外傳播的現實問題與改進策略》[J].《當代傳播》,2013(5):64
②金旭明、徐芳,《淺論壯族服飾中的壯錦》[J].《藝術研究》,2009(4):6
③牟鐘鑒,《從宗教學看壯族布羅陀信仰》[J].《廣西民族研究》,2005(2):82
④梵·迪克:《作為話語的新聞》[M].華夏出版社,2003:57
⑤李凌燕,《新聞敘事的主觀性研究》[D].復旦大學,2010:54
⑥詹姆斯·保羅·吉:《話語分析導論:理論與方法》[M].重慶大學出版社,2011:6
(作者單位:中南民族大學;指導老師:陶喜紅)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