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麗群
【摘 要】“報紙消亡論”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末由美國學者首先提出,隨后引起了多國學者的普遍關注。國內學界對于此論有支持和反對兩種態度,但傳統報業在新媒體時代必須有所改變則為共識。學者們認為,中國報業的現狀雖然也存在著危機,但通過加強深度報道、開發傳播渠道、實施多元化經營、培養全媒體人才等措施,仍然可以繼續生存與發展。
【關鍵詞】報紙消亡論 新媒體 中國報業
上世紀九十年代末,報業發達的歐美各國在遭遇金融危機后,報業經營出現了令人擔憂的狀況,而新媒體的出現,又進一步加深了報業的生存危機。在這種背景下,學界和業界都出現了“報紙消亡論”的聲音。美國未來學家邁克爾·克萊頓將報紙稱為“媒介恐龍”,《華盛頓郵報》媒介批評家霍華德·庫慈用“死亡氣息”來形容報業發展態勢,而美國《時代》周刊資深編輯丹尼爾·奧克倫特在2000年發表的演講《紙媒的死亡?》中更是肯定而明確地說:“所有印刷品的形式,已經死亡。完結了。過去了。”①國內學界亦結合我國報業的現狀,對此作了諸多回應與反思,僅中國知網可檢索到的相關論文即有100余篇,另外還有一些專著論及這一問題。本文試對這方面的觀點和看法進行總結與梳理。
一、兩種態度:支持與反對
國內學界對“報紙消亡論”的回應意見不一,有支持者,亦有反對者。
支持“報紙消亡論”的,以劉建明、匡文波、王君超、郭全中等人為代表。劉建明教授在《關于報紙消亡的對話》及《重提報紙消亡的話題》中依據媒介消亡演變規律,闡明報紙必然消亡的命運,并指出其消亡的時間大約在2025-2035年間。他認為:“中國報業自然也面臨一場生死抉擇,不可能逃脫報業崩潰的趨勢,報紙確實在走向消亡。”②匡文波的《紙質媒體還有明天嗎?》則從新舊媒體的優劣性出發,指出新媒體具有紙媒不具有的優勢,紙媒會在50年至100年內消亡,甚至大膽的預言,100年后,紙質媒體只能在博物館里才可以看到。王君超在《報紙的未來:消亡還是再生?》一文中,從傳媒的發展規律、傳播技術的替代性、讀者閱讀習慣的變化、產業成本四個方面對報紙消亡進行學理性的分析研究,提出報紙在不久的將來退出歷史舞臺的可能性。郭全中在《報紙消亡,信息長青》中指出,隨著媒介技術的發展,新媒介必將替代舊媒介,報紙這種舊的媒介形態在為人類文明做出巨大貢獻之后,終究要退出歷史的舞臺。另外,他還從理論上說明,發達國家的報紙將先行消亡,繼而是發展中國家的報業宿命:一是轉型,二是關門大吉。
反對“報紙消亡論”的,以陳力丹、喻國明、楊保軍、范以錦等人為代表。陳力丹教授在《報紙印刷版停刊不等于“報業消亡”》中指出,進入“融媒”時代后,從傳播形態角度來看:“傳遞信息,只要接受者和發送者都樂于接受,選擇任何方式都是可以理解的。而各種媒介的外在形式,都會有不同的人群需要。從這個意義上講,紙質媒體也不會消亡,可能未來的總體發展中,會呈現下降趨勢,但不會消失。”③喻國明認為,雖說出現了新媒體,報紙會面臨更大的挑戰,但報紙也不會被完全的吞沒。因為傳統紙媒在原創性、閱讀習慣等方面具有著明顯的優勢。楊保軍在《新聞理論教程》一書中強調:“傳播媒介的發展過程,是一個不斷揚棄、迭加發展的過程,不是一個互相徹底取代的過程。”④作為一名資深的報人,范以錦認為報紙不易消亡,它是一種有別于其他媒體的傳播形態,總有人會喜歡,特別指出就我國國情而言,中國報紙不會快速消亡。此外,學者曾振華在《報紙不會終結的幾道屏障分析》中也態度鮮明反對“報紙消亡論”,認為“互聯網的興起,在世界上遠沒有達到消滅媒體的能力”,⑤他還分析了我國報業的特殊情況,指出報紙是我國重要的輿論宣傳工具,出于政治上的保護,它具有網絡媒體無法取代的地位和作用。
二、一個共識:必須要變
國內學界對于報紙是否會消亡的看法雖不一致,但是他們有一個共識,即在新媒體時代,報紙要繼續生存和發展,就不能不有所改變。
面對新媒體的沖擊,學者都意識到傳統紙媒若“按兵不動”則必是“全軍覆沒”。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周鴻鐸在《評“報紙消亡論”》一文中分析了媒介整體發展的基本走勢,指出各類媒介的融合是一種規律,傳統紙媒與新媒體進行融合是在新媒介環境下新的生存和發展途徑。翁忠英則在《我國報業發展現狀、困境及出路淺析》一文中,提出傳媒業的未來將是新媒體和傳統媒體優勢互補,深度融合的共贏局面。蘇林森在《中國報業:謹慎中迎來小陽春》根據我國報業近幾年發展的相關數據,指出只有積極轉型升級和改革創新,才是報業發展的王道。
此外,赫巖在《“專題化”報道為報紙增色》中提出了“專題化”報道,袁麗萍以《南方周末》為例,指出傳統報業要想贏得視覺新聞時代的競爭,報紙要想在這個年代不走向消亡,重視自身視覺形象和視覺品牌的建設是一條重要途徑。這些觀點和論述,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都反映了報紙為應對新媒體挑戰、趨利避害而主動求變的方法和態度。誠然,傳統紙媒要想不被取代,就必須在激烈的新媒介環境中進行改革和轉型。
三、我國報業的現狀與未來:在危機中尋找出路
任何理論的探討都必須立足實踐,面對現實,國內學界在回應“報紙消亡論”時,也對我國報業的現狀與未來的發展道路進行了分析和思考。
1、國內報業現狀
對于中國報業的現狀,學者們大多持憂慮的態度,對危機的關注超過了對成績的肯定。王君超在《“報紙消亡”與報業的對策》一文中指出,國內報業雖呈一定的發展勢頭,但是這并不能表明三十四年之后的報業前景依然光明。范以錦的《“寒流”中唯創新才有出路》論述我國報業的特殊情況,指出“報紙是國家重點掌握的輿論陣地,許多保護性措施依然在起作用。但這并不意味著沒有危機。這種危機最大的就是受眾危機。”⑥郭全中在《2012:緣何重提“中國報業拐點論”》一文中提出傳播技術的革命是報業衰退的根本原因,“基于新傳播技術的新媒體可以對傳統媒體在功能上起到完全替代,新媒體必將對傳統媒體帶來更為致命的根本性生存危機。”⑦
我國報業經營從2005年起為“拐點”步入下坡,國內各主要報紙的廣告與發行量呈普遍下降趨勢。2008年可謂是我國傳媒的盛典之年,然而這也不能將陷入困境的報紙拯救出來,當年8月國內第一家中央級新聞報紙《中華新聞報》宣布停刊。《傳媒藍皮書:2013年中國傳媒發展報告》指出2012年國內報業業績不佳,這是繼2005年“報業冬天”之后,中國報業又遭遇的一次困境。從報業廣告數據看,報紙廣告刊例價下降7.5%,創下廣告恢復以來三十多年的最大降幅。東部地區部分報業集團主業收入普遍下滑,整體經營陷入困境。而從發行數據看,部分地區、部分報社的報紙發行量呈上漲態勢,黨報等主流媒體由于行政力量的推動,發行量未受大的影響,但是晚報、都市報等靠市場發行的報紙“整體銷量下滑”卻是不爭的事實。
2、探尋未來出路
對于我國報業來說,新媒體的沖擊雖然帶來了種種現實的危機,但也未嘗不是一種新的發展機遇。學者們在清醒地認識到危機的同時,紛紛出謀劃策,為其在新媒體時代的生存發展尋求可行之路。這些對策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報道內容要優化。在以“內容為王”的時代下,報業必須要注重在內容上下功夫。王君超在《未來報業何者為王》中強調報紙內容的重要性,指出只有內容,才是拯救這艘“泰坦尼克號”的方法。報紙固有公信力和權威性,以“內容為王”的時代,報業應審時度勢的運用自身的優勢,打造以深度、分析、解釋見長的報道。且將最具新聞價值的精華內容融入其中,為快節奏生活的人們提供及時省時的新聞餐。
二是傳播渠道要創新。除了注重內容外,傳播渠道的創新也為報業發展加分。當前國內報業轉型發展中,新媒介技術的不斷產生,出現了眾多的“融媒體”形式,包括新聞APP、二維碼、官方微博、微信公共賬號等。人民網研究院于2014年2月19日發布的《2013中國報刊移動傳播指數報告》顯示:當前我國傳統紙媒紛紛走向移動終端傳播,積極開拓“報網屏”互動模式,以減少讀者的流失。
三是經營方式要多元。當前我國報業主要以單一模式經營為主,因而受廣告市場的沖擊大。學者們建議紙媒應該要試圖改變傳統的經營模式,力主多元化經營。袁德渠在《“全媒體”時代中國報業的挑戰與應戰》中強調“受政治、經濟、文化體制及科技發展水平等的限制,中國報業長期處于無”業“狀態,經營方式和贏利模式存在嚴重缺陷”,⑧并建議中國報業應該要調整步伐,以資本為紐帶,力求向其他產業延伸,諸如建筑業、房地產、旅游、制作業等。
四是報業人才要全能。康虞在《對“報業寒冬論”的思考和分析》一文指出我國報業的發展急需適合市場的新型報業傳媒人才,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刻不容緩。人才是報業發展的保障。新媒體時代背景下,報業轉型發展急需一流的新型專業人才,具有極強的文字采編能力和專業知識,懂得運用各種媒體技術的全媒體記者。除內部機制擁有外,還可通過外聘等方式來儲備這些人才,如發展公民新聞記者、自媒體人、聘用高校學者、專欄作家等豐富報業的人才資源。
除此之外,學者們還有一些其他的建議,諸如體制改革、發行免費報紙、政策支持、公益性辦報等。李良榮先生曾在《“雙轉”:中國傳媒業的一次制度性創新》中提及體制轉軌和形態轉型是中國傳媒業發展的關鍵。免費報紙的發行及政府扶持在西方部分國家已經成功實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國報業可取其長補己短。□
參考文獻
①范東升:《拯救報紙》[M].南方日報出版社,2011:3
②劉建明,《關于報紙消亡的對話》[J].《新聞界》,2006(1)
③陳力丹,《報紙印刷版停刊不等于“報業消亡”》[J].《新聞與寫作》,2009(1)
④楊保軍:《新聞理論教程》[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257
⑤曾振華,《報紙不會終結的幾道屏障分析》[J].《新聞愛好者》,2008(7)
⑥范以錦,《“寒流”中唯創新才有出路》[J].《中國記者》,2012(1)
⑦郭全中,《2012:緣何重提“中國報業拐點論”》[J].《新聞前哨》,2012(11)
⑧袁德渠,《“全媒體”時代中國報業的挑戰與應戰》[J].《今傳媒》,2011(5)
(作者:湘潭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2012級碩士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