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娣
【摘 要】北京時間2013年4月四川雅安市蘆山縣發生7.0級地震。地震發生后,新浪、百度、搜狐等各大網站第一時間發布地震的相關信息并制作專題報道,微博、微信等新媒體也紛紛加入,它們通過現場播報、開辟尋人和愛心通道等方式,保證救災信息的公開透明,成為信息整合的重要渠道。
【關鍵詞】新媒體 公共事件 雅安地震 信息傳播
突發公共事件是指“突然發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嚴重社會危害,需要采取應急處置措施予以應對的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具有突發性、復雜性、持續性、破壞性等特點。①突發公共事件一般都具有強烈關注度和重大新聞價值。新媒體因為具有反應速度快、互動性強、信息容量大的特點,可以做到隨發隨報、滾動播報,這與地震等突發性公共事件的特點有著天然契合性。近年來,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新媒體的用戶群大量增長,信息源也相應增多。2010年以來,幾乎國內所有的重大突發性公共事件都是由微博首發,例如2010年的玉樹地震、上海11·15特大火災、2011年7·23溫州動車事故、2012年的7·23北京暴雨,2013年的“雅安地震”都是由微博上首先傳出信息。
一、雅安地震:第一時間&第一現場
關于危機管理,過去有24小時黃金時間的說法,即要求快速、公開地發布信息和采取措施,自從新媒體產生以后,這個時間被大大縮短了。
根據新浪微博網友提供的數據顯示:
8:03分,國家地震臺網官方微博“@中國地震臺網速報”發布消息稱“測到8時02分在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區附近(北緯30.1度,東經103.0度)發生5.9級左右地震”,但說明最終結果以正式報道為準;
8:06分,成都晚報官方微博發布“地震了?嚇死了!”,這是第一家發出地震消息的官方媒體;
8:07分,成都微博用戶“@要致富走夜路”發微博“四川成都剛發生地震,震感強烈”;8:08分,雅安蘆山縣微博用戶“@meaningless-批話多”發微博“我以為我要死了!震中肯定在蘆山縣!我家房子已垮!”,成為第一個發微博告知地震的蘆山縣網友;
8:08分,新華網發布快訊報道四川雅安5.9級地震的消息,成為最早發布地震消息的全國性媒體。
地震發生18分鐘后,各方救援活動開始。②
根據2003年我國頒布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規定,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當“在2小時內由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衛生行政主管部門層層向上報告,國家建立突發事件的信息發布制度,信息發布應當及時、準確、全面?!眰鹘y媒介是零和媒介,用過多的篇幅就公共事務進行討論必然要損害信息的傳遞,而網絡傳播克服了這一難題,③正是由于新媒體的出現和使用,雅安地震的信息報告和救援準備時間縮短為18分鐘。在抗震救災過程中,微博、微信、手機等新媒體通過文字、圖片、視頻等方式,持續對現場救災情況、災區緊缺物品、人員傷亡情況等進行第一時間的報道,為政府和民眾了解動態、參與救災提供了便捷迅速的渠道。
正如M.E.麥克姆斯和D.L.肖總結的那樣,大眾媒體通過對某一事件和問題突出持續的報道,引起公眾的普遍關心和重視,從而成為輿論的中心議題。④傳統媒體受發行時間和版面容量的限制,在危機來臨時無法全面滿足受眾的個人信息需求,新媒體則彌補了一缺陷,如果將雅安地震中新媒體的信息傳播與傳統媒體相比較,那么前者在速度、內容、參與程度上都遠勝于后者。
二、圍觀改變中國:新媒體實施輿論動員
在地震發生后,微博、微信、手機等新媒體同時變成了信息聚合平臺和救助動員平臺。張志安在《微博輿情及運營溝通策略》中提到,類似微博這類的新媒體具有議程設置和生成輿論的功能,微博輿論具有以下三個特點:一、輿論形成的迅捷性和裂變性;二、輿論議程設置的草根性;三、輿論的抗爭性和非理性⑤。正是由于新媒體本身所具有的功能和特點,使得公共事件的發起和討論可以轉移到微博、微信等進行,大家的發布、評論和轉發形成官民積極互動的輿論場,使得新媒體在救災保障中的信息傳播效率得到有效加強。
1、官方輿論動員
政府作為抗震救災的核心力量,首先利用新媒體平臺采取措施。地震區的政務微信“四川雅安”的主要職能是發布災情和救援動態,“廣州公安”和公安公眾微信“壽光公安”在介紹地震的自救知識的同時提醒公眾謹防地震詐騙。軍方微博如成都軍區雅安蘆山抗震救災微博“@ 雅安蘆山抗震救災”等也迅速開通,對救災現場進行直播。⑥交通部門如“@成都發布@成都交警@成都交警五分局@平安成都”等官方微博賬號實時報道路況、關注地震災情,滿足了公眾的信息需求。
全國各媒體也在第一時間通過官方微博關注地震,“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新華視點”等微博通過“微評”“微直播”的方式及時發布災區動態,“央視新聞”也通過微博報告地震傷亡人數?!爸袊鴩H救援隊”呼吁:“如果您的手機有信號,那么請您快快告訴我們您的位置、震感和看到的破壞情況?!痹摋l微博短短一天時間就被轉發42萬次。⑦
2、民間輿論動員
繼通信正常的災區民眾率先在微博、微信等平臺發布地震信息后,許多微博名人、認證機構也通過微博平臺進行救災動員、普及地震相關知識,他們在此次的信息傳播中充當著“意見領袖”的角色,加強了輿論導向和信息擴散的效果。
由于地震破壞了部分通信網絡,微博、微信成為某些受災地區最重要也是唯一的通信渠道,它們承擔了傳信息、報平安的任務。4月20日,“@雅安尋人”微博開通,其所發的600多條微博都是地震尋人信息,騰訊官方開通的“雅安地震救助”微信賬號中提供了在線求助、在線捐款、在線尋親等服務。微信啟動一對一客服服務幫助災區的個人及公益機構,為公益組織公眾賬號擴容至2000人。同時,新媒體在進行雅安地震的信息傳播中,也出現了更加理性的聲音。如有些學者提示媒體,要進行報道資源的整合,不要只關注受災地區也要關注直播地圖上被忽略的區域;還有的學者通過微博呼吁為了減輕道路和救援負擔,不要一股腦的涌向災區。
截至4月20日下午五點,根據新浪微博的統計數據:有關雅安地震的微博共有6400萬條,其中尋人微博231萬條,報平安微博總數1008萬條,這些數字十分驚人。正如張志安所說,“微博與微信實際上已經成為中國大眾普遍關注的主流媒體,它們的超強時效性決定了其在突發事件中可大有作為?!雹?/p>
三、辟謠:新媒體的“把關人”角色
“把關人”理論由美國社會心理學家盧因提出,他認為在群體傳播過程中,存在著一些把關人,只有符合群體規范或把關人價值標準的信息內容才能進入傳播的渠道。傳播學者懷特指出,在新聞報道中,傳媒組織成為實際中的“把關人”。把關人理論形成和完善于20世紀50年代,但在新媒體傳播越來越成為新趨勢的網絡時代,把關的主體、意義等有了新的變化。
隨著手機、微博、社交平臺等網絡新媒體及其技術迅速擴散與應用,整個社會的傳播格局和傳播主體發生轉型,對媒介信息內容進行把關和影響的力量正在由“傳者”向“受眾”手中轉移。受眾不僅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發布者,在接收和發布的過程中,謠言也可以得到澄清或者不攻自破。雅安地震發生4天后,人民網總結了地震中的十大謠言:
從表中可以看到,十大謠言有五條是通過網絡、微博等新媒體得以澄清的,網友成為地震辟謠的生力軍。而新媒體之所以有強大的辟謠功能,從受眾把關理論分析來看:第一,新媒體是多元信息的聚集地,受眾可以通過對信息自我把關做出理性的取舍和抉擇,這是一種信息載體的“自凈化”現象。第二,借助微博、微信等新媒體所具有的知識鑒別和智力判斷等社會共享機制,由謠言引發的社會恐慌可以在新媒體輿論平臺的傳播交往行動中有效消除。⑨受眾在這一傳播交往活動中,具有傳播者和把關人的雙重身份。一方面,受眾通過新媒體這個平臺對正確的有意義的辟謠信息進行散播,另一方面,受眾通過自身的權力把關,對謠言進行鑒別并自覺抵制。因此,在凈化網絡環境、抵制網絡謠言、培育獨立受眾等方面,新媒體有著巨大的潛力。
當然,新媒體在此次雅安地震中的信息傳播也產生了一些負面影響,例如有學者批評報道過于煽情、網絡謠言泛濫、內容缺乏深度等,但總的看來,新媒體的自身運行機制在不斷完善、法律監管得到加強,其在突發公共事件中的作用將得到更充分的發揮。□
參考文獻
①突發公共事件,[EB/OL].http://
baike.baidu.com/link?url=1cON4LkQvJ
KZiQXot0osHlSMqSjD8_cAs4rVZu3pslaTjn8j3Jj_G4KWTW6QKMGQ
②《簡析雅安地震中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聯合》[EB/OL].科訊廣電網,[2013-
04-24].http://www.s1979.com/a/2013
0424/2485484924.shtml
③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④陳紅梅,《網絡表達及其對社會的影響——近十年來國外網絡傳播研究述略》[J].《新聞記者》,2004(9)
⑤張志安,《微博輿情及運營溝通策略》[R].復旦大學演講,2011
⑥范明姬,《試論新媒體在重大災害事件中的角色與作用——對比汶川地震和蘆山地震的信息傳播》[J].《開封大學學報》,2013(2)
⑦張薇,《網友關注雅安地震 新媒體平臺表現搶眼》[N].《光明日報》,2013-04-20
⑧李鯤、張祎、梁賽玉,《虛擬空間開辟中國抗震救災“第二戰場”》[EB/OL].http://jjckb.xinhuanet.com/2013-04/
24/content_441498.htm.
⑨陳力丹、張勇鋒,《2011年我國新聞傳播學的12個新鮮話題》[J].《當代傳播》,2012(1)
(作者單位: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