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小蘭 張景來
摘 要:本文主要對《轎車維護與檢修》課程的改革與實踐過程進行闡述,從課程目標、課程內容、授課方式、課程的考核以及課程改革的成果五個方面說明本課程改革的特色和效果。
關鍵詞:高職;轎車維護與檢修;課程改革
中圖分類號:G7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1422(2014)08-0066-03
過去兩年來,我們大膽進行《轎車維護與檢修》課程的改革,汽車檢測與維修專業從原來的理論、實訓分開的教學體系改革為實行以就業為導向、工學結合的模式,教學過程基于工作過程,突出能力目標,以項目或任務教學為課程載體,形成了理實一體化的嶄新的高職教育課程體系。
一、課程改革目標
本課程能力目標是培養學生能夠進行轎車二級維護、視情修理、性能檢測、故障診斷與排除;培養學生具有理解工作任務、制定工作計劃、解決實際問題、自主學習新技術、數據分析與處理、總結工作、創新和組織協調能力。
二、課程改革核心
本課程改革的核心是體現汽車檢測與維修崗位的綜合職業能力,并實施情境教學,而且能根據技術發展需要動態調整課程內容。本課程建設的策略是將它建設成為精品資源共享課程。為了保證本課程的有效實施,它的建設是一套由課程標準、課程單元教學設計、實訓指導書、實訓報告和形成性考核組成的“組合拳”。課程標準設計圍繞“設計何種情境,多少個任務,達到何種能力目標、傳授什么內容、如何去實施,效果如何評估”幾個要點來進行。其中情境教學設計任課教師根據汽車技術的發展,可以更換子情境或任務。
三、課程改革內容
1.改革的依據
我們根據汽車維修職業崗位需要的知識、能力、素質要求來設計課程教學內容,改革“濃縮本科版”教學模式凸顯的以教師為主,學生為輔,以增加實踐課程和課時來代替工學結合內涵的弊端。以真實的汽車維修作業項目及其工藝要求組織課程教學,采用項目引導、任務驅動、教學做結合等教學模式與方法,實現理實一體化,在校內汽車實訓基地完成本課程的教學任務。
在課程開發過程中,分析職業工作過程是通過對汽車維修行業普遍采用的汽車二級維護+視情修理的作業項目進行剖析,確定綜合實訓項目及其應做的內容。在確定職業行為領域時,先完成每項工作任務所需要具體做的車輛維護作業內容和流程。然后將它們轉換配置為學習領域,設計本課程的學習情境、子情境和再細分的工作任務。基于工作過程的六個要素,即確定工作對象、工作內容;采用的作業方式、工具、量具、儀器和設備;施工方式;準備必備的輔料和配件;各工序過程檢驗和完工檢驗的技術文件、記錄表格、撰寫試驗報告和形成性考核單等設計學習情境。
2.教學內容的組織與安排
(1)按課程教學實施的時序設計課程教學單元,分組教學。為了保障本課程標準的有效實施,將課程標準中的學習情境按照教學實施的時序劃分成課程單元,進行課程單元教學設計。一般將2~4小時分成一次課,設計一個課程單元,每個課程單元含有1~2個轎車維護與檢修的作業任務。首先要準確敘述本次課程單元的能力目標,然后確定相應的知識目標,從形式上講每次課都要設計一個課程單元教學設計表,其中要選定每個課程單元能力訓練的任務,確定每個任務的教學內容、方法、手段、學生活動形式和時間分配,具體內容見表1。
所有要求學生做的轎車維護與檢修的作業任務,教師必須自己事先做過,教師事先了解實踐過程中的問題、難題和要點,并做好有關知識、樣車、樣機、工量具、設備、輔料和配件的準備。
所有的課程單元都在校內汽車實訓基地和仿真室上,有的課程單元內容由校內本專業專任教師講授,有的課程單元內容則由校內兼課教師(高級技師)、校外兼職教師講授。利用學院車輛和我校教師私人車輛,校內汽車實訓基地的各種電控試驗臺,學生通過清潔、檢查、補給、潤滑、緊固、調整獲得汽車維護的能力;通過對總成的拆卸、清洗、分解、測量、修理或換件、過程檢驗、裝配、調試、竣工檢驗等獲得汽車修理的能力;通過視檢、聽、聞、摸和借助工、量具和檢測儀器,初步判斷發動機故障位置、成因,使學生獲得故障診斷與排除的能力。通常學生5~8人分成一組,每組配一臺轎車/發動機,一套工、量具和必備的檢測設備,每兩組配一位教師。教師先采用邊演示邊講解的教學方式,課程中必需的理論知識穿插在相應的工作過程中,在學生動手做時,教師規范學生的動作和程序,并進行過程考核。每位同學都必須嚴格按照本次學習情境的實訓指導書中給出的工作步驟和技術要求,動手做完規定的作業。教師對學生實訓結果進行評價,并將結果和存在的問題反饋給學生。最后,學生完成實訓報告并和標準的實訓報告對照,進行對比分析,哪些做得好,哪些做得不好,查找原因,如何改進。在此教學過程中,工作任務設計合理,學生在教師引導下,自主學習,經歷了完整的工作流程。教學內容在這一過程中得到整合和序化,學生在工作反饋中不斷總結、提高,對崗位要求有了完整的認識,并鍛煉了負責、敬業等職業精神。
對于與課程相關的新技術、新結構和新工藝以教師引導,學生分組討論的主題研討形式為主,以教師講,學生聽的形式為輔的方式解決。整個教學過程中體現以學生為主體、講練結合。這樣我們就有可能從“以知識的邏輯線索為依據”轉變成“以職業活動的工作過程為依據” ,建設專業人才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
(2)建立科學合理的實踐教學體系。在實踐教學體系的建立上,鮮明地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結合以典型汽車二級維護、視情修理、性能檢測、故障診斷與排除作業為主線的真實工作任務,安排一系列對應的工作任務。實踐教學構成了由見習、仿真演示、虛擬操作、真實工作任務、綜合實訓項目、技能鑒定、頂崗實習組成的體系。
(3)突出單項工作任務的實操與綜合實訓項目相結合的特色。使單項工作任務的實操與綜合實訓項目相結合,既將共性的技能單獨強化,又訓練學生個性化的綜合職業工作能力。在教學中,緊扣國家技術標準和工藝規范,要求學生在清潔、檢查、緊固、補給、潤滑、調整、報告等的每一個環節均遵循企業實際的操作進行。同時開設開放性、設計性實訓和研討主題,根據工作過程給定實訓任務和/或題目,由學生查閱汽車維修手冊等技術文獻、設計實訓和主題討論方案,教師修改后,進行評比,最后由學生實施操作。
學生從接受任務開始就需要對工作的實施和預期結果進行分析判斷,在充分掌握有關資訊的情況下,熟悉設計的維修方案及檢修程序,最后通過完善的檢查評估標準評價檢修成果。通過項目、任務、案例、設備、實驗、廠家等載體最終完成課程的整體教學單元和教學設計。通過真實學習情境的設計使大多數形象思維良好的學生學習起來更加得心應手。專業能力、方法能力、社會能力得以更好的提升。這樣很好地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更加激發了他們的創新意識。
(4)實訓與考專業技術資格證相結合。在工學結合的教學過程中,將實訓與考汽車維修中、高級工資格證相結合:將考證中理論考試的題目及其答案穿插主題研討、仿真實訓中去;將考證中實操考試項目體現在真實的工作過程中去,且重點講評。這樣就將與本課程的考證教學與評價融合在轎車維護與檢修的具體工作任務當中,突出了本課程的職業性、技能性和實用性,使學生獲取的知識與技能能夠真正滿足汽車維護這一職業崗位的要求,從而可以實現“零距離”上崗。
3.教學內容的具體表現形式
本課程教學內容的具體表現形式是先要設計好課程標準、課程單元教學設計、實訓指導書、實訓報告體例、形成性考核庫、試題庫、專題研討題庫和實操考核題庫等教學資源庫,利用專業機房與仿真軟件和校內汽車實訓基地等硬件條件,遵循教學規律,復現汽車維修過程。
我院從2011-2012學年第2學期正式開始,對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專業的學生開設這門課程。每屆汽修專業學生一般有200人左右。一般在第4、5學期上這門課,總課時為102學時,周6學時,其中有一次4節連上,即用半天時間,能做一些汽車維護+視情修理的維修作業。在學習情境設計中,除了本課程必須做的轎車二級維護項目之外,還有根據送修車輛可能存在的故障和損壞程度而增加的視情修理作業項目。這些教學內容的課時不計入本課程總課時之內,而是根據實際選做的情況再添加的。
4.課程考核改革
本課程的考核由形成性考核和期末實操考試組成。其中形成性考核又由仿真軟件評分、現場考核和實訓報告這三部分組成。每完成一次仿真軟件操作,在計算機上就能自動生成仿真軟件評分,只需教師記下來就行了。
(1)形成性考核成績由仿真軟件評分、現場考核的成績、實訓報告成績組成,以百分制記錄,在納入本課程評定成績時要占評定成績的50%,其計算公式為:
以百分制記錄的形成性考核成績=〖SX(〗∑〖DD(〗m1〖DD)〗xi+∑〖DD(〗n1〖DD)〗yj+∑〖DD(〗t1〖DD)〗zkm+n+1〖SX)〗。式中:xi即每一次仿真軟件評分的百分制成績;m即仿真軟件評分的次數;yj即每一次現場考核的百分制成績;n即現場考核的次數;zk即每一次實訓報告的百分制成績;t即實訓報告的次數。
(2)期末考試以實操形式進行,設計7~9個項目,由學生抓鬮進行,成績以百分制記錄,在納入本課程評定成績時占評定成績的50%。
(3)評定成績是登入學生成績檔案的,本課程評定成績的計算公式如下:
評定成績=形成性考核成績×0.5+期末考試成績×0.5。
5.課程改革特色
(1)采用工學結合的教學模式。該課程的教學是以任務驅動、項目為導向、在教學過程中再現工作過程的工學結合教學模式。以該專業的職業崗位群為依據重新修訂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標準、課程單元教學設計、實訓指導書、實訓報告體例等教學文件。并將授課地點搬到校內汽車實踐基地,在教學過程中能基本再現真實的工作情景。教師采用邊講邊實操演示的教學形式,學生則以實操為主,教師在現場進行指導,真正做到了教、學、做融為一體,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掌握技能的效果十分明顯。
(2)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為就業打基礎。我校有四十幾輛車和一些教師的私家車放在學校的汽車維修車間按期維護和視情修理,在這些車輛維修期間,學生按計劃分組被安排下去,在高級技師的指導下,參與汽車維修。為汽車維修與檢測專業的學生今后就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3)提高了專業教師的教學水平和教學能力。打破了以前專業教師單獨在教室里講授理論課的常規教學方法,使專業教師走進汽車實訓車間,提高自身的實踐能力。因此現在的專業教師不僅要講授理論,而且要同樣能承擔起相應課程的實踐教學任務,極大地提高了教師自身的教學能力。
(4)多樣化的教學載體。本課程的教學載體除了校內的汽車維護、視情修理和故障診斷與排除之外,還檢修我校汽車專業教學用試驗臺。另外現在正在探索為社會車輛維修,開辦“校中廠”的模式。
(5)分組化的教學管理。在組織教學的過程中,一個班的學生分成兩個小班,每個小班約20人左右,一個教師負責一個小班,一個小班再分成三個小組,每一個小組都設有組長,組長管理自己的組員,負責考勤等工作,并且帶領團隊完成每個教學任務。
(6)課程建設的映射作用。目前我系在以“轎車維護與檢修”這門課程為樣板,在本專業職業能力課程和職業延展課程范圍全面擴展工學結合、理實一體的教改。
工學結合、任務驅動、理實一體的教學模式在該課程得到了徹底的應用,因此《轎車維護與檢修》課程改革使得學生的學習興趣有了很大的提高,教學效果也上了一個新臺階,但是還有不足之處需要進一步完善和提高。
參考文獻:
[1] 徐國慶.職業技術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2] 姜大源.當代世界職業教育發展趨勢研究[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2.
責任編輯 陳春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