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臻 卜軍敏
摘 要:當今正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時期,對當代青年的知識技能和道德情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更加強調了一個具有凝聚力的基層團組織的重要性。針對習總書記提出的共青團工作的“兩條主要不足”和“三個根本性問題”,高校院系團委工作在新形勢下有了新的要求和目標。從團委育人工作和基層團組織兩方面,結合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團委實例論述了新形勢下開展共青團工作的要點和重心。
關鍵詞:新形勢;基層團委;育人;團組織建設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24-0252-04
在高校,共青團作為基層組織,有雙重屬性,它的構成主體為學生,學生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高校共青團組織作用主要體現在它對學生發展及對校園軟環境的影響上。院系團委肩負著文化育人、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協助黨委做好青年工作的重任,其工作質量會對學生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因此探討如何把院系團委工作做好、做精、做出品牌是有重要意義的。
隨著黨的十八大和團的十七大的召開,共青團工作在黨中央的帶領下進一步明確了發展方向。今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同團中央新一屆領導班子成員集體談話時,明確指出了共青團工作“兩條主要不足”和“三個根本性問題”。所謂“兩條主要不足”一是思想引導工作在青年中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不夠,從而導致整個團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不夠;二是基層團組織薄弱的狀況尚未得到根本改變,有效覆蓋面不足問題依然突出。而“三個根本性問題”一是必須把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根本任務,強調了共青團的育人功能。二是必須把鞏固和擴大黨執政的青年群眾基礎作為政治責任,強調了黨、團和青年三者之間的密切聯系。三是必須把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作為工作主線,強調了共青團的工作著力點。
在這樣的大背景和新形勢下,高校院系團委需緊扣育人理念,圍繞知識探究、能力建設、人格養成,將學生的成長與共青團工作緊緊地連在一起,在思想上引領學生茁壯成長,為學生開展一系列大學期間及人生規劃所需的活動。同時還需注重自身團組織的建設,加強團干部培訓學習、及時更新知識,各團支部定期需開展高質量的內建活動,做好如“團改金”等主題品牌工作,并積極引導支部成員參加各類志愿者活動,在實踐中培養社會責任感,豐富團組織生活,增強支部凝聚力。
本文將以共青團上海交大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委員會為例,探討在新形勢下如何開展好基層團委工作,進一步履行好組織青年、引導青年、服務青年、維護青少年合法權益的職能,使基層團組織能夠在青年中具有更廣泛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一、突出共青團育人功能,培養德才兼備的復合型人才
現如今我國經濟平穩快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也在高速增長,社會對大學生各方面的素質也有了更多期待。無論在知識探究、能力建設還是人格養成方面,都對共青團的育人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做到三方面齊頭并進,不僅激發出學生成長成材的巨大潛能,并且使學生懷有當好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責任和遠大抱負,是高校院系團委需要仔細思考的重要問題。
(一)倡導探究氛圍,完善學生知識結構
大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作為院系團委首先要履行好政治責任,定期開展黨課、團課,使團員青年及時、扎實學好政治理論知識,了解國情政策,將來才能學有所用。在此基礎上院系團委要引領好、把握好、督促好學生的課堂學習。盡管當今社會的經濟形勢、就業市場瞬息萬變,僅僅憑借課本知識已經不能滿足社會的需求,但是課堂傳授知識因其專業精度高、目標性明確、知識密度大的特點而不可或缺,課堂始終是學生打好專業基礎、擴充知識量的最重要途徑。因此院系團委可以充分利用組織優勢,主動參與到日常教學活動中去,如開展學業指導活動,以宿舍樓黨團活動室為陣地,以樓棟和學院為單位,以院團委為依托,用自薦和推薦相結合的方式形成一對一互幫小組,為有需要的同學提供學業幫輔,對強化學習氛圍產生積極影響。
院系團委需堅持理論結合實踐的原則,通過第二課堂豐富多彩的內容,學以致用提高學生知識水平,也是各院系團委的著力點。安泰經管學院根據自身學科特點,在對社會的實際需求進行充分調研輿情的基礎上,借助學生會高效的組織形式和嚴謹的工作架構,尤其是學術實踐部等部門,推出了一系列如學子論壇等優質學術講座,并有序指導、組織開展了各類社會實踐活動,在新生中參與率百分之百,社會實踐能夠幫助學生完善知識結構,貼近社會現實,進一步接近知識型、實踐性人才的培養要求。
此外,院團委充分發揮其先進性與群眾性相結合的優勢,大力支持了一批專業知識類、實踐類社團與學生組織的發展與成長,如科創中心、金融聯合會、管理咨詢協會、創業者協會等等,各知識實踐類學生組織豐富多彩的活動幫助學生在社會大競爭平臺上磨礪自己的知識與品格。
(二)加強能力建設,全面提升學生綜合能力
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具有多樣化和動態性的特點。多樣化,是指需求的類型和層次是多種多樣的;動態性,是指需求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發生變化的。21世紀的人才危機將是一個世界現象,不僅發展中國家如此,發達國家也同樣面臨著高新技術人才短缺的困擾。因此高校育人的標準并不是一成不變的,也不能一刀切。院系團委應該盡力做到因材施教,培養學生個性,發揮個體特長,從而達到多類型、多層次的人才培養要求。
而安泰經管學院旨在培養具有堅實的現代經管學科理論基礎,擁有寬廣的知識背景,知曉國內外現代社會經濟環境,具備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掌握有效學習新知識和新技能的能力,具有良好的交流溝通能力,具備全球視野、適應能力和國際競爭力的復合型人才。
院團委通過廣泛調研,結合國家、社會需求,通過寬范圍、多角度的項目,培育全體學生的分析、溝通、適應、創新能力,同時有點有面,重點培養了一批在統籌規劃、溝通表達、決策執行、協調整合等方面能力過硬的團青干部群體。
從“面”上著眼,院團委舉辦的座談會式論壇“安泰智力方”研討著讀大學究竟讀什么的根本問題,視野講壇系列活動邀請了社會各界成功人士為學生分享經歷、并探討成功必備的要素,學子論壇則邀請名師大家圍繞同學各方面的需求、疑惑為學子們指點迷津。同時,辯論賽、演講賽、各類運動競賽、班風大賽、體驗式培訓、晚會舞會等眾多豐富的人文藝術體育類活動,不僅能啟發學生的思辨精神,而且以輕松幽默、喜聞樂見的形式促進了學生個人風格的完整化、能力的全面化。
從“點”上著眼,為了加強完善的隊伍建設,我院團委在完善制度架構的基礎上,通過組織風采展示、體驗式培訓等學生自我體驗的活動,使學生干部隊伍在團隊合作、溝通交流方面都得到了切實提高;在激發學生干部領導力方面,我院一手打造“涵澤”領導力培訓營,旨在鍛煉學員“五商”,即德商、志商、情商、心商、逆商,從而挖掘學生干部潛能,力爭建立完善的領導力教育長效機制,為學習向社會輸送治國英才打下堅實的基礎;在宣傳精神方面,我院團委組建了通訊團,將服務宗旨傳達到每位同學;為了更好地文化,院團委搭建了成體系的團干部培訓活動,在策劃案寫作、活動宣傳方法、媒體制作、新聞稿寫作等多方面給新人進行系統訓練,將優良傳統薪火相傳。
(三)注重人格養成,堅持以德為先的育人理念
我校提出的以知識探究、能力建設與人格養成為核心的“三位一體”創新人才培養目標體系,將人格養成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院系共青團組織作為學校育人體系的一部分,承擔著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雙重作用,因此更要責無旁貸的肩負起幫助大學生樹立遠大理想、投身社會主義偉大建設中來的重任。
當今社會飛速發展的同時,也產生了一些功利化的現象,個體和團體都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只講競爭和經濟利益,有時忽略了協作、公平、監督等社會責任,在利與義的選擇中唯利是圖、不擇手段。而這樣的現象,在高校中也有發生,學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社會上不良風氣的影響,變得世俗、缺乏責任感,甚至利用體制達到自己的目的,功利主義、學風浮躁,這些都違背了大學作為學術象牙塔、培養人才和精英搖籃的職能定位。因此,院系團委育人要以德為先,在組織學生工作時,首先要考慮到精神土壤的培植和學生健全人格的養成。
有學者指出,大學生人格就是指人與其他動物(群體)相區別的內在規定性,是大學生做人的尊嚴、價值和品質的總和,也是大學生在一定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統一。而道德人格是指個體資格、規格、品格的內在統一,是更高層次的要求,也是一個人道德水平的全面體現。培養大學生道德人格不能一蹴而就,過程中不僅要讓大學生發揮主體能動性,也應該讓大學生所處環境對他們產生有利的影響。校園引導作為大學生人格養成的重要動力之一,理應由高校院系團委發揮帶頭作用。
針對當代學生普遍存在的個人意識過強、責任感較弱、貪圖物質享受、民主權利意識缺乏等問題,我院團委用“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指導院系文化建設,按照代表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要求,用先進文化的理念和內涵教育學生,根據培養目標和發展方向,構建文化建設的內容體系。具體說來,是開展了一系列以人格養成為導向的活動。從新生入校開始,我院團委便組織安泰生存之道系列講座,給學生講述如何成長為一名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明禮誠信、愛崗敬業,甘于奉獻、友善寬厚的健全的人;同時團委也抓好思想建設的中心,通過黨課、團課等載體,傳達服務群眾、經世濟民的理念;學院以青工部為紐帶,大力倡導志愿者精神,開展敬老院服務、中小學支教等多形式的社會志愿活動,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提升個人修養;院團委更在領導力課程中倡導對終極價值目標的理解、篤信和追尋,樹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遠大抱負。
二、加強團組織建設,鞏固和擴大黨執政的青年群眾基礎
(一)新形勢下加強高校基層團組織建設
基層團組織是構成團組織系統的基本單位,是共青團開展工作的政治基礎和組織基礎,所以基層團組織建設是高校團建工作的根本任務和主要任務。通過加強團組織基層建設,增強團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培養當前新形勢下的高素質團員青年,為鞏固和擴大黨執政奠定堅實的青年群眾基礎。
1.當前高校基層團組織建設中存在的突出問題
第一,大學生團員意識淡薄。雖然當下大多數青年在初高中時期就早已是團員,但中學時期大家的主要精力都在學習和高考上,對共青團基礎理論的學習和領會有所欠缺,部分中學也沒有重視團校的普及教育,導致一些團員對共青團的群眾性和先進性缺乏基本認識和系統了解,對團組織也沒有明確概念。進入大學后,學校和院系團組織都會開展不同規模的團課教育,但是鑒于場地、時間等的限制,團課主要還是針對團干部和學生干部,而且教育形式相對比較單一,難以滿足團員青年對多元化的需求,無法引起他們的興趣,團員意識也就不能得到有效普及。
第二,基層團干部責任感有待加強。當下高校中普遍實行“班團一體化”體制,團支部除了收繳團費、推優入黨等基礎性團務外很少開展其他形式的團活動,使得團支部在同學們心中的存在感相對不足,難以發揮其戰斗堡壘作用。部分團支書對其職責缺乏明確定位,把團干部與班干部職責混為一談,沒有意識到自己工作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對基層團工作的認同感不強。同時,基層團干部多以學生為主,面對學業、就業等壓力無法把自己更多精力投入到基層團組織建設中,對基層團組織建設缺乏熱情,責任感還需加強。
第三,團組織工作創新存在難度。新一代的青年團員自主意識較強,都有各自的價值觀念、興趣愛好和人生規劃,因此對于團組織活動也不斷有新的要求。目前基層團組織工作相對傳統、單一,缺乏創新,與團員青年關心的學業、就業等切身利益略有脫節,導致團員合理的利益訴求在基層團組織中得不到很好地滿足,從而減弱了團組織的凝聚力。
2.加強院系基層團組織建設的具體舉措
第一,理論結合實踐,增強團員意識教育。科學的理論能夠更好地指導實踐工作,要想團員們為基層團組織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首先要加強他們的團知識儲備,切實強化團員思想意識。我院團委以專家講座、體驗式培訓、集體觀影等多樣的形式開展團課黨課教育,學習黨中央、團中央的最新精神,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武裝團員青年的頭腦,堅持短期組織培養與長期自我教育相結合,幫助團員青年深入掌握共青團理論基礎。同時,我院團委也搭建平臺鼓勵團員青年加入到社會實踐和志愿活動中去,培養團員青年服務意識和奉獻精神,在實踐中理解、應用所學知識,進一步增強他們的團員意識。
第二,提高甄選標準,完善團干隊伍建設。就團支部建設而言,首先要有一個明確清晰的定位。院系團委要定期對團支書進行培訓,明晰他們與班干部的區別,正確認識自己職責和工作意義。同時,適當提高團干部的甄選標準,功過公開透明的選舉方式組建隊伍,保證每名團干部都有較強的團員意識和服務精神,提高團干部的整體素質。此外,還要建立切實可行的團干部考核機制,通過“創先爭優”等激勵方式,進一步提高能者的工作熱情和積極性;對于平者予以鞭策,激勵其繼續學習,提高自身能力和素養;適時淘汰庸者,從而精簡團干部隊伍,保證質量以及持續的主動性和責任感。
第三,滿足青年需求,激發團組織活力。“以學生為本,滿足青年需求”是新形勢下進行團組織建設的新要求,也是新形勢下開展團委工作的根本出發點。一方面,各團支部和團委依舊要保質保量完成基礎團務工作,特別做好評獎評優、推優入黨等與學生切身利益相關的團務工作,讓學生們切實感受到團組織的公正性和服務性,從而增加對組織的認同感。另一方面,團支部可以根據本支部團員的興趣,開展例如“團改金”這樣形式各異的團支部活動,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服務奉獻,增強團支部的凝聚力。院團委可以指導學生會,開展學術講座、職業生涯規劃、心理適應性培訓等獨具特色的精品活動,真正做到服務于學生,團組織的活力也能得到極大的激發。
第四,利用新媒體,創建團組織新模式。在高校當前的學分制模式下,即使是同一團支部的成員,大家聚在一起交流的機會也不多,這就需要我們去探索新的團組織模式,而網絡化下的各種新媒體就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契機。各團支部可以在人人網、微博、易班等設立公共主頁,或是建立QQ、飛信群等,在這些網絡平臺上共享支部信息,交流彼此的生活動態,增強整個團支部的緊密程度。而院系團委也要充分利用人人主頁、微博、微信、易班、手機報等當代大學生喜愛并熟悉的新興媒體,發布相關團務信息,宣傳共青團的先進思想,在潛移默化中增強大學生的團員意識,提升基層團組織吸引力,擴大團組織在學生中的覆蓋面和影響力。我院13年推出的微信平臺也充分利用了這兩年流行起來的“微信”軟件,達到了實時推送信息的目的,很好地宣傳了院團委的各項新聞與活動。
(二)新形勢下團組織建設的創新舉措
團組織育人就是要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這就要求院系團組織建設在考慮傳統的組織架構和工作模式的基礎上還要顧及高校培養高水平的研究型專業人才的目標。在新形勢下,探索團組織建設的創新舉措顯得尤為重要。在充分借鑒企業矩陣式組織結構的基礎上提出的高校矩陣式團支部結構不失為新形勢下的團組織建設的一種創新模式。它在保留了傳統的橫向年級團支部的基礎上,以專業學科為劃分標準,將相同專業的團員歸為一個支部,并以專業冠名構建縱向團支部,縱橫交錯,形成矩陣式團支部。這種新形勢下的團組織建設新模式,巧妙地將德育和智育相結合,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以下將以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為例,探討矩陣式團支部的設置模式。學院現有的團支部主要以年級為單位構建組成的橫向團支部,對于博士生來說,由于每個專業人數較少,所以整個年級不同專業成立一個團支部,內部交流的機會很少。如果在橫向團支部的基礎上,再按照專業劃分縱向團支部就可以形成矩陣式團支部,結構如下:
其中橫向團支部主要執行思想教育職能,統籌日常團務工作,開展團組織活動,增強團員意識教育,幫助青年團員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而縱向團支部主要執行學術活動職能,以專業為導向,適時開展集體研討會、論文指導、社會調研等符合大學生專業特色和個性需求的活動,從而大幅改善組織生活的組織生活質量。研究與實踐證明,矩陣式團支部結構是新形勢下的一種科學、規范、合理的學生團支部設置創新模式,有利于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學生管理工作,有利于調動青年團員的主觀能動性,優化組織結構,大大增強了團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從而更好地發揮學生團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
三、未來展望
新形勢下,團委工作不能拘泥于固有的形式,應該在完成團委培養學生任務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工作的學生參與度,積極創新,拓寬思路。根據我們院系團委工作的實際,以進一步加強團員青年知識探究、能力建設、人格養成為著力點,努力鞏固和擴大好黨執政的青年工作基礎,推動學生全面成才,為學校培養高水平人才提供堅實的保證。事實證明,只有真正重視人格養成,做好品牌工作,抓好基層團組織建設。才能充分發揮共青團作為廣大青年生力軍作用,團結帶領廣大青年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途中續寫新的光榮。
參考文獻:
[1]靳環宇.論高校團委素質教育職能的實現路徑[J].當代教育論壇:宏觀教育研究,2008(3):44-45.
[2]馮寶強,蘭穎松,周志平,王京.高校團委培養大學生創新能力途徑初探[J].石家莊學院學報,2008(5):124-126.
[3]余長春.對管理類大學生人才培養的思考[J].商場現代化,2008(10):385.
[4]宋魁.當代大學生道德人格養成研究[D].長沙:中南大學,2010.
[5]張艷偉.淺談如何加強高校基層團組織建設[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9(3):145-146.
[6]薛明.淺析新形勢下的高校基層團組織建設[J].法制與社會,2012(7中):160-161.
[7]張惠華,林海清.我國高校學生黨團組織建設研究[J].法制與社會,2013(7中):143-144,146.
[8]王利.新媒體在高校團建工作中的應用[J].網友世界:89-90.
[9]阮草.新形勢下基層團建問題研究——以北京大學為例[J].北京教育,2013(6):29-300.
[10]高麗倩.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2: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