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燕
摘要:目前絕大多數中職學校實習期間課程安排是:前兩年完全在學校進行理論課程的學習,最后一年在企業或者實訓基地中完成實習任務。但在實際的實施過程中,這樣的安排往往得不到學生的認可,學生的實際動手操作能力并沒有達到學校要求的水平,而提高學生能力并不是簡單的實習就能完成的。我覺得中職學校在實習期間教學模式應該有所改革,優化教學內容,重構課程體系,實現以實踐為導向的教學模式。
關鍵詞:中職學校 實習期間 教學模式
一、重構課程體系、實現以實踐為導向的模式
突出教學實踐環節,這應當在教學計劃的制定中加強重視。實踐教學的課時應占總學時的45%左右,甚至有些專業實踐課要達到50%,或者更高。除此之外,學校本身要對各個專業進行深入地研究調查,應將其所要求的技術基本知識、操作技能技巧、實踐操作時的工作順序以及工作態度等內容羅列出來,編成目錄,以便教師能在指導學生學習的過程中一目了然。同時,將教學內容根據任務目錄有機地結合起來,根據課程的各方面的要求,很好地選擇能達到這些目標的各方面基本的理論知識、所需相關操作技能以及要達到的職業態度等作為學習的內容,這就要求教學大綱或者指定教材根據所定的目標進行相應地選擇或編寫,同時對各種實踐活動進行選擇與取舍。學校也可以組織教師針對目標編寫符合情況的校本教材。除此之外,要加強校外實踐教學的教學,密切學校和企業的合作,為學生的技能培養創造良好的實際場景。然而,一些企業參與的積極性并不高,缺乏合作意識,合作僅限于表面,形式化比較嚴重。要改變這種學校和政府兩頭熱,而企業不熱的局面,則必須要求企業在學校人才培養教學過程中各個方面進行實質性地合作,充分發揮企業的主觀能動性,就必須把培養的方案以及教學相關計劃由學校和企業共同探討,并進行制定。學校和企業都有代表進行教學和輔導,這樣既可以保證相關知識的基礎理論的教學,又使學生的技能訓練得到充分的重視。在這個過程中,學校和企業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采取教學和實訓分別進行的方式,或者采取學校的學生經企業進行簡單培訓,全部進駐企業教學培訓區學習的方式。目的是要做到在課堂上通過教學解決解決學生的“應知”問題,在車間實踐操作解決學生的“應會”以及“怎么會”的動手技能問題,通過車間實訓用來提高學生的技術掌握情況,并使學生的實踐操作得到熟練與提高。
二、重視教學內容的優化
(一)優化設置基礎理論課和專業理論課
1.基礎理論和專業理論的學習應該科學地處理好各個課程之間以及各個課程中各個教學環節之間的關系。教學內容應進行重點的整合。例如,數控技術專業,為了縮短了理論教學時間,保證知識嚴謹、完整,可以將工程制圖與AutoCAD這兩門課程整合為《工程制圖與CAD》,而將原來的機械原理、機械零件、理論力學、材料力學四門課程整合為《機械設計基礎》,以便突出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能力這個重點,減少課程間教學內容不斷重復的問題。
2.基礎理論和專業理論的學習應以開發項目為主要的核心點,采用典型的產品、軟件為項目的設計載體,根據實踐工作的過程所需要的組織方式組織知識內容,注意部分主干教學內容應該按項目化的方式進行課程安排,以便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并提高學生的綜合思考能力,從而使學生的實踐能力得到更多提升。例如,網頁設計專業(網站建設方向)Photoshop圖形圖像處理、Dreamware開發與應用、ASP編程技大、FLASH動畫制作4門項目課程,較好地覆蓋了本專業所需的知識、技能。學生掌握了該項目課程,就能夠獨立開發網站。
3.重視實驗內容和實驗所采用的模式的改革和創新。根據項目化方式的規定以及工程實際的要求來確定實訓內容并重組實驗。設計具有綜合性和設計性的實用的實踐項目,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以及實踐動手能力,從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減少驗證性實驗對學生信心的打擊,使學生在成功的體驗中更具有自信。
(二)優化設置實習期間的教學內容
教學環境由課堂變為企業,教學內容的組織將由空間、環境和條件的變化而發生根本性變革,由此形成兩個育人主體和兩個育人環境:學校和企業共同培養符合就業需求的人才的新格局。根據教學規律、認知規律和學校與企業現場教育的特點對教學內容進行分類,將適合在學生畢業實習階段學習,或在企業現場教學效率更高、效果更好的教學內容分離出來,采取企業人員和學校教師聯合在企業現場進行教學的方式,使學生所學知識與企業的實際需求“零距離”接軌。盡量要求學校按照專業進行對口實習。比如,數控技術專業,第五學期的三門必修課《數控機床故障診斷與維護》、《數控車削、銑削加工編程常識》、《CAD/CAM操作技術訓練》,完全可以全部安排到企業完成,邊學習邊動手實踐,而不是僅在課堂中進行,這即能有效地將兩學年所學的基礎知識應用于實踐,又能夠順利完成教學內容,也有力地約束了學生實習期間離崗現象。也避免了這種操作性強的課程在課堂講授時學生像聽天書,聽不懂學不透,上機操作自然就不會的情況出現。這樣,理論與實踐就真正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時間、空間、環境、條件等因素的改變帶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教育理念的根本性變革,將為職業教育的發展開拓更大的發展空間,為職業教育走向成熟帶來深遠的影響。
總之,除專業技能培養外,要由始至終貫穿以職業道德為重點的素質教育。將學生在校期間分為若干個階段,階段不同,要求就有所不同,并在執行過程中進行進一步的細化,達到針對不同階段的要求實現不同目標,從而提高學生各方面的綜合素質,并以此提高人才培養的專業通用性,從而使學生的職業競爭能力得到大大的增強,使學生的就業空間更為廣闊,從而也大大增強學??褂L險的能力以及長期發展的能力。
參考文獻:
福建理工學校教學計劃管理辦法.福建理工學校崗位職責及規章制度匯編,2004(6).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