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煥云
摘要:當前,青少年的德育教育效果不佳,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德育教學過程中,有助于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又有利于豐富德育的內容,提高德育實效性。
關鍵詞:德育 心理健康教育
一直以來,德育在塑造人的道德品質,完善道德人格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但是很多青少年存在一定的行為偏差,這不僅是思想道德方面出現問題,也與心理健康息息相關。因此,在德育教學中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一、當前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
何謂心理健康?心理學家認為:心理健康是指這樣一種狀態,即人對自身心理內部環境具有安定感,對外部環境能以社會上的任何形式去適應,也就是說,遇到任何障礙和困難,心理都不會失調,都能以適當的行為予以克服,這種安定、適應的狀態就是心理健康。
當前,我國青少年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如何呢?北京師范大學發展心理研究所對當前我國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現狀開展了較廣泛的調查。結果表明:小學生中有嚴重心理行為問題的比例是4.2%;初中生中有異常心理問題傾向的比例是14.2%,有嚴重心理行為問題的比例是2.9%。
從調查數據來看,青少年群體中存在嚴重心理健康問題的不在少數,由此引起的一些極端事件經常見諸于媒體報端,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已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
二、造成青少年心理健康出現偏差的原因
(一)學校生活中產生的壓力
圍繞學習產生的問題占青少年心理問題的主要部分,對職業學校的學生來說,技能競賽成績、職業資格考試等給他們心理上造成巨大的壓力。另外,在學校里的社交也會給學生帶來壓力,一方面,青少年對友誼極度珍視和渴求;另一方面,他們情感豐富但心理承受能力較弱,在交友當中如果被人誤會,受人議論,當眾丟面子,與好友發生糾紛,都會給他們帶來心理壓力。
(二)家庭因素給學生帶來的壓力
有心理問題的學生多來自特殊家庭:如家庭關系不和,單親家庭,家長外出打工僅剩老人和孩子的留守家庭等。生活在這些家庭中的孩子,心理相對較敏感,承受能力較差。
(三)當前社會環境的影響
當前處于一種較特殊的社會轉型期,社會上急功近利的急躁情緒,影視作品中追求享樂,崇尚暴力的不當宣傳等等,更是嚴重影響了青少年的身心發展。
該如何去塑造青少年健康心理,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呢?作為一名教師,我淺述一下自己對這個問題的理解和觀點。
三、加強德育教學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一)學校作為教書育人的主要場所,對促進青少年形成健康的心理具有義不容辭的責任。
教育部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意見》中指出:學校應通過多種形式,對不同年齡層次的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導,幫助學生提高心理素質,健全其人格,增強其承受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比如,在中小學嚴格按照國家有關規定配備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詢服務,并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發現問題,及時干預。同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出現心理問題時,要敢于正視,不能置之不理,也不能盲目夸大,出現心理問題就如同感冒發燒一樣,是很正常的事,不要諱疾忌醫。出了問題就要及時主動地向學?;蛏鐣系南嚓P機構尋求幫助。
所有教師都要重視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培養,把培養學生樂觀向上,頑強自立的心理素質,作為一項重要的內容貫徹到實際的教育教學過程中,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看作是心理學教師、心理醫生的事,更不能把學生看作是一個學習的容器,教師的任務就是盡可能多地往里填塞更多的知識。
著名作家周國平曾說:“心靈不快樂的人,不管有多少錢,一生都注定是貧窮的。”我們教師不僅要向學生“授業”,還要學會布撒“愛”的陽光到學生的心里,這是非常重要的,不管我們教的是語文還是數學,自始至終都應把對學生的愛貫穿到教育教學當中去,不偏頗、不歧視,一言一行,把握分寸,真正把每一個學生當作有獨立人格,有尊嚴的個體去尊重和平等對待,耳熏目染,使學生在長期受教育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學會愛和尊重:愛同學、愛老師、愛家人——由小愛而成大愛,最終成為一個愛祖國、愛人民、愛社會、愛家人的人,一個富有愛心和責任感的人。
(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對未成年人的全面健康成長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家庭是一個人最早接受教育的場所,對一個人個性的形成會產生全方位的影響。如果孩子生長在不和諧的家庭環境里,會遭受心理創傷,甚至會造成神經系統的紊亂。這就要求家長要花費適當的時間和精力來關注自己的婚姻和家庭,營造溫馨和睦的家庭環境,給孩子創設一個良好的生活空間。不要以工作忙,壓力大為借口而放松對孩子的關心和教育。有些專家學者認為“父母與子女間缺乏溝通和親近,是造成孩子心理缺陷的根源”。其后果首先是造成孩子與父母之間心理上的隔閡,導致孩子心理上情感的缺失;其次,父母對孩子疏于管理,致使某些孩子有機會把大量時間耗費到網絡、電視上,從而成癮,出現系列心理問題。
北京市海淀區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吳穎惠曾為家長提出了兩點建議:第一,家長要盡可能采取各種方式,主動與孩子交流。如果不能面對面,可以通過短信、書信、電話等方式溝通;第二,由于青少年容易與同伴交流,家長可以主動介紹青少年給孩子認識。
總之,花費時間給孩子,永遠不是浪費。教育好孩子既是家長自己的責任,也是對孩子負責,更是對社會負責。
(三)青少年心理問題的解決離不開家庭、學校的共同努力,同時,也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與關注
青少年心理問題已引起廣泛的社會關注,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其中。由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發起的“5.25”大學生心理健康日,現在已成為北京乃至全國高校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活動、服務青少年健康成長的重要項目。另外,像“青春熱線”“知心姐姐熱線”等心理服務熱線早已開通,僅“12355”心理咨詢熱線就向社會招募了500名志愿者接聽熱線,其中,有大學心理學老師和學生,有知名學者等等,許多“心理咨詢網站”紛紛開通,為解決青少年心理困惑、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提供了重要的平臺。
另外,提倡高尚文化,凈化報刊網絡等媒體環境,加大對媒體娛樂場所不法行為的打擊力度。通過社會各部門共同努力,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營造一個陽光文明的社會生活環境。
總之,只要我們共同努力,中國的青少年會克服各種困難,健康成長,以強壯的體魄、陽光的心靈、豐富的學識、自強不息的精神,擔負起家長的希望、教師的囑托、民族的未來。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