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坤
課堂是教學的主要場所,一節課只有短短的45分鐘,要想取得高效的教學成果,就要看教學的領導者——教師的素質了。整堂課中,板書、提問、看書、講解等等教學細節都是教師要考慮到的范疇,怎么才能做到恰到好處呢,不能照顧不到,又不能過猶不及,這就在考驗教師組織課堂教學的能力。一個優秀的教師組織課堂教學的能力一定是非常高的,他會合理安排和處理每一個教學環節,讓學生真正實現有效性學習。作為一名高中數學教師,我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整理出了以下幾方面,就如何組織課堂教學和大家共同分享。
一、教學模具的運用
運用教學模具在立體幾何的教學當中是非常普遍的,因為運用教學模具講解非常直觀,能夠使學生容易理解。但是教學模具并不一定非要是教學模型,比如,長方體、正方體或者棱柱、棱錐、棱臺等模型。身邊的各個具體的事物都可以用來作為模具。我在本節課當中講解思考練習二,辨析命題“過直線外一點有無數個平面與這條直線平行”是否成立的時候,我利用教室的門作為模具演示開關門的過程,在這個過程當中讓學生發現教室的門框與門在轉動過程當中每一個所在平面都是平行的,從而判斷出該命題的真假。設計這樣一個演示過程我還有另外的一個想法,就是這時候課上了大概有一半了,可能有學生的注意力有所分散,通過這個演示可以再次提高學生的興奮點,繼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二、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教學
21世紀是信息時代,資訊發達,互聯網、多媒體在生活和工作中司空見慣,也改變了教學方式。教育現代化是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不能空喊口號,要落實在課堂上。現代教育技術就是運用現代教育理論和現代信息技術,通過對教與學過程和教與學資源的設計、開發、利用、評價和管理,以實現教學優化的理論與實踐。傳統的教育比較單一,粉筆、黑板、書本是主要途徑,學生的學習方式單調。尤其像數學這門抽象性、嚴謹性的學科來說,靠死記硬背,模仿例題是行不通的,要讓僵硬的知識活起來,開啟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學習活力。
首先,多媒體教學在直觀上和傳統教育有區別,其集合了聲音、圖像、視頻、文字等多種功能為一體,把抽象的知識具體化、生動化、形象化,在感官上給予了學生極大的刺激,使得難懂的認知過程一目了然,促進了全方面知識的吸收,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活潑的學習氛圍中輕松地進入了學習的意境。同時,在知識的重點和難點上,可以通過色形、圖像轉換、閃爍、定格等多媒體功能來強化知識形成過程,弱化了學生理解的難度。例如,在教學三角函數線時,傳統教學因較難展現其變化過程,從而造成學生對其不理解。利用幾何畫板在計算機屏幕上輕松地應用動畫形式作出各種三角函數線,數形結合。把一個較為抽象的問題單一化,降低教學難度。其次,多媒體的信息量大,可以承載和整合知識點,相比較以往靠板書書寫,節省了時間,也可以讓學生的學習更加條理化。當然了,在多媒體運用時,也要避免它的負面影響,做到趨利避害。例如,多媒體教學和板書是并重的,要合作分配,不能把其作為必然,把所有知識都搬到多媒體上,教學方法照舊,教師變成了“多媒體控”,成了機械式的多媒體教學;在多媒體上組織知識點,不能滿堂灌,讓學生總是盯著屏幕,時間長了,學生還是會厭煩的。要學會組織教學的知識點,做到有的放矢,還要留給學生筆記、思考、提問等學習的時間,讓學生有消化的時間;多媒體課件在外在表現上不應花里胡哨的,看似熱鬧,實則是東施效顰,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擾亂了學生的思維。如弄上背景圖片、播音樂等,學生像是在看電影,學進去的知識很少。
課下,學生在家做作業,可以通過電子郵件、微信、QQ等進行討論,請教。讓教師和學生,學生之間的溝通保持順暢。我的微信在晚上都開通,經常有學生在遇到難題,不懂的知識時,和我聯系,我會耐心說給學生,讓他們及時理解,做完作業。另外,學生也可以課余時間上網學習,搜查資料和練習,拓寬了學習的途徑,開闊了思維視野。
三、良好的師生關系是組織好教學的保證
教學是師生互動的過程,教師在課堂教學組織得再好,沒有學生的配合是做無用功。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學生積極參與,按照教師的思路走,和教師能產生互動是關鍵。這就在于師生關系維系得如何了。有句話說得好:“親其師,而信其道。”這是心理的遷移作用,學生會因為對教師的喜歡與否而決定是否投入到這門課的學習中去。我們會在教學中發現一種現象,師生關系融洽的課堂,學習氣氛好,學生愿意學。師生關系緊張,學生會與教師對著干,教學效果很差,這就說明師生關系在教學組織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學是一種雙邊活動,教學的本質就是師生之間的交往。因此,教師不能把自己當成知識的主宰者,學生的領導者,命令學生怎么樣,要以合作者的身份來面對學生,和學生一起參與知識構建,平等地和學生相處。不能搞一言堂,要給學生說話的機會,鼓勵他們發言,即便說錯了,也不能用強硬的態度批評學生;在課下大家可以在一起溝通、談心,找一些共同的話題,如足球賽、超級女聲等話題,拉近了教師和學生的距離;教師對學生還要有愛心,愛是教育的本質,要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溫暖。不給學生臉色看,不能諷刺、挖苦學生。多關心學生的生活,尤其是家庭困難的學生。
四、教師教學語言要巧妙
課堂教學離不開語言的表達,語言也是一門藝術。就像日常聽別人說話,我們會在心里做評價,喜歡的、討厭的、啰嗦的等等,都體現了語言表達的素養。同樣,教師在課堂上的語言表達直接關系到組織教學的成效。例如,有的教師說話聲大,語速快,這和教師的個人性格,說話習慣有關。容易造成學生認知障礙,學生的思路跟不上去,分散學生的注意力,產生疲勞感,尤其是講到難點和重點時。教師要學會控制聲音和語速,關注到學生的思維。聲音小,這是新教師常出現的情況。只要我們把課備好,信心百倍,有一種恨不得立刻就去把自己準備的豐富又有趣的知識教給學生的心理,這樣聲音就不會小了。另外,聲音太小,也能造成單調刺激,催人入睡。另外,語言不能過于死板,讓學生感到乏味,要幽默風趣、生動活潑。
總而言之,課堂教學是最基本的教育方式,教師是組織者,課堂教學好壞取決于教師的課堂組織教學的能力。它是整個教學的中軸線,是中心環節,需要教師有周密的部署和安排。要從教材、教具、學生、教學語言等方方面面入手,要組織得好,還要組織得巧,從而提升課堂教學效率,提高學生的學習素質。
(責編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