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俊果
閱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學中,教師要重視閱讀,教給學生一定的閱讀方法,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進而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筆者就自己的教學實踐,淺談一下如何優化閱讀方法,提高學生閱讀能力。
一、比較性閱讀
從語文教學方面看,比較法是整個學習過程中不可忽視的方法。比較可以使學生在學新課時聯系舊課,實現學習過程的正遷移,開闊視野,啟發思路。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體裁相同而主題不同的文章,主題相同而體裁不同的文章,同一體裁、主題而選材不同的文章,都可以通過比較性閱讀來了解其內容,揣摩其技巧。如六年級的《小英雄雨來》和《少年閏土》,學生進行比較閱讀后,不難發現,二者的體裁都是小說,都跨越時空,但反映不同的主題。前者反映抗日戰爭時期,抗日根據地的兒童熱愛祖國,勇敢機智的優秀品質;而后者反映的時代則比前者早,表現的是農村少年閏土知識豐富,聰明能干的品行。
又如《魯班學藝》與《景陽岡》,同寫人,都是表現了“技藝高超”這一主題;魯班手藝高強,武松武藝高強,但體裁不同。學生帶著這些問題進行自讀、分析,便會得出結論:要反映相同的主題,可以選用不同的體裁。《魯班學藝》采和民間故事的形式,可以達到目的;而《景陽岡》則運用小說這一形式,同樣達到目的。
學生在比較中學會辨別,在比較中抓住特點,在比較中培養了能力,可謂收益良多。
二、求解性閱讀
教師根據一定的目的要求,向學生明確提出若干個帶啟發性的問題,讓學生以自讀的形式從課文中尋找答案,劃出要點,以便在課堂中發表自己的見解,這是求解性閱讀。一定要掌握難易程度。如果課文確實較難理解,則可以提出幾個階梯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尋求正確的答案。最好的方法是使學生對問題產生興趣,躍躍欲試,甚至自發展開討論,這就更能促進求解性閱讀的自覺進行。
例如,在教《田忌賽馬》時,教師可以先板書出幾道思考題讓學生自讀:
1.為什么第一輪比賽田忌輸了,而第二輪此賽卻贏了?
2.本文的中心句是什么?
3.你讀了這個故事后有什么啟發?
學生根據思考題,認真閱讀課文,既抓住了中心句,又知道了田忌先輸后贏的原因是他能隨機應變(調換馬出場順序),還懂得了在對抗性競爭中,勝敗的因素有時不光靠物質條件,策略的優劣也起著重要的作用。
三、質疑性閱讀
小學生經過幾年的啟蒙教育,他們不僅有了完全屬于他們自己的思維的綠洲,而且具有一定的質疑問難的基本素質和判斷是非的能力。因此,教師要想方設法提高學生質疑問難的能力。
開始,學生可能提不出什么問題,教師可作示范性提問;當他們能提一些問題時,應積極鼓勵,提高他們自讀質疑的積極性。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能提出一些質量較高的問題時,那就是“水到渠成”了。
質疑性閱讀的目的,在于通過閱讀,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弄清字、詞的確切意思,用法以及篇章結構,人人都可以提出自己的疑問,然后由教師選擇歸納成若干問題,師生共同討論解決。
例如,學習《將相和》,學生通過閱讀,提出下列疑問:這篇課文的前兩個故事表面上是秦王與藺相如唇槍舌劍的斗爭,實際上是什么和什么斗爭?是屬于哪一方面的斗爭?文中的三個故事都表現了藺相如的什么品質?大家通過爭論、辯解,經于曉知:秦王與藺相如之斗,實際上是秦國與趙國之斗,是屬于外交上的斗爭,三個故事都表現了藺相如以國家利益為重的可貴品質。
質疑性閱讀是較高層次的閱讀,在質疑性閱讀中,解疑是最關鍵的舉足輕重的一道程序,它直接決定著質疑性閱讀的效果。因此,教師要講求“技法”,引導學生釋疑。有些疑點對于小學生如同“八卦陣”,學生沒有教師的指引是鉆不出來的。然而,引導歸引導,學生終究要自己“鉆出來”,而且也只有學生自己“鉆出來”才能識破迷津,走出迷魂陣。教師對這一類疑點,有的給予點拔即可,有的應提供思路,還有的則不僅要扶“上馬”,還應“送一程”。
如果說,質疑性閱讀是較高層次的閱讀,那么,創造性閱讀則是更高層次的閱讀。這種閱讀要求教師應順著學生的思維規律,并加以恰當的點拔和引導,使學生的思維散發,在閱讀中實行再“創造”。這既能培養學生認真研讀課文,深入理解作品的習慣,又利于開拓學生的發散思維,發揮他們的創造能力。
例如,在指導學生用求解法閱讀《田忌賽馬》后,為了進一步啟發學生思維,培養他們的想象能力,我又板書一道思考題:齊威王和田忌再一次比賽,假如你是齊威王,你能贏田忌嗎?一石激起千重浪,課堂上立即出現議論紛紛的場面,學生爭著發表自己的見解,最終取得一致的看法,只要隨機應變地調換馬的出場順序,是可以反敗為勝的。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意思是對一篇文章只要多讀、熟讀就能大有益處,因此,教師通過啟發、誘導,使學生帶著明確的目的,采取最佳的讀法,專心致志地、自學地去讀、邊讀邊議,力求創新,從而逐步提高閱讀能力和分析能力,以適應未來的需要。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