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麗俠
作文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小學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小學中年級學生要留心周圍事物,樂于書面表達,增強習作的自信心。但是,目前小學作文教學的現狀卻不容樂觀,很多學生費時費心辛辛苦苦,花去大量時間來學習寫作文,結果仍過不了關。學生寫得辛苦,教師改得辛苦。如何改變這種狀態,使小學生具有較高的寫作能力?在多年的在作文教學中,我緊緊圍繞“教師主導,學生主體”這條路,總結出以下幾點。
一、保持積極的寫作心向
“心向”是心理學使用的概念。這里所說的寫作心向指小學生已經開始寫作文,或盡可能把作文寫好的傾向。換句話說,寫作文對學生而言,不是為了教師布置的“要我寫”的任務,而是為了實現他們“我要寫”的愿望。學生充分認識到自己是寫作的“主人翁”,就會積極地為寫好作文努力。因為學生還不具備完全的自學能力,而課堂教學很重要的一個特點,便是教師一定要發揮其主導作用,促使學生“保持積極的寫作心向”。在這方面,具體的做法是。
(一)激發學生主動寫作的動機
學習動機是激勵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的一種內部機制。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學習動機的產生取決于兩個必要的條件:一是個體的學習需要,又可以稱作學習的內驅動力;二是行為的目標,又可以稱作誘因。所以,動機是起源于需要,需要是人的活動的基本動力。在課堂教學中,我把學習動機產生的理論,應用到激發學生寫作動機產生的實踐。如:讓學生寫“記一件印象最深的事”。在黑板上,我給學生出的作文題目是“我沒錯”。讓學生回想親人長輩,教師同學等在某一件事上錯怪了他,感到特別委屈。我向學生們保證:一定幫他們。學生聽后,積極踴躍地開始動筆。學生寫作大局已定,又把作文題目改成“記一件印象最深的事”,稍加解釋后,學生恍然大悟,接著又以飽滿主動地熱情往下寫。
(二)提高學生積極的寫作興趣
孔子曾經說過: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樂之”就是對學生興趣而言,如果教師能使學生愛上寫作文,那么他們寫好作文自然就不在話下了。在作文教學中我要從以下三個方面,提高學生寫作的興趣。
1.了解寫作的意義。學生明白了寫作的價值和意義,就會激發起寫作的需要和興趣。對學生闡明進行寫作的意義,教師要深入淺出,千萬不要空講大道理。
2.體驗成功的喜悅。小學高年級學生是獨立意識急劇增長時期,有強烈的表現欲望,參與意識強,他們都喜歡獲得成功。為此,我常把好學生的作文當做范文在全班同學面前朗讀,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小學生想寫好作文的激情,就會像原子裂變一樣發生連鎖反應。
3.不斷更新教學方法。教師長期使用一種一成不變的作文教學方法,學生寫作的興趣就會大減。反之,教學方法經常有些新意,學生寫作的興趣就會猛增。
二、積累豐富的寫作素材
生活是寫作的源泉。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相等,習作也不例外,“巧婦難為無米炊”這句話通俗而又深刻地闡明了寫作貴在積累的道理。沒有大量的生活素材的積累,學生就不可能寫出理想的作文。有了豐富的積累,動筆前,他們就不會苦腦沒地可寫了。教師怎樣幫助學生學會積累寫作素材?我的做法是鼓勵他們要“四多”。
1.多讀書。“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我經常告訴學生要多讀優秀的習作例文,來增長寫作知識,開闊寫作思路,為了促進其多讀我定期開展“優秀作文相互傳閱”活動。
2.多摘記。我讓班上每一個學生準備一個筆記本,讀書時遇到精彩的句子或段落,有時甚至全篇,要抄錄下來,為以后引錄所用,我經常查閱。
3.多背誦。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兒童乃至少年時期記憶特別強,而理解力較差,所以我反復向學生強調要多背佳詞妙句。我讓他們知道:日后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長就會逐漸理解消化,針對某一方面,如景物描寫,我定期舉辦“看誰記得多”背誦比賽,以促進學生相互交流,共同識記。
4.多練筆。寫作來源于生活,小學生也不例外。根據他們愛說、愛動、喜歡接觸新鮮事物的特點,我讓他們經常參加一些有趣的活動。如組織“語文知識智力競賽”。活動前,我給學生出作為題目《有趣的比賽》,并提出寫作要求:突出“有趣”這個中心。活動結束后,我立即組織他們進行練筆。
三、培養良好的寫作習慣
我國著名的教育家葉圣陶提出了教育教育就要養成良好的習慣的觀點,據此,我把作文教學的重點放在如何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寫作習慣上。
(一)闡明意義,反復教育
教師要讓學生明白養成良好的寫作習慣,對于寫作能力的形成,以及今后的學習、工作和生活,都是極其重要的。另外,教師要向學生反復強調,養成良好的寫作習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細水長流,貴在堅持不懈。
(二)具體提出,解決問題
1.認真寫作的態度。寫作文的時候,小學生精力要集中,一心一意,教師要“長善救失”。對不認真寫作的學生,寓批評于鼓勵之中,耐心教育他們端正寫作態度。
2.動筆前,先審題。題目是作文的畫龍點睛之處。我在對學生進行作文審題訓練時,采用歸納——演繹的方法,即先從對一個個具體的作文題目的審題訓練開始,在多次練習操作后,讓學生運用一般審題法獨立完成對某個作文題的審題過程。
3.自己評改作文。在作文課上,我常引導學生自己評改作文,給他們留下自我判斷、發現的思維空間。學生只有在自己寫作的“陣痛”中得到發現,才有價值,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有一位學生在作文中寫道:“今天,我和爸爸去趕集,爸爸花一元錢買了一對小兔,小兔可愛極了。”我讓這位學生當著全班同學的面朗讀。讀到這,許多學生哄堂大笑,這位學生臉紅紅的,他說“老師,我寫完……沒讀,應該是十元錢。”我借題發揮,和學生討論作文寫完后,要養成認真修改的好習慣。
四、遷移形成的寫作能力
在作文教學中,我把如何讓學生遷移形成的寫作能力,做為教學的難點,在實踐中摸索,在摸索中實踐。
(一)確立明確的教學目標
有沒有目標,目標是否合適,我覺得關系到整個作文的成敗。目標明確了,學生就抓住了寫作能力遷移的“把手”。我根據教學大綱的規定,小學生作文基本要求和學生的實際承受能力水平來制定每節作文指導課的教學目標。經過一定訓練之后,學生的作文目標意識由朦朧逐漸增強。
(二)注重學于習的結合
在指導學生寫作之時,我啟發學生結合講讀課和“習作例文”課學過的寫作方法,去運用和創新,勉勵他們寫出自己的文章特色,從而完成寫作能力的縱向遷移。另外,凡是應該讓學生掌握的寫作技巧和方法,我千方百計地創造各種機會,如采取推薦優秀習作,編寫板報,專題征文,采訪等形式,讓學生練一練,使他們能及時地把知識轉化為技能,舉一反三,實現寫作能力的橫向遷移。
(三)重視寫作方法指導
教師要“授之以漁”,這里的“漁”就是方法。學生掌握了寫作方法,就會有力地推動他們寫作能力的遷移。為了避免學生套范文,我布置學生閱讀《窮人》《凡卡》《小抄寫員》等幾篇思想性強,寫作方法和語言都有特色的文章。這樣,學生既從范文中學到寫作方法,又避免了他們套用范文的現象。
總之,教學有法,但無定法,在作文教學中我們要注重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教給學生作文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作文能力,和學生一起開辟作文教學素質教育的新天地。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