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立明
摘要: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在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美感的培養,培養學生對美的認知,陶冶學生高尚的情操和審美情趣,是對學生實施素質教育和全面發展教育的需要。本文通過對小學語文教材的分析,從初讀課文感受美、細讀課文體驗美、精讀課文理解美、生活實踐創造美四個方面來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 閱讀教學 審美能力
小學語文閱讀在教學中的重要目的就是為了讓小學生能夠通過閱讀熟識文章,建立自身的審美情趣,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內涵,在聽說讀寫中培養學習的能力,不斷地擴展學生的審美能力。通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可以培養小學生的思維能力、表達能力和欣賞能力,提高小學生在閱讀中有效地運用語言和表達思想感情的能力,使學生積累起大量的文字信息,多方面地幫助學生實現自我發展。那么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呢?下面筆者結合教學實踐淺談幾點做法。
一、初讀課文感受美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人的情感是人腦對客觀現實和主體的具體關系的反映。”文學作品是情感力量的負載者,這種情感能點燃學生的情感,使學生在情感的交流與碰撞中完成審美體驗。
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文質兼美的佳作,它們都具有豐富的美的因素。教學時,教師要重視訓練學生的語感,使他們能通過字、詞、句、聲調、語氣等靈敏地感受到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教師的范讀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引發學生情感,使學生、教師、作者之間產生情感共鳴。同時,通過范讀,學生也會模仿教師對重點詞句進行輕重緩急、抑揚頓性的處理。這樣,學生的情感就能很快與作者情感同步,從而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使他們進一步受到文中的情感熏陶。例如,教學《我的戰友邱少云》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通過教師范讀和學生自讀,讓學生感受到邱少云鋼鐵般的意志和寧愿犧牲自己也不暴露目標的革命精神。
二、細讀課文體驗美
教師可通過對文章字、詞、句、段的閱讀、分析,使學生體驗到文章的美、人物心靈的美、意境的美。例如,教學《溫暖》一課時,教師引導學生從“工作了整整一夜”體會周總理為人民服務不辭辛勞的光輝形象,從“緊緊握住”“親切地說”等詞語體會周總理對清潔工人無比關心的熾熱情感,又用深秋清晨的“寒冷”與“春天般的溫暖”相對比,映襯和突出了周總理的高風亮節,從而在學生的心頭樹立了周總理平易近人、關心群眾的高大形象,學生受到深深的感染和教育。
三、精讀課文理解美
理解文章的美,是形象思維向邏輯思維過渡的過程,也是由情過渡到理的過程。教學時,教師要讓學生精讀課文,抓住文中的重點詞句、重點情節和段落,引導學生認真推敲、欣賞,掌握文章的主旨和作者包含在其中的情感,這樣既能提高學生的語感,又能使學生理解美。例如,教學《小音樂家揚科》時,教師提問:“小揚科被打死了,分明是死了,為什么還睜著眼睛?如果他能說話,他想說些什么?”通過學生的討論,激起了學生對資本主義社會的仇恨,認識到兩種社會制度的不同,把情感上升到理性的高度。
四、生活實踐創造美
創造美是美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運用的最終目的。因此,教師在課堂上要及時給學生以理性的指導,同時要給學生布置創造性作業,有意識地培植學生創造美的萌芽。
以皮亞杰為代表的認知心理學家提倡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把情境放在學習環境四大要素的首位。情境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具體生動的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情感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掌握知識,發展思維。在教學中,教師應運用多種手段再現作者苦心經營的藝術境界,使學生不僅身臨其境,而且心入其境,產生美感體驗。首先,教師自己要善于感受美、理解美、鑒賞美、創造美,要從課文中幫學生尋找和創造美的情境。教師善于尋求美,創設美的情境,并非輕而易舉的,要根據課文的特點,發揮自己的創造性,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藝術水平。例如,學生學過《春雨》過后,在教師的引領下,集體創作了另一首《春雨》之二:“春雨沙沙,春雨沙沙,冰雪融化,小河唱歌。落在大地,染綠小草。飄在山崖,點綠蒼山。小蟲醒來,叫聲不停;燕子飛來,唱著春歌,啄木鳥忙,捕捉害蟲;小小蜜蜂,采蜜忙忙;油菜花開,燦燦金黃;春風吹來,花紅樹綠。我們頂著蒙蒙細雨,提水澆草,松土澆樹,小樹花兒樂哈哈。春雨沙沙,春雨沙沙。”學生是美麗純潔的,他們的美是純凈的。他們缺乏知識的力量,卻擁有幻想世界的無限天地。
蹲下來看學生,你就能看到他們眼中豐富多彩美的世界。小學生的心似一塊純潔的水晶,即使造句也充滿詩情畫意,例如,有的學生用“坐”寫句子:小野菊坐在籬笆的后面,側著頭。
有的用“聽”造句:聽,一顆星星落地作響!
有的用“跑”說句子:春天跑來了,柳枝梳起綠色的披肩發,潔白的玉蘭花露出燦爛的笑臉,桃花、梨花爭著、搶著比美。
有的用“回來”造句子:冬爺爺走了,春姑娘又回來了。
有的用“睡覺”說句子:晶瑩的露珠在玉盤似的荷葉上睡覺。
還有的用“再見”造句:星星對月亮說:“希望你做個好夢,明天再見!”
美無時不在,生活中的美,是一些不起眼的東西積累起來的。用我們的心靈和我們的行動創造的美,才是屬于自己的。
語文,是語言的藝術,它是滲透美育的好材料,小學課文中的許多文章,為學生喜聞樂見。在小學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通過語言文字理解文章的知、情、意,有機地激發學生的情感,來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參考文獻:
[1]荊學民.審美學基礎[M].西安:西北工業大學出版社,1989.
[2]高同琴.淺談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J].宿州學院學報,2004(3).
[3]陳林山.論中學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8(4).
[4]蔣孔陽,朱立元主編.全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指導委員會組編.美學原理.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10).
[5]朱慕菊主編,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組織編寫.走進新課程.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6).
[6]賀清貞.文學作品教學中如何實施審美教育.語文教學與研究,2004(4).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