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彥朝
最近,本人在平沙校區上了一節“基本不等式”的交流課。根據因材施教的原則,我做了充分的準備。課后聽課教師做了認真、細致的評課,我也做了課后反思,總結如下。
一、聽課教師的評課
平沙校區的幾位數學教師聽了本節課授課,他們根據這一節課的上課情況做出了評課。
(一)教師基本功好
1.語言幽默,語速恰當,吐字清晰,抑揚頓挫;2.教態自然,很有親和力,很得學生的喜歡;3.肢體語言運用合理,手勢可以感招,眉目可以傳情;4.板書有序工整,板畫自然得體,總體設計合理。
(二)教學設計得當
1.得到基本不等式的過程簡單且順理成章。2.用幾何方法展示不等式的一種幾何意義顯示了數學的美。3.從基本不等式的變式得到最值定理(用基本不等式求相關式子最值)過渡自然。4.例題與變式及提高試題的設計由簡到繁,適合學生思維的發展。
(三)課堂應變能力強
1.學生對初中所學的射影定理想不起來,教師并不急于寫出,而是慢慢推導,表面上是浪費了時間,其實是遵循了教學規律。2.提問學生時,能根據學生回答的情況對所學知識給予講解,認真聆聽的同時,能給出較好的意見。3.例2的教學給出了用二次函數的方法,能啟發學生思維,突破局限。
(四)不足
1.基本不等式的幾何解釋,校區的學生能夠掌握的不多。2.本節課的知識容量比較大,相對于校區學生可能會消化不良。
二、我的課后反思
(一)備課的反思
一節課的準備總的來講是兩個方面:備課和教學。備課的內容主要:備學生,備教材,備課堂。備學生與備教材這兩方面是密不可分的。通過與校區教師的聯系,我了解到,校區的學生和本部的學生在認知能力上是有一定的差距的。因此,我對教材做了充分的研究后,沒有采用教材中的“趙爽弦圖”提煉出基本不等式,而是運用類比的思想提煉出的基本不等式。我在準備教案時,例題與課堂小試身手都做了簡化,學案上的習題設計也是從簡單到復雜,讓學生有一個循序漸進,慢慢吸收掌握的過程,以期不斷地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實現知識的真正掌握。備課堂除了指上好課堂內容,還要注意學生的反應,以及課堂上的一些突發情形。比如,對學生提問,學生回答問題的正確程度,學生回答問題所占用的時間等等。備課堂還包含了課堂上應用哪些教學工具進行教學。
(二)課堂教學的反思
1.課堂教學總體來說有3個步驟:引入新課,新課講解與學習,課后作業與跟蹤練習。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本節課的引入新課是采用類比的思維推出,從而提煉出基本不等式。教材上是運用“趙爽弦圖”提出的基本不等式,哪種更好呢?更適應學生呢?更加節省時間呢?基本不等式的幾何解釋有幾種情況,這部分內容的設計是培養學生數與形的結合,讓學生欣賞數學中的美。但是校區的學生看起來接受得不怎么好。這部分內容可以考慮是否舍去呢?關于最值定理,我在上課的時候是直接給出來的。如果我不是直接給出最值定理,而是在基本不等式的運用中,由特殊的兩個例子完成,然后讓學生自己歸納得到一般性的結論。是不是后一種更好呢?但是相對于校區的學生,哪一種更適合呢?本節課我把求最大值與求最小值放在一起處理了。是不是知識容量太大了呢?對于校區學生的情況,是否可以把求最小值與求最大值分在兩節課中完成,一節課只講一種,只是利用變式教學,讓學生一種一種掌握。這種做法又會如何呢?
2.在課堂上,我提出在運用基本不等式時要注意“一正、二定、三相等”。而學生對“一正、二定、三相等”是不是真正地理解呢?基本不等式的應用難點在什么地方呢?我想應該是以下三個方面:(1)“正”是不等式的使用條件,這個容易接受;(2)定值怎樣獲得應該是一個問題?(3)相等的驗證理由是什么,學生如何理解才會深刻呢?應該如何把這些問題一一落到實處,從而讓學生真正掌握運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呢?關于(1)不用解釋;關于(2)定值如何獲得,兩個有未知數的式子相加,未知數有什么特點時,相加的結果中未知數會消失?兩個有未知數的式子相乘,未知數有什么特點時,相乘的結果中未知數會消失?學生做了深入的思考,找到這樣式子滿足的條件,那么他們就找到了獲得定值的方法。當然,必要的情況下,還需要對給定的式子進行必要的處理,而處理的手段一定是有方向的。最后關于(3)應用基本不等式得到的值是否是最值呢?甚至有些題目還要不止一次地運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如何確定所得到值就是最值。這就在于等號的驗證,如果運用基本不等式都是合理的,并且幾次運用基本不等式等號成立的條件不相悖,那么求得的值就是最值。
3.在教學設計中的幾何解釋:圓中垂直于直徑的弦的一半不大于半徑。這本意是讓學生欣賞數學的美,進一步學習數形結合的思想。但是沒有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在講授時,還向學生介紹了直角三角形中的射影定理,時間上的消耗比較多。因此,教學環節第一條:備課,先備學生。其實,平沙校區的學生和我們本部的學生認知能力上確實有一定的差距,我已經充分考慮了,但是,沒想到考慮得還是不到位。
當然,一堂課的時間只有40分鐘,基本不等式是4個課時的教學量。后續的工作還要學生的任課教師來完成。教學的最主要的目的是讓學生真正學會知識。上課的方式可能有所不同,應用的工具可能也不同,其實都是為了讓學生真正掌握知識。相信如果還有類似的交流課或者公開課,我將會上得更好。
(責編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