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琴
《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訓練,讓學生打好扎實的語文基礎。尤其要注重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想象力,開發創造潛能,提高學生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語文綜合應用能力。而有效的教學情境,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對學習充滿熱情,促使他們自主學習、自主探究,達到教與學的和諧統一。筆者現就如何利用有效情境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談幾點做法和體會。
一、利用“問題”情境,激發好奇心
心理學認為:好奇心是個體遇到新奇事物或處在新的外界條件下所產生的心理傾向。好奇心是個體學習的內在動機之一。由此可見,好奇心是興趣的先導,對于形成良好的學習動機有著重要的作用。在教學中,我注意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例如,教學《裝滿昆蟲的衣袋》一課時,我這樣導入新課:“同學們,老師現在對一件事比較好奇,你們的衣袋里一般裝著什么呀?”大家一個個毫無保留地告訴了我,滿足了我的好奇心,答案有紙巾、鑰匙、胸卡、零錢、筆、橡皮,還有一位同學靈機一動,說他的衣袋里一般都裝著“空氣”,多么調皮呀。我繼續問:“來看看這個小男孩,他呀長大后成了昆蟲學家呢,你看,他的衣袋里鼓鼓囊囊的,裝的是什么呀?”“昆蟲!”學生異口同聲地說。“咦?難道說小時候衣袋里裝滿昆蟲,長大后就能成為昆蟲學家嗎?我們一起來看看課文是怎么寫的。”這一課的導入,用交流談話、看課文插圖等手段創設情境,并提出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引發了他們強烈的好奇心,使學生一上課就被深深地吸引住,取得了先聲奪人的效果。
二、利用“矛盾”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有興趣才會有求知欲,有興趣就可以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在教學中,會因文制宜,創設“矛盾”情境,這不但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還能提高學生的參與率,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鞏固。如教學《變色龍》一課時,我用動畫出示了變色龍捕食蝴蝶的瞬間,引導學生通過品讀課文的第十二自然段,感受到了變色龍捕食的特點——“快”。繼而提出,既然變色龍捕食如此之快,那為什么課文的第九、第十自然段中卻寫到了變色龍很“遲鈍”呢?使學生產生了進一步尋找答案的欲望。
三、利用“爭論”情境,培養批判精神
古人云:“學貴有疑,學則須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學生在課堂上有了“疑”,而又能獨立思考,敢于發表自己獨特的觀點,就會便課堂出現無法預設的精彩。教師對學生的質疑要提倡、鼓勵,使學生逐步做到敢說、愛說,甚至提出跟教師不同的想法。例如,在教學《高爾基和他的兒子》一課時,我讓學生輕聲自由讀課文2—5自然段,用波浪線劃出能體現兒子愛父親的關鍵詞語或句子,用橫線劃出能體現父親愛兒子的關鍵詞語或句子。交流時,有一位學生覺得課文第四自然段也反映了父親對兒子的愛,其他學生都反對,認為第四自然段僅僅是寫了兒子種的花非常美麗。我立即給學生展現了一幅公園花開的圖片,讓學生來描繪一下這幅畫,學生都能夠想到“萬紫千紅”“五顏六色”“春色滿園”等詞語,然后,我讓學生再讀一讀課文的第四自然段。經過思考,有的學生感悟到鮮花是很常見的,在高爾基的眼中,鮮花似乎異常美麗,這就是因為高爾基特別愛自己的兒子,所以看了花內心才會充滿喜悅。有的學生覺得也寫出了高爾基覺得有這么貼心孝順的兒子而感到自豪,還有的同學想到了這是一種“側面描寫”,通過描繪鮮花的美麗襯托出高爾基對兒子的喜愛與贊賞……像這樣的疑問,表明學生動了腦筋,對深入學習課文內容起到了很好地促進作用。教師相機啟發、誘導,學生互相交流、切磋,就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批判精神,有效提高了學生的質疑能力、學習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自信心。
四、豐富、拓寬情境,鼓勵發散思維
發散思維是創造性思維的一種常用形式,它以某些已知信息為思維起點,采取推測、想象等方式,讓思維沿各種不同的方向任意發散,重組記憶中和眼前的信息,產生新的信息。情境教學十分重視通拓寬情境,豐富學生的表象,打開學生的思路,尋求多方面的認識。例如,在教學《嫦娥奔月》一課時,知道了嫦娥經常接濟生活貧苦的鄉親之后,我問學生:能想象嫦娥是怎樣接濟貧苦的鄉親們的嗎?并設計了一個說話訓練:村東的王二家沒米下炊了,孩子們圍鍋臺餓得直哭,嫦娥知道了,就會怎么做?再想一想,還會有哪些讓人感動的情景呢?學生馬上就能夠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來說:有的鄉親生病了,但是沒有錢治病,嫦娥就會把自己省吃儉用省下的一點錢拿出來給那個鄉親去治病;有的鄉親家孩子沒有錢上學了,嫦娥也會把自己做新衣服的錢省下來送錢給他們……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對情境的不斷豐富、拓寬,鼓勵學生發散思維,能使學生時刻保持對學習內容的注意力,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這樣,課堂上教師利用根據教學內容而創設的有效教學情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學得積極主動,成了學習的主人。李吉林老師在《讓情境教育的亮點亮起來》一文中說:“情境教育讓教師帶著情感與智慧的光亮走進教室,走進兒童中間,讓課堂亮起來,讓兒童的心靈亮起來。”我想,在這樣的“亮”的課堂中,學生自然是充滿了學習激情的。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我會認真學習“以‘美為境界,以‘思為核心,以‘情為紐帶,以‘兒童活動途徑,以‘周圍世界為源泉”的情境教育的理念,努力在教學中創設有效情境,激發學生熱情,讓學生學得快樂、學得高效。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