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安華

【內容摘要】構建新的教學模式,倡導學生自主學習、主動質疑、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科學分析和解決問題、合作與探究的能力,是高中課程改革的目標要求。本文談談根據皮亞杰、布魯納等的構建學習理論、自主學習的信息加工理論,結合少數民族學生實際與教材內容的特點,建立了“自主-質疑-探究式”的自主學習的教學模式,有效地提高學生的主體地位及教育質量。
【關鍵詞】自主——質疑——探究 教學模式 化學
一、“自主——質疑——探究”模式的提出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指出,高中教育要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自強自立和適應社會的能力,克服應試教育傾向。同時指出素質教育的重點是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著力提高學生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和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化學新課程理念的核心是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強調自主學習、科學探究是課程改革的突破口,旨在改革學生的學習方式,倡導以自主學習、科學探究為主的學生多樣化學習方式,使學生積極主動的獲取化學知識,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1.新、老教材主要內容的變化
從上表中可看出,新教材處處滲透探究意識。新教材的編寫已注意將自主學習、科學探究作為課改的突破口,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新意識,著眼于學生科學素養的提升。其次,創設生動情景,貼近社會生活。編入大量的科學視野、資料卡片、科學史話等閱讀材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主動性。
2.“自主——質疑——探究”模式提出的依據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Jean Piaget,1896~1980)認為“心理發展就是個體通過同化和順應日益復雜的環境達到平衡的過程,個體也正是在平衡與不平衡交替中,不斷建構和完善認知結構,實現認知發展的。”皮亞杰用同化和順應過程來說明人類認識活動,人正是有了認知圖式的不斷同化和順應過程,才實現認知的不斷建構。布魯納提出“發現學習”的理論,芝加哥大學施瓦布教授提出的“探究學習”也認為,學生在自主探究過程中獲取知識、發展技能、培養創造能力,發展自己的個性。這為“自主——質疑——探究”教學模式的提出并在教學中進行運用奠定了理論依據。
二、“自主——質疑——探究”教學模式的實施程序
1.這種教學模式的教學程序和教學策略
皮亞杰認為,知識在建構過程中除了有主體和客體以外,還應有活動的中介(主體——活動——客體)。
在實施教學中,要讓學生產生認知沖突的心理狀態。促進學生認知發展的源動力是有認知沖突引發的認知需要,教師要注意運用新穎原則激發學生的認知沖突。同時要創設合適的問題情境。教學的目的不僅在于傳授知識,還在于激勵、喚醒、鼓舞。創設教學情境和教學方法上,提倡開放性、支持性、引導性,堅持讓學生自主學習,產生質疑,合作探究。
2.這種教學模式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本人認為,高中化學教學是一個讓學生不斷通過學習、實驗探究,自主形成完整的正確的認知結構,并能有序地從大腦中調度的過程。課堂教學中按三步入手:
(1)自主學習——生成知識結構
自主學習是合作探究的前提,在“自主——質疑——探究”教學模式中形成的知識結構圖是讓學生獨立完成的,學生根據教材(必修、選修)找出各知識點之間的聯系,然后用概括式、表格式、框圖式、鏈接式等方式呈現出來。最后將學習成果進行集體展示和分享。
(2)產生質疑——形成焦點問題
學生自主學習過程中,由于不同的知識水平、知識結構、思維方式和認知風格,對同一知識可以產生多種理解,學生間相互啟發、相互爭論就會產生質疑,形成焦點問題,一般的焦點問題大多數是核心概念和核心知識。比如乙醇所表現的化學性質的本質原因等。
(3)主動探究——解決問題
學生在第二環節中產生的焦點問題,教師要引導學生思考、提出猜想、設計實驗、合作探究,最后得出結論。如以Na2CO3溶液為例,探究鹽在水中的水解行為:
教師:Na2CO3溶液顯什么性?(中性、酸性或堿性),怎么知道?
學生:用酚酞或PH試紙或PH計測定,學生通過實驗得結論:呈堿性。
教師:Na2CO3溶液顯堿性可能原因有哪些呢?
引導學生猜想:Na2CO3顯堿性?H2O顯堿性?或是Na2CO3溶液才顯堿性?
教師:怎樣確定哪種猜想是正確的呢?學生:通過實驗。
引導學生設計實驗:
用水、Na2CO3、Na2CO3溶液分別和酚酞的乙醇溶液作用。結果證明只有Na2CO3溶液能使酚酞的乙醇溶液變紅(為什么選乙醇?)。
教師追問:在溶液中呈堿性到底是Na+或是CO32-離子引起的呢?再引導學生取出變紅的Na2CO3溶液與酚酞的乙醇溶液混合物少量于試管中,加入足量的BaCl2溶液,紅色變淺,因而證明是CO32-離子在水中的作用引起的。
結論:Na2CO3溶液呈堿性的原因:CO32-+H2O=H2CO3+OH-
三、“自主——質疑——探究”教學模式實驗效果分析
這一教學模式經過一個學年的實驗后,我們進行了前測和后測的數據對比,結合課堂上學生的參與情況來看,初步驗證了這種教學模式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具體表現為:
“自主——質疑——探究”教學模式的實施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主動學習、提前完成作業的習慣;培養學生良好的自主質疑、積極思考、主動提問、認真討論交流的習慣;同時,也培養了學生根據學習目標去進行實驗設計、操作、觀察、記錄等的實驗技能和習慣,真正感受到知識建構的過程,在獲得知識和技能的同時,體會到學習過程的樂趣,增強學習的意志,實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的達成。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 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S]. 北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7-8.
[2] 龐維國. 自主學習——學與教的原理和策略[M].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33,148-149.
[3] 孫立仁. 教學設計:實踐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理論與方法[M]. 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 2004.
[4] 王磊. 化學教學研究與案例[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 李永松. 自主實驗探究式教學在元素化合物知識教學中運用與實踐[D]. 湖南師大,2005.
(作者單位:貴州省凱里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