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雯
摘 要:目前,普通中小學階段開始設置圖畫課,初、高中階段開設有美術欣賞課,高職院校開始設置美術鑒賞課,作為素質教育的公共藝術選修課程,已經成為教育的任務和內容之一。當前,高職院校對于人才培養有了新的要求,相對以前的一味注重培養具備過硬的專業技能、創新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現在更注重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情商的培養。而美術鑒賞課在提高學生全面素質和藝術品位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高職院校;美術鑒賞;藝術修養;審美能力
當前,社會的快速發展對于職業院校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素質的人才不僅要具備過硬的專業技能、創新的能力,更在于有美的心靈、美的品質。美術鑒賞課作為提高學生全面素質和藝術品位的主要途徑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讓美術鑒賞課吸引學生,如何提高美術鑒賞課的課堂“質量”?是我們亟待解決的問題。
1 高職院校美術鑒賞課存在問題分析
第一,沒有重視美術鑒賞課程的開設?,F今大多數的高職院校,美術教育依然限制在少數專業學生范圍內,對于非專業的學生來說,涉入其中的機會自然很少。許多同學選修美術鑒賞課,都是抱著好奇試探的心理。美術鑒賞課程的學時因學校不同也存在很大的差異,從18至36個學時不等。在實際的教學中,無論教學的側重點在哪方面,要在短短的18學時、24學時里讓學生接受課程講授知識,教學效果都是很難盡如人意的。所以,在具體的課程實施中,教學內容多,教學學時少,學生的美術欣賞水平參差不齊,形成了美術鑒賞課程中十分突出的矛盾。其次,課程設置不合理、不均衡,許多高職院校單一的注重專業技術的培養,在課程設置上也只注重于專業相關課程的設置,輕于人文素養的熏陶等等,這樣的教育思路,導致師生都未能正確認識這門課程,把美術鑒賞課當成一個可有可無、可重可輕邊緣化的課程。很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都過多的講授美術史,過于理論化的教學內容導致了許多非專業學生的厭學,任何美術作品包含的不僅僅是藝術知識,還包括許多其他領域等各個方面的知識,只有運用多學科滲透的教學方法,才能體吸引更多學生投入到“鑒”與“賞”中來,真正對這門課程感興趣,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認識空間和藝術熏陶,提高人文素養,實現全面發展。
2 高職院校美術鑒賞課教學對策分析
2.1 創造優良學習環境,培養學生的興趣和創新性
一個好的學習環境,可以使學生更主動、有效地接受來自教師講授的教學內容,進而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創造美的能力。因此,要使學生對美術鑒賞的課堂教學產生興趣,教師必須為學生創造優良的學習環境,形成一種學習、娛樂交融的課堂氣氛。
(1)通過創設輕松、愉快的課堂環境,激發學生興趣,實現審美教育目的。美術鑒賞課要做到“寓教于樂”,就要努力創設輕松、愉快的課堂環境,在教學過程中融入神話傳說、歷史故事等學生感興趣的事物或者用他們樂于接受的方式來實現教育的目的。美術鑒賞課具有人文性質,與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它是在廣泛的社會環境中,認識美術的特征、美術表現的多樣性以及美術對社會生活所起的作用。因此,教師要通過自身的美學修養,積極運用自身的語言、教態、知識和各種形象的手段,通過有聲、有色、有形的環境氛圍。精心準備教案,積極為學生的學習創設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使學生在濃厚的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中潛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從而提高學生審美意識,培養審美情趣。
(2)創設個性環境,培養學生的創造性。目前,很多美術教師在課堂中喜歡采取一講到底的模式,造成了“只聞老師講,不見學生聽”的尷尬局面,鑒賞課變成了“講賞”課,這無疑限制了學生的藝術想象力和大膽評論對象的能力,且學習效果也會很差。教師要時刻以學生為主體,從學生的興趣入手,不斷探索教學的過程,讓學生在學習中與老師形成教與學的互動,使教學由過去的被動接受轉變為主動參與,這樣才有利于學生鑒賞能力的養成。教師過多過細的講解,既不利于學生對作品的真切感受,又不利于學生欣賞能力的養成。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充分發揮主導作用,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美術鑒賞課應重視對創造力和思維能力的培養,讓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獨特性得到發展,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發揮創新的潛能,做到大膽的想象、聯想,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2.2 美術鑒賞課教學要運用多元化的教學模式
美術鑒賞課本身是很有情趣的,但如果用傳統的教學方式將會使美術課上變得枯燥無味,學生聽課也會沒有興趣,沒有了個體的愉悅體驗,就會造成課堂的沉悶壓抑,學生的審美情趣無從培養。因此,應用多元化的教學模式是美術鑒賞課教學的出路所在。
(1)以多媒體為主的美術教學模式,使美術鑒賞教學有了更大的發展空間。目前,多媒體教學已經成為美術鑒賞的主要教學手段,具有明顯的教學優勢。一方面打破了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教育觀念和教學形式的轉變;另一方面在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創設教學情景和優化教學環境等方面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美術鑒賞課實施多媒體教學,具有如下特點:第一,直觀性。多媒體教學演示能完成圖形的質感、色彩、空間視覺直觀性的再現。將無聲的形象變成有聲的形象,將靜止的形象變成動態的形象,易于營造立體的,形、聲、色并茂的教學氛圍,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藝術形象。最大限度地強化了學生的審美感受。使學生進入一種喜聞樂見的、生動活潑的學習氛圍,極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第二,實用性。在高科技信息飛速發展的今天,運用多媒體為美術教學服務,顯然具有傳統教學無法比擬的優越性。首先,多媒體教學可以利用課件將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條理清晰的展示,節約了教師用粉筆板書的時間,在同樣的課時里學生可以學到更多的知識,而且更容易理解、消化所學知識,從而提高了課題教學效率。其次,為美術鑒賞提供了良好的教學環境。多媒體教學在幫助學生建立形象思維的同時,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觀察、分析、概括、綜合,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和藝術素養。有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全面的動手動腦本領,具有很強大的可操作性和實用性。第三,信息寬廣性。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網絡信息量大,美術鑒賞教學中的教學資料基本可以在網絡信息平臺上找到,甚至可以找到許許多多比課本更加具有特色的實例,查找信息也很方便和快捷,學生也可以通過網絡主動學習,學到很多書本上沒有的知識。這些信息也給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帶來極大的寬容性,不僅提高了教學質量,也拓寬了學生的視野。
(2)實物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可以通過課堂現場作品觀摩,給學生以視覺、觸覺等感官上的享受,讓學生在欣賞過程中,加深對作品的印象和理解,使作品過程變得更直觀,作品形象更立體、生動。以中國古代工藝美術鑒賞為例,中國是瓷器的故鄉,瓷器在日常生活中也隨處可見,但是很少有人會去了解瓷器的制作工藝和藝術特點。因此,在課堂上讓學生通過敲擊、觸摸瓷器和陶器,從聲音、質感上辨別差異,讓他們更直觀地了解瓷器。此外,還可以組織學生到博物館、大型畫展參觀學習,使學生在實踐觀摩中達成對課堂美術的更深層次的理解和認識。
(3)課內課外相結合的多渠道教學模式。為了豐富教學內容,除了正常的課堂教學外,教師還可組織學生進行適當的課外教學活動。例如,參觀當地的文化館、美術館,了解當地藝術家的杰出成就。也可將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和地方特色的鄉土美術融入教學中。這樣不僅能讓學生感受樸素自然的美感,同時也是對學生進行人格教育、生活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的好教材。發現和探索當地優秀的美術文化,對傳承民間美術文化,豐富教學手段,激發同學們的創新精神將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時可以開設各種專題講座,請美學專家學者到學校講座,多渠道、多形式的教學模式有利于把學生長久積累的表面感性認識上升為清晰的理性認識。
2.3 正確認識美術鑒賞的人文性
藝術就是以其美感區別于其他的東西,美感不僅能起到教育人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在于能陶冶人的情操,凈化人的心靈,提高自身修養。任何美術作品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與人們的社會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以其獨特的審美形式引起受眾的關注。美術作品的形式語言十分豐富,包括構圖、色彩、線條、光影、透視等。美術作品使用的材料也很廣泛,我們熟知的如筆、墨、紙、顏料,其實生活中的許多材料也可以用來創作美術作品。例如,布料、金屬、木材、陶土、石材、皮革、纖維、塑料等,不同的材料有著不同的質感與視覺感受,同時候也體現了不同的形式美感。美術作品以它獨特的形式美感讓人們在潛移默化中感受美、陶冶情操、豐富情感,從而提高人文素養。教師在對美術作品進行闡述時,往往以自己的主觀意識為根據,將參考書籍上對作品的評述加上自己的主觀感受當成真理對學生進行灌輸,在根本上缺失了人文意識。在師生共同鑒賞作品的過程中,教師并沒有把自己置身于一個歷史語境,沒有帶著一顆人文關懷的心,而是錯誤的將自己置身于一個“權威”的位置,認為自己的理解即是作品本身的意義。教師在引導學生鑒賞作品的過程中,固然可以有自己的主觀感受和觀點,或許在某種程度上是與作者重合的,但也不能就此將自己的觀點作為對作品的完美闡釋。這樣容易造成對作品理解的片面化,同時也扼殺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限制了他們創新思維能力的發展。
2.4 教師具備良好的綜合素養是上好美術鑒賞課的根本保證
提高教師隊伍的素質是一個永恒的話題。社會的不斷進步以及學生對美術知識的需求,對教師專業知識的掌握及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教師首先應具有優良的道德品質和高尚的人格魅力。美術教師作為學生心靈的凈化者和塑造者,對學生的審美教育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不僅要傳授知識,而且要率先垂范?!白鹌鋷煻仄涞馈?,當教師具備了優良的道德品質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后,便會得到學生的尊敬和愛戴,學生愿意認真聽課、并接受教師對其提出的學習要求,且能產生學習的內在動力。
(2)教師應掌握扎實的專業知識和具備較強的綜合素質?!敖處熞o學生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教師作為現代社會的“傳道授業解惑者”應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技能。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吸取到豐富的知識養分。美術作為一門交叉性的邊緣學科,涉及的知識面很廣,與音樂、文學、數學、社會學等學科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美術教師不應是僅僅掌握繪畫技能的知識結構單一的“匠才”,而是應具有廣泛知識面、不斷求取、創新的美術教育人才。要想適應現代美術教育,教師在掌握專業知識技能的同時,要積極學習與本專業相關的學科知識,形成自己完整的知識結構體系。
在美術鑒賞教學中,教師應從學生的認識、能力和個性發展的需要出發,重視對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把握好實踐動手能力與新媒體手段的關系,來實現最佳的教學效果。同時,美術教師只有付出更多的智慧和精力,充分發揮藝術科學的魅力,提高課堂效率,創新求變,才有可能使美術鑒賞課程向著更好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 李力加.美術教育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 王宏建,袁寶林.美術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3] 孫乃樹.程明太新編美術教學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4] 常銳倫.美術學科教育[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