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愛民
摘要:我國許多優秀的傳統手工技藝由于種種原因,在快速發展的經濟浪潮中逐漸被人們忽視、淡忘,許多手工技藝已瀕臨失傳,技藝傳承形勢嚴峻。在重視、傳承傳統優秀手工技藝的過程中,中職學校在傳統手工技藝人才的培養、傳統手工技藝的文化傳承、手工技術的提升、區域特色經濟的發展四個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關鍵詞:優秀傳統手工技藝;中職學校;傳承;教學思考
中圖分類號:G71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727(2014)09-0148-03
長期以來,中華民族以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蘊孕育了各地品種繁多、形式多樣的手工技藝。這些久經歷史歲月的考驗,經世世代代能工巧匠之手一點點積淀形成的、獨具特色的傳統手工技藝已成為人類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許多傳統手工技藝因其選材獨特、構思巧妙、技藝精湛,成為中華民族的國粹,如景泰藍、四大刺繡、旗袍等。
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與時間的推移,許多傳統手工技藝逐漸式微,被人淡忘,甚至消亡。如何讓優秀的傳統手工技藝得以傳承下去,并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光芒,這些問題值得大家探討。
傳統手工技藝的發展現狀令人堪憂
隨著社會發展的日新月異,許多傳統手工技藝跟不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大部分傳統手工藝產品生產規模小、經營方式落后、效率不高,手工制作的方法已逐漸被機械化、規范化、標準化所替代,導致許多傳統手工藝企業的生存成了問題,手工藝者下崗、轉行現象嚴重。尤其是許多人追求的不再是技術的精湛或作品的獨特性,而是追求經濟利益的最大化。在巨大的經濟利益的驅動下,人們沉不下心來學習研究、精雕細刻,而是一味降低成本,導致量多質次,更阻礙了傳統手工技藝的傳承與發展。
此外,隨著那些擔負著傳承重任的老藝人年齡的增大,后繼乏人,許多絕技都已少人知曉,極有可能“人亡技絕”。一份調查數據顯示,1979年以來,被國家授予“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榮譽稱號的204人,到2005年仍健在的僅有147位。“大師”減多增少的趨勢,使傳統手工技藝的傳承形勢堪憂。如果再不重視這些古老技藝的傳承,我們祖祖輩輩積累下來的那些優秀傳統手工技藝在不遠的將來會成為“古董”藝術,后人只能瞻仰而無從繼承。
傳統手工技藝的傳承教育勢在必行
傳統手工技藝傳承的困境已引發職業教育界與行業人士的強烈危機感。經過有志之士的奔走呼告,極力搶救,傳統手工技藝漸漸走進社會大眾的視野,并在大家的努力下出現了少許的回歸。少數民族較多的省份在傳統手工技藝的傳承方面已走在沿海各省的前面。現在經濟發達的沿海省市也開始行動起來,由政府牽頭,嘗試出臺了一些扶持傳統手工藝行業的優惠政策,這無疑是傳統手工技藝傳承與發展的福音,由此必將帶動各地對傳統手工技藝傳承的重視。
但是,對于傳統手工技藝的傳承,無論是社會上的盈利性機構還是非盈利的培訓單位,多是采用臨時、短期快速培訓的方式,目的在于解決社會富余勞動力的再就業問題,或是為了滿足特定人群對傳統手工技藝的興趣與愛好,這些做法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傳承。無論哪門手藝,都需要長時間、系統地學習與訓練,經過長期不斷的摸索與熏陶、繼承與發揚,最終才能形成個性鮮明、具有代表性、有一定內涵的手工技藝產品。如福建省福州的壽山石雕、脫胎漆器,莆田的紅木家具,泉州的惠安石雕、影雕、提線木偶,廈門的珠繡、漆線雕,漳州的掌上木偶,閩南地區的宗教、戲曲服飾制作等等,這些傳統手工制作技藝均經過了幾百年的傳承與發展,形成了各自一套系統而嚴謹的制作流程與技術要求,絕非經短時間的培訓就能掌握的。
職業院校的教育者也意識到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藝術傳承不能就此淹沒在經濟大潮中,他們開始行動起來,把研究、學習、傳承傳統手工技藝當作己任,并開始努力推行傳統手工技藝的傳承教育。各大專院校也紛紛開設了各具特色的手工課程,如手工編織、蠟染、扎染、珠繡、堆繡、絹人、糖人、花草紙、彩陶、銀飾制作、石雕等等,并逐漸形成本校的特色專業(課程),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傳統手工技藝傳承的不足。
2013年初,教育部正式批準了首批100所中、高職院校的申請,在公布的《首批全國職業院校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示范專業點名單》中,有32個省、市、區(包括新疆建設兵團)共計100所學校100個示范專業,結束了各大院校各自為政的局面,使民族文化傳承正式進入全國職業教育的示范專業建設行列。福建省有5所大、中專院校的5個專業成為示范專業點。
中職學校在傳承傳統手工技藝中的作用
首先,有利于傳統手工技藝人才的培養。中職學校在傳統手工技藝傳承中所起的作用不同于大專院校。大專院校重在系統研究傳統手工技藝的歷史淵源與技藝發展情況,偏重學術研究。中職學校的主要任務在于技藝上的繼承,即專門學習、掌握某項傳統手工技藝,重在實操技能的學習與訓練,在傳統手工技藝的傳承與人才的培養方面更實用、更有效,正好與大專院校起到互補的作用。中職學校開設特色手工課程,可改變傳統的“師徒式”一對一的教授方式,使傳統手工技藝的教學正規化、規模化,一屆畢業生少則二三十人,多則可達近百人,能在很大程度上彌補傳統“師徒式”人才培養數量少的局限,為傳統手工技藝傳承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其次,有利于傳統手工技藝的文化傳承。傳統的“師徒式”傳授方式主要靠口耳相傳,很難積累系統的實物、文字、圖像等有形可查的資料,工藝技術容易失傳。中職學校在設置專業或課程時,可不斷積累有關工藝的各種文字、圖像及實物資料,并通過整理歷史文獻、采集實物、口述資料等形式,對傳統手工技藝進行提煉升華,使傳統手工技藝從個體化的手藝轉化為系統性的知識和技能,提升傳統手工技藝的整體水平。同時,通過資料、教材等形式將這些手工藝知識和技能詳細記錄下來,可使傳統手工技藝得以文字的形式流傳下來,易于后世學習,也可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創造有利的條件。
再次,有利于促進傳統手工技藝的技術提升。傳統手工技藝要發展,離不開繼承與技術革新。許多傳統手工技藝日漸走向沒落,一方面,是因人才培養能力不足;另一方面,是由于技術落后、產品不符合市場需求。中職學校為了擴大教學規模,提高教學質量,在課程設置上要求教學內容豐富多樣,這就間接地對教師的技藝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所傳授的技藝不僅應是對傳統技藝的繼承,更要適應當今學生的興趣愛好與學習實際,并要為學生將來的職業生涯發展奠定基礎。這樣的做法勢必促使教師不斷改進、完善原有的技術,豐富產品的種類,使學生既能掌握傳統手工技藝,又能貼近生活,從而促進傳統手工技藝的技術革新與提升。
最后,有利于促進區域特色經濟的發展。中職學校的任務之一是服務當地經濟發展。學校圍繞當地緊缺人才設置專業,所設置的特色專業往往與當地的特色經濟密切相關。在一般情況下,很多傳統手工業是當地的特色經濟、特色行業。正規化、規模化的特色手工專業教學不僅可為當地特色行業的發展提供堅實的人力支持,也可為傳統手工技藝的發展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持,從而促進當地特色經濟的發展。
中職學校手工藝課程的教學實施
目前,中職學校開設傳統手工課形式多種多樣,大部分以興趣小組、選修課形式出現,除藝術類學校外,其他中職學校的傳統的手工藝課無法成為必修課程中的一門。究其原因,主要是在教學實施上存在很大困難。如何解決這一難題?我認為可從幾個方面入手。
首先,確定目標,編制教學計劃。根據學校所在區域的傳統手工藝,選擇一、兩個傳統手工藝項目作為主要學習目標,所選項目要考慮到可操作性強、地方特色明顯、適合中職生學習特點等方面。筆者所在的廈門市有幾個傳統的、瀕臨技絕的手工藝,與服裝專業相關的如珠繡工藝、掌上木偶與宗教用品等小服飾制作。為了讓中職生愛學、肯學、好學、學好,經過一番調研,服裝專業最后確定以微型服飾制作為主要學習內容,循序漸進,學習時間為一年,分基本技藝學習、設計與成品制作學習兩個階段。
中職學校在實施教學時先嘗試以第二課堂形式引進傳統手工藝學習,在教學條件成熟時再把手工藝課納入正式的課程體系中。筆者所在的中職學校,從2010年開始開設服裝手工制作(包括堆繡、貼繡、吉祥結編織、布藝等內容)、閩南手工糕點制作(包括月餅、炸棗、麻薯、甜果等)、手工鑰匙打磨等手工藝課程,其中,閩南手工糕點制作已正式編入烹飪專業的課程體系中。服裝專業也開始考慮將珠繡、宗教服裝手工制作以選修課的形式納入服裝專業課程體系中,并作為專業特色,力求“人無我有,人有我精”,將廈門的傳統特色手工技藝發揚光大。
其次,采用小班制的教學模式。傳統手工藝課教學因受技術限制,很難以大班形式授課,主要采用小班制形式授課,人數10~15人為宜,地點在理實一體化實訓室,配備所需的設備。以服裝手工課為例,開始以周六第二課堂形式授課,實行二年后條件成熟,開始嘗試以選修課形式進行。課時安排每周4課時連上。一個班15人,配備1~2位手工教師授課,分3個學習小組,每個小組以組長為代表,負責本小組成員學習任務的安排與進度。實訓室配備多媒體設備、版桌、燙臺、電腦、展示柜及學習必備的專業用具。在實訓室里即可完成從設計、打版、制作到成品展示的所有任務。
再次,多途徑的師資保障。困擾特色手工藝課程教學實施的問題在于手工藝教師難尋。解決這一問題有幾個途徑:(1)從民間尋找能工巧匠來校授課。如我校就從社會上找到廈門當地很受歡迎的布藝“手工制作達人”、“面點制作大師”來校兼職,擔任手工藝制作課程教師。(2)從行業協會中獲取人才資源。如我校從廈門紡織服裝行業同業協會聘請到高級版型師來校指導手工打版。(3)借助合作企業的人才優勢為學校服務。如聘請企業專業技師和工程師來校授課、進行技術指導或開設講座。(4)掛靠高校,通過師資培訓、開設講座、來校掛職等形式解決師資缺乏問題。我校服裝專業的做法是從社會上聘請能工巧匠做為長期的兼職教師,同時安排本校教師通過外出培訓、跟班學習的方式,培養出自己的手工課教師,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師資不足的問題。通過三年來的努力,我校的手工教師基本上能承擔服裝手工制作基本技術的教學任務。
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中職學校的特色專業將會使各地的傳統手工技藝重現藝術生命,重新走進文化藝術殿堂,讓全國乃至全世界人民再次感受“中國元素”神奇瑰麗的藝術魅力。
參考文獻:
[1]浙江省中職傳統特色專業情況介紹[EB/OL].(2013-05-24).http://edu.zjol.com.cn/05edu/system/2013/05/24/019359508.shtml.
[2]邱春林.傳統工藝美術人才的培養[N].中國文化報,2013-03-24(8).
[3]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農辦調研組.自治區民族傳統手工藝品產業發展情況調研報告[J].新疆農村工作,2012(6).
(責任編輯:王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