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風田 王旭 焦萬慧 丁冬
摘要:自《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頒布生效以來,全國各地都在大力培育和發展農民合作社。而且,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農民合作社獲得了迅猛發展。文章基于對農業大省——山東和河南112家農民合作社理事長的問卷調查和深入訪談,探尋新時期農民合作社的發展現狀及其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在此基礎上,提出相應政策建議。
關鍵詞:農民合作社;現狀;問題
一、 樣本選取
山東和河南一直都是我國重要的農業大省,兩地的農民合作社數量眾多,發展迅速。截至2013年10月底,山東省農民合作社已發展到93 193家,成員總數近103.2萬人,登記注冊的農民合作社總數位居全國第一;截至2013年底,河南省農民合作社已發展到70 091家,占全國農民合作社總數的7.1%,位居全國第三。山東、河南兩地的農民合作社發展問題一直引人關注。本次調查主要在山東省濰坊市、聊城市、臨沂市和河南省周口市、駐馬店市進行。調查對象是2010年后成立的農民合作社理事長。根據調研目標,進行問卷調查并訪談了當地112位農民合作社理事長。其中,山東有效問卷數為69份,河南有效問卷數為43份。運用STATA11.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
二、 調查地農民合作社發展現狀
1. 基本情況。
(1)農民合作社的成立大多是由農戶自發合作,且以大戶牽頭為主。現階段,政府對農民合作社的培育和發展給予了大力支持,提供貸款、技術培訓等一系列服務。但調查中卻發現,農民合作社的成立大多是由農戶自發合作,以降低成本。對“當初成立農民合作社的主要原因”這一問題的回答,46.4%的理事長選擇“自發合作,以降低產前、產中和產后各環節的成本”,29%的理事長選擇“市場力量的拉動,便于產品走向市場”,24.6%的理事長選擇“政府力量的拉動,以獲得政府支持”。
在創立方式上,農民合作社創立方式多樣,如大戶牽頭、供銷社牽頭和企業牽頭等。其中,多數農民合作社的成立是由大戶牽頭,占比為55%;供銷社牽頭和企業牽頭成立的農民合作社分別占14%和7%。這說明大戶在農民合作社的成立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合適的時機,部分大戶會轉向成立農民合作社以擴大自身經營規模。
(2)多數農民合作社資金實力較弱,缺乏生產經營資金。農民合作社成立及發展過程中資金困難問題較為嚴重。在回答“合作社注冊資金”的110家農民合作社理事長中,42%的農民合作社注冊資金在50萬元以下,其中,16%的農民合作社注冊資金在10萬元及以下;但是,注冊資金在500萬元以上的農民合作社也比較多,占比為18%。農民合作社在注冊資金方面呈兩頭大、中間小的“啞鈴”型分布。這說明當前農民合作社發展不平衡,中等規模的農民合作社數量較少,需要加大對其培育力度。在資金來源上,絕大多數農民合作社從事生產經營的資金來自于自籌資金,占比為64%,17.5%的農民合作社從銀行貸款;另有極少數的農民合作社從民間借貸或依靠財政支農資金。
(3)農民合作社經營的土地面積參差不齊,多數農民合作社經營的土地面積較小。調查顯示,經營土地面積在50畝及以下的農民合作社最多,占比為39.3%,其中,19.7%的農民合作社經營土地面積在10畝及以下;然而,也有14.3%的農民合作社經營的土地面積在500畝以上。與經營資金類似,當前農民合作社的土地經營規模也呈兩頭大、中間小的“啞鈴”型分布,大多數農民合作社土地經營面積較小,其中尤以10畝及以下的居多;但是也存在部分農民合作社土地經營規模很大、實力雄厚的情況。
2. 理事長及社員情況。
(1)農民合作社職業化經營程度較低,理事長文化程度較低。調查地區的農民合作社經營者基本上依靠經驗經營,其職業化、專業化經營程度較低。在理事長文化程度上,大多數理事長文化程度為高中,共46人;文化程度為初中的理事長有28人,文化程度為中專和大專的理事長分別有17人,大學文化程度的理事長最少,僅4人。
在理事長經歷上,25%的理事長為個體工商戶,占比最高;24%的理事長為村干部;19%的理事長為產銷大戶;農技人員和企業員工作為理事長的分別占14%和5%。個體工商戶在資金方面占據一定優勢,而村干部在政治資源、社會資本等方面占據一定優勢,因此,農民合作社理事長中有以上兩種經歷的偏多。
(2)農民合作社在冊社員數較少,且雇傭人數也不多。調查顯示,大多數農民合作社經營規模較小,服務規模也比較小,其在冊社員數和雇傭人數都比較少。就在冊社員數而言,在冊社員數在50人以下的農民合作社占比最大,其中,10人及以下的占34.6%,10人~50人的占30.8%;僅有9.6%的農民合作社在冊社員數超過200人。在雇傭人數方面,絕大多數農民合作社雇傭人數在50人以內,其中,雇傭人數在10人及以下的占比最高,為54.3%,雇傭10人~50人的占30.4%;僅有2家農民合作社雇傭人數超過100人。與發達國家相比,調查地農民合作社在吸納勞動力就業方面還存在一定差距。
3. 資產與運營。
(1)多數農民合作社盈利,但盈利總額偏低。在調查的112家農民合作社中,絕大多數都是盈利的,僅有2家是虧損的。但是,在這些盈利的農民合作社中,大多數盈利總額偏低。其中,盈利總額在10萬元及以下的最多,占比為35%;其次為盈利總額為10萬元~20萬元的農民合作社,占比為17.5%;盈利總額在500萬元以上的農民合作社僅有4家,占比為5%。
(2)農民合作社主要從事農產品生產項目,銷售和服務項目發育不足。112家農民合作社中,從事蔬菜、水果種植的最多,占比為36.4%;從事畜牧養殖的次之,占比27.3%;從事農資銷售業務的占比為10.9%。也就是說,當前農民合作社主體經營業務集中在蔬菜水果種植、畜牧養殖、農機農資服務等方面,其中尤以蔬菜水果種植、畜牧養殖等初級農產品生產為主。也必須看到,從事農資銷售、農機服務等農業服務項目的農民合作社也超過了兩成,說明從事農業服務項目的農民合作社也獲得了一定程度的發展,但發育不足。
在農產品質量檢測方面,絕大多數農民合作社生產的農產品都經過質量檢測,共92家,占82.1%;經過質量檢測的農產品安全系數較高。
(3)農民合作社對當地依賴程度較高。調查結果顯示,絕大多數農民合作社的主營業務都是依托當地重要的農產品,其中,主要依托當地重要農產品的合作社有90家,約占80.4%;此外,有54家農民合作社曾經獲得過當地政府支持(如資金等),占比為48.2%。這說明農民合作社對當地依賴程度較高。
(4)農民合作社提供多種形式的服務。在調查地區,農民合作社為社員提供了多種服務,如統一采購、資金借貸服務、信息服務、技術培訓等,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社員的技術水平,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社員收益。具體來看,在信息服務上,共有106家農民合作社為社員提供信息服務,占比為94.6%;在提供技術培訓上,共有100家農民合作社曾提供次數不等的培訓,占比為89.3%,其中,18家農民合作社在一年中提供10次及以上的培訓,多數農民合作社在一年中提供1次~2次的培訓,共有48家;在生產資料提供上,共有94家農民合作社在向社員提供農業生產資料時價格有優惠,占比為83.9%;在統一采購上,共有94家農民合作社為社員統一采購農產品,占比為83.9%;在合同簽訂上,共有72家農民合作社與社員簽訂穩定的購銷合同,占比為64.3%;在市場行情上,共有60家農民合作社收購的農產品價格高于市場行情,占比為53.5%;在資金借貸服務上,共有58家農民合作社為社員提供資金借貸服務,占比為51.7%。可見,大多數農民合作社的主要服務項目包括信息服務、技術培訓、統一采購等,而在銷售和資金借貸方面發展不足。
(5)農民合作社經營策略多樣,以根據需求靈活確定投放產品數量和要求社員掌握統一的生產技術和標準等策略為主。調查發現,農民合作社會采取不同的經營策略以增加收益。在經營策略方面,分別有100家農民合作社選擇根據需求靈活確定投放產品的數量和要求社員掌握統一的生產技術和標準,分別占比為89.3%;共有96家農民合作社選擇制定價格時根據客戶意見進行調整,占比為85.7%;分別有82家農民合作社會向市場統一提供品牌化產品和根據訂單安排社員進行生產,分別占比為73.2%;共有62家農民合作社選擇面向不同的客戶提供差別化產品,占比為55.4%。這說明,農民合作社經營策略多樣,以根據需求靈活確定投放產品的數量和要求社員掌握統一的生產技術和標準等策略為主。
三、 當前農民合作社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 融資難是制約農民合作社發展的瓶頸。目前,多數農民合作社在發展過程中都面臨缺少資金的難題,融資難是制約農民合作社發展的瓶頸。調查顯示,就農民合作社發展過程中面臨的主要問題而言,37%的理事長認為是融資難。現階段,我國農村合作金融發展正趨向“邊緣化”,制約農民合作社融資的因素很多。農民合作社獨特的內在制度設計限制了其籌資能力,商業銀行改革、銀行與農民合作社信息不對稱造成合作社籌資環境惡化,政府制度供給不足等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農民合作社融資難。相反,韓國卻通過互助金融破解了農協融資難題。互助金融是指經濟弱者們一起建立金融組合,其中擁有閑錢的會員把它存到組合,組合再把它借給需要資金的會員。經過40余年的發展,現如今,韓國農協互助金融已成為名副其實的農村金融組織,為農村資金供給做出了重要貢獻。然而,我國農民合作社在融資業務上離韓國農協還有很大差距。
2. 農民合作社以初級農產品生產項目為主,銷售、服務功能發育不足,面向市場的能力不足。在美國,農業營銷合作社一直占據很大比重。據美國農業部2006年統計數據顯示,在當時的所有合作社中,如果以銷售、供應和其他相關服務的營業額占營業總額50%以上為標準劃分,銷售合作社占比為51.8%,供給合作社占比為36.4%,其他服務的合作社占比為11.8%。與美國類似,在日本,農協也主要從事銷售、購買、信貸等項目。其中,農產品銷售是其首要經濟項目。農戶經由農協進行水果、大米、蔬菜、牧業產品銷售的比例分別為69%、59%、56%、53%,其綜合利用度為56%。然而,在調查地區,農民合作社主要從事農產品生產項目,從事蔬菜、水果種植的合作社最多,占比36.4%;從事畜牧養殖的合作社數量次之,占比27.3%;而從事農資銷售業務的合作社僅占10.9%,農民合作社的銷售、服務功能發育嚴重不足。
3. 農民合作社規模較小,經營和服務規模都亟待提高。國務院副總理汪洋在參加安徽代表團審議時曾經指出,在中國,不可能出現太大規模的農業經營主體,但是,可以有規模化的服務主體;可能經營者經營的土地面積僅僅為300畝、500畝,但是其服務的土地面積可以達到3 000畝,甚至5 000畝。因此,可以在培育規模服務主體上下功夫。但是,在調查地區,農民合作社的經營規模和服務規模都偏小。在經營土地面積上,多數農民合作社經營土地面積在50畝及以下;在注冊資金上,大部分農民合作社注冊資金在50萬元以下,農民合作社的經營規模偏小。此外,多數農民合作社在冊社員數較少,在冊社員數在50人以下的占比最大,為65.4%;在雇傭人數上,絕大多數雇傭人數在50人以內,占比為84.7%,農民合作社的服務規模偏小。未來,我國農民合作社的經營規模和服務規模都亟待提高。
4. 農民合作社聯合發育尚不成熟,合作層次較低。現如今,在西方發達國家,農業合作社運作的基本模式是建立在大農業、大農場基礎之上的跨區域合作社模式。而且,隨著現代農業的快速發展及合作社規模的擴大與實力的增強,相互合作、聯合發展的合作社越來越多。在糧食、水果、蔬菜、乳品銷售和農用品供應領域,合作社合并的勢頭和大型化的趨勢尤為明顯。2013年,我國中央一號文件也提出:“引導農民合作社以產品和產業為紐帶開展合作與聯合,積極探索合作社聯社登記管理辦法”。然而,在調查地區,農民合作社基本上是各自為戰,相互間缺乏必要的聯合和溝通,農民合作社聯合發育尚不成熟,合作層次較低。
5. 農民合作社“垂直一體化”發育不足,更缺少自己的品牌。現如今,在西方發達國家,農業合作社都在加強“垂直一體化”發展。美國的農業合作經濟組織形式多樣,包括農工商聯合體、聯營制、農業合作社等,通常情況下,一家農業專業合作社只經營一種產品,對該產品進行深度開發。這種開發包括運輸、儲藏、初加工、深加工、銷售等一系列環節,充分體現了大農業產業化、現代化的特點。然而,在調查地區,農民合作社基本上以農產品生產或統購統銷等某一項業務為主,“垂直一體化”發育不足,農民合作社更缺少自己的品牌。
四、 幾點建議
1. 建立農民合作社信用機制,破解融資難困境。通過建立農民合作社信用聯保和篩選機制,可以有效解決合作社缺乏抵押物和合作社與金融機構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使得合作社與金融機構可以有效對接,從而降低其信貸成本;此外,信用合作還有利于農村資金“留守”,減少其外流,從而推動農村金融市場多元化發展,拓寬農戶對農業投入的融資渠道。
2. 政府要“授人以漁”,強化社會化服務,扶持農民合作社發展。政府未來的社會化服務應當“軟硬兼施”,一方面出臺資金扶持、稅收減免等“硬性”措施;另一方面,更要增強農民培訓、技術指導、知識指導、營銷指導等“軟性”支持,扶持農民合作社發展。
3. 加強合作社聯合社建設,提升合作層次。合作社發展到一定階段后,就會導致合作社聯合社的產生。而且,隨著市場競爭的更加激烈和合作社本身業務的不斷拓展,合作社之間也存在著聯合起來、降低經營成本、提升市場競爭力的內在需求。因為,農民合作社一般只經營某一種農產品,農民合作社只有綜合發展,凝聚成綜合農協,才能實現做大、做強。未來一段時間內,農民合作社間要加強聯合,組織培育和發展農民合作社聯社,打造多層次、多形式、多元化的合作體系,以實現合作社持續、穩定增收。
4. 搭建營銷平臺,提高面向市場的能力。一方面,政府可以舉辦各類農產品展示、展銷會和各類節會,吸引外地客商前來與農民合作社洽談;另一方面,積極組織農民合作社參加各類展會。對農民合作社參加統一組織或認可支持的商品展銷會、博覽會、交易會等的攤位費,給予適當補助。通過營銷平臺的搭建,提高農民合作社面向市場的能力。
5. 抓品牌培育,提升農民合作社的知名度。當地政府可以幫助農民合作社開展標準化生產,實行統一品種、統一品牌、統一銷售,加快推進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無公害農產品認證和商標注冊,通過提升質量,打造馳名品牌。
參考文獻:
1. 劉君.河南省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實證分析與發展對策研究.廣東農業科學,2012,(15):231-236.
2. 孔祥智,金洪云,史冰清等.國外農業合作社研究——產生條件、運行規則及經驗借鑒.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2:59,67,268,338-339.
3. 林建華,劉德先,趙洪博.創新發展活力足 合作齊走致富路——山東省農民合作社發展紀實.中國農民合作社,2013,(11):37-39.
4. 唯利萍.河南省農民專業合作社融資困境與破解途徑.農業經濟,2013,(6):12-14.
5. 蔡榮,韓洪云.農民專業合作社對農戶農藥施用的影響及作用機制分析——基于山東省蘋果種植戶的調查數據.中國農業大學學報,2012,17(5):197-202.
基金項目: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重大項目(項目號:13ZDA04)。
作者簡介:鄭風田,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王旭,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碩士生,通訊作者;焦萬慧,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博士生;丁冬,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博士生。
收稿日期:2014-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