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海燕 董靜 汪江平
摘要:政府科技補貼與企業科技投入之間是互補還是替代關系?這是學術界長期爭論的問題。文章以2006年至2009年上海浦東新區292家高科技企業的633份面板數據為樣本,對政府科技補貼與企業研發投入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實證分析。研究結果表明:短期來看,政府補貼對企業研發投入具有顯著的正向效應,但這種影響從數值上來說比較微弱;從長期來看,政府補貼對企業研發投入基本沒有影響,甚至出現了擠出效應。該研究對反思政府科技投入機制、優化科技政策具有一定借鑒意義。
關鍵詞:政府科技補貼;企業研發投入;擠出效應;杠桿效應
一、 引言
技術創新是企業競爭力和國家經濟增長的動力源泉。根據公共產品理論,技術創新的成果屬于公共產品,其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的特征導致知識和技術供給的“市場失靈”問題。同時技術創新的高投入、成果的不確定性也導致企業的創新投入動力不足(徐曉雯、閔凡萍,2010)。因此,各國政府紛紛對企業的創新活動予以資助和扶持,以充分發揮“看得見的手”的調節作用。雖然很多國家政府投入了大量資金用于支持企業的研發活動,但這些投入在促進企業技術創新上究竟產生了怎樣的作用還需進行深入研究(González,X. & Pazó,C.,2008)。政府科技投入與企業研發投入之間到底存在何種聯系?這是政策制定者和研究者關注的重要問題。
我國政府明確提出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科學技術發展的戰略基點和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為此各級政府對技術創新的投入力度不斷加大。根據2001年~2011年的《中國科技統計年鑒》,我國中央和地方的財政科技支出從2001年的703.3億元上升至2010年的4 114.4億元,10年間的年增長率高達21.83%,而2011年研發經費支出已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1.83%。但是, 相對于不斷增長的政府投入, 企業具有重大突破意義的獨立研發活動并不活躍(安同良, 施浩, & Alcorta, L.,2006),這種現象使我們不禁對我國政府科技資助的效率產生質疑。
本文以企業微觀個體為樣本,集中探討政府科技補貼與企業創新投入之間的關系。政府投入最終對企業研發投入產生擠出還是誘導?短期和長期的影響是否存在差別?對這些問題的回答不僅進一步充實了相關領域的理論探索,也為制定和完善財政科技政策提供決策借鑒。
二、 理論與假設
1. 財政科技補貼對企業研發投入產生雙重效應:杠桿效應和替代效應。雖然眾多學者認為政府科技投入能促進社會的技術發展,基于產業經濟學理論, 科技資助會對企業技術投入造成兩種不同的影響: 抑制企業研發投入(替代效應)和促進企業研發投入(杠桿效應)。
本文就當前我國企業的研發投入相對不足的現狀,擬研究財政科技補貼對企業研發投入的兩種不同效應。一方面,政府對企業技術開發的資助,能降低創新活動的風險,提高創新項目的收益,縮小私人收益和社會收益的差距,從而促進企業加大研發投。Lach(2002)通過對以色列制造業企業的分析,發現政府科技資助能有效調動小企業的R&D(研究與開發)投入,這表明,多數小企業在沒有社會資助的情況下缺乏進行創新投入的主動性,因此政府補貼能帶來額外的技術投入。
另一方面,在價格機制的作用下,政府資助只提高了企業的名義研發投入總量,而非實際的總量,公共投入起初能促進企業的研發活動,伴隨著企業對R&D資源需求的增加,使原本有限的研發資源變得更加緊缺,進而導致研發成本上升(Goolsbee,1998;David et al.,2000)。例如研究人員的工資上漲,增加了企業的研發經費,但R&D總量可能在下降。此外,政策的決策和執行者——政府官員崇尚短期性的政績,偏好那些成功率高和商業回報好的研發項目,而這些項目是企業原本就計劃投入的,導致政府的資助直接替代了一部分企業的科技投入,企業的研發投入總量并沒有增加,最終使資助政策不能發揮杠桿作用。
2. 變量的選擇。被解釋變量的選擇。不同的研究對企業研發活動指標的選取略有差異。一般來說,國外學者常采用企業研發投入、企業研發投入與銷售收入之比、研發人員規模等。國內學者程華、趙祥(2008)采用企業研發投入作為被解釋變量,借鑒國內外學者的研究和數據獲得的便利性,本文采用企業研發投入作為模型的因變量,同時為了控制異方差問題,將數據對數化,即lnsub(以下同理,不再贅述)。
關于解釋變量。本文選取企業獲得的各種政府科技補貼和資助總額的對數,用lnfrd表示。一般而言,政府的科技補貼包括兩大類:一是直接撥款,通過財政預算安排科技經費支出;二是間接資助,包括稅收、政府采購等各種優惠。從政府有關部門制定稅收優惠以及直接撥款的支持政策來說,都旨在調動和激發企業進行更多的技術投入和創新活動,因此選用政府科技補貼作為自變量,便于從整體上研究政府科技投入對企業技術創新的作用。
控制變量的選擇。借鑒Cohen(1996)、安同良等(2006)、秦雪征等(2012)的研究,影響企業研發投入的控制變量主要有:企業銷售收入、員工總人數、企業所屬行業、管理團隊是否持股。企業銷售收入是企業研發支出的源泉,毋庸置疑,銷售收入(lnrev)是企業研發投入的財力基礎,因此它是影響企業研發投入的重要因素,銷售收入越高,企業越有資金實力加大研發投入。員工總人數(lnemp)是反映企業特征的一個重要變量。不同的產業政策下,政府科技投入的力度和規模不同,行業采用虛擬變量來表示:D1=1,表明企業屬于信息與通訊類行業,反之為0;D2=1,表明企業屬于制造業,反之為0;D3=1,表明企業屬于采礦業或農林牧漁業,反之為0;D4=1,表明企業為其他服務業,反之為0。管理團隊是否持股(holder),影響著企業創新投入的主動性。所有變量的觀測周期均為年度。
三、 樣本與變量描述
1. 樣本說明。本文以浦東科技發展基金的實施效果為例,研究政府科技補貼對企業研發活動的影響。浦東科技發展基金主要面向浦東新區的高科技企業,資助形式多、范圍廣,涉及科技獎勵資金、知識產權資助、孵化器資助、高新技術成果轉化項目貸款貼息、創業風險投資引導基金、政府主導重大產業項目專項資金等。以浦東科技發展基金為例來研究政府的科技投入,是因為該基金涵蓋了形式多樣的科技補貼和資助,從而能更全面的分析和研究政府科技扶持對企業科技活動的作用效果。
本文以上海浦東高科技術企業為樣本,主要基于兩個原因:一是高科技企業是科技發展基金扶持的重點和主體,有助于分析政府資助與企業科技活動的關系;二是高科技企業研發行為更加活躍,以此為樣本對本研究更有針對性。
筆者通過郵件、網絡等方式向上海浦東新區837家高新技術企業發放問卷,在此期間得到浦東新區科委的協助,回收問卷共計557份,回收率為66.79%。填寫問卷的人員主要包括企業高管、財務或行政經理、辦公室文員等。由于人員層次各異,對公司情況掌握程度不同,因而問卷數據缺失情況嚴重。經過筆者的反復篩選,共獲得292家企業2006年~2009年的有效問卷,最終獲得了633份動態面板數據。
2. 變量描述。從變量的統計性描述中可知,企業研發投入與企業收入相關性強,說明企業研發投入規模的確受到其銷售收入的影響,良好的銷售業績能是企業開展研發活動的經濟基礎。政府的研發資助與企業研發投入相關性較強。管理者是否持股與企業研發投入的相關系數為負,但并不顯著。此外,因變量與其他變量之間都呈現出正向相關關系。
四、 研究方法與結果
1. 模型回歸結果——無滯后期。無滯后期分析旨在研究企業當年的研發投入是否受到當年政府資助的影響,自變量和因變量都采用企業同一年的數據。筆者應用國際通行的數據軟件——Stata軟件(第11.2版)處理面板數據。表2給出了無滯后期下的回歸結果,分別采用了固定效應和隨機效應兩種模型,并進行了Hausman檢驗,以了解兩種模型下各自參數估計值的顯著性差異,其中Hausman檢驗的原假設是固定效應和隨機效應不存在顯著差異。
Hausman檢驗顯示,回歸結果拒絕了原假設,并在5%的顯著水平下接受固定效應模型的結果。此外,固定效應模型的擬合優度為0.250,對模型的解釋程度較好。對固定效應模型進行回歸,可得出以下結果:政府補貼對企業研發投入雖然有顯著的正向促進作用,但該影響從數值上來說較微弱。這揭示了本研究的主要問題--雖然表明政府科技投入對企業研發投入發揮了杠桿效應,但對企業科技活動的調動作用較微弱,原因之一可能在于政府資助與企業自身科技投入相比,相差懸殊,說明政府扶持力度遠遠低于企業的期望程度。原因之二是當期的政府補貼對企業研發投入的帶動作用可能存在時間上的“滯后”。另外,隨機效應模型的結果說明,除了政府科技補貼能有效的激勵企業的研發投入外,企業當年的銷售收入、人員規模和是否屬于信息通訊類行業這三個因素對其也產生積極的作用。
2. 模型歸結果——加入滯后期。為考察政府補貼對企業研發活動的激勵作用是否具有滯后性,將企業獲得的科技投入、企業銷售收入這兩個變量滯后1年,模型回歸結果如表2所示。Hausman檢驗表明,優先選用固定效應模型。考慮科技補貼影響的滯后性的情況下,固定效應模型的擬合優度為0.288,優于沒有滯后的模型,故優先考慮滯后期模型的回歸結果。滯后一期的固定效應模型回歸結果顯示,政府科技補貼對企業研發投入的影響不僅不顯著,系數反而為負;而隨機效應模型中的系數雖然為正,但并不顯著。這說明政府補貼對企業研發投入并沒有發揮出促進作用,即沒有起到應有的激勵效果,甚至出現"擠出效應"的危險。出現這種問題的原因可能是:企業在獲得政府補貼后,并沒有繼續加大科技投入,反而將獲得的資助用于其他短期投資見效快的業務領域。
五、 總結與討論
本文以上海浦東科技發展基金的實施效果為例,采集2006年~2009年浦東292家高科技企業的633份平衡靜態面板數據,對政府科技補貼對企業研發投入的作用進行了實證研究。本研究認為:政府科技補貼在短期能促進企業研發投入的增加,但就長期而言,杠桿效應隨之消失,并且這種補貼對企業研發投入基本沒有影響。總體來看,政府的科技資助對企業研發投入的激勵作用不顯著,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企業的研發支出。這意味著政府科技補貼在調動企業研發投入積極性上的效果有限,需要通過深入的調查和研究,調整和優化當前政府的科技補貼機制和方式,例如加強對受資助企業的中期考察,推行分階段的資助形式,根據企業追加的科技投入和最新創新成果進行再資助等。
本研究的不足之處在于沒有深入研究科技補貼的不同形式是否對企業科技活動具有不同的影響,例如直接資助或事后補貼,補貼設備或補貼人員,這些補貼方式利弊各異,對企業的作用效果亦有不同。如果有條件開展分類研究,則有助于我們分析比較政府不同補貼方式的效果,進而為科技政策的制定與完善提供更有價值的決策依據。
參考文獻:
1. Czarnitzki, D., Ebersberger, B. & Fier, A.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D collaboration, subsidies and R&D performance: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Finland and Germany.Journal of applied econometrics,2007,22(7):1347-1366.
2. Dominique, Bruno. Applications, Grants and the Value of Patent.Economics Letters,2000,(69):109-114.
3. González,X., Pazó,C.Do public subsidies stimulate private R&D spending?.Research Policy,2008,37(3):371-389.
4. Lach,S.Do R&D subsidies stimulate or displace private R&D? Evidence from Israel.The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2002,50(4):369- 390.
5. Link,A.N.An analysis of the composition of R&D spending.Southern Economic Journal,1982,49(2):342-349.
6. Wallsten, S.J.The effects of government- industry R&D programs on private R&D: the case of the Small Business Innovation Research program.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2000,31(1):82-100.
7. 安同良,施浩,AlCORTA, L.中國制造業企業R&D行為模式的觀測與實證——基于江蘇省制造業企業問卷調查的實證分析.經濟研究,2006,(2):21-30.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項目號:71172146);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項目號:NCET-12-0900);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項目號:71102001/G0201);上海財經大學 2012年研究生創新基金資助項目(項目號:CXJJ-2012-355)。
作者簡介:董靜,上海財經大學國際工商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翟海燕,上海金融學院工商管理學院講師,上海財經大學國際工商管理學院博士生;汪江平,上海財經大學國際工商管理學院博士生。
收稿日期:2014-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