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婧
摘 要:隨著當今世界各國對生態問題的日益重視,以研究生態問題的解決為主要目標的生態經濟學日漸涌入人們的視野。自生態經濟學誕生后,對它的定義及相關范疇的界定就紛繁復雜。當然,這與生態經濟學產生歷史的短暫性、研究對象的復雜性及使用方法的多元化等密不可分。文章在梳理生態經濟學的產生及概念的基礎上,通過辨析它與傳統經濟學間的差異,著重對生態經濟學的主要內容進行了闡釋,以期對生態經濟學做一較完整的述論。
關鍵詞:生態經濟學 傳統經濟學 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F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4)07-029-02
生態經濟學產生于上個世紀60年代,是伴隨著現實中全球生態問題的日益嚴峻及由此而來的可持續發展逐漸成為時代主題的情形下應運而生的。從其名稱便可看出,它不是自成一派,而是誕生于經濟學中。不言而喻的是,生態經濟學并不是生態學和經濟學的簡單拼接,而是依托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技術科學等多種學科,并對傳統經濟學進行重大變革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是對主流經濟學的揚棄,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它是傳統經濟學發展的新階段。由于生態經濟學研究的對象是開放式的、復雜的生態問題,且又是新興起的理論,所以國內外學界對它的內涵等的界定也是眾說紛紜。總的來看,在國內學術界,通常把生態經濟學理解為是用傳統經濟學的理論和方法來解釋和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應用型學問。然而,在國際上,生態經濟學則是要反思主流經濟學的理論與方法,重建有關經濟增長、社會公平、生態規模的新的總體性發展理論與行動原則,因此被認為是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學和管理學。本文立足于生態經濟學與傳統經濟學的顯著區別,對其進行了簡單梳理,以期為那些想要了解生態經濟學的“局外人”提供指引。
一、產生緣起
生態經濟學不是憑空產生的,它與經濟學的發展密不可分。
在亞當·斯密以前,人們對經濟生活的理解是支離破碎的,且經常局限于一個較小的范圍(如古希臘學者對經濟的理解多限于家庭和城邦)或經濟活動的某一個環節(如重商主義者對經濟生活的理解更多地集中于貿易的環節),所以就沒有系統的經濟學。當亞當·斯密“發現”了市場后,他用“看不見的手”第一次成功概括了經濟系統的整體性,這直接促成了現代經濟學的建立。由此至生態經濟學產生時,經濟學的發展已經歷了古典經濟學和新古典經濟學兩個階段,目前其中占主導地位的仍是以新古典經濟學思想為核心的當代的西方經濟學。縱觀經濟學的發展歷程,我們可知,除古典經濟學比較重視資源的稀缺程度(尤其是土地的稀缺程度)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外,其后的新古典經濟學及當今的西方經濟學的研究重心卻出現了轉向,他們關注的是在既定的資源稀缺或資源數量條件下,如何配置資源以使其利用率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進而他們認為,由于市場及技術的日益發達可以避免資源稀缺對經濟增長的限制,所以人類可以“毫無壓力”地實現可持續發展。
然而,隨著上世紀50年代以來區域性環境公害和全球性生態問題的不斷涌現,人們逐漸開始把更多的目光投向了經濟活動的外部環境,重新審視人與自然的關系并反思傳統經濟理念及經濟運行方式的弊端。直到以肯尼斯·博爾丁為代表的經濟學家“發現”了生態經濟系統,促使經濟學的研究對象由單純的“經濟系統”延展至“生態制約下的經濟系統”,經濟學也就由傳統經濟學過渡到了生態經濟學階段。
具體看來,20世紀60年代,以Kenneth Boulding的《飛船地球》和Herman Daly的《穩態經濟》等為代表的一些著作,強有力地對傳統的無節制的增長觀點提出了挑戰,被普遍認為是生態經濟學的萌芽。其中,肯尼斯·博爾丁在1966年發表的奠基性論文《即將到來的宇宙飛船地球經濟學》中,通過“太空人經濟”的隱喻深刻批判了工業時代的經濟運行模式,并對未來生態經濟的組織和運行模式作了精辟和獨到的分析。此后,圍繞羅馬俱樂部的《增長的極限》報告展開了一場影響深遠的、有關全球經濟前景的爭論。受此影響,赫爾曼·戴利于1974年提出了穩態經濟思想。其后,各種有關生態經濟問題的論著不斷涌現,生態經濟學隨之發展起來。至2004年Herman E. Daly 和Joshua Farley合著的《Ecological Economics: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生態經濟學:原理與運用)的出版,幾乎代表了生態經濟學理論體系建設的最高水平。該書嘗試著從生態經濟學的角度對傳統經濟學所涉及的幾乎所有重要的經濟問題做出新的表述,雖然缺陷在所難免,但其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卻不容忽視。
二、內涵界定
由各種文獻可知,針對生態經濟學的定義可謂是五花八門,但綜合起來,主要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西方經濟學家的界定,另一類則是經濟學之外的其他學派對它的定義。雖然前者占據了主導地位,但后者中某些代表性人物的觀點也不容忽視。
(一)西方經濟學者眼中的生態經濟學
1.在生態經濟學產生初期,西方學者普遍認為,生態經濟學研究的是生態系統和經濟系統之間相互適應、相互作用的關系。例如,20世紀80年代,以科斯坦扎為代表的生態經濟學家們大都認為,“生態經濟學是一門全面研究生態系統和經濟系統之間相互關系的科學,這些關系是當今人類所面臨的眾多緊迫問題(如可持續性、酸雨、全球變暖、物種消失、財富分配等)的根源,而現有的學科均不能對生態系統和經濟系統之間的這些關系予以很好的研究。”
2.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科斯坦扎等人一方面重申“生態經濟學從最廣泛的意義上講是研究生態系統和經濟系統之間關系的一個新的跨學科研究領域”,另一方面明確地把生態經濟學定義為“可持續性的科學與管理”。其后,他在《生態經濟學的實際應用》的論文集中進一步論述了這個觀點。這樣,有關生態經濟學的“可持續性論”的界定是就占據了國際生態經濟學的主導地位。endprint
(二)西方經濟學之外的學者眼中的生態經濟學
其他學派中,具有代表性的則是北美著名生態學馬克思主義者柏克特對生態經濟學的評述。與主流經濟學家相反,柏克特并沒有對其進行具體的界定,而是從馬克思主義者的立場對生態經濟學進行了首次綜合性的評價。在柏克特看來,生態經濟學應當是這樣的:首先,生態經濟學是多樣化的,具有多學科性。它的題材是動態的、協同進化的經濟系統和自然環境之間的相互聯系,同時還運用經濟分析的工具融合了物理科學(物理學、生物學、化學和地質學)中的一些要素。其次,生態經濟學具有實現所承諾的方法論的多元化的強烈意向。經濟——生態系統的純粹復雜性決定了所提供的多種方法需與其所提出的理論和政策方面的問題相關;同時,各種不同的范式必須在生態經濟學的“元范式”的范圍內相互進行廣泛的討論和深入的合作。最后,鑒于人類面臨的嚴峻的環境挑戰,生態經濟學必須具有歷史的開放性,即從某種意義上講它必須接受經濟政策領域及體制變革領域內的一些新視角和可能性。它必須利用自身所具有的多元化的跨學科視角來生成各種制度上所需要的補救措施,從而為由人與自然間的生態系統而引起的多樣的生態價值觀提供發展的空間,而不是教條式的執拗于未來的可持續發展的單一模式。
三、主要內容
由于生態經濟學不是突兀的理論創新,而是對新古典經濟學的揚棄,是“另類的經濟學”,所以,本文立足于生態經濟學與傳統經濟學的差異而對其主要理論觀點做一陳述。
1.研究基點的差異。如何界定經濟系統與生態系統的關系已成為劃分傳統經濟學和生態經濟思想的基本標志。由于傳統經濟學是主要研究脫離生態系統的、純粹有關市場價格和價值的學問,所以它把經濟系統看作游離于生態系統之外的孤立系統。而20世紀70年代以來興起的生態經濟學,卻從熱力學定律的角度重建經濟系統與生態系統的關系,它認識到經濟系統是地球生態系統的開放子系統。就像戴利在《超越增長——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學》一書中所說的,“經濟是生態的一個物理子系統,一個子系統不能超越它置身于其中的母系統的規模而發展。”所以,在生態經濟學家看來,經濟增長的物質規模具有生態極限性及一定的生態成本。
2.研究模式——資源稀缺模式的差異。由上述經濟系統與生態系統關系問題引出的是關于自然資本和人造資本何者稀缺的問題,這也是生態經濟學與傳統經濟學的根本分歧所在。主流經濟學家認為人造資本是稀缺的,而自然資本則相反,因而他們在其所構造的生產函數中直接忽略了自然資本,因為自然資本在他們眼中等同于自然資源,所以他們堅持的是人造資本的稀缺模式。這種觀點在過去漫長的工業革命時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隨著傳統經濟增長模式的持續,全球意義上的自然資本及其服務的短缺卻日益凸顯。在生態經濟學家看來,這就是經濟系統在它的物質維度上是一個有限的、非增長的、存在于生態系統中的開放子系統。經濟子系統相對于外部生態系統而言變得日益龐大,在某種程度上,剩下的自然資本相對于人造資本變得越來越稀缺,從而就改變了以前的資本稀缺模式,轉為自然資本的稀缺模式。
3.可持續發展范式的差異。在前面的基礎上,傳統經濟學家和生態經濟學家都提出了各自的可持續發展范式。一般而言,可持續性可以理解為戴利所說的資本存量的不減少(Daly,1994,1996)。維持資本存量不變的方式有兩種:一是自然資本和人造資本的存量之和在其總價值可加總的情況下保持不變。二是自然資本與人造資本的存量分別保持不變,其價值的加總只能在每種資本內部進行,不允許在兩者之間對其價值加總。傳統經濟學主張的是第一種范式,他們認為,自然資本與人造資本之間是一種替代關系,在此情形下,即使自然資本存量縮水,但經濟仍能繼續無限期的增長,這就是所謂的——弱可持續性范式(“索洛-哈特維克可持續性”范式)。生態經濟學主張的是第二種范式,即它們并不完全是替代關系, 自然資本中的某些關鍵部分不能被替代——這就是所謂的關鍵自然資本。所以自然資本與人造資本之間是互補關系,這被稱為強可持續性范式。自這兩種范式產生以來,引起了理論界的極大爭議,但二者仍平分秋色,誰都無法強有力地駁倒對方。
四、評價
生態經濟學的產生及發展與其對傳統經濟學的揚棄密不可分。雖然發展至今,生態經濟學已然成為一個相對獨立的學科,但它仍然采用或借鑒了傳統經濟學的研究方法及工具,如仍立足于傳統經濟學模型來表達自身的理論,從這個意義上說,生態經濟學也是傳統經濟學發展的新階段。自生態經濟學產生至今,國內外各個學派都對它進行了研究,贊成之聲不少,批判的也不乏眾多。我們知道,經得住多深的“詆毀”就經得起多大的贊譽,所以,生態經濟學在未來的發展空間是無可限量的。
[本文系中國政法大學碩士研究生創新實踐活動資助項目階段性成果,項目號:1312SSSJ99]
參考文獻:
[1] aul Burkett. Marxism and Ecological Economics: Toward a Red and Green Political Economy.BRILL LEIDEN BOSTON,2006
[2] [美]肯尼斯·博爾丁.馬杰,鐘斌,朱又紅譯.即將到來的宇宙飛船:地球經濟學.商務印書館,2001
[3] [美]赫爾曼·戴利.諸大建,胡圣等譯.超越增長——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學.上海譯文出版社,2001
[4] 方時姣.西方生態經濟學理論的新發展.國外社會科學,2009(3)
[5] 諸大建.生態經濟學: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學和管理學.中國科學院院刊,2008(6)
[6] 朱洪革,蔣敏元.國外自然資本研究綜述.外國經濟與管理,2006(2)
[7] 趙成美.生態經濟學理論研究的挑戰與取向.山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作者單位:中國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北京 100000)
(責編:賈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