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黎+馬妍
摘 要:現代化在創造物質財富并給人們帶來不斷提高的生活水平的同時,卻沒有相應提高人們的幸福感,甚至催生了某些心理疾病而影響了身心健康,究其原因,生態環境的惡化則是眾多因素之一。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宗旨的馬克思主義,以及科學發展觀提出的全面發展,都督促我們提升人們的幸福感,因此通過樹立生態文明意識、形成生態生活方式、建立生態文明制度等途徑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在當下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生態文明 幸福感 人的全面發展
中圖分類號:F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4)07-048-02
自從人類進入工業文明以來,經濟的迅速發展與科技進步使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然而這也是一把雙刃劍,同時造成了資源浪費、環境污染等生態問題,致使人類的生活質量受到影響,幸福感逐漸降低。黨的十八大提出:“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可見,生態文明建設關乎我國發展大計,強調以人為本和人與社會、自然的和諧相處。
一、現代化的困境——幸福感的降低
現代化給人類帶來的一個重要成就無疑是物質生活條件的不斷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尤其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無論是經濟還是政治方面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人們逐步從溫飽社會進入小康社會。但是,現代化同時是一個充滿悖論的過程,與客觀福祉的增加形成對比的是人們主觀幸福感并沒有呈現相應程度的提升,這必然形成了現代化的一種困境。
幸福感作為社會心理學的一個部分、作為人們的主觀情感與心理狀態,會受到很多復雜因素的影響,從個性特征、生活態度等心理因素,到習慣、觀念等文化因素,再到收入水平、生活質量等經濟因素都會對人們的幸福感產生或大或小的影響。而幸福感的降低容易讓人出現抑郁、煩躁的心理,對生活逐漸失去信心更會誘發其它心理疾病。
二、生態文明對提升幸福感的重要作用
(一)生態環境問題是幸福感降低的原因之一
如果說以上因素對每個人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并不是決定的,那么生態環境對幸福感的高低應當具有決定性的作用,根據馬斯洛的需求理論,人只有生存下去,才能有更高層次的需求,如果連呼吸新鮮的空氣、喝安全無污染的水都成為一種奢望的話,何談幸福感的提升,更何談經濟發展、何談文化繁榮與社會進步。
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是生態環境得以改善的基本條件,20世紀80年代以來,歐洲和美國等后工業化地區的重化工業比重持續降低,因此工業生產過程的各種污染物排放量逐漸減少。可是目前正處于工業化后期的我國,經濟發展依然依賴于高能耗、高污染的產業。目前我國生態問題嚴峻,工業廢氣排放與汽車尾氣造成的持續霧霾天氣、亂砍亂伐造成的土地沙化與水土流失、破壞環境與過度捕殺導致的物種滅絕、氣候變暖引起的冰川融化與海平面上升,這一切生態問題都會進一步影響處于生態系統中的人類的發展與進步,是人類親手為自己挖掘了墳墓卻渾然不知,生態惡化使人們從擔憂食品的安全到不放心服裝、裝潢材料的質量,嚴重阻礙了現代人類追求優質生活的腳步,不僅如此,人們的身體健康也受到生態問題的極大威脅。就從近期在我國大范圍內出現的霧霾天氣為例,嚴重影響了人們正常的生產、生活活動,沒有人會覺得在這樣的環境中生活是幸福的,惡劣的環境會滋生人們的負面情緒,從而增加人與人之間的摩擦,進而影響工作學習的效率。世界衛生組織于2011年對世界1082個城市的空氣質量進行了評價,海口作為我國空氣質量最好的省會城市,剛剛排名第808位,而空氣質量最差的省會城市位于第1058位。馬克思主義強調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沒有人的存在,其它一切便都像空中樓閣般毫無意義。因此,生態環境遭到破壞是人們幸福感普遍降低的原因之一。
(二)生態文明為幸福感提升提供良好環境
生態文明強調在實現人的發展的同時保證生態系統的協調運行。那么何謂生態文明,文明指人類所創造的財富的總和,也指社會發展到較高階段表現出來的狀態,生態文明指人類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遵循生態規律,遵循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發展的規律而取得的全部成果,“是繼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后人類社會發展的一個新的文明形態,意味著人類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方面達到了一個更高的文明程度?!?/p>
在生態文明社會中,我們不再秉持工業文明時期的人類中心主義對自然任意汲取與破壞,也不再凌駕于生態系統之上單純追求自身的利益;我們也不贊同極端的生態中心主義所倡導的為了保護生態環境而放棄人類自身的發展。從馬克思主義自然觀不難看出,人與自然完全能夠和諧共處并且實現共同發展,這就是我們今天倡導的生態文明,在追求人類自身利益的同時保護生態環境,實現人與生態環境的和諧共生。在生態文明社會中,人們首先能夠獲得各種生態需要來保證自身最基本的生存和健康的身體素質,其次,環境破壞、資源短缺等引發的利益爭端和社會矛盾的減少,能促進人與人之間關系和諧,良好的生態環境還在展示自身魅力時能給予人們美的享受,想必在這樣的社會中人們的幸福感會有更大的提升空間,才能擁有愉悅的心情投入到生產活動中,從而實現人類自身的全面發展與建設生態文明的目標。
三、以提升幸福感為基礎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途徑
(一)樹立生態文明意識
我們從陶行知“社會即學?!薄ⅰ吧罴唇逃钡挠^點不難看出,生態文明意識的培養要從學校進行到社會中,要貫徹在人的一生中。
高校作為培養社會人才的主要陣地,在傳播生態文明意識的過程中扮演著主要角色,因此高校在日常的教育活動中應該經常教授生態文明的有關知識,例如傳播生態的基本規律、培養大學生的生態危機意識、滲透中國傳統的生態保護理念來讓大學生自覺地樹立生態文明意識。大學生還可通過聽取學校舉辦的講座或參加學生社團來了解生態文明知識,形成生態價值觀,提高自身生態素養。endprint
同樣對于處在社會中的公民來說,具有生態文明意識同樣重要。報刊、廣播等傳統媒體以及各種網絡平臺等新媒體的加入使傳播生態文明思想有了更多途徑,這些媒體應利用自身優勢潛移默化地向人們滲透生態理念。人們也應時刻關注生態環境的狀態,確信人與自然能夠和諧相處、互惠互利,并且堅持在不破壞自然的前提下遵循自然規律與自然共同發展,如今我們都應放棄利己的傳統發展觀,轉變傳統的發展方式而倡導循環經濟。具有生態文明意識的、將保護生態環境作為己任的公民才能體會到“天人合一”的真諦,才能擁有清潔的居住環境、安全放心的食品與由衷的幸福感。
(二)形成生態生活方式
生態生活方式是指“一種能夠保持自然系統的穩固與平衡,利于人類身體和身心健康的生態的生活方式?!?/p>
首先,樹立科學消費觀。馬克思主義主張人類要為了滿足自身的生存和發展的需要而消費,踐行全面發展的消費觀。工業文明在創造了巨大物質生產的同時也衍生了異化消費,而我國如今的異化消費現象愈發嚴重,例如許多人為了顯示自身的財富和地位而進行的炫耀性消費,這種消費并不是以生活需要為主導,相反無節制的過度消費浪費了大量自然資源,因此我們應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堅持科學消費觀進行適度消費、綠色消費,這樣既能夠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又可以抑制盲目生產,而這種消費方式反過來更會有益于人們的身心健康,可謂一舉兩得。
其次,做好垃圾分類回收處理。垃圾分類處理已經提倡了很多年,但目前各地的垃圾回收制度大多還是形同虛設。垃圾分類處理對于建設生態文明意義重大,因此政府部門應該把分類垃圾的標準細化,列出詳細的清單并且印刷成宣傳品由社區派送到每一家,同時每個社區都要對居民進行垃圾分類回收培訓,讓每一個人都清楚地知道垃圾分類回收的標準、好處等,同時完善垃圾運輸環節存在的混裝現象。如果垃圾回收能夠形成優良的處理體系,那么對于生態環境的污染就能得到減輕,人們依然能夠留住碧水藍天、享受安全的食品。
(三)完善生態文明制度建設
十八大報告指出:保護生態環境必須依靠制度。李克強同志也指出:“小智治事,大智立法。要建立健全體制機制,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全面落實各級政府的環保責任,嚴格環境執法監督,提高環境違法成本?!?/p>
首先,應該完善生態權益保障制度。生態權益是人權的重要內容,應受到和其他權益一樣的保護。在拜金主義與享樂主義盛行的當今社會,金錢被看做能解決一切問題的有力武器,這種錯誤的價值觀片面夸大了金錢的作用并且造成了不良社會影響。某些企業的建設項目導致周邊生態環境出現問題,而受此影響最深的往往是周邊居民,他們與建設項目有直接的利害關系,因此應該讓周邊居民參與監督生態環境的保護,這能幫助防范可能產生的生態問題。生態權益保障制度能有效維護人民群眾的環境知情權與環境監督權,在資源紛爭與環境問題面前保證每一位公民的平等地位與公平利益。
其次,生態信譽獎懲制度必不可少。獎罰分明歷來能夠監督人們作出合理的行為,城市中的每一個社區都應為居民建立生態信譽檔案,可根據預先設定的指標體系對人們的行為作出評定,依據對生態的影響如何實施加、減分,而后定期總結分數對居民實施獎懲。獎懲辦法應關乎居民的切身利益才能引起重視,例如懲罰可以是代替清潔工管理小區內的衛生情況、對于外來務工人員的獎勵可以是放寬子女入學的條件等等。
再次,繼續健全官員政績考核制度。一個地區要達到小康水平環,保必須先達標,事實上,生態環境比GDP更顯著地影響到百姓的生活質量。單純考核GDP會出現犧牲環境、弄虛作假、急功近利的問題,因此官員政績考核考什么、怎么考是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我國各地區發展不均衡,因此考核辦法也應該因地制宜、因時制宜,例如在經濟發達地區,我們更應考慮的是能否擁有藍天、白云,而在欠發達地區,GDP的增長依然應作為考核的首要指標。干部考核還需在實踐中探索突破,重慶就將城市劃分為五大功能區,分別是都市功能拓展區、城市發展新區、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渝東南生態保護發展區、都市功能核心區,不同的功能區承擔各自的任務,這不見得是標準答案,但是我們可以從此借鑒經驗,通過完善官員政績考核制度來建設生態文明,為人民群眾謀求福利,從而提升百姓的幸福感。
最后,建立健全生態補償制度。馬克思指出:“只有在這些社會聯系和社會關系的范圍內,才會有他們對自然界的關系。”目前我國的生態領域存在不公平現象,在地域之間、城鄉之間出現許多污染轉移,欠發達地區為發達地區提供大量資源發展經濟卻成了污染物的排放地,這種現象往往會引發不同群體間的環境沖突,阻礙了我國建設和諧社會的目標與人們幸福感的提升。因此,建立健全生態補償制度對實現不同區域與不同群體之間的生態公平意義重大。關注生態弱勢群體的利益深刻詮釋了我國對公平公正原則的貫徹,受益者應承擔生態責任并對受害者提供相應的補償。生態補償制度不僅能夠促進生態文明建設,更重要的是能夠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和諧人際關系,因為幸福感不是少數群體的特權而應屬于全體公民。
中國共產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始終在為提高人民的福祉而奮斗,良好的生態環境有益于身心健康,建設生態文明是一項長遠而艱巨的任務,只有社會各界同心協力保護人類自己的家園,才能實現建設美麗中國的夢。
參考文獻:
[1] 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 卓越.加強公民生態文明意識建設的思考[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7(3)
[3] 佘正榮.生態智慧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
[4] 李克強.把強化生態環保作為調結構惠民生的重要抓手[J].新華網,2010.12.22
[5]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
(作者單位:東北林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黑龍江哈爾濱 150040)
(責編:賈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