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麗
【摘 要】本文從以審美教育為核心;創新教育的培養;擴展學生的藝術視野;培養學生判斷音樂形象的能力;作品選擇的經典性、時代性、民族性等五個方面提出對音樂欣賞課教學作了幾點探討。
【關鍵詞】中學音樂;欣賞教學;創新思維
一、強調“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課堂師生關系
音樂課應該是師生共同體驗美、發現美、創造美、表現美、享受美的過程。而傳統的音樂教學主要以師為中心,忽視學生的主要作用,使教師僅僅成為向學生灌輸知識的權而忽視了教師應是“激發學生思維的泉眼”。這樣培養的學生缺乏能力創新,個性得不到發展,甚至喪失了對音樂的興趣。
在音樂課堂上我以學生為本,建議好聽的歌曲應該讓學生多體驗多聽多唱,我不會限制他們一定要唱聽中國或是外國的民歌,不許唱流行歌曲,我覺得這是不對的。只要積極向上的音樂都是好的音樂。我會讓學生在課外收集一些他們喜歡的歌曲我再進行篩選,抽出一些時間進行歌曲教唱或聽,這樣的改變使學生感到驚喜和興奮,也讓他們真正成為課堂上的主角。課改實行后,音樂教材進行了很大的改變,每個單元都有一個很明確的主題,根據這一變化,我轉變了原來的教學思路。也就是在每一單元上課之前,我都會布置給學生一項任務——收集與本單元的主題相關的歌曲或背景資料。
二、注重音樂教學中的創新思維的培養
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指導學生在認真觀察的基礎上去發現作曲家富有創意的構思(形式美)。歷代成名音樂家無不以自己獨到的藝術思想使自己的作品“標新立異”成為典范之作,我們有什么理由不去接受作曲家們豐富多彩的藝術創意的熏陶,逐步加深對創造魅力的認識,在潛移默化中培養自己創新的能力。
例如:貝多芬“命運”交響曲中以簡潔的主導動機開創了交響樂宏大的結構服從于一個中心思想的先河;貝多芬“九交”中史無前例的運用人聲合唱“歡樂頌”來體現他“自由、平等、博愛”的理想;鮑羅廷在《中亞西亞的草原上》通過力度的由弱漸強,由強漸弱來塑造俄羅斯軍隊與商隊由遠而近,由近及遠的動態形象;《梁?!分?,借用戲曲中緊拉慢唱的手法來營造祝英臺“哭靈”的場面;“濤聲”中用鋼琴來模擬晨鐘(暗示鑒真每一次充滿希望的遠航)和暮鼓(失敗后更加堅強的意志);這些例子看似簡單,但是在我看來這些創意卻凝聚了作曲家的創新思維。如果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能夠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捕捉這些創意,那么不但可以增加學生在課堂上的音樂注意力,拓寬學生的創新視野,同時,也將激發學生的音樂興趣,相信音樂的創意一定會讓學生在今后的社會實踐中,影響著他們的創新活動,產生一定的社會價值。
三、注重擴展學生的藝術視野
先進的教學理念應注重聯系的觀點,在提高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同時,應進行藝術視野的擴展,因為音樂的內容包含政治、歷史、地理、自然、社會生活、民族精神、民風民俗等,音樂與秭妹藝術也有著密切的聯系,在我們中國民族器樂音畫中,就有“中國山水”、“中國花鳥”、“中國傳記”、“中國人物”“中國風情”“中國詩情”等篇章,中國民族藝術又共同體現了東方神秘主義思想“禪宗”思想。
音樂的時代風格總是體現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在一定歷史時期的精神風貌,音樂的民族風格是由個民族的文化、生活、語言、勞動、情感、地理、民情等所決定的,音樂的個人風格,總是體現出音樂家獨特的對客觀現實的觀察力和對人生的感悟,并給我們人類以啟迪。
因此,作為一個從事高中音樂欣賞的教師,能不能從教材中挖崛出生動活潑且能擴展學生藝術視野,豐富學生藝術情感,成為學生終身受益的內容來,將直接影響到課堂教學的效率、質量,也是教師的課堂教學能不能吸引學生的關鍵,因為學生每天都渴望有新的發現,新的收獲。記得我曾經上過一堂內容為《梅花三弄》的課,這堂課我至今回味無窮,因為在這堂課上,學生們了解了中國的“禪宗”思想(追求中道,天人合一);了解了古琴藝術的特點(清微淡遠);了解了琴文化的表現形態:琴曲、琴歌、琴詩;了解了“禪宗思想”、“古琴藝術”、“文人豪士”三者間的關系;了解了書法藝術的實質(生命體);了解了古代的編鐘文化(再聽用編鐘與樂隊合作演奏的“梅花三弄”)。學生接受到的信息量多么大!學生能不感興趣嗎!
四、培養學生判斷音樂形象的能力
培養學生對音樂形象的判斷能力實際上是培養學生對事物作出正確反映的能力,這個判斷過程我認為有兩點很重要。
第一,要指導學生正確感受音樂的性格。音樂的性格多種多樣,是莊嚴的、遼闊的、歡悅的、熱情的、細雅的,還是傷感的、衰怨的、憤怒的、傾訴的、敘事的等等。例如:在欣賞“二泉映月”時,能不能判斷出變奏體各段從傷感→隱痛→悲憤→惆悵的情感變化過程;聽《藍色的多瑙河》能不能聽出其中五首小圓舞曲的音樂性格(第一首:歡樂流暢的;第二首:明朗活潑→柔和、抒情的;第三首:優雅幻想→旋轉熱烈;第四首:寬闊的、陶醉的;第五首:激動的、熾熱的)。如果我們的學生一開始就不能產生正確的情緒反映,那么怎能獲得情感的體驗,進而去認識音樂作品的藝術價值、文化價值及社會價值。
第二,要指導學生認識各種各樣的音樂體裁。認識各種音樂的體裁,一方面可以引導學生對音樂作品進行歸類,另一方面有些獨具風格的音樂體裁或包含著作曲家對世界的認識態度、或包含著一個階級的思想觀念、或包含著一個時期一個民族一個地區的文化傳統和精神風貌,可以讓學生在多姿多彩的音樂世界中,陶冶性情、鍛煉人格、感悟生活。
五、注重作品選擇上的經典性、時代性、民族性
經典性就是代表性。應該選擇具有較強的社會價值、文化價值、藝術價值的音樂作品進入教材,避免重復且面面俱到,這也是受到高中音樂欣賞課總課時限制的原因,但教師可以推薦一些風格近似的作品供學生業余時間欣賞、研究。總之,盡可能做到讓學生在每一堂音樂課上“希望而來,滿載而歸”。
時代性應該體現“了解過去,認識現在”?!傲私膺^去”是為了把握音樂發展的脈絡,因為音樂作品總反映一個民族在一個歷史時期的精神風貌?!罢J識現在”是現代人“與時俱進”的情感體現。交響詩《百年滄?!贰撉賲f奏曲《走進新時代》之所以深受學生喜愛,就在于這些作品符合當代人現實的情感。
音樂課改教材力求體現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基本精神,體現以音樂審美體驗為核心,使學習內容生動有趣、豐富多彩,有鮮明的時代感和民族性,引導學生主動參與音樂實踐,尊重個體的不同音樂體驗和學習方式,以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形成良好的人文素養,為學生終身喜愛音樂、學習音樂、享受音樂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龔明玉.《新世紀教師應具備的教育理念》
[2]朱永新,楊樹兵.《創新教育論綱》
[3]朱慕菊.《走進新課程》
[4]葉林.《音樂審美欣賞》
(作者單位:江蘇省丹陽中等專業學校)